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東西方心靈哲學及其比較研究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2月01日16:0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 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2012年10月立項以來,項目研究工作總體上按照原定計劃執(zhí)行,并有相當一部分工作超出原定研究計劃。2014年7月,項目順利通過中期評估并獲得滾動資助,項目設定的各項研究計劃目前都已完成或者基本完成,最終成果將按原定計劃產出。原計劃設定的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工程、心靈哲學數據庫建設工程、心靈哲學原著選輯工程已經順利完成。項目所含的五個子課題都已經按計劃完成了對問題、人物、流派和發(fā)展史等專題所進行的研究,對應最終成果的產出已進入最后收尾階段。現將2014年7月以來的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匯報如下。

    (1)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

    A.以原有研究計劃為基礎、以中期評估中發(fā)現的問題為參照,專家指導,團隊參與,論證、規(guī)劃和分配科學合理的研究任務。對于項目原有的研究內容和隨著研究進展不斷呈現出來的一些新的問題和研究內容,首席專家與子課題負責人廣泛征求專家意見,利用心靈與認知研究中心的團隊優(yōu)勢,定期對相關內容進行匯報和討論,既保證了所選取的研究內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又保證了領取研究任務的研究者的專業(yè)性和針對性。

    B.階段性研究成果以論文、專著、譯著等多種形式大量呈現,最終研究成果的產出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具體情況如下:

    一是自2014年7月至今,項目組累計發(fā)表學術論文53篇。其中,有2篇文章發(fā)表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3篇文章發(fā)表在《哲學研究》,18篇文章發(fā)表在《自然辯證法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科學技術哲學》、《學術月刊》、《世界哲學》等CSSCI刊物。有多篇論文獲得學術同行引用及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全文轉載。項目首席專家高新民教授于2015年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發(fā)表論文《心性多樣論:心身問題的一種解答》,《中國社會科學報》于2015年2月25日刊發(fā)觀點稿對該文論點進行了專題報道。此外,課題組還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立研究專題,組織課題組成員分頭攻關,撰寫論文,以專欄的形式發(fā)表。目前,已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福建論壇》、《河南社會科學》等刊物以專題論文形式推出了大量研究成果。

    二是以階段性成果形式翻譯完成并出版譯著1部。項目首席專家高新民教授帶領部分課題組成員完成了譯著1部《布萊克威爾哲學指導叢書——心靈哲學》,并于2014年7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部譯著的完成既為國內心靈哲學資料的建設和完善提供了幫助,又為我們的部分子課題所要涉及的研究內容提供了一定參照。

    三是以階段性成果形式完成并出版了2部專著。項目在研究中圍繞遇到的一些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專門領域形成了以專著形式出現的部分研究成果,它們既是當前心靈哲學研究中的前沿問題,同時又是解決子課題中某一專門問題所必須涉足的領域。這些研究專著中《心理與物理:心靈哲學中的物理主義探究》和《信息與心理內容》已經分別于2015年7月和2016年7月在科學出版社出版。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如下:

    A.子課題一是“西方心靈哲學及其最新發(fā)展研究”。該子課題的研究計劃是,對西方心靈哲學的發(fā)展歷程、有代表性的西方心靈哲學家的思想、當代西方心靈哲學的研究現狀等基礎課題進行專門研究。作為中期成果,項目組圍繞該子課題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累計已超過50篇。自2014年7月以來,項目組針對該子課題所做的主要工作是,系統梳理和匯總前期研究成果,形成了一部約40萬字的專著,即《西方心靈哲學及其最新發(fā)展研究》作為該子課題的最終成果。現在這部專著的初稿已經完成80%。原定研究計劃中擬要涉及的西方心靈哲學中主要理論,如新物理主義、新行為主義、新自然主義、新功能主義、新神秘主義、新目的論、新二元論等在這部專著中都有較為系統完整的體現;當今心靈哲學研究中廣受關注的一些問題,如意識、意向性、情感、自由意志與心理因果性、他心知在這部專著中也有較為深入細致的研究;西方心靈哲學中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如福多、戴維森、丹尼特、塞爾、米利肯、德雷斯基、柏奇、坎普等人的思想在著作中也有專門追蹤和描述。與該子課題研究對應的原著選集《西方心靈哲學最近20年原著選集》的文選和翻譯工作已經完成,現在正在進行最后的校對工作。

