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2月01日14:4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本課題立項以來,即在首席專家的精心組織和協調下穩步推進。本項目在成功通過第一次中期考核之后,依據項目整體研究后半階段的特點,課題組成員進一步明確了下一階段的研究任務,緊扣項目最終研究目標,優化分工,通力協作,在前一階段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將項目研究工作推向深入。自2014年7月迄今, 各子課題組緊扣研究目標,在相關研究方向上均有明顯進展,取得了各自的階段性成果,為項目的最終結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擇要介紹如下:

    (1)理論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自2014年7月以來,依照預定研究計劃和部署,緊扣項目目標穩步推進。本子課題的核心內容及最終目標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全面梳理國際學術界關于人類政治組織演進理論的發展及其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運用的情況,對國際人類學有關國家起源理論闡述的真實內容和確切意義、不同學者理論成果間的異同及相關學術背景和所有有關理論成果的學術價值進行分析;二是聚焦中國國家起源的個案,對中國國家起源和國家制度早期發展過程,包括中國前國家政治組織、早期國家以及成熟國家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建立較為合理的歷史學敘說框架。

    自2014年7月以來,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本子課題有明顯進展,取得了較有分量的階段性成果。

    首先,在有關國際學術界關于人類政治組織演進理論的發展及其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運用情況的研究方面,本項目首席專家謝維揚教授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其《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義的理解問題》一文討論了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幾個關鍵概念和現象,包括“國家”的內涵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概念,如前國家復雜政治制度、早期國家以及成熟國家等;其《酋邦與國家接近到什么程度?——對國家起源研究中前國家復雜政治組織地位問題的一點認識》一文較為全面地梳理了國際學術界有關酋邦、分層社會及其與國家的關系等問題的討論及認識情形,討論了判定國家出現的標準,分析了使用相關考古學證據時當注意的問題,指出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應注意對國家制度發展的長期性后果進行充分的估計;其《國家起源研究中歷史性事實對考古學證據意義形成的影響》一文主要對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人類學及考古學概念、模式以及方法和材料的使用問題展開討論,著重分析相關研究中人類學及考古學概念、模式以及方法和材料的局限性,指出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根據對可靠文獻資料的研究與整理所得出的關于中國早期歷史的重要的基本認識,在對相關的考古學資料證據意義的認定上是有深層次支持作用的。此外,段渝教授《酋邦與國家起源的兩種機制》一文討論了酋邦與早期國家概念的異同,并以個案研究為基礎,對酋邦與早期國家兩種政治組織演進模式進行了討論和分析。這些研究表明,本子課題組成員對有關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及相關概念有了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對相關研究中的方法問題形成了非常全面和深入的認識,這本身即為本項目最重要的核心研究成果,同時也為項目的最終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在有關中國國家起源和國家制度早期發展過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本課題組王震中研究員所著《重建中國上古史的探索》一書共43萬字,分別從史前聚落社會與古史傳說、文明與國家的誕生、夏商周王朝國家三個視角展開論述,涵蓋了前國家時期復雜政治組織、國家與文明起源以及中國早期國家這三個中國國家起源過程中最為核心的環節,并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有關文明和國家起源,尤其是中國國家起源的敘說框架,主要內容有“文明和國家起源路徑的聚落三形態演進”說、“邦國—王國—帝國”說、“夏商周三代復合制國家結構”說,以及“早期華夏民族因復合制國家結構而形成于夏代”說等原創性學術觀點,關于中國國家起源和國家制度早期發展過程,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中國國家起源的理論體系和敘說框架。

    再次,項目研究相關資料的整理工作正穩步推進。為配合子課題有關國際學術界關于人類政治組織演進理論發展的研究,并為相關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礎和條件,本項目在設計之初便非常重視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前期于國內外開展調查及搜集工作的基礎上,經項目首席專家及課題組成員認真討論,結合項目研究的實際情況,擇取四種有代表性的重要外文著作進行翻譯,此外,還將擇取國外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編譯。目前相關工作多已過半。項目指定合作出版社依照合作協議及工作計劃,已成功處理相關著作的版權事宜,待翻譯工作結束后即可安排出版發行。

    最后,有關本子課題結項報告的撰寫工作已納入今年的工作安排,本子課題負責人對相關工作已進行了初步的規劃和部署。項目整體的結項工作也將納入今年的工作安排,項目首席專家對相關工作已有較為明確和成熟的意見。

    (2)世界史組子課題進展情況

    首先,本子課題組于2015年2月配合整個項目及其他各子課題組的研究需求,成立外文工作組,工作組成員包括趙爭、魏峭巍、黃薇、詹剛、于凱。主要任務是致力于加強溝通中國學者與國外學者對“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的探討,借此推動世界史組子課題的研究并提升其水平。外文工作組成立以后的兩項主要任務包括:1)承擔2015年11月14日至15日在上海召開的“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翻譯工作,包括29篇會議論文的中英互譯,以及會場的同聲傳譯;2)針對項目組首席專家謝維揚教授及寧鎮疆教授2014年赴美訪問所搜集的材料,外文組全部成員進行分工,對共計30本著作,20篇代表性論文進行編譯工作,除了對一部分國外的重要著作進行全文翻譯之外,還對部分著作及論文進行編譯評論,最終對外文組的工作成果進行整理出版。目前,第一項工作任務已圓滿完成,第二項任務也在有序地進行中,有望分階段完成。

