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總體執行情況:
本課題自2012年立項至2014年階段性檢查,完成輿情調查26次,舉辦全國性學術會議3次,搭建全國性輿情調查組織“全國高校傳媒與輿情調查協作聯盟”,課題組發表相關論文40余篇,多篇研究報告報送中宣部和上海市委宣傳部并獲得批示或采納,成果豐碩。
本課題自階段性檢查(2014年7月)以來,繼續遵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管理要求,團隊精誠合作,有序推進各項研究工作,共完成輿情調查報告35項,課題組發表1部著作,相關論文37篇。雖然近年來復雜紛紜的國際環境和互聯網促成的社會變遷使課題組深感壓力,特別是習近平同志關于輿論問題的指導性意見使我們發覺有從理論上繼續深入之必要,因此本課題比最初計劃有所延遲。但是總體而言,項目整體研究的重心和訴求明晰,資金使用科學合理,整體研究工作一直在向前進展。
近兩年來,中央對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愈加重視,我們也更加緊密地圍繞這一主題開展理論研究,同時繼續依托復旦大學傳媒與輿情調查中心的硬件設施,開展系列輿情調查,尤為注重對網絡輿情和新媒體環境下輿情新變化、新特點的探索,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角度對輿論引導格局的機制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
通過近兩年的調查和研究,本課題組繼續產生有分量的學術成果,部分報告被中宣部、上海市委宣傳部采納,并因反應迅速、數據科學、分析全面而得到各級領導同志的好評,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課題組成員也通過這一項目得到了鍛煉,比如子項目負責人張濤甫和周葆華當選為長江學者和長江青年學者,同時,在這一項目的基礎上,課題組又爭取到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立項,比如童兵的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當代新聞理論體系研究”、張濤甫的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增進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理解與國際傳播策略研究”等。
在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本課題組促成了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基地的成立,并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聯合成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教學研究基地”,成功舉辦了兩次學術研討會。共建基地清華方面的主任柳斌杰希望基地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國特色新聞學理論體系、占領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學術制高點,建成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教學基地,增強國際話語權;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把新聞理論教育的真理性、科學性、當代性、國際性融合在一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教育體系、教學體系和教材體系,以鮮明的特色引領中國新聞學教育的改革方向。
作為本課題的延伸成果,本課題組成員共同撰寫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讀本》,于2016年正式出版,正在應用于對高校教師和業界新聞記者的培訓。針對業界新聞記者從業價值觀研究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百問百答》進展順利,預期今年年底付印。
本課題組通過復旦大學傳媒與輿情調查中心實施輿情調查,近兩年來重要的輿情調查報告包括:《“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全國輿情調查報告》、《大陸民眾對2016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及兩岸關系的認知與態度輿情報告》、《上海市民2014年全國“兩會”認知與評價輿情調查報告》、《上海市民對2015年全國“兩會”的認知、態度及其評價輿情調查報告》、《上海市民對“世界城市日”的認知及態度調查報告》、《上海市民對外灘踩踏事件的認知與態度輿情調查報告》等。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五個子課題均已經公開發表總體性論文,目前皆處于收尾階段。
子課題之一:“當下中國輿論表達格局研究”。在前期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該子課題關注公眾對重大政治時事和熱點、焦點問題的具體表達特點,通過“反法西斯紀念活動”、“全國兩會”、“外灘踩踏事件”、“臺灣2016年領導人選舉”等熱點問題、敏感問題進行了專題調查,發現當下中國輿論的表達格局受到媒體融合的極大影響,前幾年盛行的“兩個輿論場”的概括已經不能涵蓋目前輿論的流動性、交互性和爆發性特征。
子課題之二:當下中國輿論引導格局研究。在前期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該課題對現有輿論引導格局的局限進行了評估,雖然這兩年有“國進民退”的態勢,宣傳部門也加強了互聯網管理與監控,但是影響輿論引導效果的主要瓶頸在于具體的輿論引導工作者的“最后表達”,輿論引導者的互聯網思維水平、輿論引導者的新媒體傳播素養、輿論引導者的互聯網文化引導藝術、輿論引導者的互聯網內容生產質量以及輿論引導者的價值創造能力和意義詮釋技巧,亟待提高。
子課題之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研究。在前期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該課題組強調必須結束我們的新聞學迷信蘇美、有學無論、有教無學的混亂局面,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納中國傳統資源、回應具體現實問題,從中國國情和中國特色角度,構建執政者、媒體、公眾之間的統合與互動關系,最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真正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號召。