    B.子課題二是“中國心靈哲學的基本問題與主要成就”。該子課題的研究計劃是,在對中國心靈哲學進行發(fā)生學、形態(tài)學研究以及對已有研究進行評述的基礎上,從求真性和價值性兩個主要維度對中國心靈哲學一些理論、學派和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研究。項目組圍繞該子課題累計呈現了《中國心靈哲學的“心理多主論”》、《性自命出:中國古代心靈哲學的杰作》、《中國哲學也有自己求真性心靈哲學》、《西方心靈哲學的困境與中國心靈哲學的建構》等一批既具有梳理和挖掘性,又具有開拓和進取性的研究論文。該子課題的研究進度較原定計劃有所超前,因此自2014年7月以來,該子課題的研究重心已經逐漸轉移到最終成果的撰寫當中。目前,與該子課題相對應的最終研究成果,即一部約45萬字的專著《中國心靈哲學研究》的撰寫已經完成80%。與該子課題對應的原著選輯《中國心靈哲學原著選輯》擬入選的哲學家及其代表作已經完成最終的選錄工作。

    C.子課題三是“印度心靈哲學的基本問題與主要成就”。該子課題的研究計劃是,在對印度六派和佛教心靈哲學進行全面系統研究和梳理的基礎上,盡力弄清和呈現出印度心靈哲學的產生條件、發(fā)展進程、主要問題、基本特征等,并將佛教心靈哲學思想作為重點內容予以研究。項目組圍繞該子課題先后發(fā)表了《佛教語言哲學略論》、《意義理解與人生解脫——佛教意義理論探微》、《理解與解脫——佛教解釋學之我見》、《心靈與幸福——印度非佛教派別的心靈哲學及其幸福觀意義》等論文。除了發(fā)表大量相關論文之外,項目組還圍繞該子課題完成了一部約70萬字的專著《佛教心靈哲學論稿》。該著作從求真性和價值性兩個方面對佛教心靈哲學的動機、主旨、特點、自我-無我、心理現象、心之本質與生滅、佛教價值性心靈哲學的特質、凡心-圣心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2014年7月至今,該子課題的主要工作是整理已有研究素材,形成最終成果。該項工作當前進展順利,比原計劃略有超前。與印度正統六派心靈哲學相關的研究工作基本完成,其余的研究工作已經全部完成。該子課題的最終研究成果,即一部約30萬字的專著《印度心靈哲學研究》,預計將于年內順利完成。

    D.子課題四是“中印西心靈哲學的比較研究”。該子課題的研究計劃是,一方面對已有的比較心靈哲學研究成果進行挖掘、梳理、描述和概括,另一方面在綜合利用前三個子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慎重選擇一些可比較項,如概念、范疇、問題、人物、學派、結論進行比較。項目組圍繞該子課題累計發(fā)表了《比較心靈哲學視野中的自我觀》、《“理”、“神”與心靈解釋——馬勒伯朗士和萊布尼茨對中國心靈哲學的“發(fā)現”與“西式解讀”》、《語義無定與索引表征——與西方相對照的佛教語言哲學》、《弗拉納根的心靈哲學轉向與自然主義幸福觀》、《心靈哲學前沿問題研究的多維面向》、《東西哲學有無之辯比較研究應有新的維度》等一系列論文。2014年7月至今,項目組在經過充分論證,確定擬比較項和基本研究框架的基礎上,開始組織專人撰寫該子課題的最終研究成果。到目前為止,該子課題的研究進度與原計劃基本一致,作為最終成果的專著《東西方比較心靈哲學論綱》的撰寫工作已經完成60%以上,預計將按計劃于2017年8月份之前順利完成最終成果。與該子課題對應的原著選輯《心靈哲學比較研究經典論著選編》的編錄和翻譯工作也已經基本完成,預計剩余任務可于年內全部完成。

