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②調查研究及學術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組認真學習和理解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五中全會精神,并自覺將我們的學習和理解與課題的研究結合起來,進一步推進了課題的研究。本課題正在按照計劃進行,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良好。1、已經在報刊雜志發表了一批學術論文。2、課題組進行了關于共筑共同理想的問卷調查。3、進一步收集整理了書刊雜志上的相關資料。4、寫作兩部專著。第一部專著是《協商民主與公民文化建設》,初稿即將完成,計劃明年出版。該書主要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推進與公民文化建設的關系,在協商民主背景下對公民文化的內涵、功能和意義、公民文化建設的路徑、公民教育方式和認同方式等進行探索。第二部專著《社會認同與共同理想建設》,已經收集了相關資料,課題組反復討論了寫作思路,擬定并修改了提綱,進行了寫作分工,并已著手寫作。本書圍繞共同理想建構的社會環境、條件、途徑等問題進行研究,說明只有大力解決社會不公平現象,建構公平公正的社會,才能最大限度地凝心聚力,使人民群眾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共同奮斗。
②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課題組展開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建設的問卷調查,分別對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進行調查,調研進展順利。此外,我們還收集了相關的調研文獻資料等。
2015年7月,本課題組在天津南開大學主持召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民主法治關系研討會”,來自國內一些高校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與課題組成員共25人參加了會議,進行了學術研討和交流。課題首席專家李淑梅作了重點發言,介紹了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構想、研究的進展情況等,并就共同理想建設與民主法治的關系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參會的專家學者們對李淑梅的發言作了回應和對話,圍繞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提出了頗具啟發意義的觀點和建議。本課題組其他主要
成員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此次會議對于國內學界了解本項目的基本觀點、研究思路、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進一步調整、改進和完善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2014年10月,李淑梅、閻孟偉在浙江師范大學參加全國第14屆馬克思哲學論壇:“從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李淑梅作了“協商民主與公民文化的關系”的發言;閻孟偉作了“辨析階級統治和政治統治”的發言。
2014年11月參加“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研討會”,李淑梅在會上作了關于馬克思對黑格爾國家觀和西方代議制民主的批判的發言。閻孟偉作了“協商民主中的社會協商”的發言,楊仁忠作了“協商民主的社會文化基礎”的發言。
2015年6月,李淑梅參加了“中國和俄羅斯:在全球化世界中合作的歷史與前景”國際研討會,李淑梅作了關于當前中國公民文化建設路徑的發言。
2015年12月李淑梅在天津參加“協商民主制度化發展國際研討會”,發言題目:“協商民主的主體條件探討”。
2015年12月,李淑梅、閻孟偉在保定參加全國馬哲史學會會議,李淑梅作了關于共享發展理念的發言,閻孟偉作了五大發展理念實現方式的發言。
2016年4月,閻孟偉在中國人民大學參加“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道路學術研討會”,作了關于中國道路的思想理論基礎的發言。
2015年8月25日,閻孟偉 、楊謙在山東省煙臺市參加中國人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為“經濟發展新常態與人的發展”。大會發言題目:閻孟偉:“怎樣理解我國社會發展的新常態”。楊謙:“新常態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2015年10月,楊仁忠在北京大學參加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
2016年7月,楊仁忠在天津參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發言題目:“培養公民參與意識,推進協商民主發展”。
③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李淑梅在《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發表論文3篇: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 2013年4月24日;2、“共同理想的社會認同”,2013年8月24日;3、“公民的相互教育及其實現路徑”,2015年4月1日。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課題申報時計劃的階段性成果較多,按時完成時間比較緊。我們的改進措施是,調整寫作人員的搭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為了保證研究成果的質量,建議結項時間允許稍作延長。
二、研究成果情況
李淑梅:馬克思對黑格爾行政權思想的批判及其現實意義,《西南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馬克思立足于市民社會,剖析了黑格爾的行政權思想,揭露了官僚政治以維護普遍利益的面目維護特殊利益的本質。馬克思闡明,市民社會存在著私人利益沖突,同業公會是維護共同利益的虛幻形式,建立在同業公會基礎上的行政權是違背人民利益的官僚政治。馬克思批駁了黑格爾關于市民社會和國家行政權同一的論證,提出了克服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分離、鏟除官僚政治、建立體現人民主權的行政權的初步構想。馬克思的論述對于我們認識當代西方政治統治的弊端、深化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14年第6期轉載;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4年第3期摘登;被高瑞華《 哈貝馬斯的協商民主理論研究》引用,南開大學,2014年。
李淑梅:公民的相互教育及其實現路徑,《光明日報》2015年4月1日。當前價值觀多元化的現實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克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二分的等級性教育方式,改變一統的硬性灌輸的方式,實行公民的相互教育,這具有培育公民自由平等觀念、廣泛凝聚共識的作用。黨對于公民的相互教育具有領導和引導作用,這以黨向人民學習、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為基礎。堅持相互教育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體現,是價值觀念多元化條件下公民教育的必由之路。