    其次,項目總課題組于2015年11月14日至15日在上海組織召開的“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對世界史子課題組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交流展示平臺,對了解和認識世界其他地區國家起源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機。其中,就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進行探討的論文包括兩篇來自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的論文:列奧尼德?格里寧(Leonid E. Grinin)教授的《論早期國家的形成模式》(On The Models Of The Early State Formation),以及安德烈?克羅塔耶夫(Andrey V. Korotayev)教授的《國家起源研究的環切理論:跨文化再分析》(Circumcision Theory of the Origins of the State: a Cross-cultural Re-analysis)。而側重考古及文字資料或是通過田野研究進行個案特征分析的論文則包括:懷俄明大學人類學系琳?柏雅(Lin Poyer)教授的《有關現代太平洋群島酋邦研究的一些見解》(Pacific Inlands Chiefdoms: Insights for State Origins),荷蘭萊頓大學提奧?克里斯潘(Theo J.H. Krispijn)教授的《美索不達米亞“基什國”的早期政治體系》(Early Political Systems in Mesopotamia: The State of Kis),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歷史、考古與民族學研究所的尼古拉?克拉丁(Nikolay N. Kradin)教授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早期國家的起源與演進》(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the Early State in Russian Far East),以及迪米特里?邦達連科(Dmitri M. Bondarenko)教授的《貝寧王國(13—19世紀):一個非國家超復雜社會》(The Benin Kingdom [13th – 19th Centuries]: A Non-state Supercomplex Society)。世界史子課題組的研究成員首都師范大學金壽福教授與晏紹祥教授分別聚焦于古埃早期國家的產生與希臘城邦的興起與國外學者進行探討。金壽福教授的《論古代埃及早期地區國家的形成》一文旨在以多元視角重新解讀古埃及早期地區國家的形成,晏紹祥教授的《從邁錫尼到荷馬:希臘城邦的興起》提出青銅時代希臘大陸的國家,在形態上和黑暗時代萌芽、古風時代形成、古典時代達到繁榮的城邦迥然不同。

    此外,就本子課題組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來看,金壽福教授的代表性成果包括:發表于《世界歷史》2015年第5期的《論古代埃及經濟的特征》,探討古代埃及經濟的全國性機制;2015年5月金教授翻譯并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德國著名學者揚·阿斯曼的《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分析世界上古文明中文化記憶對民族身份的確定和強化作用;201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埃及重要宗教文獻集《亡靈書》的譯注本:《古埃及<亡靈書>》。黃洋教授的相關研究成果包括:2014年7月出版《古代希臘政治與社會初探》,探討古代希臘城邦社會的政治制度及社會特征;2015年4月發表于《經濟社會史評論》的研究論文《希臘城邦政治與西方法治傳統的建立》。

    另外,就古代地中海地區的文本研究方面,本課題組也積極促成一些學術交流。2015年7月美國著名文理學院圣十字大學(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圣經學者劉達祥(Benny Tat-siong Liew)教授受邀來到上海大學開設暑期小學期密集課程,題目為“新約主旨”。黃薇博士于2016年7月赴韓國首爾參加亞洲圣經學會(Society of Asian Biblical Studies)與圣經文學學會(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2016年聯合年會,受邀作為專題討論小組成員參加主題為“圣經研究在亞洲國家的發展狀況”(What Is Going On? The State of Biblical Scholarship in My Country in Asia)的討論,介紹中國圣經研究的發展情況。本子課題組其他成員的有關研究工作也繼續在有序推進中。

    (3)考古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組成員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將工作重點放在更大范圍的考古資料的分析、整理與研究上,既有對中原國家形成時期的社會組織及相關研究的探討,也有對周邊各地區考古材料所顯示的、有異于中原地區的社會發展道路的深入而細致的個案研究。同時在研究材料和方法上,不僅依賴傳統的考古發掘資料,更吸收了近年新出土的金文資料以及科技考古方面的材料來進行社會關系與組織演進等的探討,大大推進了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高江濤副研究員考察了距今4000年前的古氣候背景,利用新出金文資料,結合伊洛平原與嵩山南北的地形地貌及考古聚落的變遷情況,討論大禹時代嵩山南北文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整合與發展,及在此背景下夏王朝的建立。同時,他還利用在日本研修的機會,對日本學界關于中國國家起源的研究動態進行介紹評論。如飯島武次先生的新書《中國夏王朝的考古學研究》,高江濤不僅介紹其主要內容和結構,而且對其理論與方法的優點與不足也進行了適當的評論。

    除了對中原地區的持續關注之外,本子課題組在中原周邊地區的社會發展個案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進展。曹峻副教授著力考察距今4000年前后太湖地區從新石器時代末期向青銅時代轉變過程中文化變遷的過程與特點,對學界論爭較多的錢山漾文化、廣富林文化的文化因素和性質問題進行細致分析與討論,并以縱貫的視野探索在中原文明形成前后這一關鍵時段內,太湖地區從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廣富林文化發展到馬橋文化的變遷過程。

    魏峭巍博士關注東方魯北地區的珍珠門文化,認為作為珍珠門文化的重要分布區,魯北地區的夷人文化系統并沒有被商文化完全取代或同化,而從西周早期開始,東夷土著文化與周文化逐漸融合,西周中期之后其主要文化因素也逐漸融入周文化之中。此外魏峭巍還對大辛莊商代聚落地方社會組織所經歷從建立、發展到沒落、消亡的歷史過程進行考察,發現在早商至中商階段,大辛莊聚落社會組織的發展相對穩定,保持著相當的區域獨立性且商人、夷人各自有獨立的文化系統;晚商早段,大辛莊聚落社會組織經歷了一次影響較大的社會變遷,其陶器生產模式、農業生產模式、葬俗葬制等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商人和夷人融入到同一的文化系統之中。同時,在對山東陳家河遺址考古資料系統整理的基礎上,魏峭巍等借助數據統計分析手段對西周陶器的使用情景即使用的方法、方式和手段進行了綜合分析,這為了解文化變遷過程增添了新的視角。

    此外,學術交流方面,2014年8月22至23日,項目組與上海博物館合作舉辦“城市與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見《東南文化》2014年第5期,“城市與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將于近期出版。

