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總體執行情況。能夠按照課題申報時設立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并根據開題時確立的研究框架和任務分工,開展各項研究,進展較為順利。首席專家統籌各子課題的研究,及時解決研究中的存在問題;子課題負責人按照總體框架和子課題的側重開展相關研究。課題組發表和出版了一些有一定學術影響的階段性成果。
2、本項目分為文獻與研究兩大塊。(1)文獻部分的德語卷、法語卷、日語卷已經基本完成,各卷差不多有四百頁之多。負責德語卷、法語卷、日語卷的子課題負責人,下一階段的工作是將文獻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名稱譯成中文。俄語卷文獻的譯介部分已經完成,研究部分的文獻在整理中。英語卷文獻浩瀚,是子課題中難度比較大的部分,也取得較大進展。(2)總論及各研究卷的研究和撰寫有序進行,將在2017年2月左右完成初稿。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文獻的收集整理有較大進展。(1)如前介紹子課題進展所言,法語、德語、日語的譯介與研究文獻,已經基本整理完成,這是2014年7月以來本項目的重要進展。俄語的譯介與翻譯文獻,基本完成了譯介本分的整理;英語的譯介與研究文獻,是幾個主要語種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首席專家及時增加了相關研究人員,文獻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取得重要進展。(2)近兩年還專門收集了江蘇當代作家在海外譯介和研究的文獻,已整理成《江蘇當代作家在海外》一書,將于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出版。
2、學術會議。2015年11月,在蘇州召開了文獻收集整理的小型研討會。法國學者、法語文獻卷的主編何碧玉教授、安必諾教授,德國學者、德語文獻卷的主編顧正祥教授,俄語文獻卷主編朱建剛教授,以及課題組主要成員季進教授、范勁教授、余夏云副教授、臧晴博士等出席研討會。
3、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等。首席專家王堯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季進教授,于2014年12月訪問意大利威尼斯大學,與威尼斯大的漢學家進行座談,討論中國文學在意大利的譯介與研究。王堯教授于2015年9月參加美國杜克大學的閻連科英譯作品研討會并發表論文。10月參加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主持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研討會并發言。王堯教授于2015年12月應邀訪問韓國外國語大學,與漢學家樸宰雨教授等討論中國現代文學在韓國的譯介與研究;2016年7月,王堯教授應邀訪問英國杜倫大學,就中國文學在英國的譯介與研究進行參加學術交流。季進教授于2015年,參加德國多塞爾多夫大學的“國際魯迅研究會論壇”,2015年9月美國哈佛大學,“‘沈從文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2016年6月參加捷克查理大學的“紀念普實克誕辰學術研討會”。課題組成員余夏云副教授2016年1月至今在韓國進行學術訪問。近兩年,海外漢學家李歐梵教授、陳祖言教授、唐小兵教授、張英進教授等也應邀就中國文學研究來學院作專題演講。課題組其他成員也分別參加了一些學術交流活動。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本項目在成果宣傳推介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在《南方文壇》開設了“譯介與研究”欄目,首席專家王堯教授和子課題負責人季進教授共同主持,分別撰寫“主持人的話”,介紹相關成果,也討論中國文學譯介與研究的重要理論問題。這個欄目不僅擴大了本項目的學術影響,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研究,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和好評。2014年8月至今,已經發表本領域研究論文近20篇。具體篇目如下:
2014.NO.4
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幾組辯證關系 姜智芹
李歐梵“西學東漸”境況考辨——聚焦于李歐梵與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關系 夏偉
NO.5
海外漢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互動關系的再反思——以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在中國大陸學界的傳播為個案 張清芳;王麗瑋
NO.6
魯迅之后:“戰爭期”(1937—1945)的滿系文壇與文藝 李文卿
中國當代文學的翻譯、傳播與接受——白睿文訪談錄 吳赟
2015.NO.2
全球化下的人文危機——李歐梵訪談錄 季進;胡閩蘇
現代華文文學經典在法國 何碧玉
NO.3
夏志清書信二通 夏志清
莫言小說在西班牙的譯介——以《酒國》和《檀香刑》的西語譯本為例 周春霞
NO.4
張愛玲與相片懷舊 羅鵬
金庸與圖解民族主義 羅鵬
NO.5
制造記憶的譜系學:對故鄉的重新想象 卡羅琳·菲茨杰拉
第三空間下的文學史書寫——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與歐美文學 姚婧
NO.6
中國當代文學在法國——何碧玉、安必諾教授訪談錄 季進;周春霞
在革命傳統中理解美學 余夏云
2016.NO.2
