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客家文化研究”系2012年第三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目前該項目總體執行情況良好,研究進展順利,嚴格按照申請書中的預定計劃和課題設計有條不紊地研究,順利通過了2014年的中期評估。
在2014年的中期評估中,因項目進展良好,已發表的階段性成果質量較高,從而獲得了專家的評估通過,獲滾動資助經費20萬,使本項目總的研究經費達到100萬。這也是迄今為止江西省第一項獲得滾動資助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此次滾動資助經費的下撥既是對“客家文化研究”課題前期取得成果的肯定,也對本項目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席專家周建新教授根據中期評估的專家意見,對課題研究的具體開展、研究成果的發表、研究活動的召開、研究經費的分配等予以有針對性的調整。各個子課題成員在首席專家的統籌安排之下,積極溝通,相互協作,相繼發表了一系列較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部分子課題的最終成果也即將完成。目前課題正按照原定計劃逐步推進,且效果良好。
從2014年7月到2016年7月為止,本項目共取得了一批有較高水平的理論成果和一些服務社會和地方文化建設方面的對策咨詢報告。課題組共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22篇;撰寫、出版學術著作、譯著 12部;主辦國際性和全國性學術研討會5次,參加海內外學術交流70余人次;獲得江西省第十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以本項目參與單位和課題組成員為主體申報的“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江西省第三批協同創新中心)”正良好地推進;課題組指導的贛南師范大學大學生客家文化協會獲得“全國優秀大學生國學社團”榮譽稱號;成功舉辦第五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江西省志·客家志》編纂工作會議、“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等學術研討會;成功承辦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客家文化尋蹤”夏令營,目前正在精心策劃召開首屆中國(深圳)客家文化創新高峰論壇;編纂了《課題工作簡報》共4期(分別是總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積極推動了《江西省志·客家志》的編纂工作等。
(二)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客家文化的研究歷程及其理論范式研究(子課題負責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兼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王東教授)
①完成了清代地方志中關于客家書寫的資料檢索與分析,并撰寫了《從清代地方志的客家書寫看族群理論——贛西北與浙南山區的比較》,全文約3萬字。系統地比較了清代地方志、尤其是贛西北和浙南山區地方關于客家書寫的差異。論文指出:客家移民的定居落籍取決于各種歷史條件,諸如移入地的土地狀況、移民與土著之間的文化異同、移民人數、遷入地的生態環境等,傳統的族群理論無法代替具體的歷史分析。論文發表在《客家與海上絲稠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年版)。
②翻譯并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客家、棚民及其鄰居們》(臺北南天書局,2015)。該書是客家學研究的重要著作。它的出版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③完成了子課題書稿部分章節的撰寫。這些內容以田野調查與文獻資料為依據,緊扣課題研究計劃,對客家文化的研究歷程與范式進行了探討,展示了客家學研究的新趨勢。
2.客家文化的構成與特質(子課題負責人:贛南師范大學鐘俊昆教授)
①子課題《客家文化的構成與特質》擬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總論,對客家歷史進程、客家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作總體論述。目前該部分已發表論文8篇;第二是通過村落文化的考察來理解客家文化,目前該子課題正以江西省贛南客家有關村落為主,對江西上猶縣園村、龍南縣楊村、寧都縣東龍村、贛縣白鷺村等進行了切實的調查,有關調查報告也正在撰寫之中。
②自2014年以來,整個課題組成員先后在《民俗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中華文化論壇》等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并赴臺灣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與臺灣部分高校建立了良好的聯系。
③該子課題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對客家非物質文化展演、客家旅游合作等進行了調研,刊發對策研究稿2篇,并參與了贛州市城市文化博物院布展等文化實踐活動,推動了地方文化的發展。
④根據學術發展趨勢及專家與讀者建議,對之前發表的有關客家文藝研究論文進行匯集、修訂,計劃將書稿《客家文藝研究論叢》于2017年先行出版,擬由光明日報社出版。
3.客家文化的傳播與族群認同(子課題負責人為首席專家周建新教授)
①在《廣西民族大學學報》、《民俗研究》等CSSCI來源期刊上發表論文近20篇,出版《客家服飾的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國節日志.江西卷》、《客家民間信仰和地域社會研究》等客家文化方面的著作3部。
②發表在日本知名人類學專業期刊Tohoku Anthropological Exchange(Vol. 13,2014)上的研究成果Local Elites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in Late Qing Dynasty : Taking Wen Tingshi as the Example獲得江西省第十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③應邀做客鳳凰衛視,講述客家文化;承擔《江西省志·客家志》的編纂工作;統籌安排,做好子課題之間的溝通聯系工作,合辦《贛南師范學院學報》“客家研究專欄”,向國家社科基金專欄投稿,編輯并寄送《工作簡報》等。主持完成《江西客家博物院陳展研究》和《尋烏縣周田村歷史文化研究》課題,積極推進江西客家博物院和尋烏縣周田村村史館的建設工作,服務于地方社會。