    E.子課題五是“比較哲學視野下的心靈哲學當代建構”。該子課題的研究計劃是,在以上四個子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當前最新的心靈哲學和相關科學研究成果,采用跨文化、跨學科研究的方法,對心靈哲學當代建構中的基本問題、心靈之體和心靈之妙用三個方面展開系統研究。課題組圍繞這些問題以階段性成果的形式發(fā)表了《心性多樣論:心身問題的一種解答》、《意志自由的心靈根基》、《第二代認知科學悖論的形質說“破解”》《 意義研究中的整體論與反整體論之爭》《西方心靈哲學最新發(fā)展研究綱要》、《心靈哲學的“危機”與“激進的概念革命”——麥金基于自然主義二元論的“診斷”》等一系列論文。這些成果嘗試對心身問題、自由意志問題、意義問題、概念問題等心靈哲學的傳統熱點問題給出了一些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解答。特別是,針對當代心靈哲學研究出現的“危機”“困境”,我們借鑒東西方心靈哲學研究和當代相關科學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種解答心身問題的嘗試——“心性多樣性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在學界引發(fā)較為強烈的關注。2014年7月至今,該子課題在完成專題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加強與其他子課題研究的溝通和合作,把主要精力轉移到最終成果的撰寫工作上來。到目前為止,該項工作進展順利,與原定計劃進度基本一致,現已完成對專題研究成果的整合工作,并完成了部分最終成果的撰寫(約60%)。預計將于2017年8月之前順利完成最終成果的撰寫工作。

    2.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研數據整理運用。立項以來,課題組根據項目研究內容的需要,曾分別于2013年7月和2014年8月進行過兩次較為大型的調查研究。一是深入偏遠農村和山區(qū)對中國的民俗習慣、喪葬、禁忌原始文化的“殘留物”(如民俗、巫術、招魂術、古文字等)中隱藏的靈魂觀念等進行實地調研,同時利用訪談法和問卷法對常人心中潛藏的神靈觀念、靈魂或心靈觀念進行調研。二是利用問卷法和訪談法等對周邊大學師生和知識分子展開關于“心身關系”的調查研究。取得調研數據后,課題組組織專門人才對這些數據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分別撰寫了調研報告,將大量生動、具體的研究素材提供到專門的理論研究者手中。這些調查研究的結論,對于課題組理解和把握民間心理學的靈魂觀、心身觀提供了重要參照,對于我們構建當代心靈哲學理論,彌補西方心靈哲學研究的漏洞和空白都具有重要意義。

    (2)文獻資料收集整理。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工程是本課題研究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我們的原定的研究計劃,這項工程的主要工作已于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完成,在此期間,課題組成員本著“準確、完整、充分”的原則,按照計劃分別對中國心靈哲學、印度心靈哲學、西方心靈哲學、比較心靈哲學及比較哲學著作進行搜集整理,累計整理著作和論文超過5000部(篇);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專門建立了“心靈哲學資料室”和“東西方心靈哲學電子文獻數據庫”,對資料文獻進行了鑒別、分類等梳理工作。2014年7月至今,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一部分在研究中新挖掘到的、而在前期收集整理中遺漏了的專著、論文添加到數據庫中。二是對已有文獻繼續(xù)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分類和整理,特別是對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外文資料進行了翻譯,對中國傳統心靈哲學和印度佛教心靈哲學中相關思想進行了更為細致的梳理。