    2014年10月1日,魏峭巍博士赴北京參加首屆青年考古論壇,發表《魯北商周鹽業生產組織初步研究:以盔形器為例》的學術報告。2014年10月24至27日,曹峻副教授赴北京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紀念二里頭遺址發現55周年學術研討會”,提交并宣讀論文《商代原始瓷的產地及運輸路線》。2014年11月15日至18日,張童心教授、曹峻副教授參加于浙江湖州召開的“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暨錢山漾遺址學術研討會”,在會上與專家學者做交流討論。2016年4月8日,魏峭巍博士赴美國波士頓參加2016年美國考古學年會,發表題為《State Archaeology and Private Museum: A new approach to represent heritage values for local people》的學術報告。2016年6月9日,魏峭巍博士赴美參加2016年東亞考古學年會。

    (4)文獻組子課題進展情況

    文獻組子課題的核心研究內容及最終目標是為中國國家起源研究建立科學合理的古史史料學基礎,其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兩項:一是立足于當下陸續公布的新出土文獻,對古書流傳與形成進行研究,特別是對與傳說時期史料品質鑒定有關的古書成書情況進行專門的探討;二是在對先秦秦漢古書形成及流傳研究的基礎上,對先秦歷史記憶的傳承與傳說時期的史料品質問題進行研究。自2014年7月以來,本子課題有了明顯進展,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首先,在對古書成書及流傳研究方面,本子課題組織了一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此次會議的論文集《出土文獻與古書成書問題研究——“古史史料學研究的新視野研討會”論文集》已正式出版發行。該書選題主要聚焦于新出土文獻,同時結合相關傳世文獻的研究,對古書形成與流傳等有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在此基礎上,以期對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合理運用文獻資料的正確方法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討建立合理的古史史料學概念。書中所收論文不僅對古書成書及流傳過程及其所牽涉的古史研究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而且不少研究者從更加宏觀的視角,對古書成書及流傳過程中更為一般性的規律進行了討論和總結,這其中不僅包括對古書文本本身的體例及演變規律的研究,更包括對與古書成書及流傳形態密切相關的古書記述內容的特征及形態的研究。這說明有關新出土文獻與古書成書問題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古史研究及古史史料學問題,已在學術界引發了持續的關注。

    此外,課題組成員還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古書成書及流傳的個案研究成果。子課題負責人寧鎮疆教授 《從古書形成過程看諸書“互見”的類型學問題——以〈禮記·喪服四制〉篇形成為例》一文通過《禮記·喪服四制》篇與《大戴禮記·本命》及《孔子家語·本命解》的比較研究,指出古書“互見”關系的復雜情形,提出應對此現象進行“類型學”區分,以避免對古書內容之間的關系及古書性質做出不恰當的判斷。李銳《先秦古書年代問題初論——以〈尚書〉〈墨子〉為中心》一文通過梳理近代古史辨運動以來有關古書年代學研究的進展以及當今國際漢學界對于古書成書問題的做法,以《尚書》及《墨子》的成書年代為例,討論了以思想線索及思想系統判定材料學派及年代、以字詞統計及文體特征判斷古書年代等方法的局限性,針對出土與傳世文獻之間同源異流的解釋模型提出了“族本”說,為古書成書及古書年代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更完善的解釋模型。程浩《清華簡<說命>研究三題》對清華簡《說命》的內容及體裁、《說命》的流傳以及《說命》的年代情形均進行了討論;其《〈封許之命〉與冊命“書”》討論了清華簡《封許之命》篇的體裁,并通過對該篇書寫情況的考察討論了其成書及年代情形;其《清華簡“書”類文獻與古書成書的再反思》以清華簡“書”類文獻的成書及流傳問題為中心,對有關古書成書及古書年代研究進行了思考,代表了對古書成書及年代研究的最新認識。李銳《〈周易〉與周文王關系補論》一文基于上博簡材料,重新討論了《系辭》中有關語句的性質,對以往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反思;趙爭《馬王堆帛書〈系辭〉成書問題覈議》重新檢討了有關帛書《系辭》與今本關系的研究,對《系辭》成書及流傳問題提出了新的解釋框架;趙爭《古書成書與古書年代學問題探研》依托出土文獻,對醫書這種古代實用類文獻的成書及年代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其次,在對先秦歷史記憶的傳承與傳說時期的史料品質問題研究方面,《出土文獻與古書成書問題研究——“古史史料學研究的新視野研討會”論文集》已有多篇研究成果對此有所涉及,課題組成員對此問題也進行了精彩的研究。如首席專家謝維揚教授《古書成書的復雜情況與傳說時期史料的品質》一文通過對清華簡《說命》篇的討論,指出古書成書過程的多元或多線性情形,并基于此,指出古代對傳說時期史事記述的某些特征與古書文本形成的復雜情況存在相似之處,且這與古史資料發生上的多元性有關,并提出中國古代傳說資料形成過程的多元性以及古代傳說記述系統多樣的存在,其最深刻的意義在于有利于表明古代傳說資料作為整體在本質上是具有真實事實來源的。李銳《上古史研究之反思——兼論周人古史系統的轉變與禮制之變化》一文梳理了自近代以來有關古史研究的發展脈絡,在區分“歷史真實”與“歷史敘述”的基礎上,對有關古史系統討論的性質進行了分析,詳細討論了周人古史系統的三次轉變及其背后的禮制和政治背景,為有關古史系統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思路。李銳《〈楚辭·天問〉上甲微事跡新釋》一文聚焦于古史個案研究,通過對清華簡內容與《楚辭·天問》相關內容的綜合考察,討論了與商族先祖上甲微有關的史事。寧鎮疆《周代“籍禮”補議——兼說商代無“籍田”及“籍禮”》綜合考察了清華簡《系年》及相關傳世文獻相關記載,討論了周代設“籍田”及行“籍禮”的問題,并結合甲骨文材料,對商代“耤” 的內容、性質及商王在其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指出商代無“籍田”及“籍禮”,它們當為商周因革之際周人的制度創造;寧鎮疆《鄭玄、王肅郊祀立說再審視》通過考察鄭玄、王肅郊祀立說的差異,探討鄭、王郊祀說的文獻基礎,明辨鄭、王郊祀說優劣的同時,指出研究者對王肅的成見實出于辨偽學“范式”的擴大化而不可盡據。彭華《古禮探源——多維視角的綜合考察》在考察“禮”與“俗”關系的基礎上,討論兩者的異同,并從歷史學的角度論述禮制起源,旁及文字學、民族學及考古學證據,以多維視角考察禮制起源。

