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本項目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較為順利,已完成工作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各
子課題組因難易程度逐漸顯現,略顯不平衡,有的子課題擬縮小研究范圍,集中力量攻克特定的專題和難關,如郭聲波組擬專攻越南歷史政治地理,吳宏岐組擬專攻中國嶺南歷史海防地理,陳偉明組擬專攻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的人口與經濟地理等。原計劃中的資料匯編及相關數據庫的制作,因經費困難,進展較慢。迄今為止,各子課題的經費已經用去大半。有的子課題可能需要適當延期。
二、各子課題組進展情況
1、陳偉明組子課題組進展情況:本項目子課題為“環南海歷史人口與經濟地理”,階段性成果《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歷史人口和經濟地理專題研究》計劃在2016年底完成初稿。而在最終定稿之前,課題組成員將克服各種困難,努力擴大田野考察范圍,在結合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中外文文獻材料,力求科研成果與時俱進。
2、吳宏岐子課題組進展情況:本子課題為“環南海歷史軍事地理研究——以廣東海防地理與軍事經略為中心”,原研究計劃共為五章,分別是第一章“廣東沿海軍事地理條件與廣東海防形勢”、第二章“明朝兩廣的軍事部署和海防體系的完善”、第三章“清前期廣東海防地理格局的強化”、第四章“近代廣東海防地理格局的轉型”和第五章“廣東海防地理格局的演變規律與軍事經略的利弊得失”,由于研究的時段較長(明代至民國),研究內容較為復雜,目前只完成了原研究計劃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即明代廣東海防地理部分,具體研究成果包括七章,即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廣東沿海軍事地理條件與明代廣東的海防形勢”、第三章“明代廣東海防體系的演變”、第四章“明代廣東海防區劃與海防重心”、第五章“明代廣東海防指揮體系與兵力部署”、第六章“明代廣東的海防裝備與軍需供應”和第七章“明代廣東海防戰例研究”,總字數約為46萬字。清前期和近代廣東海防地理研究方面已完成資料收集工作和部分研究內容,需要適當延長課題研究時間,才能完成整個研究任務。
3、王元林子課題組進展情況:本子課題為“環南海歷史社會與文化地理研究”,已完成相關資料收集,并到國內相關科研院所廈門大學、鄭州大學以及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收集資料;并去菲律賓考察以及收集文獻;并且已經撰寫完成學術史回顧、華僑華人移民歷史、聚落與文化認同信仰地理等章節;先后于2013年7月去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圖書館,泉州華僑華人博物館、華僑大學圖書館等利用十天查閱資料,訪學求教于莊國土、廖大珂兩先生;2013年9月去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查閱資料一周;2014年3月31日至4月8日,去菲律賓馬尼拉中國城考察,并去馬尼拉菲律賓青年華裔聯合會、華僑華人博物館、華文教育中心查閱資料,2014年5月27--6月8日,去鄭州大學越南研究所,拜會戴可來、于向東兩先生,收集到10——12萬字的資料,并初步分類、結合有關前期收集資料,達20萬字左右,分類整理這些華僑華人的社會地理、文化地理的資料。
4、郭聲波子課題組進展情況:子課題“環南海歷史政治地理”,成員在進行了國內外的實地考察和資料收集之后,已經陸續出版和發表了若干研究成果,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嶺南和越南,如越南丁黎朝、阮朝歷史政治地理、越南古代歷史地理文獻、越南地名以及嶺南歷史地理等。
5、李慶新子課題組進展情況:子課題“環南海歷史交通地理”,成員分赴國內外搜集資料和調研活動,邀請了許多專家前來講學,現已經出版專著《中葡澳門水界爭端探微》一本,發表論文若干篇。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自2012年開展至今,本課題組成員已赴美國、越南、菲律賓以及國內的香港中文大學、鄭州大學、廈門大學、廣西民族大學進行田野考察和查找資料,其中郭聲波子課題組曾四次赴越南進行實地調研,課題組首席專家郭聲波教授曾兩赴美國進行了為期兩月的資料調查活動。2016年2月29日至3月29日,郭聲波教授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工作訪問,協助對方聯合培養公派留學生魏超(系郭聲波指導的在讀博士生,也是本課題組成員,專攻越南歷史政治地理及歷史地理信息系統),也參與了對方的CHGIS(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和CBDB(唐宋人物資料數據庫)項目工作,獲得對方好評。吳宏岐子課題組曾在2014年暑期來往兩廣沿海,系統的考察了當地的海防遺留,王元林組則多次在菲律賓和廣東省內進行社會文化的調查。通過這些調查,課題組搜集相當體量的紙質和電子資料,內容涵蓋史籍、碑刻、實物、地圖等多方面,課題內也做到了資料流通與分享。
