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按項目計劃,這兩年是本項目的深度研究階段,也是項目研究階段性成果的發表階段。自2014年7月上次中期檢查以來,兩年時間里本項目在國內外優秀學術刊物及國際會議論文集上共發表論文近40篇,總體上超出預期計劃。這兩年也是項目專著的準備期,目前各專著的提綱和具體內容已經確定,為下一階段最后完成專著做好了準備。
各子課題組按計劃實施課題研究,進展順利,以下做簡要介紹。
子課題1以邏輯學理論和方法為基礎,探討自然語言理解中的邏輯問題,包括對一些語言現象的邏輯方法分析,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等。這兩年重點在日常概念的形式刻畫,基于日常概念的概稱句推理、以及對于知道算子的刻畫方面開展研究,作為階段性成果發表論文11篇,為下一階段完成專著打下了基礎。
子課題2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重點對“概念-詞匯系統”進一步完善。針對漢語未登錄詞語義預測、漢語詞語語義相似度計算等關鍵問題,對“概念-詞匯系統”的有效性進行了計算和驗證。試驗表明,該系統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應用需求,并提供了新的、簡化的計算方法和途徑。
子課題3正在按照預定目標有條不紊地開展研究,進展比較順利。語義研究正在逐漸深入,詞匯意義、主觀性研究、話題研究都有較好的進展。特別是郭銳教授對語義地圖的研究在國內居領先地位。語言理解中的語用因素(特別是語境因素)的研究也在逐漸細化。語義與語用的界面、語用與句法的界面,以及語用推理的模式等領域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議。
子課題4在前期研究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探討了世界知識、語用信息、和個體一般社會認知能力對語言加工認知與神經過程的影響,考察了個體理解“言外之意”的認知神經基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發表了5篇SCI論文。還有3篇論文正在審稿或寫作過程中。
子課題5圍繞項目制定研究目標,依照擬定的研究規劃,重點開展了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人研究。在深入調研和緊密跟蹤智能機器人國際最新進展的基礎上,自主研制了系列實體機器人平臺(北京大學仿人機器人系列——PKU-HRx);提出了基于具身認知和發展學習的智能仿人機器人行為能力自主習得框架;探討了本體感受在機器人手臂運動控制中的作用;研究了機器人已有知識或過往經驗在新技能獲取中的遷移利用問題。
2.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2014年7月以來)
項目組成員的部分重要學術交流情況如下:
[1] 姜望琪于2014年10月參加UCLA舉辦的國際會議The 2nd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Pragmatics Association (AMPRA), 組織專題討論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n Pragmatics并作發言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Use。
[2] 周曉林2015年6月主持成立了中國心理學會語言心理學系專業委員會,心理學界、語言學界、外語學界、神經科學界和計算機科學界的400余名研究人員和青年學子參加了成立大會和首屆學術年會,110余人參加了隨后的語言認知研究培訓班。2016年7月,60余人參加了第二屆培訓班。
[3] 姜望琪于2014年10月參加中國語用學專題論壇“言語交際的認知語用研究”并作大會發言:社會認知語用學——Kecskes語用學理論評介。
[4] 郭銳于2015年11月參加日本中國語學第65次學術討論會(東京大學),并做主旨報告《漢語敘述方式的改變和“了1 ”成句現象》。
[5] 郭銳于2016年7月參加日本大東文化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研究院國際研討會(東京:大東文化大學),并做主旨報告《漢語普通話從哪里來?》。
[6] 劉揚于2016年5月 赴新加坡,參加第十七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
[7] 張亞旭在2015年第十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天津)發表報告:漢語句法、語義與話語指代加工的性質:來自ERP的證據。
[8] 張亞旭在2015年首屆中國心理語言學高層論壇發表報告:漢語句法、語義與話語語境加工的性質:基于電生理實驗證據的討論。
[9] 劉明亞于2015年9月參加德國哥廷根大學SPIRIT 會議發表報告:A Multidimensional Semantic Approach to chadian-mei (差點沒)
[10] 劉明亞于2015年5月參加在法國舉辦的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ragmatics of Grammar: Negation and Polarity 并發表報告:Advocating a Three-Dimensional Semantics: positive polarity and presupposition-triggering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s
[11] 劉明亞于2015年3月參加在德國萊比錫舉行的3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DGfS (German Linguistic Society) 2015并做報告:Positive Polarity of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s’, at the workshop on Varieties of Positive Polarity Items。
[12] 胡旭輝于2015年10月參加第十四屆全國語用學研討會暨第九屆中國語用學研究會年會并做會議主題發言:英語存現句的句法-語用界面研究。
[13] 胡旭輝于2016年7月參加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年會 (Annual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做會議報告:Rethinking Verbal Le in Chinese.