    從以上研究進展來看,本子課題對于核心問題的研究,既有微觀的個案研究,也有基于個案研究之上的理論概括以及對相關研究方法的反思,這表明本子課題的研究已經達到了非常深入的階段,對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有了全面及深入的認識和思考,對古書成書及流傳以及古史記述系統相關問題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全局性意見,這為項目的順利結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自2014年7月以來,各子課題在對推進目標研究有重要意義的有關調查研究和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舉辦了四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2014年8月22至23日召開了“城市與文明國際術研討會”,此次會議是本項目在子課題“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考古學基礎”方向上的一次重要的學術活動,由上海博物館承辦,應邀出席者有張忠培、嚴文明、李伯謙等60余位專家學者,分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等高校、各省市考古所及日本和歌山大學等30多家研究單位。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50余篇,近50名學者作了演講。會議主要圍繞“中國早期文明、國家起源與都邑結構社會的形成”和“中國歷史時期的城市發展與城市文明”兩個主題,對不同時空范圍的城市發展和城市文明進行跨區域的討論。

    2015年11月14日至15日召開了“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該會是子課題“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問題”和“世界范圍內國家起源問題的研究——比較的視角”方向上組織的重要學術活動。會議由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歷史系主辦,中國先秦史學會、《學術月刊》編輯部協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師范大學以及《學術月刊》、《中原文化研究》等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和雜志社,以及美國哈佛大學、懷俄明大學、荷蘭萊頓大學、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等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共30多位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其中包括在國內相關研究中有重要影響的前輩學者李伯謙教授、林沄教授和在中國個案及理論研究第一線成就突出的學者謝維揚、陳淳等,以及在國際學術界相關研究中極為活躍的學者(美)凱利、(荷)克里斯潘、(俄)格里寧、(俄)克拉丁等。會議共收到論文29篇。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與會學者除圍繞國家的性質、內涵與概念,前國家政治組織與國家起源的關系,國家起源及演進模式,世界不同地區國家起源及演進個案外,還對中國國家起源及演進的論說框架,中國不同地區的國家起源及演進情形,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及國家管理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2015年11月20日至21日在舉辦了“考證與釋義:出土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高端論壇”,論壇由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辦,上海大學歷史系、《學術月刊》編輯部協辦,包括來自臺灣輔仁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及華東師范大學的共20位學者參加了本論壇,論壇收到論文13篇。此次論壇是項目子課題“中國古史研究的史料學問題和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文獻學基礎” 研究方向上的一次重要學術活動。

    2015年12月13日至18日在上海大學舉行的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 旨在推動世界范圍內考古資源和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護與利用,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大學承辦,包括國際知名考古學家科林·倫福儒、查爾斯·海曼、羅泰在內的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155名代表參會。論壇議題涵蓋了本項目子課題“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考古學基礎”研究方向上的重要核心內容,為項目研究提供了一次難得的了解和吸收國際最新研究成果的機會,極大地促進了本項目在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本課題組成員張童心、曹峻、魏峭巍等深度參與了此次論壇。

    此外,2014年12月21日全體項目組成員出席了在上海大學召開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2014年度項目工作會議。此次項目工作會議的主旨在于總結項目開展二年來所取得的成果,回顧和分享項目推進過程中的有益經驗,梳理和檢視項目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此基礎上,對項目開展和實施進行更加細致而合理的規劃,并藉此平臺,進一步推進各子課題研究方向在項目總體研究框架下的深化整合。

    其次,項目各課題組成員也積極參與了國內各類相關學術活動,開展與國內學者的交流。2016年6月7日至12日,寧鎮疆教授與魏峭巍赴美國哈佛大學參加東亞考古學年會,寧鎮疆教授宣讀了論文《再論“余一人”問題——兼論商周的民本與王權》。2016年6月4日至5日,寧鎮疆教授與趙爭赴煙臺大學參加“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學術會議,提交并宣讀了論文。2016年3月9日下午,寧鎮疆教授應邀出席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科講壇,并作了題為“由《左傳》、《國語》禮制談談《老子》一書的年代學問題”的報告。2015年11月4日下午,黃洋教授應邀來上海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作了題為“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大眾與精英”的學術報告,此次活動主持人為郭長剛教授,黃薇、趙爭參加了此次學術活動。2015年10月30日至31日,寧鎮疆、李銳、趙爭參加了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辦的“清華簡《系年》與古史新探”學術研討會暨“清華簡《系年》與古史新探研究叢書”發布會。2015年6月30日,李銳副教授受邀赴上海大學開展學術活動,發表了“諸子百家與九流十家——先秦學派與思想”的專題報告,此次活動由寧鎮疆教授主持,曹峻、趙爭參加了講座。