虛構與真實——論《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中的當代小說研究 秦燁
NO.3
論莫言小說對越南讀者的感召 阮氏明商
學術與市場之間:略談中國當代文學在捷克的譯介 李素
NO.4
論主體與新時期文學 蔡榮
論海外“《解密》熱”現象 季進;臧晴
2、經江蘇教育出版社申請,本項目的最終成果以及列為國家“十三五”重點出版圖書。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1)本項目是跨學科研究,研究內容就中國文學本身而言涉及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就傳播范圍而言涉及多個主要語種其他比較重要的語種,就時間而言跨度近百年,因此是一項名副其實的重大項目研究。在課題成員的組織方面,有國內學者,有海外學者,在協調溝通上需要花大力氣。(2)尚未提出關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對策報告。
2、通過各種形式,進一步協調子課題的研究;完成對策報告。
3、通過組織這一課題的研究,首席專家和子課題負責人都認識到,國家社科規劃辦對基礎學科重大課題的資助,有利于人文學科的發展和繁榮;有不少海外學者參加的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跨文化對話,有利于消除海外一些學者的意識形態偏見;這一項目的研究,也推動了人才培養、國際學術交流,參與項目的年輕學者也有了鍛煉成長的機會。
4、因子課題負責人分散在不同的學校,經費使用有諸多不便。建議規劃辦同意將部分經費劃撥至子課題負責人所在單位,委托所在單位財務部門管理,結項時統一審計。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主要是項目經費的使用問題。
1、子課題負責人有幾位是其他高校的專家,在承擔子課題時,按照所在學校的要求以及實際使用時的方便,需要劃撥部分經費到子課題負責人所在學校。首席專家為研究之需,向學校財務處借款10萬元,轉子課題負責人閻國棟教授所在的南開大學財務處,并委托南開大學財務處管理此經費。首席專家為此向國家規劃辦申請批準轉撥此經費,規劃辦尚未批準。很多學校對國家重大項目的子課題很重視,視為國家社科一般項目,但需要經費到賬后才能確認。
2、本項目涉及英語、法語、俄語、日語和德語五個主要語種,三種文獻卷的主編和法語研究卷的主編均為海外學者,因此,用于國際合作的費用可能高出當時的經費預算。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法】何碧玉(ISABELLE RABUT):《現代華文文學經典在法國》,《南方文壇》2015年第2期。
就當代作家與作品來說,定義上他們正處于形成期,雖然要成為真正的、通過時間考驗的「經典」(“classics”),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經典化的過程,還是隨著他們被選入各種教科書和辭典展開了。在外國文學經典化的過程中,國家教育機構扮演重要角色;從出版界來看,一位作家成為經典,則可能顯示在著作多次再版、重譯、作品全集出版,或是作家入選具有聲望的叢書等具有指標意義的事件上。論文分析了現代華文文學獲得肯定的指標:1、大學相關系所的課堂上,會研讀知名作家的作品選,不過固定的文學教科書或讀本并不存在(中國編選的文學作品選,法國大學很少使用)。而一個中國作家被法國兩種教師資格考-CAPES(中等教育師資合格證書)及Agrégation(高等教師資格甄試)-其中一種列入中國文化和語言競試項目的必讀書單,乃是一種獲得肯定的指標。然而大多時候,入選書單的原因,和作品是否近期內在法國書市得到熱烈回響,或受到同時身為某作品譯者的考試評委的推薦,是有直接關系的。2、博士論文和其它學術著作,由于數量較少且影響力較弱,在作者的經典化過程中,只是一個次要因素。不過,學術論文除了見證了這個經典化過程,還使其更加無可置疑。綜觀過去四十年在法國通過答辯的現代華文文學博士論文,不令人意外的是,不論是注冊在漢學所或是比較文學所,其中最熱門的研究主題,依序乃是魯迅、老舍、巴金。程抱一(Fran?ois Cheng)的作品雖然是用法文寫就, 有時仍被認作是中國作家。3、學院標準影響一般大眾的認知,主要是透過翻譯和編輯叢書。不過,至今尚未有任何中國現代作家,得以躋身伽利瑪出版社的七星文庫(Gallimard/ La Pléiade)。4、重譯也是一個參考指標,能夠表現對某特定作者的持續關注,不過在中國現代文學的領域里,至今仍十分罕見。無論如何,一個作家的經典化,必要條件是能持續地,甚至是永久地,出現在書店和圖書館的陳列架上。老舍或巴金已經獲得了這樣的地位;沈從文在法國則因發掘較遲,光芒又稍被“新時期”文學的后起之秀掩蓋,雖有經典作家的地位,但不如前兩者。5、辭典則以它本身獨特的方式見證了華文文學的傳播:《羅貝爾字典》(Dictionnaire Le Robert)在1980年的版本收錄了魯迅 (Lu Hsün)、巴金 (Pa Chin)、郭沫若 (Kuo Mo-Jo)、茅盾(Mao Tun)、老舍 (Lao She)、曹禺 (Ts’ao Yü) 和丁玲 (Ting Ling)的條目。《羅貝爾人名大辭典》(Le Robert encyclopédique des noms propres) 2008年版,加入了高行健 (Gao Xingjian)的條目 (中文人名現在已采取漢語拼音系統); 2011年版則加入了莫言(Mo Yan),這顯示了他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肯定以前,已具有的知名度。這些條目在另一本2011年版的《拉魯斯插圖版字典》 (Le Petit Larousse illustré) 中大同小異。
2、李歐梵、季進主編:《海外晚清文學研究文選》,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