[14] 董秀芳于2016年1月 至2月 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訪問。
[15] 董秀芳于2015年6月法國巴黎“漢語語法研究與習得——句法和語義”國際研討會并作大會報告。
[16] 董秀芳于2015年10月參加第八屆漢語語法化問題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并作大會報告。
[17] 羅定生于2014年12月參加底特律舉辦的2014年IEEE機器學習及應用國際會議 (2014 IEEE ICMLA),報告課題組提出的一種新的高階玻爾茲曼機神經網絡學習算法。
[18] 羅定生于2015年參加IEEE仿人機器人國際會議(2015 IEEE-RAS Humanoids),報告課題組在仿人機器人自主習得抗推搡能力方面的研究進展。
[19] 羅定生于2015年邀請邀請IEEE Fellow、IEEE/ASME Trans. on Mechatronics主編Okyay Kaynak教授來訪,并做題為“Intelligent Systems: An Assessment of the Past and the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學術報告。2015年6月,邀請澳大利亞機器人協會主席、Griffith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Jun Jo教授來訪,就機器人環境感知與運動控制等問題開展學術交流,并就兩校學術合作開展討論。2014年11月,邀請IEEE Fellow、KT Chair Professor、機器人足球之父Jong‐Hwan Kim教授來訪,并做題為“The Next Technological Wav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T) for Intelligence Super-Agent”學術報告。
[20] 王彥晶于2014年8月在荷蘭參加模態邏輯的新進展(AiML)國際會議并做報告:Conditionally knowing what。
[21] 王彥晶于2015年8月在歐洲邏輯語言信息暑期學校(ESSLLI)開設課程:Beyond “knowing that”: non-standard epistemic logics。
[22] 王彥晶于2015年8月在荷蘭參加“To be announced:epistemic protocol synthesis”國際會議并作大會報告。
[23] 學術工作坊組織:2016年7月11-14號。劉明亞,王彥晶,琚鳳魁共同組織第一屆語言與邏輯研討會:http://www.phil.pku.edu.cn/personal/wangyj/LaLo/。
[24] 學術論壇組織:2014年7月至今舉辦“語言,邏輯,認知,計算跨學科論壇”12次,詳見論壇網站:llcc.pku.edu.cn.