    此外,在項目研究框架內,還邀請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學術活動和學術交流。2016年5月3日上午,南昌海昏侯漢墓考古發掘隊楊軍隊長應邀來上海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作了題為“南昌西漢海昏侯漢墓的發掘與收獲”的報告,報告由寧鎮疆教授主持,謝維揚教授、張童心教授、曹峻、魏峭巍、趙爭參加了本次學術活動。2015年11月26日和27日下午,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懋镕教授應邀來上海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分別作了題為“近年來發現的重要西周銅器”和“中國古代青銅器銘文研究”的學術報告,課題組成員謝維揚教授和寧鎮疆教授分別擔任兩場講座的主持,曹峻、趙爭參加了此次學說活動。2015年11月23日晚18點,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哈克先生應邀來上海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作了題為Beyond Typology:New Approaches on Ceramic Analysis in Chinese Archaeology的報告,報告由曹峻副教授主持,魏峭巍參加了此次學術活動。2015年11月20日下午,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陳劍教授應邀來上海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作了題為“以新刊北大簡為例談談整理出土文獻的一些問題”的報告,報告由寧鎮疆教授主持,謝維揚教授、曹峻、魏峭巍、趙爭參加了此次學術活動。2015年11月20日上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孫波研究員應邀來上海大學進行學術活動,作了題為“海岱龍山文化的聚落與社會”的報告,報告由寧鎮疆教授主持,曹峻參加了此次活動。

    此外,基于項目研究的實際需要,項目組指派相關人員赴美進行資料搜集的補充工作。2016年2月至7月,詹剛博士赴美國懷俄明州立大學進行學術交流活動,期間補充搜集了有關項目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與美方學術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5年,項目首席專家謝維揚教授受邀在《社會科學報》(上海社科院主辦)“學界焦點”欄目發表長篇文章《國家起源理論:中國學者能貢獻什么》(《社會科學報》2015年12月10日第5版),就項目研究情形及項目研究核心問題發表意見。文章從“人類學幫助的核心:對前國家復雜政治組織的認識”、“理論作用的極限?歷史學方法的意義”和“早期國家地域控制樣式的形成:中國個案可能的貢獻?”三個方面討論了與中國個案相關的國家起源研究理論問題,指出中國學者在國家起源研究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和建設上應做出特別的貢獻。2016年應邀為《人民日報》“大家手筆”欄目撰寫了《中國國家起源研究面對的理論目標》一文(待刊)。2015年項目首席專家謝維揚教授《古書成書的復雜情況與傳說時期史料的品質》一文入選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2015年度(十大)推介論文”(見《社會科學報》2015年11月12日)。2016年子課題負責人寧鎮疆教授接受《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采訪,就四古本《老子》及《老子》成書及流傳問題發表意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7月15日)。

    項目所舉辦的學術會議受到廣泛關注,如中國考古網發表了“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會議綜述,《中原文化研究》雜志對會議進行了報導;“城市與文明國際術研討會”受到了廣泛關注,《中國文物報》、《東南文化》中國文物網、中國考古網等報刊雜志均對會議進行了詳細報導;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是一次高規格的國際性會議,會議在國內外引起了熱烈關注,全國各大媒體均對此進行了報導。

    此外,本課題組的研究主題和階段性成果,也引起國內多家出版單位的高度關注,目前我們已與國內權威期刊及重要出版單位達成戰略合作,定期將課題組的成果推向學術界。比如與《學術月刊》雜志建立合作關系,該刊以專欄形式集中發表了課題研究的成果,在學術界產生良好影響。與此同時,我們也與上海中西書局達成合作意向,他們將會以系列形式完整和高質量地出版項目的全部學術成果。屆時,將召開大型的項目成果發布會,向全社會推出項目的研究成果。

    截至目前,本項目共撰寫并發送項目工作簡報10期,召開不同規模的項目工作會議約12次,并隨項目需要不定期發送各類通知,以期使項目取得良好的協作狀態。本項目工作簡報定期呈報上海市哲社辦。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項目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①本項目因研究內容的特點,在實施方式上的重要特點也是難點之一就是課題組成員大部分分布在全國不同地區的各個科研院所,因此項目整體的運作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組織協調保證,在這方面項目迄今的運行總體是好的,但也存在不足,而隨著項目日益推進,需要根據情況加強組織協調的力度,改進有關工作方式(包括對項目成員的局部調整)。為了使項目所有子課題組研究和有關學術交流活動更有效地開展和按計劃推進,需要加強必要的組織、協調和促進工作。②本課題的研究對資料整理和占有的基礎性工作以及高水平的解釋性工作均有較高要求,尤其是后者,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將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這就要求項目研究在對資料和具體問題研究的基礎上,應當逐步地加強對有關理論和方法問題的研究,在各子課題方向上形成最終成果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概念基礎。這也反映了本項目運作中的問題。③有些子課題組在不同研究選題的關注度上還不夠均衡。如考古組子課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仍然是研究地域上的不平衡。在中原及東部沿海各區域的研究上已有相當的基礎與深度,然而在中原西部及長江中、上游地區的研究則相對欠缺。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應當適當重視并加以彌補。在具體研究中,既需要高度重視對有關新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同時又應堅持項目原整體設計的基本意圖,同時也需要進一步要求各子課題組注意對課題所涉及的各類問題在研究精力投入上的平衡和完整性。目前項目研究中對世界范圍內其他國家起源的個案研究也關注不足,下一階段當整合研究力量,對此研究領域的資料占有及解釋性的理論工作進行合力攻關,以保證項目均衡推進。④項目上一階段的研究特點決定了有關階段性成果無法以規模形式推出,項目接下來將進入完成全部預計成果和按要求結項的最后階段,項目最終成果及各子課題方向上核心成果將集中推出,屆時當加強項目研究和項目成果的推介工作,進一步以更豐富的形式進行項目的宣介和推廣。⑤截止目前,項目策劃、組織及參與了不少學術交流活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據項目實施計劃及下一階段項目運作的實際情形,屆時還將有若干重要的學術交流活動及項目宣介工作需要開展,并且設計項目成果的優良策劃及高質量出版,項目仍需要進一步追加經費。尤其是理論組和世界史組子課題研究中將完成的部分國外人類學與考古學著作的譯介項目成果的出版需要較多的出版和相關版權轉讓資金的支持,而項目將完成的其他中文著作類成果因數量較多,其出版也需要相當數量資金保證。這些都需要在今后階段的運行中從國家哲社基金獲得更多支持。

