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本課題于2012年立項,共設置了四個子課題:《周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與社會研究》、《周公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與社會研究》、《周原地區商周時期的聚落形態研究》、《周原地區商周時期的社會研究》,F將2014年7月以來各子課題進展概況簡要匯報如下:
(一)課題進展情況
1. 子課題《周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與社會研究》,自立項以來考古發掘新成果突出,使本課題取得突破性進展。
自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為配合本子課題,課題組主要成員對周原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田野考古工作,新發現鳳雛三、四號建筑基址、高等級車馬坑、居址-墓葬區等,這些新發現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周原遺址的新發現不僅有助于厘清聚落結構,重要的是,可解決以往有關鳳雛建筑、甲骨文性質乃至聚落性質的長期爭論,使本課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該子課題已完成的成果有:(1)2012年度田野考古報告,約50萬字;(2)2013年度調查報告初稿,約30萬字;(3)2014年度田野發掘報告,約100萬字。
2.子課題《周公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與社會研究》,已基本完成。
已撰寫研究報告20萬字。該成果分為七部分,第一部分探索了“聚落結構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周公廟遺址商周時期陶器分期與考古學文化性質研究,第三部分是聚落功能區的特征與性質,功能區包括墓地、大型夯土建筑區、鑄銅作坊、制陶作坊,以及壕溝、夯土墻、一般居民區。第四部分是關于聚落結構研究,第五部分是聚落性質判斷,第六部分是聚落社會形態與采邑制度研究。最后是結語。該子課題作為本課題的主要組成部分,已較為出色地完成了課題原定目標。
3.子課題《周原地區商周時期聚落形態研究》,田野工作基本結束。
按照課題辦及相關專家的要求與建議,本子課題原擬重點研究孔頭溝遺址即可。但在項目開展后,我們擴大了課題內容,將寶雞石鼓山與蔣家崖兩處新發現的重要遺址列入本課題。目前的主要進展是:(1)由子課題負責人王占奎研究員為領隊,對寶雞石鼓山發掘墓葬進行了整理研究。(2)由子課題負責人種建榮副研究員為領隊,已完成蔣家崖遺址發掘報告12萬字。(3)作為本子課題的組成部分,碩士研究生張天宇畢業論文《文化與族群:商周時期的寶雞市區》約12萬字。
4.子課題《周原地區商周時期的社會研究》。
本課題的主要內容部分包括在上述三個課題之內,擬重點在經濟形態研究方面有所突破。近兩年相關工作為:(1)2015年7-8月、2016年3月,整理研究孔頭溝遺址西周鑄銅作坊遺存,完成報告3萬字。(2)2015年9-12月,完成周原遺址云塘制骨作坊研究2萬字。(3)2016年7月,繼續整理周公廟遺址動物骨骼遺存。
本課題自立項以來,總體進展情況是:
(1)連續4年在周原遺址、石鼓山遺址和蔣家崖遺址開展了大規模的田野考古發掘,對研究區域開展了系統田野考古調查,收獲了豐富的重要資料,其中兩項工作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加上以往本課題主要研究對象周公廟遺址考古工作也曾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上述關于新資料的重大進展,成為本課題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保證。
(2)已初步完成了以往及近4年來田野考古資料的整理,已撰寫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初稿400萬字。建立了重要遺址和有關研究區域的“考古GIS系統”,為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階段性成果39篇,共計46萬字;出版專著3本,共計110萬字。已完成綜合研究報告50萬字,原課題計劃最后成果任務已完成過半。
(二)學術交流
本課題組主要成員雷興山、徐天進、王占奎、劉緒、孫慶偉、種建榮等,長期在周原遺址進行田野考古工作,經常就本課題相關問題進行討論研究,有力地促進了本課題高質量地開展。