    (3)學術會議、交流與國際合作。“自立項以來,項目組在學術的交流與合作中始終秉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理念,通過學術會議、學術講座、學術訪問、讀書報告會和電子郵件等途徑與方式,與國內外心靈哲學的專家和學者建立了較為廣泛的長期和穩(wěn)定的合作與交流關系。在學術會議方面,項目組除了堅持在每一季度在武漢地區(qū)舉辦小型的心靈哲學研討會之外,還鼓勵項目組成員積極參與各類國際國內與心靈哲學相關的學術會議。2012年10月至今,項目組累計舉辦武漢地區(qū)心靈哲學研討會11次,參與人數超過150人,項目組成員先后向“心靈與機器”、“首屆心靈哲學前沿論壇”等會議提交論文并積極參會。2014年7月至今,項目組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合作,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項目組自籌經費于2016年5月舉辦了“第一屆心靈哲學前沿問題及比較研究研討會”,邀請了來自國內外14所大學的50余名與會者參加。與會者就當前心靈哲學的前沿問題,如心身關系問題、中西比較問題、幸福觀問題等發(fā)表了看法,引起與會者積極響應和討論。二是2015年4月至5月,項目首席專家高新民教授受邀到美國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學術交流,期間高新民教授應邀發(fā)表了關于中國心靈哲學特質問題的學術講座,獲得美國專家的高度評價。三是項目組繼續(xù)以往的傳統做法,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進行學術講座,如法國里昂高師的Roy Jean-Michael教授、美國西切斯特大學Frank Hoffman教授等分別就分析哲學和心靈哲學的前沿問題舉行了專題講座。Frank Hoffman教授還曾于2016年4月以“分析性哲學”為題開設了為期兩周的全英文課程。四是繼殷筱、宋榮兩位青年教師訪問劍橋大學之后,項目組又安排劉明海副教授在美國紐約大學進行了為期1年的學術交流。這些學術交流一方面使項目組與一些國際知名專家如Timothy O’Connor、Tim Crane、McGinn等建立起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另一方面也為我們開拓研究視野、追蹤學術動態(tài),更加準確的把握國際心靈哲學研究趨勢、定位自身研究方向提供了參照。

    3.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我們的成果宣傳情況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自立項以來,我們每年年終會例行一次研究成果的總結會和發(fā)布會,一方面向社會和學術同仁匯報我們項目的研究進展和最新成果,另一方面通過這種例行的總結會和發(fā)布會激勵和督促項目組成員,并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心靈哲學的研究當中。

    二是我們通過我們自己建立的心靈與認知研究中心網站(http://imcyh.ccnu.edu.cn/imc/)即時發(fā)布項目進度和研究成果,并對當前心靈哲學的前沿問題進行匯總和發(fā)布。

    三是依托我們在階段性成果產出過程中與商務印書館、科學出版社等出版機構的合作優(yōu)勢,利用這些出版機構的優(yōu)勢宣傳平臺(如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對我們的階段性成果(譯著、專著、論文)進行宣傳推介。

    四是按照國家社科基金的要求及時通過《工作簡報》報送項目研究的進展情況。

    五是項目組成員積極參與國家社科基金專刊的投稿,并取得顯著效果。

    通過這些推介活動,當代西方心靈哲學中一些新的理論和走向如新目的論、新二元論、新自然主義、新物理主義為更多的國內研究者所了解;西方心靈哲學的理論困境和可能出路,中國心靈哲學的界定標準與理論形態(tài),佛教心靈哲學的求真性與價值性等一些具有開拓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成果首次呈現出來。2015年9月至今,高新民教授為進一步在國內宣傳和推介心靈哲學,在《中國社會科學報》開辟專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國內讀者介紹西方著名心靈哲學家及其代表思想。到目前為止,該專欄已連續(xù)推介麥金、德雷斯基、米麗肯、戴維森等近20位哲學家的思想,在國內引起較大反響。