子課題之四:輿論表達與引導經典案例研究。前期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該課題以搭建的三個研究框架——中國輿論事件分析框架、國外關于輿論事件的分析框架,以及結合中外經驗提煉出的輿論事件分析框架——分析了十個國內典型樣本,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解讀與評價,旨在發掘共性、提煉特性、突出復雜性。
子課題之五:構建新型輿論引導格局。在前期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該課題正在對上述四個子課題的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進行整合,試圖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的體制機制和輿論引導效果及其評估體系。
②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情況
自立項至今,本項目依托復旦大學傳媒與輿情調查中心的硬件設施,運用CATI(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系統)、全球最大中文媒體資訊數據庫——Wise Observer輿情監測系統、NDMS(網絡數據挖掘系統)、FGDI(焦點小組訪談系統)等技術手段,共開展各類輿情調查研究四十余項,一項調查報告獲得中央政治局常委書面批示,多項報告獲得中宣部領導頭口批示,另外還獲得中央宣傳部的感謝函等。在2014年的階段性檢查之后,新開展的輿情調查有近二十項,繼續保持質量,獲得政府宣傳部門的好評,部分調查結果被廣泛報道和轉載,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2、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課題組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主要觀點和內涵進行了完整梳理,包括學界關于馬克西主義新聞觀的核心觀點和內涵、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特質、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等。具體成果體現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讀本》,全書從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新聞和宣傳必須完全真實、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群眾路線與調查研究、新聞自由與宣傳紀律六個方面展開論述,并緊密結合當代新聞傳播實踐。
3、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近年課題組成功主辦“民意中國”、“中國媒體的政治坐標”、”“互聯網時代的新聞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創新”等緊密圍繞課題主題的學術會議。其中,“民意中國:中國發展中的輿論形態”論壇于2013年12月召開,包括來自港澳臺等地區的專家學者50人參會,會議對中國當前的輿論形態、輿論調查的方法改進、輿論引導的相關問題等展開了研討。“中國媒體的政治坐標:傳播批判學年會”于2014年7月召開,國內外學者40余人參會,會議從國際、國內兩個維度對“大眾媒體與國際關系、新媒體與當代中國思潮、媒體話語與意識形態爭論”等一系列議題展開深刻反思與激烈討論,及時回應了中國傳播實踐與理論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大議題。“互聯網時代的新聞創新研討會”于2015年12月舉辦,來自全國70所高校的120余位學者參加會議,復旦大學副校長林尚立在致辭中說,今天這個時代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新聞,且在今天沒有任何一個學科會像新聞學一樣遇到如此顛覆性的變化,這是時代賦予新聞學的使命,也是激發新聞學創造性的機會。新聞業界積極參與討論,比如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澎湃新聞網黨委書記王偉介紹了上海報業集團的媒體融合的實踐。新到任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張力奮教授特別提醒,技術的發展盡管很重要但只是一部分,技術必須要以人文價值為依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創新研討會”于2016年6月召開,復旦-清華聯合基地全體參與,并有其他高校從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的教師共40余人參會,會議對習近平同志若干講話中關于輿論引導和新聞工作的表述進行了集中學習與研討。
學術交流活動頻繁,包括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世界民意研究學會(WAPOR)年會,并與國內外輿論研究機構開展互訪與交流,與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蘭州大學等展開輿論學和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合作。走訪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廣西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清華大學。新成立的“全國高校傳媒與輿情調查協作聯盟”和“全國大學生輿情調查與研究基地”具備了框架。雖然囿于近年臺海問題、“港獨”問題,致使原來領銜建設的大中華調查聯盟未能開展實際調查,但是學術網絡依然存在,學術共同體小有規模。
③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課題組的輿情調查報告因為政治敏感性,一般不對外公開發表,部分可以公開的數據得到新華網、人民網等主流媒體的廣泛轉載,但是每篇報告都報送政府領導部門特別是宣傳部門,起到政府的“學界智庫”的作用,并甘當幕后英雄。
課題組主持的歷次學術會議均有新聞媒體加以報導,并在學術刊物上刊發會議綜述。
課題組成員受中宣部等部門委托,多次參加各類輿情專題研究及輿情研討會,承擔部分培訓任務,并在調查問卷設計與實施方面出謀劃策。課題組也多次承擔上海市委宣傳部門的多項專題調研任務,盡職盡責。