本著務實、節約的原則,就本項目進展情況召開了幾次小型研討會:(1)2014年9月,在周原遺址召開車馬坑發掘保護論證會,課題組成員主要成員參加。(2)2015年1月,在周原遺址召開周原遺址發掘成果論證會,除邀請10多名專家外,本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了會議。(3)2015年10月,在周原遺址召開“都邑與水系”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50多人,本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了會議。在周原遺址召開的這三次會議上,本課題研究內容是研討會的主要議題,課題組向會議匯報了課題的主要成果。
為擴大視野、對比研究,課題組成員還參加了一些學術會議,在會上就本課題的進展與初步研究結果進行了交流。主要會議如:(1)2015年4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早期文明的對話: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較”,徐天進等參加。(2)2015年7月在陜西寶雞岐山“西周金文與西周史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先秦史2015年年會”,雷興山以本課題研究成果作主體發言。(3)2015年11月芝加哥大學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在北京舉辦的“寶雞戴家灣、石鼓山與安陽出土青銅器及陶范學術研討會”,本課題組所有成員均參加了會議。(4)2015年12月“青銅器與山東古國學術研討會”,雷興山、王占奎、劉緒等參加。(5)2016年5月“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課題組成員雷興山、王占奎、劉緒、徐天進、孫周勇、馬賽等參加了會議,并發言。(6)2015年6月北京大學“新出青銅器與金文”會議,雷興山等參加了會議并發言。
在周原遺址和石鼓山遺址田野工作和整理期間,我們邀請或接待了數十位商周考古方面的專家,請他們發表指導意見,這些學術交流極大地推動了本課題研究的進展。
為增加本課題研究力量,培養人才,本課題組接受了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的研究生參與本課題的田野考古工作與相關研究,他們亦為本課題進展做出了貢獻。
本課題還開展了一些國際合作研究,如邀請美國芝加哥大學助教授李永迪博士于2015年繼續進行孔頭溝遺址西周陶范的整理,邀請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生趙昊參與周原遺址云塘制骨作坊的發掘、整理與制骨業研究,邀請美國紐約大學博士生張艷參與周公廟遺址動物遺存研究,邀請美國波士頓大學博士生薛怡寧參加周原地區植物遺存的采集與研究工作。他們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國際視野,同時也使本課題研究在國際上產生一定影響。
(三)成果宣傳推介
本課題成果宣傳推介情況可分以下三種形式:
1. 階段成果發布會
(1)2014年1月和2015年1月,兩次在本課題主要承擔單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業務發布會上,發布本課題相關遺址田野考古工作收獲與初步認識。(2)2016年1月,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介紹成果并獲評為“全國六大考古發現”。(3)2016年5月在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評比會上,發布周原遺址考古收獲,獲評“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如前文所述,在相關學術會議上,本課題及時在學界發布最新成果與相關認識。
2. 新聞媒體發布
本課題注意及時在新聞媒體發布有關課題工作的最新進展情況。中央電視臺、陜西省電視臺曾2次報道周原遺址考古新收獲。
對于周原遺址考古新發現和研究新成果,新華社等多家新聞機構或報紙予以報道,《漢唐網》等全國多家網站經常轉載報道。
3.為領導、群眾等所做的公眾宣講活動
為使本課題研究成果能及時得以轉化應用,能為社會教育服務,本課題或受邀請,或主動為相關領導、群眾進行宣講活動。主要內容有:
(1)為寶雞市市委書記一行匯報工作1次,為寶雞市市委、市政府等領導匯報工作1次,為岐山縣、扶風縣等縣級領導匯報工作多次,為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陜西旅游總公司等領導匯報工作各1次。(2)為寶雞市、岐山縣、扶風縣文物干部、科研人員、文物通訊員等進行業務講座。(3)為北京市、江蘇省、河南省等10多所重點高中學生進行考古講座。
(四)存在問題與改進措施
本課題存在的問題有:
1.課題已完成成果豐富,但田野資料整理及報告編寫工作尚未全部完成,刊布的階段性成果相對不足。
如前文匯報,為高質量完成本課題,我們擴大了研究內容,持續開展了大規模的田野考古工作,收獲了大批重要的新資料,完成了400萬字的田野發掘報告初稿。這些成果數量遠遠超出了課題原定預期成果。但總體田野資料整理及報告初稿編寫工作尚未完成。由于本課題直接基于考古新材料,學科研究的特點也要求我們必須首先完成田野考古資料整理工作,故本課題的剩余工作量仍然很大。