至今為止,本課題組主辦中型會議兩次,分別是2013年9月的“環南海歷史地理與海防建設論壇”和2015年11月的“環南海歷史地理與社會文化學術探討會”,與會者提交了高質量的論文并做了充分的互動。近期擬再次主辦會議,主題為“嶺南歷史政治地理與《廣東省行政區劃圖志》學術研討會”。課題組成員赴國內外參加會議達三十次以上,成員赴外進行講學十五次以上,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前來講學二十余場,獲邀專家包括在國際享有盛譽的安東尼瑞德、松浦章、楊國楨、菅沼云龍等。
2016年5月2日-22日,本課題組邀請越南社會科學院阮友心博士前來訪學,在二十天中進行了五次講座和多次座談。2016年6月,本課題組邀請越南河內國家大學黃英俊副校長前來訪問,并為日后我們赴越查找資料的各項問題交換了意見。今年下半年我們還將邀請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前館長卡弗前來,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訪學。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陡寮安捎们闆r等)
自2012年開展項目以來,我們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包括著作八種,論文五十余篇,其中權威期刊有《文史》、《世界宗教研究》等。成果包含的某些理論和觀點,除了被《人大復印資料》、《新華文摘等》等轉載,以及被傳統媒體如《南方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進行報道外,課題組成員還創立了“越南歷史研究”公眾號、頭條號、網易號等自媒體傳播平臺,對相關成果進行宣傳,目前這些平臺的閱讀量已經累計突破百萬,在學界和社會上引起了一定關注。
本課題組至今已經撰寫了六期《工作簡報》,每期字數從5000-8000不等,并按時投送給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廣東省社科規劃辦公室以及校內各級相關機關,和各課題組成員。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一、陳偉明子課題組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心得、建議
本項目子課題《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歷史人口和經濟地理專題研究》涉及域外的歷史地理研究,故需要重點前往境外的大學或研究機構查找相關研究資料。但是從目前的機制來看存在較為嚴重障礙,例如:其一是出境的申請、審批周期長,不利于研究進度的合理安排;其二是前往境外進行田野考察和查找資料所需經費(差旅費、文獻購買經費等)解決途徑少以及報賬難度大,不利于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上述兩點問題只是在研究該課題的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的典型例子,急需著重盡快解決以為該課題的深入研究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吳宏岐子課題對于開展重大項目研究工作的體會、思考和建議:
1.歷史時期尤其是明代廣東海防地理與軍事經略問題,具體明顯的分期特征,必須分階段細致研究,才能較為清明地把握廣東海防地理格局演變的全貌;
2.明至民國時期的廣東,包括的地域較為廣泛,地域差異特征明顯,實地考察調研不能以點代面,必須盡可能地進行全面考察調研,這樣才能獲得更為客觀、完整的感性認識,掌握更為全面的第一手資料;
3.建議將本重大項目納入第二期資助對象,在經費方面給予滾動支持,以便產生更為優秀、成熟的研究成果。
三、王元林子課題組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研究心得和建議
存在主要問題有:1、由于與越南關系的惡化,原來去越南調研、查閱資料未能成行;同時,有關環南海歷史社會與文化地理,受到各種條件限制,到有關各國查閱資料、調研沒有成行;2、有關成果的發表,需要間隔,故論文發表需要時日,希望后期成果豐富些。3、有關研究成果,雖在有關方面有所創新,但整體研究創新不夠;4、環南海只是以華僑華人展開,有關華僑華人與所在國文化融入、矛盾沖突、社會建立,華僑社區與所在國族群關系還沒有深入探討。