3.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期成果宣傳與推進主要限于學術圈內,通過學術會議和組織論壇等活動介紹項目和已取得的成果。目前還沒有舉辦成果發布會或組織其他形式的宣傳活動。
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項目主要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客觀上大家忙于具體問題的研究,主觀上對項目成果宣傳不夠重視,但也有對基礎學科的研究保持慎重態度,還是希望通過學術的方式先加以考察的考慮,沒有急于宣傳。成果宣傳推介方面沒有開展具體工作。計劃將在專著初稿完成后,結合專題研討會在開展成果宣傳預計完成專刊投稿。
上期檢查提出的兩個問題,跨學科研究中多學科的磨合問題,子課題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問題,在兩年來的研究中,通過論壇、講座、研討會、討論班等多種方式,得到很大改善。子課題1中關于概念的研究成果已用于子課題5的研究,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引入了概念機制。目前結合比較好的子課題組有子課題1與子課題5,子課題2與子課題3。子課題2與子課題3也產生了新的合作深化研究意向。
多學科的跨學科項目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能夠真正經過問題研究逐步達到實質性的合作。本項目在項目設計時就有意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合作,每個子課題都有兩個或以上的學科加入,同時也在各子課題與總課題的協調上,加強問題意識,希望通過研究將各個子課題的研究進一步加以整合。經過三年多來的磨合,目前已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以項目組為主體的科研團隊的整體性不斷加強,所產生的影響已經輻射教學方面,比如我們目前正在設計由哲學、語言學、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多學科組成的本科生教學項目,已報北京大學教務部門,得到學校支持。我們希望通過項目的實施,將短期的研究轉化為長期的交叉學科的發展機制,使得本項目在推動學術發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項目研究在學術方面目前進展順利,最大的問題是經費使用。因為財務制度繁瑣,妨礙了學術活動的開展,影響最大的是學術交流,如舉辦會議等。希望能夠盡快改善制度,方便科研活動的進行。
5. 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關于專著
本課題預計完成三部專著:(1)《概念與推理》;(2)《語用和漢語結構》;(3)《動態投射意義研究》。隨著課題研究的進行,目前各部分內容已基本確定,到最后完成階段。從目前的情況看,項目研究比申請時的預期有了更多的進展以及更精確的定位,這些內容會被寫入項目專著,因此專著書名有可能有相應調整。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1:
Yi Mao, Beihai Zhou, Beishui Liao, Going Forth and Drawing Back: An Intensional Approach in Nonmonotonic, IFCoLog Journal of Log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Printed by Lightning Source, Milton Keynes, UK, Volume 2, Issue 2, October 2015. pp. 127-174.
簡介:非單調推理的刻畫是當前邏輯學研究的前沿課題,最初由人工智能界提出,隨后出現多種基于計算機背景的解決方案,但是從邏輯學角度看,仍然缺少理論層面的研究。論文提出了“先推后收”的思路,并以此給出了公理系統DC以及對于非單調推理相應的刻畫。論文的工作對于非單調推理本性從邏輯層面給出了一個解答。該文的貢獻是提出了“先推后收”的思路以及在系統構造和定理證明中的一些具體工作。論文發表期刊由世界著名邏輯學家D. Gabbay于2014年創立。該刊自創辦以來受到國際邏輯學知名學者的大力支持,目前的論文基本上是來自邏輯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但因為是新創辦期刊,還沒有進入檢索系統。
代表性成果2
Jie Fan, Yanjing Wang and Hans van Ditmarsch,Contingency and knowing whether, Review of Symbolic Logic 8(1):75-107,2015
簡介:傳統的認知邏輯(Epistemic Logic)關注“knowing that”表達的命題知識,根據能動認知的綱領,我們開始關注問題驅動的知識表達。 比如“knowing whether”,“knowing what”,“knowing how”,“knowing why”等等。本文系統性的處理“knowing whether ”(知道是否)邏輯在各種框架類上的公理化問題,提出了一套非常一般性的依賴于一個“幾乎可定義”的模式的公理化方法。相關結果發表于邏輯學頂級國際期刊Review of Symbolic Logic上。還有數個后續工作正在進行中。