目前已刊布的階段性成果雖也超過了原定預期成果數量,但相對于已研究出的成果而言,刊布成果數量相對不足。
本課題組計劃最近再刊布一批研究成果。繼續加快田野資料整理,暫不全面撰寫發掘報告,僅撰寫課題結題所需部分。
2.項目整合工作剛剛開展,在有些學術問題上,課題組成員的觀點分歧較大。
(1)雖然各個子課題均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但對于整個項目的整合工作剛剛開始,這是本課題目前最突出的問題。
(2)課題組成員基于以往自己的研究,目前對于本課題涉及的一些重要學術問題的觀點分歧較大。比如對先周文化的認識、對周原遺址性質的認識、對一些遺存族屬的認識等。課題組雖然在有些問題上已有很大的推進,統一了一些認識,但對有些問題的意見分歧仍然存在。這一問題恐將來直接影響本課題的最后結項成果。
課題組已計劃于2016年11月,在周原遺址召開一次學術討論會,再進行一次課題整合研討,針對不同意見討論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認識,以便盡快整合各子課題。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謹于此申請本課題再延期一年。申請理由是:
(1)新增加了大量田野工作。
本課題原定工作計劃主要是依據以往資料進行,但在實際工作中,課題組成員普遍認為,若僅靠以往資料不能很好取得重大突破。故我們增加了大量新的田野考古工作。如前所述,這些田野工作收獲頗豐,可保障本課題取得突破性認識,但又增大了資料整理研究的工作量。眾所周知,田野考古工作歷時長、工作量大,任務極其艱巨。雖然我們已將本課題研究時間延長至4年,投入了課題組成員幾乎每年一半多的時間,但仍感壓力極大。
(2)擴大了課題原計劃內容。
比如新增加石鼓山遺址和蔣家崖遺址研究,原計劃中動植物遺存研究和手工業研究內容所占分量不大,而我們現在開展了較為系統的全面研究。
(3)課題成果大大增加。
按照原計劃預期成果,本課題僅需研究報告50萬字即可,F在已有成果,除去已完成田野發掘報告400萬字外,已超過50萬字,但這僅僅約為一半成果內容,最后結題結果將大大超過預期成果。
我們目前陷于兩難之中:若欲做出高質量的成果,就面臨時間緊、任務重、工作壓力大;若按原計劃完成項目,又心有不甘。故借此中期檢查之際,鄭重提出請求:將本課題延期至5年,于2017年8月結題。
我們保證在接下來的一年里,努力工作,準時完成課題,盼予批準為感。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本課題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獲取了大量考古新資料,如周原遺址考古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其二是對一些重大學術問題的認識有了新的突破,F將2014年7月以來的研究成果簡要匯報如下:
1.考古新發現與學術價值
2014年與2015年,課題組主要人員的工作集中于周原遺址的發掘與整理,主要收獲與學術價值有:
——發掘出鳳雛三號和四號大型建筑基址。其中三號建筑基址總面積達2180平方米,平面呈“回”字形,建于西周早期,毀于西周晚期,是目前所知西周時期規模最大的建筑基址。該建筑庭院中部有長方形鋪石遺跡,正中長方體立石一塊,形制特殊,有可能是殷遺民之“亳社”,這是目前首次發現的西周“社石”遺存,是研究西周殷遺民管理方式與西周禮制的重要資料。
——發掘的20座西周墓葬,均保存完整,這在“十墓九空”的周原遺址非常難得。其中 M11共出有銅器 40多件,銘文共計130多字,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周原遺址發掘出土青銅器最多的一墓。該墓墓主明確可判為“昔雞”。周原地區西周墓主少有能明確者,本墓的發現不僅是研究西周青銅器器用制度的難得材料,同時明確的墓主對判斷功能區性質亦十分重要。另外,該墓出土的1件青銅兵器上鍍錫,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鍍錫產品。
——發現一座車馬坑,該車裝飾青銅器之多前所未見,有些青銅器器類如車輪也為首次發現,多件青銅車馬器上鑲嵌綠松石,也為西周青銅器中首次發現。該車被專家認為是目前所知西周時期最豪華的馬車。
——新發現了1座周城,目前課題組已在周原遺址共發現了2座商周時期城址,而全國目前確認的西周時期城址僅有10多座。
——發現20多個先周時期陶文“周”,出土單位明確為先周晚期與西周初期,對先周文化探索意義極大。先周文化探索已有8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重要課題,也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但以前由于缺乏地下出土文字,故對有關認識歧見不一。此次在周原遺址發現大量出土單位明確的陶文“周”,不僅表明周原遺址乃商周時期周人都邑之所在,也直接證明了先周時期周人的物質文化面貌,從而可直接判斷先周晚期先周文化之特點,從而使先周文化探索有了突破性進展。