對開展重大項目的體會、思考和建議:重大課題研究,團隊合作確實重要,只是限于各個子課題,難于十分深刻、全方位駕馭環南海地區的社會文化發展歷程;由于資料、國際關系、華僑華人身份敏感等因素,影響了課題深入研究。對環南海文化社會研究只是從華僑華人,即以中國為主的研究角度,沒有從越南、菲律賓等國角度出發,對環南海的社會進行深入剖析,因此,研究難度較大,加上時間緊張,確實不易有高質量的成果。
四、郭聲波子課題組存在的主要問題、心得和建議
1、主要問題和改進措施:隨著研究的深入,國外資料和實地考察的欠缺,是困擾各子課題組的問題。環南海歷史地理研究不必國內研究,主要涉及域外地區,若無大量的外文資料和國外調研活動的支持,研究質量和水平將會大受影響。在改進措施上,首先要充分利用國內各圖書館和檔案館的外文資料,盡量從網上下載國外圖書文獻,然后盡量在有限資金中安排課題組成員訪問、調研和收集資料。
2、研究心得:雖然研究計劃原本就打算以研究華人在環南海歷史地理景觀塑造過程中的作用為主,但實際上仍不能與土著人和西方人的作用截然分割開來,我們仍需將這三類人的作用辯證看待,這樣才能取得更加客觀和科學的結論。
3、建議:建議國家社科基金委追加本項目經費八十萬元,主要用于資助課題組成員聘請外語專家搜集、分析、翻譯和整理外文資料,及資助課題組成員出國訪問、調研,開支主研、輔助人員勞務費用。
五、李慶新子課題組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建議
子課題彼此之間的呼應以及同整個課題其他部分的聯動比較薄弱。為改進這一問題,我們計劃每兩周定期召開課題討論會,就各自已經發表的研究成果展開面對面的文本討論,彼此攻錯,希望一方面可以拓展各自研究主題的深度與厚度,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其他主題的研究材料、思路、觀點,有助于整體思路的統一與提升。另一個主要問題是語言問題。由于相關領域涉及的史料和研究論著都是多語種的。要在一定時間內、相當程度上掌握不同語種的史料和研究論著,顯然是能力不逮的。我們計劃通過依靠已嫻熟掌握的英、日文寫作和翻譯的文獻為重點,結合相關學術論著進行補充和梳理。
在從事本課題的幾年時間內,尤其是南海海上交通研究這一豐碩成果的領域,我們深深地感覺到這一領域的博大精深和前輩學人所做出的卓絕努力。也正是在這幾年的學術研究中,借助課題研究主題的集中和綜合,逐漸開拓視野,增強學術信心。
⑤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本課題的各個子課題進度不平衡,總體結項時間希望能夠酌情延長一年。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1、郭聲波:中國歷史政區的圈層結構問題,江漢論壇,2014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本文提出,中國的五服制圈層結構與各種地方政治實體地理空間存在著對應關系,可用“直接行政區”和“間接行政區”的概念來指稱,歷史上的府郡州縣等經制區域,都屬于直接行政區范疇,而諸侯國、羈縻府州、土司、藩屬國等自治區域,則屬于間接行政區或統治區范疇,為中央王朝的圈層結構式版圖所及。圈層結構的地方行政區域劃分方式,是適應多民族國家國情的必然選擇,是中國歷代統治者經歷了幾千年的政治實踐總結出的寶貴經驗。圈層結構理論對于研究漢文化圈的政區具有寶貴的指導意義。本文發表之后,收到了學術界的積極回應,《人大復印資料》、《新華文摘》做了轉載,共識網、愛思想等學術思想網站都進行了報道,在其理論指導下已經產生了數篇相關論文。
2、徐素琴:《晚晴中葡澳門水界爭端探微》,岳麓書社,2013年。
本書共分為六章,在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晚清中葡澳門水界爭端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既可以進一步推進對澳門界務問題的研究,也可以加深對近代中葡關系發展之獨特性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亦有助于考察晚清有關海洋意識、外交理念等思想觀念的變化。2015年,由澳門基金會、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舉辦的“第四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結果揭曉,《晚清中葡澳門水界爭端探微》獲得優異獎。
3、陳文:《越南科舉制度研究》,商務印書館,2015年。
全書約30萬字。這是一部系統研究越南科舉制度的學術著作?婆e制度在越南的移植和本土化,促進了儒學、漢文文學、史學等中國文化在越南的傳播和發展,對越南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該書以中越關系史和中越文化交流為背景,以豐富的中國文獻和越南漢喃文獻為基礎,以越南的歷史朝代為脈絡,從緣起、發展和本土化等角度對越南科舉制度進行了深入解讀,同時也將越南科舉制度與中國科舉制度進行了對比研究,找出微觀和中觀方面的異同,是在中越歷史文化研究領域內進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