課題組成員參與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學界與業界培訓中,課題總負責人受到北京、湖北、浙江、安徽、山東、江蘇、甘肅、廣西、重慶等地宣傳部門的邀請,面向新聞工作者進行宣講。課題總負責人還赴北京人民網、西藏日報社、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深圳廣電集團等地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輿論引導主題的宣講。同時,課題組大量成員參加了上海市新聞工作者的馬新觀教育培訓,將課題研究成果與心得貫穿于課堂,理論聯系實際,收到良好的效果。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主要問題及改進措施
自立項至今,特別是在近兩年的研究工作中,課題組一方面產出了一系列調查報告與學術論文,另一方面也遇到了一些困難與問題。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第一,當代中國社會復雜多變,特別是新媒體技術既可能放大風險、也可能隱匿風險,當新媒體技術急劇發展的同時,輿論學界對于媒體形態變化引發的輿論表達方式變化只是疲于應對,因此課題組急需吸納和理解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方面的理論。第二,在全球化時代,國內輿論與國際輿論相互連通,同時又受制于國際間經濟與政治關系,中國這兩年的迅速崛起引發了一系列國際輿論的波動,也在重塑國際關系,復雜的政治局面致使我們計劃與國際輿論調查機構開展的合作中途擱淺。第三,網上民意并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應民意,而線下的調查特別是全國性調查需要較大量的經費投入,課題組雖然已搭建起全國主要區域的調查網絡,但是大規模調查尚未展開。
我們的改進措施包括:首先,加強與復旦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騰訊和上海文廣集團的合作,借復旦新聞學院建設上海新媒體中心的優勢,整合資源,助力研究。其次,積極尋找與國際輿論調查機構合作的可能性,增進與世界民意研究協會、亞洲輿論研究協會以及亞洲—太平洋互聯網調研協會的已有關系,落實具體合作項目。第三,申請追加經費,全力開展全國性線上與線下并行的大規模輿論調查。
2、研究心得與意見建議: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與實踐指導意義,但是在當代遭到學界與業界的一些誤解,存在教條主義和任意曲解兩個極端,存在理論與實踐分離,西方理論與中國經驗未能很好融合的傾向。本研究致力于打通藩籬,如習近平同志所說的“堅持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有一段時間對于科研經費的使用態度審慎,特別是國際交流的經費,建議我們的審核機制適當寬松。此外,輿論調查時需要大量發生學生勞務費,存在著使用瓶頸。在合理編制預算的前提下,也要考慮輿論的變動性和突發性,以及研究的“自然生長”特點。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 代表性成果簡介
在課題自2014年7月至今,課題組成員完成專著1本,發表相關論文37篇,英文會議論文4篇,輿情調查35次,積累了大量第一手實證研究資料和研究成果。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有課題組所有成員共同撰寫完成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讀本》梳理和分析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形成發展的時代條件、哲學基礎、經典作家的新聞實際工作經驗,系統闡述和評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容要義。全書從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新聞和宣傳必須完全真實、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群眾路線與調查研究、新聞自由與宣傳紀律六個方面展開論述,并緊密結合當代新聞傳播實踐。
童兵教授在《南京社會科學》發表的《試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哲學基礎》一文提出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哲學基礎:從事物聯系的普遍性考察人類社會交往的必要性;從存在決定意識規律認識新聞傳播的本質;對立統一法則制約新聞傳播機制;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互動原理規定新聞事業的性質;人民的歷史地位決定人民是新聞事業發展的動力。童兵教授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新聞輿論工作者的時代定位》圍繞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聞輿論工作 48 個字的職責和使命強調了當前新聞輿論工作者的新定位,即發揮好輿論監督者、公平正義守望者及社會進步推動者的作用。曹勁松教授發表在《現代傳播》上的《輿論力量與社會正能量》中提出輿論引導的根本目標在于將輿論力量轉化為社會正能量,推動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了解輿論力量的構成,掌握輿論力量的作用機理,運用科學的輿論引導策略與方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由之路。
周葆華教授圍繞著中國網絡輿情、互聯網治理等研究,撰寫了New Media and Citizenship in Asia, Exploring newspaper coverage of Internet events in China,Locating the media, Internet use and engagement in China等4篇英文學術會議,并在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獲得了國際同行的一致好評。
課題組的輿情調查報告雖然因為政治敏感性,一般未對外公開發表,但在兩年間圍繞著全國熱點問題、焦點事件在第一時間對全國范圍的民眾進行及時追蹤調查,相關報告得到新華網、人民網等主流媒體的廣泛轉載,近半數被中宣部、上海市委宣傳部、市網信辦、市外宣辦、市應急辦等政府領導部門采納接受。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