——目前已完成池渠遺跡的勘探面積 108 萬平方米,并對大淤土遺跡和4 條人工溝渠遺跡進行了解剖發掘。本課題組已在周原遺址發現大型水池4個,包括各類水渠在內的壕溝40多條,較為深入地了解了周原遺址的水網系統。這一成果在中國先秦時期遺址中非常罕見。不僅有力推動了聚落結構的研究,而且也深化了對聚落管理、人地關系研究等重大學術問題的認識。水系考古是近些年來先秦都邑考古的新領域,本課題的這一成果起到了引領與示范作用。
2.主要觀點
——在將周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初步劃分為120多個功能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聚落的形成過程與聚落結構。這是全國青銅時代聚落考古中,首次劃分功能區且基本搞清聚落結構的研究案例,對同類課題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探索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認為鳳雛一號建筑基址與甲骨文的族屬為西周商遺民。這一問題事關周原遺址的性質,已研究多年,相關論文已發表80多篇,但不同意見爭執不下。課題組根據新材料從地層、文化特征、建筑形制、甲骨埋藏特征等方面,基本解決了這一難題。
——認為周原遺址殷遺民的社會組織形態是“里居獻民”。課題組從新識出土陶文族徽的角度,首次回答了周原殷遺民的社會結構,初步從考古學上探索了西周金文和文獻中地域基層社會組織“里”的形態。
——根據考古新發現,認為鳳雛三號建筑基址及立石的性質為“亳社”。
——認為周公廟遺址陵坡墓地的性質為周公家族墓地,認為周公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性質為周公家族采邑。
——探索了周公廟甲骨文的埋葬特征,并首次總結了西周卜甲與卜骨的器用制度,進一步探索了作為“考古學的西周甲骨學”研究理念與方法。
——主要觀點認為石鼓山M3、M4的年代為西周初期,墓主為姜姓戎人。石鼓山遺址墓葬發掘發現大量的青銅器,曾獲“十大考古發現”,引起了學界與社會的廣泛關注,有關墓主身份的討論是焦點問題,F在主流意見認為墓主是姜姓戎人,甚至有研究者認為M3墓主為姜太公。關于墓主問題涉及本課題中的先周文化探索、區域聚落形態等重要問題,本課題組成員意見不盡相同,有研究者認為該墓主應為姬姓周人。
——初步揭示了寶雞市區商周時期文化變遷與聚落變遷,認為先周晚期碾子坡文化代替了該區域原來的劉家文化,新提出了“一墓多族徽與關中西部地區商周分界”這一新的界標,認為斗雞臺、石鼓山遺址為先周晚期新建立的貴族采邑。
——蔣家崖遺址春秋早期墓葬的族屬為周系,為后來歸秦的“周余民”,這是早期秦文化探索這一重大學術課題的重要成果。
——以專著《最雅的中國》為代表,系統揭示了周代社會之形態,這是本課題有關社會研究的重大成果。
——對周原地區西周時期鍍錫工藝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周原地區鍍錫工藝的地方特征及文化影響。
3.社會效益
本課題組一直認為,本課題研究不僅要解決相關重大學術問題,促進考古學科發展,而且也應促進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推中國夢的實現,在周原考古期間,我們明確提出“讓周原活起來”的理念。為此,本課題組注重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社會效用。具體事例可舉以下數端:
(1)利用聚落研究成果,為制定周公廟、孔頭溝和周原三遺址的保護規劃提供依據。目前已完成了周公廟遺址保護規劃初稿,周原遺址保護規劃已通過初步評審。周原遺址的保護規劃制定過程已進行了10多年,主要原因是聚落布局不清楚,本課題的最新成果出色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2)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與建議,推進陜西省重大文化戰略項目的實施。陜西省政府于2013年制定了十大文化戰略項目,其中“岐山周文化旅游景區建設”是重點項目。該項目以周原遺址和周公廟遺址等為建設重點,而這些遺址恰是本項目的主要研究對象。本課題組應有關組織的邀請,一直積極無償地為該項目協助調研,做價值評估,為建設內容出謀劃策,有力促進了這一戰略項目的實施。目前周公廟遺址建設已初具成效,周原遺址周文化國際研究基地已經建成,正在實施遺址博物院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工作,本課題組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被作為博物館陳展計劃的主要依據或得以直接體現。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