    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主要問題

    2014年7月以來,我們一方面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努力化解前期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另一方面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又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原有的在文獻資料搜集整理中遇到的問題,隨著滾動資金的到位和項目組成員的不懈努力,已經基本得到解決。原有的在印度心靈哲學研究中遇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佛教哲學和印度六派哲學這兩個方面。針對這兩方面的問題,我們安排專門人才搜集、整理相關研究資料,有意識地側重在該方面的投入,現在已經較好的解決了這一方面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高新民教授完成了70余萬字的專著《佛教心靈哲學論稿》,并帶領課題組成員對印度六派哲學心靈哲學思想進行研究,完成了其中的主體工程。在取得這些成果的同時,我們的研究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中印西心靈哲學比較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中印西心靈哲學比較研究涉及到三方比較,不僅是東與西比,而且還有古與今比,不僅有思想理論的比較,而且有人物流派的比較,是本項目研究中任務較多、難度較大的子課題之一。自2014年7月以來,我們集中精力完成了對已有的比較心靈哲學研究成果的挖掘、辨析和梳理工作,對于東西方心靈哲學的理論形態(tài)問題、比較研究中出現的誤解和誤讀問題以及可比較項的選取問題都有了比較圓滿的解決方案,并按照這些解決方案制定研究框架,完成了一部分最終成果的撰寫。但是在取得這些成果的同時,中印西心靈哲學比較研究中也呈現出兩個新的問題。

    一是最終成果中理論問題比較與人物流派比較之間的結構安排問題。理論問題比較與人物流派比較既有相互交叉,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最終成果中,這兩方面內容既不能面面俱到,又不能以偏概全,因此兩者間的結構布局如何安排,如何使兩者恰當地融入一個有機整體當中,是我們當前著力思考的一個問題。

    二是對中印西心靈哲學的總體特征和總的看法問題。當前學術界對于中印西哲學的總體特性已有較多觀點,如何取長補短,以理服人,并在細致梳理、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把握和呈現中印西心靈哲學的總的特性,是我們研究中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

    三是中印西心靈哲學比較研究的結論問題。根據以往研究中積累的經驗,在本項目的具體研究工作展開之前,我們就對中印西心靈哲學比較研究的結論曾有一些比較初步的和直觀的認識。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的這種認識不斷得到修正和完善。中印西心靈哲學比較研究的結論在整個項目研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如何準確地從眾多復雜的比較項目中概括出比較研究的結論,并使這一結論對心靈哲學的當代建構產生積極意義,使我們當前研究中的一種重要問題。

    另一方面是心靈哲學的當代建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縱觀國內以往的的心靈哲學研究,雖然成就顯著,但主要的工作仍然是停留在對西方研究進行跟蹤和描述,充其量是依據一些研究中的具體問題與西方學者展開一些具有建設性的對話。而心靈哲學的當代建構則是一項既涉及具體問題的分析解決,又涉及宏觀問題的開拓創(chuàng)新的艱巨工作,它既沒有太多的資料以供利用,又缺乏成功的案例可資借鑒。因此,心靈哲學當代構建始終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工作重心所在。2014年7月以來,我們已經就心身問題、他心問題、幸福問題、情緒問題、自我問題、概念革命問題等具體問題形成了一些具有開拓性的觀點,而且也對西方心靈哲學的困境和中國心靈哲學建構等宏觀性問題有一些初步的設想,但是在研究中我們仍面臨兩個主要問題。

    一是對西方心靈哲學理論困境的進一步反思問題。雖然麥金等一些西方哲學家已經認識到的西方心靈哲學面臨的理論困境并提出來一些解決方案(如概念革命),但是,我們認為,西方哲學家對這種困境及其解決方案的反思并不徹底,因此,如何進一步深入反思西方心靈哲學理論困境的起因、發(fā)展和實質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是對東方心靈哲學理論資源的進一步挖掘、利用問題。對于西方心靈哲學理論困境的解決,雖然也有一些具有宏觀視野的哲學家(如弗拉納根)提出要訴諸東方心靈哲學資源,但是這些哲學家對中印心靈哲學思想的理解并足夠不深入,不足以使他們完成這項任務。因此,如何深入挖掘和利用東方心靈哲學資源,以化解當前心靈哲學研究的理論困境,完成心靈哲學的當代建構,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2)改進措施

