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2014年7月以來,課題組認真組織課題討論和研究,各子課題都有序展開并進展順利,已經啟動結項籌備工作。
“文化多樣性”研究源于國外,因此,盡管社科基金依然延續著學術翻譯不算成果的外行評價標準,但我們依然發揮團隊特長,組織翻譯隊伍,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翻譯了兩本聯合國與文化多樣性有關的報告《創意經濟報告2013(專刊)》和《重塑文化政策——為發展推動文化多樣性的十年》,聯合國教科文總干事博科娃兩次都親自參加了報告的發布儀式。課題組還編定《文化多樣性:理論、政策與實踐》的讀本。文化多樣性一直是應用導向的政策話語,表達的更多的是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主的一種針對全球化的態度,一個對大多數國家的人最有可能接受的統一的基礎表達。這種文化表達為了達到最多數人的共識,理論內涵相對稀薄,理論研究滯后,尤其是哲學論證的理論缺失。課題組發揮團隊哲學方面較強的學科背景,重點要在理論上把文化多樣性的概念史、理論史和理論結構進行梳理,直接參與國際文化多樣性推進工作。
另外,立項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歐洲難民問題的興起,各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又發現新的問題,所以政策能否真正落地,在這樣一種概念表述基礎上,也還有一定不確定性。歐洲目前的階段認為文化多樣性是失敗的,現實中多元文化政策本身面臨困境,政策的可實施性受到懷疑。課題組調整了相關研究方向,側重于評估指標和實施效果評估,以及相關的理論建設,參與主辦了“太湖世界文化論壇”。
第三,與文化多樣性文化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發展趨勢,文化產業的發展如何與文化多樣性保護結合成為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重大問題,所以課題組就目前國際經濟形勢與文化多樣性、文化產業的互動關系展開了全面研究,針對2016年1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的《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
具體的進展情況參見本欄第2(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和第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②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課題組自2014年7月以來,舉行了4次調研,其中3次為國內調研,1次為國外調研,舉辦了一次國際會議,參加了若干國內會議,并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達成合作意向,共同推動國際文化多樣性的研究和國際協作,還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和2016年7月在云南舉辦了三屆“U40”青年培訓工作營,并將于2017年2月在澳大利亞共同舉辦第五期“U40”青年培訓工作營。
關于國內調研
2015年6-10月,課題組負責人李河研究員與子課題的國內負責人以及《光明日報》的同志一起,對海南省東中西三線的文化發展情況摸底調研,從文化資源梳理、文化發展方式轉型等角度出發,形成了約30萬字的調研報告《海南省十三五文化發展研究》,呈交給海南省文化廳。形成了一個核心建議就是:尊重海南各地不同的文化資源和脈絡,因地制宜,推動海南省在十三五期間的可持續發展。
2015年10月15日-11月3日,課題組負責人李河研究員與子課題的國內負責人一起,對寧夏、新疆在“一帶一路”民族文化多樣性發展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束后撰寫了多篇要報,其中“提高邊疆民族文化產品供給的精確性與本土性——以新疆少數民族語本土電視劇生產為例”獲得了“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調研報告類)”二等獎。
關于國際調研
2015年10月2日到11日。課題組負責人李河研究員赴俄羅斯與俄羅斯科學院合作開展“當代俄羅斯文化政策”調研,其中一個關注重點是俄羅斯少數民族問題。
關于國際會議
2016年6月6日,課題組翻譯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塑文化政策——為發展推動文化多樣性的十年》報告在北京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創意城市北京峰會”上由聯合國教科文總干事博科娃和助理總干事班德林進行正式介紹。
2016年6月7-10日,課題組作為學術支持單位參與了第四屆“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的籌備和舉辦,會議在澳門舉辦,課題組在會議上發布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塑文化政策——為發展推動文化多樣性的十年》報告。
關于國際合作
2014年7月、2015年7月和2016年7月,課題組與云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澳大利亞科廷大學、上海戲劇學院合作,在云南昆明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和第四屆“U40文化產業暑期工作營”。這一工作營是我們從2013年開始主辦的一個品牌培訓公益活動。這個活動是國內唯一一個以40歲以下年輕學者為培訓對象,以針對性地修改學員論文方式舉辦的工作營。每次工作營有30名左右學員參加。工作營的主題之一是西部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每次工作營結束后,都將入選學員論文進行結集出版。
課題組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達成合作意向,共同推動國際文化多樣性的研究和國際協作,還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將于2017年2月在澳大利亞共同舉辦第五期“U40”青年培訓工作營。
課題組與俄羅斯科學院合作開展“當代俄羅斯文化政策”調研,其中一個關注重點是俄羅斯少數民族問題。