被引用情況:高曉霞. 重新審視日本公民館:歷史譜系、目標偏差與功能錯位——兼論我國公民教育的基本路向[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6) ;光明網、中國社會科學網轉登。
閻孟偉:完整理解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論——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再解讀,《西南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一文的主題是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關系問題。馬克思認為,政治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個歷史階段,具有重要的歷史進步價值,但同時又具有局限性和不徹底性,不是人的解放的最后階段,亦即不是“普遍的人的解放”或“一般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圍繞這個主題,馬克思對現代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做出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的理論對于理解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基本思路是十分重要的,對于把握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來說,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被引用情況:朱凱. 馬克思現實自由思想的歷史考察,中共中央黨校 2015; 楊建春. 馬克思恩格斯文化權益思想研究, 蘇州大學2015。
楊謙、王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邏輯演進中的中國夢及其現實訴求,《四川師大學報》2015年第6期。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歷久彌新的課題。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一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并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接力奮斗。習近平在不同場合的講話中闡發了中國夢的思想內涵。通過對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深化改革的考察,能夠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國夢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邏輯演進的結果及其最終實現的精神依托、動力因素和依靠主體。
楊謙: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范疇的形成,《山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1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首先必須通過文本互動,將這一理論話語置于中國民族文化的語境之中,形成表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漢語范疇體系,這直接關系到國人是否能完整準確理解這個思想理論體系深刻內涵。其中,基本范疇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不同于指稱具體實物的概念,所以翻譯難度最大。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概念的形成過程說明,這是一個對外來思想理論體系的理解不斷深化、本民族語言被繼承充實和賦予新意、基本范疇的翻譯詞在語義上不斷接近基本范疇的“原意”或“本意”的過程,因而文本互動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長期的、反復進行的過程。本文主要研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二十八個基本范疇的形成。
李博:論布洛赫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天津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囿于片面經濟決定主義的局限,傳統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既未能實現對已有意識形態的科學認知,也未能有效引導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建設傳播。有鑒于此,依托于自身的烏托邦哲學,布洛赫創立了雙重維度的意識形態理論,指出意識形態一方面含有與特定經濟基礎相關的、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虛假意識”,另一方面也蘊藏著可獨立于經濟結構存在的、有助社會變革的“文化遺產”,從而形成了對意識形態觀念較為全面的認識,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
胡昕雯:盧卡奇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再生產理論研究,《教學與研究》2016年第2期。該文認為,盧卡奇晚年將馬克思的"再生產"概念從物質生產領域擴展到物質消費領域,指出再生產一方面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使人類從自然存在過渡到社會存在;另一方面它又以社會化大生產的方式將追求資本增殖的目的滲透到日常生活領域,造成人以“聲譽性”消費追求個人目的性的異化現象。盧卡奇以實現個人的目的性價值為目標,試圖通過建構合目的的倫理關系,規范個人行為,完善人的個性,消除消費異化和“無聲”的合類性,引導個人從自在存在向自為存在轉變,并以合目的性為原則重建日常生活世界,推動社會再生產朝著合理方向發展。
經理:阿爾都塞偶然相遇的唯物論思想研究,《教學與研究》2016年第5期。阿爾都塞晚年提出偶然相遇的唯物論,以便消除“辯證唯物論”的表述對法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不利影響。他并未拋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投向唯意志論的懷抱,而是反對“目的論”的唯物論;把意識形態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再生產的條件,認為無產階級要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利用意識形態機器癱瘓的有利境遇,與其他團體實現聯合,干預歷史進程。他強調從“偶然性”視角重新理解歷史唯物論強調意識形態的意義,但卻從根本上否定了生產關系的連續性和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性。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