    對于研究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我們的改進措施如下:

    一是我們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各個子課題的研究進度進行了微調,加快了前三個子課題的研究進度,為后兩個子課題的研究預留了較為充足的時間和人力資源。

    二是依托項目首席專家和團隊力量,廣泛征求意見,充分論證,力求在中印西心靈哲學比較研究中合理安排理論問題比較與人物流派比較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東西哲學總體特性的已有結論進行細致深入的梳理和總結,并依據我們自身的前期研究成果,取長補短,充分論證,力爭對中印西心靈哲學的總體特征和總的看法問題得出準確的、令人信服的概括。

    四是加強項目組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充分共享子課題研究成果,力爭使中印西心靈哲學比較研究的結論既具有真實性,又具有實用性。

    五是設定研究專題,組織專門人員對西方心靈哲學的理論困境進行深入反思,綜合利用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利用我們熟悉東方心靈哲學的先天優(yōu)勢,挖掘其中的真理性顆粒,為心靈哲學理論困境的解決和當代建構服務。

    (3)研究心得

    2014年7月以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我們有以下幾點的研究心得:

    A. 中國心靈哲學中同樣存在著"李約瑟難題",落后于西方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其領先主要表現在它的價值性心靈哲學中,當然它的求真性心靈哲學中也有一部分具有現代意義,值得發(fā)揚光大,如心理多主論中就包含有超二元論思想、非實體主義、非中心主義、特種形式的具身性思想等。

    B. 佛教觸及和回答了意義哲學的許多問題,因而有理由說佛教有自己的意義理論。這已演變成了西方佛學研究中的一個獨立的子領域。我國學界盡管也有重視之表現,但相對薄弱。佛教意義理論的獨特性在于:有雙重動機和維度,即在意義探究時既回答了意義本身所纏繞的種種形而上學、解釋學和語言哲學問題,又從解脫論角度回答了眾生如何離苦得樂之類的問題。佛教在說明"意義"的意義時,盡管沒有明確提出意義即用法的原則,但有類似的思想,并通過用法分析,挖掘出了"意義"的許多意義;在意義的主觀與客觀、多義性與一義性、可說性與不可說性等問題上都有自己的理論建樹,圍繞意義理解的標準、原則和方法等問題所提出的"取語"和"取義"范疇具有重要學理意義,值得深究。

    C. 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西方心靈哲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發(fā)展時期,與此同時,形成了足以體現西方心靈哲學特點的焦點或熱點問題。圍繞這些問題,心靈哲學家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西方心靈哲學的發(fā)展,不僅表現在成果的質量與數量上,也表現在新的傾向乃至新領域的不斷涌現。它在繼續(xù)重視求真性心靈哲學的同時,也表現出了對東方價值性心靈哲學靠攏的一面,在靠攏的過程中也有方法和視角的創(chuàng)新。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A. 代表性成果一:在比較哲學視野下,項目組立足已有研究成果,針對當代心靈哲學研究出現的 “困境”,提出了一種解答心身問題的嘗試,即“心性多樣性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由于過去的心身理論誤把心、身當作單一體或單子性存在,忽視了它們在樣式、構成上的多樣性和性質上的差異性乃至異質性。于是,在揭示本質時,跳過了對個別的研究而直接進到了對心理一般本質的把握,因而有這樣和那樣的局限性。“心性多樣性理論”則認為,心像身一樣也是矛盾復合體。心理個例和樣式不僅在形式上多種多樣,在性質上也千差萬別。因此要揭示心理的本質,必須堅持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路線。如先盡可能用類似于‘人口普查’或‘地理大發(fā)現’的方法,廣泛全面地研究心理的樣式、個例及其個性和共性,然后過渡到對本質的把握。在揭示心與身的關系時,既應關注各自作為統一體的心身之間的關系,又要重視具體的心理樣式、個例與具體的身體構成的關系。”這一理論的提出對于解決長期令人困擾的心身問題,乃至心靈哲學的當代建構都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這一觀點主要體現在高新民教授于2015年1月發(fā)表于《中國色會科學》的《心性多樣論:心身問題的一種解答》一文,該文發(fā)表后,在短時間內獲得較多引用,《中國社會科學報》于2015年2月25日刊發(fā)觀點稿對該文論點進行了專題報道。