代表性成果3
郭銳,漢語謂詞性成分的時間參照及其句法后果,《世界漢語教學》2015年第4期
簡介: 通過分析漢語謂詞性成分的時間參照,揭示出“V了O”等結構為何不能成句,從而解釋漢語句子成立條件。并說明“了2”、“呢”為何多用于互動語體,而單向性語體少見。
代表性成果 4:
姜望琪, 新格賴斯語用學的成就與失誤,《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簡介:該文肯定了新格賴斯語用學堅持格賴斯合作原則,特別是其中的數量準則,為推動語用學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這種理論也存在一些不足。他們過分強調了他們的數量原則與信息量原則之間的對立,霍恩等級的覆蓋面太窄,特別是對語言理解的社會維面重視不夠等。這種探討為作者提出自己的語用推理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
代表性成果5:
陳剛, 劉揚,基于特征序列的語義分類體系的自動構建. 《中文信息學報》2015年第3期。
簡介:目前,詞匯概念體系的表示主要依賴屬性描述或分類描述,兩種方式各有所長,但不同表示之間相互轉換的可行性與現實狀況還未被關注。在屬性描述的基礎上,我們引入序關系的思想,提出基于特征序列的方法,以此來模擬、分析概念涵義從一般到特殊的漸次生成過程,發掘尚未顯性化的中間概念,自動構建出一個語義分類體系。
代表性成果6:
葉文曦,信息結構、次話題和漢語賓語的分析問題,《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第2期。
簡介:本文對信息結構的新近研究作出簡要述評,特別評論Mary Dalrymlpe & Irina Nikolaeva (2011)的研究。聯系篇章因素,認為漢語賓語在表達焦點和話題上存在復雜情況,在漢語一般賓語位置上也存在次話題(subtopic),并提出若干根據。漢語在信息結構和句法結構接口上存在重要限制條件。文章認為漢語存在一個話題顯著度的無標記等級序列模式,句子中的名詞性成分或體詞性成分,都具有話題性或話題性潛能,在無標記的情況下,語序中話題性高的往前排,話題性低的往后排。文章還提出了跟漢語賓語有關的需要進一步探索的一系列問題。
代表性成果7:
Xu, X., Jiang, X., & Zhou, X. (2015). When a causal assumption is not satisfied by reality: Differential brain responses to concessive and causal relations dur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 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 30(6), 704-715.
簡介:語言交流經常需要表達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一個常用的手段是使用標記因果的連接詞,如“因為”;另一個常用連接詞是“盡管”,它表達的是對(隱含的)因果關系所應產生效用的否定。使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本研究表明,當語言交流所表達的因果關系違反我們有關世界的知識背景時,我們的大腦會根據計算“因為”和“盡管”中因果關系難度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語用加工策略,從而表現出不同的腦電反應。我們的研究表明,個體在加工一般和特殊會話含意時,不僅需要進行詞語及句子層面的復雜意義加工,包括語義的激活和整合,還需使用心理理論,對說話人的觀點和“言外之意”進行推斷,從而理解會話的真實含義。我們的研究揭示了這一系列加工過程所依賴的神經基礎。
代表性成果8:
Liu Z., Hu F., Luo D.S. and Wu X.H., “Learning Arm Movements of Target Reaching for Humanoid Robot ”,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 (ICIA), pp.707-713, 2015.
簡介:智能機器人行為能力自主習得新框架:提出一種基于具身認知和發展學習的新框架,強調身體在智能行為能力獲取中的重要作用,也強調環境交互試錯模式下的發展學習,正如人類嬰兒認真發展成長過程那樣。基于該框架,研究了機器人一系列智能行為的自主習得問題,相較傳統方式,新框架下習得的技能更具魯棒性和環境適應性。該成果是課題組在相關領域的一項重要研究進展,得到國際學術同行的肯定,獲2013年第23屆人工智能國際聯合大會“機器人技能國際競賽”(IJCAI-13 Robot Competition)一等獎(First Prize Award),獲2015年IEEE ICIA國際學術會議最佳論文提名獎(Best Paper Finalist Award)。
代表性成果 9:
北京大學仿人機器人系列平臺PKU-HR6.0
簡介:在深入調研和緊密跟蹤智能機器人國際最新進展的基礎上,課題組先后分階段自主研制了輪式機器人、多足爬蟲機器人和雙足仿人機器人。在本項目的支持下,結合項目課題的研究目標和具體任務,重點開展了雙足仿人機器人的自主研制。北京大學仿人機器人系列平臺(PKU-HRx),已歷6代9款,其中第六代PKU-HR6.0于2016年5月正式研制成功并已投入科學研究。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