    (2)研究心得和建議

    ①有關國家起源以及文明起源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在相關的研究領域中,國際學術界一直非常活躍,新的個案研究不斷推進,各種新的研究方法、視角和理論層出不窮,其間的討論交流也非常頻繁和熱烈,國內現有的研究無疑尚未能較為全面地洞悉和把握該領域內的最新研究動向和研究成果,這也是本項目研究的主要著眼點和重要研究方向,也是本項目的價值所在。這同時也說明本項目在深入、全面了解國際人類學、考古學及歷史學對于國家起源問題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對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理論和方法進行深入研究的方向是正確的。本項目研究對此始終有清醒的認識,并以此作為核心的研究內容和目標。②正因為有關國家起源研究及相關的人類政治組織演進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地位,國際學術界對此已經進行了長時間的關注和研究,并已取得了大量成果,因此在在本項目研究中加強國際交流,拓展與國外研究機構及研究人員的聯系,進而與之建立較為穩固的交流及合作關系便顯得較為重要。在此基礎上,國內在相關研究領域才有可能實現與國際學術界的平等對話和交流。③在中國國家起源的個案研究方面,來自新出土文獻和考古發掘的新材料也不斷增多,其中不乏對原有認識有重大沖擊和糾正作用的寶貴材料,這些都使我們有更充足的信心通過嚴謹的分析與研究,在探索古書形成的真實過程、恢復相關古史傳說的材料來源以及有關史料的準確意義方面獲得超出此前研究的重要成果。④本項目的研究內容決定了項目實施需要整合多個領域的研究力量,這些研究力量往往并非聚于一地,這為項目的具體實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意味著根據研究進程的具體情況對項目運行中出現的某些具體問題進行合理調整和改進是不可避免的,其目的則是確保項目完全順利實施。對此我們建議在有關的問題上國家哲社辦給予全面必要的指導和支持,幫助項目組圓滿完成原設計所提出的研究任務。

    二、研究成果情況(可另加附頁)

    代表性成果簡介

    本課題組王震中研究員所著《重建中國上古史的探索》(43萬字)一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分別從史前聚落社會與古史傳說、文明與國家的誕生、夏商王朝國家三個視角展開論述,涵蓋了前國家時期復雜政治組織、國家與文明起源以及中國早期國家這三個中國國家起源過程中最為核心的環節,并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有關文明和國家起源,尤其是中國國家起源的敘說框架,主要內容有“文明和國家起源路徑的聚落三形態演進”說、“邦國—王國—帝國”說、“夏商周三代復合制國家結構”說,以及“早期華夏民族因復合制國家結構而形成于夏代”說等原創性學術觀點,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中國國家起源的理論體系。

    本課題組段渝教授所著《西南酋邦社會與中國早期文明》一書(2015年國家社科成果文庫,2015年4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于“前言”內說明“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資助”),以古代西南夷中酋邦社會為案例,對不同時空背景下西南夷地區區域性政治中心及政治秩序發展、西南夷與長江中下游、古蜀及中原酋邦的比較等問題做了深入研究,對探討中國國家起源諸多理論和方法問題有重要意義,是本領域重要的研究成果。

    由本項目首席專家謝維揚教授主編的《“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將于2016年12月出版)是本項目在子課題一和子課題二研究方向上所取得的重要階段性成果。該論文集共收錄論文29篇,供稿人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美國哈佛大學、懷俄明大學、荷蘭萊頓大學、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等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其中包括在國內相關研究中有重要影響的前輩學者李伯謙教授、林沄教授和在中國個案及理論研究第一線成就突出的學者王震中、陳淳等,以及在國際學術界相關研究中極為活躍的學者(美)凱利、(荷)克里斯潘、(俄)格里寧、(俄)克拉丁等。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國家的性質、內涵與概念,前國家政治組織與國家起源的關系,國家起源及演進模式,世界不同地區國家起源及演進個案外,還對中國國家起源及演進的論說框架,中國不同地區的國家起源及演進情形,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及國家管理等問題。該書所收研究成果反映了國內外對相關問題的最新認識。

    本項目首席專家謝維揚教授的《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義的理解問題》一文(收錄于《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1月)是對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幾個關鍵概念和現象的討論和論述,主要討論了“國家”的內涵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概念:如前國家復雜政治制度、早期國家以及成熟國家等,這些概念本身的厘定、使用和討論,無疑是相關研究領域具有基礎性意義的工作。謝教授此文還刊發于《中原文化研究》雜志,并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謝維揚教授的《國家起源研究中歷史性事實對考古學證據意義形成的影響》(《東南文化》2014年第5期)主要對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人類學及考古學概念、模式以及方法和材料的使用問題展開討論。在國家起源研究中,援用人類學概念和模式進行分析是必要的,然而對于個案研究,這些分析存有一定的局限性,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識到,在具體研究中作為個案研究對象的特定地區內特定人群的特定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往往無法憑借人類學已有的概念或模式進行完善和合理的解釋,相關概念和理論用于個案分析時并不能完全針對個案研究的所有需要,尤其在分析一些重要環節時會顯得精細度不夠或概括不全,無法幫助研究者得出所需要的確定結論,并且,在人類學自身研究范圍內,在其所提出的概念和模式基礎上對個案意義所作的解釋在不少情況下是不確定的。如果確認需要改進以往簡單利用人類學概念和模式的方法,最明確的方向是重視作為個案的完整研究,尤其是對個案中國家形成和生存情況的長時段的歷史性事實的關注。對于考古學方法和材料的使用問題,目前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一些重要考古學證據意義的分析里,運用簡單的物化證據標準衡量的方法并不足以得出完全確定和真正準確的結論,從學者的各種質疑來看,以簡單的物化證據標準衡量的方法來認定考古學材料可能具有的表明國家存在的意義的主要問題至少有如下幾點:一是有些被當作物化證據標準的事項在大范圍檢驗中存在反證;二是目前學術界對于物化證據標準與國家制度出現之間的實質性關系并沒有做透徹的研究,因而關于這種聯系的必然性或合理性至今仍缺乏完整的論證;三是目前考古學所高度關注的早期文化遺址中出現的大型公共建筑基址雖然能反映早期社會個體中所存在的最大權力的程度,但不能直接表明其行使的方式和手段;四是在國家制度形成后的一定時段內,文化發展在物質層面的變化與政治組織演進的過程并不是簡單同步的。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根據對可靠文獻資料的研究與整理所得出的關于中國早期歷史的重要的基本認識,在對相關的考古學資料證據意義的認定上是有深層次的支持作用的,在重要考古資料意義的認定中體現重視歷史性事實的作用,有以下幾點值得重視:首先,重視那些能直接表現國家制度運作的歷史性事實;其次,關注國家制度作為合法政治傳統存在和發展的事實可能是對當前研究有重要意義的又一方面;最后,充分估計國家制度發展的長期性后果。