    B. 代表性成果二:現代神經科學的實驗結果顯示,在我們意識到行動之前,大腦已經做出行動的決定。這無疑向常識和傳統的哲學提出挑戰(zhàn):所謂的自由只是一種幻覺。面對由此引發(fā)的激烈爭議,我們需要對相關概念的誤讀進行剖析,并澄清自由意志的內涵及其本質性規(guī)定。事實上,由于未對個體層面的經驗與亞個體層面的神經活動做出根本區(qū)分,一些認知神經科學家在概念層次間做了不恰當的跨越。而實驗中違反日常直覺的現象所蘊含意識經驗的重要特質"事后闡釋"與"建構整合",近年來被發(fā)現并越來越得到關注。意識的這種改寫無意識心靈預置行為的能力,是意志自由的心靈根基。這啟發(fā)了人們對自由意志的開啟和運行機理重新反思,并在新的起點上理解統一的理性主體的獨特行為品質。作為進化道路上選擇出來的精神力量,意志自由的心靈基礎事關人類的生存和繁衍。這一觀點主要體現在費多益教授2015年12月發(fā)表于《中國社會科學》的《意志自由的心靈根基》一文。該文對于人們從一個新的視角認識自由意志的開啟和運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C. 代表性成果三:現當代西方心靈哲學研究盡管成績斐然,但從整體上說并未在心靈的認識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和突破。心靈哲學要擺脫這一困境,必須在借鑒東西方心靈哲學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概括吸收腦科學、認知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最新成果,探討深化心靈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變革心靈概念圖式,完成心靈哲學的當代構建。中國心靈哲學在對人與世界作整體把握時,除了有超心物二分圖式的特點之外,還有這樣一個特點,即在將心理王國作為統一對象把握時,盡管在一些語境下表面上承認心為主宰,但一般堅持認為,心理王國的主宰不像西方哲學所說的那樣只有一個,而有"多主角"或多主體,如心、魂、魄、神、我或自我等。它們都有自己的形成過程、構成、結構、運作方式、特點和特殊本質,在人的心理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功能和職責。各司其職,但又通過特殊的方式,相互協調,共同構成完整的、整體的人。在論述它們的關系時,存在著獨立論、歸并論、主中有主論、一實多名論的分歧與爭論。中國心靈哲學中同樣存在著"李約瑟難題",落后于西方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其領先主要表現在它的價值性心靈哲學中,當然它的求真性心靈哲學中也有一部分具有現代意義,值得發(fā)揚光大,如心理多主論中就包含有超二元論思想、非實體主義、非中心主義、特種形式的具身性思想等。這一觀點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中國心靈哲學的“心理多主論”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2月)、《心靈哲學的“危機”與“激進的概念革命”——麥金基于自然主義二元論的“診斷”》(《自然辨證法通訊》2015年6月)、《西方心靈哲學的困境與中國心靈哲學的建構》(《福建論壇》2014年2月)、《中國哲學也有自己求真性心靈哲學》(《貴州社會科學》2014年5月)。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
    9久9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免费| 无码精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99视频都是精品热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激情AV|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 成人国产精品秘片多多| 在线日产精品一区| 91精品在线国产| 国产精品66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9i9精品国产免费久久|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91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777精品成人影院|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三卡四卡|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新浪|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毛片av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十八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青青青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7| 免费看国产精品3a黄的视频|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专区|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