③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采用情況等);
2015年10月15日-11月3日,課題組負責人李河研究員與子課題的國內負責人一起,對寧夏、新疆在“一帶一路”民族文化多樣性發展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束后撰寫了多篇要報,其中“提高邊疆民族文化產品供給的精確性與本土性——以新疆少數民族語本土電視劇生產為例”獲得了“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調研報告類)”二等獎。課題組還通過社科院要報系統提交了《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開創民族地區文化發展新模式》,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正刊2015年第331期(7月23日);《建設“跨國文化紐帶工程”,民族地區應成為主力軍》,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正刊2015年第332期(7月24日);《應高度關注清真食品認證體系對我國未來安全的不利影響》。。
2016年6月6日,課題組翻譯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塑文化政策——為發展推動文化多樣性的十年》報告在北京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創意城市北京峰會”上由聯合國教科文總干事博科娃和助理總干事班德林進行正式介紹。
2016年6月7-10日,課題組作為學術支持單位參與了第四屆“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的籌備和舉辦,會議在澳門舉辦,課題組在會議上發布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塑文化政策——為發展推動文化多樣性的十年》報告。
2014年7月、2015年7月和2016年7月,課題組與云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澳大利亞科廷大學、上海戲劇學院合作,在云南昆明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和第四屆“U40文化產業暑期工作營”。每次工作營結束后,都將入選學員論文進行結集出版。
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社科規劃文化版組織專欄:《文化多樣性公約:理論、政策到實踐》,章建剛文章《<文化多樣性公約>與文化多元主義》,載2014年8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報》;李河文章《文化多樣性公約:理論、政策與實踐》,載2014年9月24日。
2014年10月1-5日,意娜副研究員前往意大利參加聯合國教科文“世界文化與文化產業論壇”并做主題發言。
2014年11月17日至19日,李河、章建剛參加上海“文化多樣性國際論壇”,并做發言。
《北京晨報·文化頭牌版》2014年12月28日整版專訪李河:《文化多樣性:從“我”到“我們”》。
2015年7月25日,李河在武漢圖書館“長江講壇”發表演講:《一帶一路:中國對外文化戰略思考》。
2015年8月20日—8月26日,李河赴緬甸參加文化論壇并發表演講《加強文化互譯,走向中緬命運共同體》。
2015年11月14日,李河參加文化中心主辦的“首屆中日韓文化政策智庫間論壇”,發言“東亞文化之都:再造文化意義上的‘我們’”。
《中國家庭報·2版·名人專訪》2016年5月29日訪談李河,《十年,我們的世界多彩了嗎?》。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關于文化多樣性概念史研究的側重點。我們認為,由于聯合國對文化多樣性概念的提出有具體政策背景,對于文化多樣性的概念史研究有將聯合國概念中國化的研究方式和從哲學人類學層面研究等兩個不同的方式。而對于概念史研究方式的選擇對于課題目標的實現有直接影響。與會大部分學者都建議從哲學人類學層面進行研究,雖然工作量和工作難度都有明顯增加,但從課題的價值和長遠影響來看更有意義。
(2)關于文化多樣性研究的話語系統問題。我們認為,應該厘清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多元化,文化多樣性與文明對話,文明對話與對話文明之間的關系。每一個概念的提出都有其具體的國家背景和文化背景,不能直接拿來套用和定義中國的情況。有專家建議,在研究中應該突出文化主體性,不能簡單預設結論再尋找論據,這樣很容易將文化博物館化。有專家強調全球本土化以外的“本土全球化”思路,強調地方經驗對于全球化的建構。
(3)關于課題研究的資料線索和學科體系問題。我們認為,在課題組已有的較強哲學研究基礎外,還應借鑒人類學的學術史和研究思路,避免文化政策研究中很容易出現的將文化作為工具和手段的現象,貶低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有專家建議,課題組應該充分利用十年來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進行的各種研究課題的成果,如全球化研究、文化產業研究、文化政策研究、文化體制改革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等,以增強課題的應用性。
(4)關于課題的案例選擇問題。我們將調整將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作為中國文化“本土全球化”成功案例的選擇,針對目前國際形勢將文化多樣性與民族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綜合研究文化多樣性在政治、經濟、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方面的表現。這樣才能對構建和諧世界這一主題提供全方位參考。
(5)關于課題的成果形式問題。我們認為,該課題除了由我國學者和聯合國學者進行研究和發表成果以外,也應該譯介一些國外學者研究成果作為課題的一部分。專家同時建議,課題的成果形式除了研究報告和論文,也可以有訪談錄、具體活動等多種形式。
二、研究成果情況
本課題2012年立項。2014年7月以來,課題組主要成員在相關領域取得了預期成果。內容包括:
1、 翻譯讀本《文化多樣性:理論、政策與實踐》及其他相關工作