    謝維揚教授《酋邦與國家接近到什么程度?——對國家起源研究中前國家復雜政治組織地位問題的一點認識》(“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2015年11月)通過對酋邦這一前國家復雜政治組織概念的梳理和討論,基于夏威夷個案的分析,指出酋邦與國家的密切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區分酋邦與國家的關鍵要素。酋邦概念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奧伯格(K. Oberg)提出,塞維斯(Elman R. Service)將酋邦作為其所提出的有關人類政治組織演進理論框架的階段之一,與塞維斯同時的學者弗里德(Morton H.Fried)提出了由平等社會、等級社會、分層社會和國家社會構成的人類早期政治組織演進階段的理論模型,國際學界對這兩種模型及其相關概念的理解經歷了一個略為復雜的過程。通過梳理塞維斯的酋邦概念與弗里德理論模型相關概念的關系及國內外研究者對有關問題的認識,謝維揚教授指出:酋邦作為最接近國家的前國家復雜政治組織這一情形是非常清楚的;對新進化論及酋邦概念的相關批評意見恰反映出了酋邦與國家在實際個案中可能的接近程度;對于夏威夷個案,研究者或將其認定為酋邦,或認為其已發展至國家階段,這除了反映出作為人類政治組織發展階段的酋邦與國家的接近程度,更為國家的定義、實質及判定標準提出了要求。在此基礎上,謝維揚教授認為塞維斯將政府作為酋邦與國家相區分的政治標志的意見值得重視,國家的判定標準在于“政府”這一國家機構存在及運作的相關證據。鑒于考古學有關國家起源研究所依據的物化證據標準存在局限,因而在有關國家起源,尤其是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應重視了解和分析與國家起源相關的歷史性事實對于相關考古學證據意義形成的作用。基于此,謝維揚教授提出,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應注意對國家制度發展的長期性后果進行充分的估計。該文將在進一步修改后由《歷史研究》予以發表。

    段渝教授的《酋邦與國家形成的兩種機制——古代中國西南巴蜀地區的研究實例》一文(《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第9期)同樣認識到酋邦與王國在性質上的接近程度造成的二者較難清楚區分的情形,從而傾向于將酋邦作為史前時期政治組織的最高形式,與王國一道視作史前社會演進的兩種類型,并分別對四川清江流域廩君集團與三星堆古蜀王國進行了個案分析,以說明酋邦與王國二種政治組織類型的異同。

    張童心、王斌合著的《馬家浜文化生成因素三題》(《東南文化》2014年第1期)以環太湖地區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史前文化馬家浜文化為對象,從自然環境、人的能動性以及文化間交流與碰撞三方面考察馬家浜文化的形成機制。曹峻《文明形成前后太湖地區的文化變遷》(《東南文化》2015年第5期)以距今5000-3000年間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錢山漾、廣富林與馬橋文化為對象,通過分析不同文化的石器遺存,對太湖地區的文化變遷情形進行討論,認為在文明形成前后,太湖地區的文化變遷主要是在對區域傳統的延續和揚棄中不斷發展的,且漸次加強與外界交往、吸收外來因素,從而形成不同階段的新特點。在此過程中,石鉞及其象征意義的變遷顯示出太湖地區文化發展與以中原為中心的華夏文明形成之間的深刻聯系;曹峻《錢山漾文化因素初析》一文(《學術月刊》2015年第7期)對太湖地區新近發現并確認的約當龍山時代的錢山漾文化進行考察,指出錢山漾文化中本土因素及在此基礎上新發展出的文化因素占有主流地位,來自北方的外來文化則居于次要位置,該文化是太湖地區早期發展序列上一支主要集成土著傳統并融合外來因素的新階段考古學文化。

    魏峭巍《大辛莊商代聚落社會組織及其變遷初探——以央地關系為視角》(《東岳論叢》2015年第2期)及《試論魯北地區的珍珠門文化》(《中原文物》2015年第4期)二篇論文分別以山東大辛莊遺址和魯北珍珠門文化為考察對象,分別依托聚落形態和典型文化遺存展開分析和討論,對商代早、中、晚期商文化與東夷文化的相互關系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展現了商文化與山東本地的東夷文化共存、交流與融合的歷史進程。

    謝維揚、趙爭主編的《出土文獻與古書成書問題研究——“古史史料學研究的新視野研討會”論文集》(中西書局,2015年11月)一書為本項目在子課題“中國古史研究的史料學問題和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文獻學基礎”研究方向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該書選題主要聚焦于新出土文獻,同時結合相關傳世文獻的研究,對古書形成與流傳等有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在此基礎上,以期對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合理運用文獻資料的正確方法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討建立合理的古史史料學概念。書中所收論文不僅對古書成書及流傳過程及其所牽涉的古史研究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而且不少研究者從更加宏觀的視角,對古書成書及流傳過程中更為一般性的規律進行了討論和總結,這其中不僅包括對古書文本本身的體例及演變規律的研究,更包括對與古書成書及流傳形態密切相關的古書記述內容的特征及形態的研究。這說明有關新出土文獻與古書成書問題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古史研究及古史史料學問題,已在學術界引發了持續的關注。