精選夏志清、李歐梵、王德威、瓦格納(Rudolf G. Wanger)、韓南(Patrick Hanan)、米列娜(Milena Dolezelová-Velingerová)、周蕾等人關于晚清文學與文化的研究論文,希望對了解海外晚清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樣貌起到嘗鼎一臠之效。1990年代以來,海內外學術界對晚清文學的重新發現與闡釋,所要見證的不只是現代文學在時間軸線上的向前延展,同時也表明現代文學的風貌不必囿于“五四”一端,而可以有另一番相異乃至相悖的表現。這絕不意味著要為現代文學另立源頭,而是希望打開現代性闡釋的另一個空間,考察“現代”所要傳達知識、正義、欲望、價值在晚清社會出現怎樣的新變和表征。
3、季進:《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再反思》,《文學評論》2015年第5期。
論文著重考察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作家作品研究的幾種路徑,剖析其趨勢與問題,彰顯其洞見與不察,呈現了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復雜面相及其背后的學科意識、文化轉向、理論話語,指出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正是在中國與西方、文本與理論、歷史與當下的對話中,呈現出一種特別的全球本土觀念,一種既面向中國也介入西方學術傳統的雙向文化干預。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未來,正取決于如何在全球化的理論大潮中展示中國的獨特經驗,確證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化合法性與正當性。
4、李剛:《鏡像的流變:論哥倫比亞中國現代文學英譯本與西方重構》,《漢學研究通訊》,第三十卷第四期(2014年11月)
作為中國文學在西方的研究重鎮,哥倫比亞中國現代文學選本的意義不僅在向西方讀者推介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更重要的是,這一選本作為大學教材呈現了西方知識階層對中國現代文學的選擇與價值判斷,為中國現代文學提供了一幅世界視野中的西方鏡像。在這一鏡像的流變中,我們得以考察美國漢學界對中國現代文學的選擇與重構。誠然,哥大選本并不意味著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之評價標準,但可以參照之。在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漢語作家數十年來急切希望贏得世界肯定的心態得以緩解,然而中國現代文學在世界文壇之整體地位仍未得到顯著改善。加深了解西方知識界對中國現代文學之態度與評價尺度,有助于中國作家的對外交流,有助于中國文學“走出去”。
5、季進:《海外漢學與學術共同體的建構》,《文藝研究》2015年第1期。
論文以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為考察對象,提出地緣與學緣、觀點與方法、外部與內部三組概念,探討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所引發或折射出的學術史問題,指出從地緣到學緣,代表了海外漢學研究的趨向,我們應該打開地理視界,淡化內外界限,重新審查海外漢學研究的觀點與方法,反思海外漢學的洞見與不察。地緣與學緣、觀點與方法、外部與內部的關系并非正反易位或直線進化,更多的是彼此修正或相互增益的關系。三組概念的辯證,有助于我們重新思考應該以怎樣的心態、立場和策略來面對和研究海外漢學,實現不同學術話語的對話與融合,推進海內外中國文學研究學術共同體的建構。
6、季進、臧晴:《論海外“解密”熱現象》(《南方文壇》2016年第4期)
2014年,麥家的《解密》席卷海外,掀起了一股“《解密》熱”,創造了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奇跡,也極大地提振了當代文學走出去的信心。《解密》為什么會突然走紅國際市場?背后有哪些因緣際會的因素?又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啟示?這些正是《論海外“<解密>熱”現象》試圖要回答的問題。論文從《解密》譯本在海外大受歡迎的現象出發,借用布爾迪厄的文化場域理論和丹穆若什的世界文學理論,將中國文學的“走出去”視為一個復雜的流通過程,綜合考慮文本內外的諸多因素,以分析《解密》在非漢語市場獲得商業成功的原因。基于丹穆若什的世界文學理論,作者認為麥家《解密》在海外的商業成功,證明了“世界文學”概念不是霸權層面的,而更多只是技術層面的,中國文學要想真正“走出去”,還必須是“文學程式、閱讀習慣、地方經驗、翻譯實踐等各種因素的合力使然”。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
1、季進:《作為文本、現象與話語的金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10期。
2、季進:《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3月18日)
3、【法】何碧玉(ISABELLE RABUT):《現代華文文學經典在法國》,《南方文壇》2015年第2期。
4、李歐梵、季進主編:《海外晚清文學研究文選》,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
5、季進:《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再反思》,《文學評論》2015年第5期。
6、李剛:《鏡像的流變:論哥倫比亞中國現代文學英譯本與西方重構》,《漢學研究通訊》,第三十卷第四期。
7、季進:《海外漢學與學術共同體的建構》,《文藝研究》2015年第1期。
8、季進:《論顧彬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藝爭鳴》2016年第3期
9、季進、臧晴:《論海外“解密”熱現象》,《南方文壇》2016年第4期。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