“文化多樣性”研究源于國外,因此,盡管社科基金依然延續著學術翻譯不算成果的外行評價標準,但我們依然決定自己選擇文章,組織翻譯隊伍,支出較高翻譯經費,編定《文化多樣性:理論、政策與實踐》的讀本。目前選定文章30篇(估計約近60萬中文字),翻譯完成已20余篇。整個選稿、翻譯、聯系版權,花費近兩年時間,一些文章系學術經典。
由于版權聯系困難重重(一篇文章一個出版商),我們到年底大約可以出一卷20萬字的讀本。
2、 翻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
翻譯了兩本聯合國與文化多樣性有關的報告《創意經濟報告2013(專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6月,32.9萬字)和《重塑文化政策——為發展推動文化多樣性的十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總干事博科娃兩次都親自參加了報告的發布儀式。
3、 論文和著作
2014年7月以來,課題組主要成員的成果如下:
《“文化多樣性國際基金”項目評審的幾點觀察》,0.9萬字,李河獨著,《長白月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2014年第9期(9月20日)。
《文化多樣性公約的國際政治意蘊》,1萬字,李河獨著,載《理解文化論集》,施惟達編,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版。
《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開展民族地區文化發展新局面》(藍皮書主報告),2萬字,李河、張曉明著,載《文化藍皮書: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報告(2014-2015)》,社科文獻出版社,2015年3月。
《轉變政策思路,建設西南地區文化紐帶》,1.1萬字,李河獨著,載藍皮書同上。
《東北及內蒙古邊境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和對外交流調研報告》,2.2萬字,張曉明、章建剛、李河(第四署名)等著,載藍皮書同上。
“聯合國《創意經濟報告2013》與中國的文化產業”,1萬字,意娜獨著,載《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10月;
“曼荼羅(壇城)的現代宗教哲學與心理學闡釋”,0.9萬字,意娜獨著,載《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3月;
“教科文組織的文化多樣性立場”、“民族手工藝產業發展傳承需要市場政策扶持”和“發展問題,還是安全問題?”,3篇文章刊載于《章建剛集》,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版。
《壇城》(意娜編著,2015年6月,青海人民出版社,7.5萬字)
《佛塔》(意娜編著,2015年4月,青海人民出版社,7.5萬字)
《佛祖畫傳》(意娜編著,2015年6月,青海人民出版社,7.5萬字)
“曼荼羅(壇城)的現代宗教哲學與心理學闡釋”(意娜獨著,2015年3月,青海師范大學學報,0.8萬字)
“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和問題”(意娜獨著,2015年11月,人民日報,0.3萬字)
“極簡主義:一個貼在萬花筒上的標簽”(意娜獨著,2015年8月,中國圖書評論。0.8萬字)
“國際文化創意經濟升級與發展中國家的崛起”(意娜獨著,2014年6月,學習與探索,1萬字)
“聯合國《創意經濟報告2013》與中國的文化產業”(意娜獨著,2014年10月,福建論壇,1萬字)
“藏族藝術精神的百科全書——從唐卡看民族文化特質”(意娜獨著,2015年9月,文化中國)
“加快吸引國際組織總部“落戶”北京”(意娜獨著,2015年10月,國家治理周刊)
“世界創意經濟下的中國文化”(意娜獨著,2014年7月,國際商報)
“聯合國《創意經濟報告2013》與中國文化產業”(意娜獨著,2014年7月,創意世界)
《2013U40文化產業青年文集》(意娜、陳曦主編,2014年7月,云南大學出版社,30萬字)
《2014U40文化產業青年文集》(意娜、陳曦主編,2015年7月,云南大學出版社,30萬字)
《2015U40文化產業青年文集》(意娜、陳曦主編,2016年7月,云南大學出版社,30萬字)
“國際文化創意經濟的總體態勢與轉型發展”(意娜獨著,2014年8月,2014年中國文化貿易與重點企業發展報告,2萬字)
“北京加快吸引國際組織總部集聚的研究報告”(意娜獨著,2015年,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研究專題)
“4G元年:首都網絡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意娜獨著,2014年6月,首都網絡文化發展報告2013-2014)
“赤峰文化產業的“赤峰模式”與西部特色”(2015年9月,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報告,意娜與王岸柳合作,0.5萬字)
“改變民族地區發展政績考核方式 推動文化產業真正成為支柱引擎”(意娜獨著,2015年9月,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報告)
4、 要報成果
《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開創民族地區文化發展新模式》,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正刊2015年第331期(7月23日)。
《建設“跨國文化紐帶工程”,民族地區應成為主力軍》,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正刊2015年第332期(7月24日)。
《應高度關注清真食品認證體系對我國未來安全的不利影響》(5千字),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2016年3月。
《應高度關注清真食品認證體系對我國未來安全的不利影響》(2.5千字),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正刊,2016年3月。
“提高邊疆民族文化產品供給的精確性與本土性——以新疆少數民族語本土電視劇生產為例”獲得了“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調研報告類)”二等獎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