    謝維揚教授《古書成書的復雜情況與傳說時期史料的品質》(《學術月刊》2014年第9期)一文以對清華簡《說命》文本情形的討論表明,今傳《尚書》文本并非早期唯一形成的《尚書》文本,早期《尚書》文本形成具有多元性,并由此論述古書成書過程的多元或多線性情形。基于此,并以《國語·魯語》與《禮記·祭法》所記上古祭典內容及相關上古人物為例,指出古代對傳說時期史事記述的某些特征與古書文本形成的復雜情況存在相似之處,且這與古史資料發生上的多元性有關。而中國古代傳說資料形成過程的多元性以及古代傳說記述系統多樣的存在,其最深刻的意義在于有利于表明古代傳說資料作為整體在本質上是具有真實事實來源的。李銳《上古史研究之反思——兼論周人古史系統的轉變與禮制之變化》(《河北學刊》2015年第6期)一文梳理了自近代以來有關古史研究的發展脈絡,在區分“歷史真實”與“歷史敘述”的基礎上,對有關古史系統討論的性質進行了分析,詳細討論了周人古史系統的三次轉變及其背后的禮制和政治背景,為有關古史系統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思路。李銳《〈楚辭·天問〉上甲微事跡新釋》(《史學史研究》2015年第3期)一文聚焦于古史個案研究,通過對清華簡內容與《楚辭·天問》相關內容的綜合考察,討論了與商族先祖上甲微有關的史事。

    寧鎮疆《周代“籍禮”補議——兼說商代無“籍田”及“籍禮”》(《中國史研究》2016年第1期)綜合考察了清華簡《系年》及相關傳世文獻相關記載,討論了周代設“籍田”及行“籍禮”的問題,并結合甲骨文材料,對商代“耤” 的內容、性質及商王在其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指出商代無“籍田”及“籍禮”,它們當為商周因革之際周人的制度創造;寧鎮疆《鄭玄、王肅郊祀立說再審視》(《歷史研究》2014年第5期)通過考察鄭玄、王肅郊祀立說的差異,探討鄭、王郊祀說的文獻基礎,明辨鄭、王郊祀說優劣的同時,指出研究者對王肅的成見實出于辨偽學“范式”的擴大化而不可盡據。彭華《古禮探源——多維視角的綜合考察》(《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年第1期)在考察“禮”與“俗”關系的基礎上,討論兩者的異同,并從歷史學的角度論述禮制起源,旁及文字學、民族學及考古學證據,以多維視角考察禮制起源。此文被《新華文摘》(2016年第6期)轉載。

    寧鎮疆《從古書形成過程看諸書“互見”的類型學問題——以〈禮記·喪服四制〉篇形成為例》(《學術月刊》2015年第1期)通過《禮記·喪服四制》篇與《大戴禮記·本命》及《孔子家語·本命解》的比較研究,指出三者“互見”的內容,從“頂層”到“細部”均表現為諸多不同類型,反映了古書中的“互見”關系是非常復雜的,應對其進行“類型學”的區分,這可以避免對古書內容之間的關系及古書性質做出不恰當的判斷,這對于古書成書的研究非常重要。李銳《先秦古書年代問題初論——以〈尚書〉〈墨子〉為中心》(《學術月刊》2015年第3期)通過梳理近代古史辨運動以來有關古書年代學研究的進展以及當今國際漢學界對于古書成書問題的做法,以《尚書》及《墨子》的成書年代為例,討論了以思想線索及思想系統判定材料學派及年代、以字詞統計及文體特征判斷古書年代等方法的局限性,針對出土與傳世文獻關系同源異流的解釋模型提出了“族本”說,為古書成書及古書年代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更完善的解釋模型。該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先秦秦漢史》2015年第4期)轉載。

    程浩《清華簡<說命>研究三題》(《古代文明》2014年第3期)對清華簡《說命》的內容及體裁、《說命》的流傳以及《說命》的年代情形均進行了討論;程浩《〈封許之命〉與冊命“書”》(《中國典籍與文化》2016年第1期)討論了清華簡《封許之命》篇的體裁,并通過對該篇書寫情況的考察討論了其成書及年代情形。程浩《清華簡“書”類文獻與古書成書的再反思》(擬刊《歷史研究》2016年第6期)以清華簡“書”類文獻的成書及流傳問題的討論為中心,對有關古書成書及古書年代研究進行了思考,指出當充分考慮古書成書復雜程度與未知因素,不斷深入對篇章字句的考察,適當估計書寫載體對文本流變的影響,準確考量漢代人對古書的整理工作,代表了對古書成書及年代研究的最新認識。

    李銳《〈周易〉與周文王關系補論》(《周易研究》2014年第3期)基于上博簡材料,重新討論了《系辭》中有關語句的性質,對以往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反思;趙爭《馬王堆帛書〈系辭〉成書問題覈議》(《周易研究》2015年第6期)重新檢討了有關帛書《系辭》與今本關系的研究,對《系辭》成書及流傳問題提出了新的解釋框架。趙爭《古書成書與古書年代學問題探研》(《中國典籍與文化》2016年第1期)依托出土文獻,對醫書這種古代實用類文獻的成書及年代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 |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软件| 亚洲偷自精品三十六区| 国产乱码精品一品二品| 牛牛在线精品观看免费正|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青青青|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 国产四虎精品8848hh|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无限制|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私拍国产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国产| 国产精品第一页爽爽影院|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本二本 | 亚洲日韩精品射精日| 国产精品 码ls字幕影视|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碍| 国产精品久久久香蕉| 四虎精品视频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1024香蕉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国产伦精品一区三区视频|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伊人久久精品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