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以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童世駿為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現階段我國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調查研究”自立項以來分別于2012年6月舉行了開題論證會,2015年1月4日以及2015年8月27日舉行了兩次課題學術沙龍。
2015年1月4日的學術沙龍主要是對各子課題的成果要報草稿進行討論,截止2015年12月,課題組共有4篇《成果要報》或《研究建議》被國家領導人或國家相關部委采納,其中1篇獲得國家主要領導批示,2篇被教育部《智庫專刊》選登,1篇在國家發改委主編的《改革內參》上發表。另外,還有多篇被省部級相關部門采納。課題首席專家要求各子課題負責人結合自己的課題主題,集思廣益,爭取至少有2篇以上智庫文章被省部級以上領導或部門采納,以提高成果的應用性。
2015年8月27日召開課題第八次學術沙龍,此次沙龍主要是對各個子課題的結題報告大綱進行討論,首席專家童世駿教授最后要求各個課題組緊緊抓住以下幾個方面,各個子課題相互配合、相互呼應。第一、理論與實踐。第二、大眾和精英。第三、世俗和超越(宗教)。第四、時間和空間。第五、國內和國外。第六、社會文化、社會運動和社會制度。 這六個方面是整個精神生活重大課題的架構,童世駿教授要求各個子課題根據這次沙龍討論的意見和要求,修改子課題提綱,在明年底完成一份高質量的課題報告。在此次沙龍之后,各子課題開始撰寫課題報告。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從2014年7月以來,課題組成員圍繞著“社會大眾精神生活”核心關鍵詞出發對各自的子課題內容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各子課題報告基本完成,正在進行修改。
子課題負責人文軍承擔子課題“城市化進程中大眾日常生活方式的轉變”,在這段時間研究進展主要包括:
(1) 圍繞著課題進行的全國性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數據開發和分析,撰寫了6篇CSSCI論文。
(2)已經完成了子課題報告初稿。
(3)參與撰寫的成果要報和智庫文章被采納國家領導人和國家教育部、民政部的采納。
子課題負責人倪文尖承擔子課題“現階段我國大眾傳媒文化與受眾影響研究”,目前研究進展主要包括:
(1)子課題圍繞精神文化生活這個中心展開討論,從精神文化出發探討目前大眾傳媒以及對普通人的影響,撰寫了多篇CSSCI論文;
(2)基本完成了子課題報告初稿。
子課題負責人李向平承擔子課題“社會大眾的信仰選擇及其價值觀的變遷”,目前進展主要包括:
(1)在課題基礎之上,進行了“社會大眾信仰選擇”的田野調研,結合課題的全國數據撰寫了多篇CSSCI論文。
(2)已經完成了子課題報告初稿。
(3)相關研究建議獲國家領導人批示。
子課題負責人張煉紅承擔子課題“公共文化服務、社區文化建設與群眾文化生活”,目前進展主要包括:
(1)完成子課題一項關于“上海市居(村)委綜合文化活動室現狀調研”,并撰寫出調研報告,提出決策意見。該調研成果將作為子課題報告中的一部分。
(2)基本完成了子課題報告初稿。
子課題負責人劉擎承擔子課題“外來文化對我國大眾精神文化影響的現狀與趨勢”,目前進展主要包括:
(1)圍繞“外來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撰寫了多篇CSSCI論文;
(2)已經完成了子課題報告初稿。
(3)相關研究建議被選登在教育部《智庫專刊》上。
子課題負責人陳赟承擔子課題“‘家-國意識’與現階段我國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確立”,目前進展主要包括:
(1)圍繞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探討“家-國意識”與精神文化生活之間的關聯,并撰寫了多篇論文。
(2)已經完成了子課題報告初稿。
子課題負責人劉擁華承擔子課題“現階段社會運動的興起與社會大眾意義世界的建構”,目前的進展主要包括:
(1)課題組圍繞著社會運動與精神文化生活結合,深入探究民眾抗爭中的國家認同、身份認同問題,發表了多篇CSSCI論文。
(2)已經完成了子課題報告初稿。
3.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目前各子課題按照課題的總體要求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和運用,發表了多篇論文。在此基礎上,各子課題運用數據撰寫了多篇成果要報,分別獲得中央領導、上海市領導的批示以及不同部門的采納。
童世駿、文軍教授撰寫的成果要報《當代青年知識分子精神文化生活的困境及應對之策》得到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批示。
李明潔教授撰寫兩篇成果要報《霧霾引發網絡連鎖熱諷》和《準確把握網絡“屌絲心態”》分別得到上海市領導批示以及宣傳部采納。
李向平教授和劉擎教授的報告《體制外基督教教會的分類治理問題》和《當前“左翼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與應對》被教育部采納。
2014年7月以來,首席專家童世駿教授,以及子課題負責人均出國參加過各類學術交流,其中李明潔教授、劉擁華副教授、陳赟教授先后赴美國、英國訪學一年。其他課題組成員則多次出國參加相關內容的學術會議和交流活動。
4.下一步研究計劃與工作方案,研究工作的體會、思考與相關建議等
目前正在對各子課題的研究報告進行整理和修改,將于2016年8月28日召開一次學術沙龍。,2016年11月提交最后的結題報告。
二、研究成果情況
1.代表性成果簡介
(1)童世駿,當代青年知識分子精神文化生活的困境及應對之策,中辦摘報,刊于《改革內參》
簡介:以青年知識分子精神文化生活為課題,通過對全國范圍內 9 省市調查問卷的分析研究,概括了從事專業技術工作, 年齡在 45 歲以下,大學本科學歷以上,以創造、闡發、傳播或運用知識為職業特征的青年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該成果獲得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批示。
(2) 李向平,“神人關系”及其信仰方式的構成——基于“長三角”地區的數據分析“,《社會學研究》,2015年第2期。
簡介:中國宗教社會學存在著局限于西方傳統的結構化研究路徑,以及基于中國宗教現象特殊性而拒斥所有西方理論的兩種對立取向,這反映出所謂中國信仰與西方宗教、"擴散宗教"與"制度宗教"二元對立的方法論困境。文章以"長三角地區信仰與宗教信仰調查"數據為基礎,提出神人關系在信仰模式建構中具有一種實踐邏輯:不同類型的神會導致不同的神人關系,不同的神人關系建構其不同的信仰方式及其體驗模式。結果表明:在神人關系方面,多神信仰者較一神信仰者更認同神人互惠關系;越認同神人互惠關系者,其信仰體驗的團體性傾向越弱;一神信仰者信仰體驗的團體性傾向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對神人互惠關系的認可度低,對神人規范關系可能認可度更高。由此,本文認為,源自于神人關系的動態化信仰方式建構過程,而非結構化宗教形態,應當是中西方宗教社會學研究共享的學術平臺之一。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