④完成了子課題書稿主干部分約10萬字的撰寫。這些內容主要通過對客家地區和中央級報刊和客家主題的官方網站、微信、微博等傳統與新興媒體的分析,來探討客家文化的傳播及其對客家族群認同的影響。
4.臺灣與大陸客家文化的比較研究(子課題負責人: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副校長、福建省行政學院副院長、閩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可教授)
①已完成閩粵贛涉臺客家文化資源的田野調查與文獻資料搜集工作,特別著力于前人較少研究的閩西南客家地區上杭、永定、南靖、平和、詔安等縣的田野調查研究,先后多次參加客家學國際、全國、兩岸學術研討會。
②2014年以來撰寫論文8篇,已發表《閩臺定光古佛信仰的當代價值》(《環球客家》2014年第3期)、《用歷史解釋宗教而不是用宗教解釋歷史——馬恩經典著作指導客家村落史研究的例證》(《客家縱橫》2015年第4期)、《閩臺客家定光古佛信仰的當代價值及其現實運用》(《閩臺關系研究》2015年第1期)、《閩西客家祖地文化資源與祖地文化建設》(《客家與海上絲綢之路》,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年4月版)等論文。
③撰寫《閩臺客家村落社會研究》,專著,27萬字,計劃于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該著作計劃由五編構成。其中,第一編從村落地名與空間結構角度考察了閩臺客家村落的生存背景;第二編則從宗族的形成、發展及一般結構和小姓弱房的生存形態,正反兩方面分析閩臺客家村落的社會結構;第三編從衣食住行、婚喪節慶、消閑娛樂和女性視角,展現豐富多彩的閩臺客家村落社會生活;第四編從紛爭處理、科舉應試等角度討論閩臺客家村落的社會調控,以及宗族、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最后一編則上升到觀念與思想意識的層面觀察閩臺客家村落的信仰世界。全書力圖從不同側面展開對閩臺客家村落社會的嶄新探索,因此這些篇章在內容上雖相互關聯,但不追求系統全面,選題上多針對此前沒有探討或探討較少的內容,藉此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前人研究的不足。
5.海外客家與中華民族認同研究(子課題五負責人: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袁理博士)
①子課題組通過與東南亞、臺灣、香港的客家研究學者和客屬社團積極聯系,委托海外客家研究的學術資料搜集工作。目前,泰國皇太后大學外文學院中文系納靜安(Nisreen Pattararuangwilai)博士完成了泰國客家近2萬字資料的搜集和翻譯工作。葉煜培博士完成了有關臺灣客家資料的搜集和撰寫工作。張龍騰博士完成了香港客家資料的搜集和撰寫工作。袁理博士完成了澳門客家資料的搜集和撰寫工作。
②先后參加第五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等機構組織的學術會議等,在《客家學刊》等刊物和論文集發表論文多篇,并與海內外客家研究學者進行了積極的學術交流,吸收了相關的研究意見和建議。
③通過對已有調查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本子課題對最終文本的寫作提綱進行了詳細討論,并針對討論中的提綱尋找差距,做了進一步調整。目前已完成最終書稿約8萬字,下一步將進行資料的補充搜集,爭取早期完成最終書稿。
6.客家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研究(子課題負責人:贛南師范大學客家研究院原院長羅勇教授)
①本子課題已完成了《瑞金市九堡鎮密溪村歷史與文化研究》、《龍南縣博物館陳展研究》、《客家傳統文化與鄉村和諧》、《江西省客家文化研究》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對客家文化遺產的現狀與文化生態有了全面詳細地掌握。
②子課題已出版論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16篇,總計82.9萬字;編寫的《江西客家志》,已完成27萬字。這些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資料基礎與研究方向。
③先后參加臺灣大學“客家文化產業學術研討會”、“第27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第二屆石壁客家論壇、重慶榮昌填川移民文化學術研討會、徐旭曾客家學術暨紀念“豐湖雜記”發表200周年研討會等學術會議10余次。
④為全校大學生多次開展客家文化知識專題講座,為大學生們普及客家文化知識,展示了客家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與歷史悠久性,為客家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開發指明了方向。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調查研究情況
課題組圍繞6個子課題的研究內容,分別進行了大量深入的調查研究,收集并整理了一大批文獻材料。在周建新、羅勇以及鐘俊昆等人的帶領之下,課題組成員先后赴贛、閩、粵三省毗鄰區客家大本營的江西贛南的南康、信豐、大余、于都、寧都、安遠、石城、龍南、全南、定南、崇義、上猶、瑞金、尋烏等18縣市區、福建閩西的永定、南靖、詔安、寧化、龍巖、永安、平和等地,廣東梅州的梅縣、興寧、五華、平遠、大埔、豐順,韶關的南雄等地展開大量的田野調查,獲得了豐富的客家族譜、契約以及族譜等資料。
另外一些課題組成員則在王東、劉大可以及袁理等人的帶領之下,圍繞海峽兩岸客家和海外客家這兩大子課題,分別前往臺灣的苗栗、臺北、新竹,香港的新界等臺港澳地區,以及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例如,劉大可教授自2014年7月至今,先后赴臺灣多次,通過參加學術會議與田野調查,獲得了大量的資料,并與臺灣部分高校建立了良好的聯系。
調查材料方面,先后收集到了贛閩粵三省各縣的地方志、族譜材料100余部(冊),碑刻資料300余通,以及地方名人文集、宗教科儀書、民間契約文書一批,為本項目的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課題組通過田野調查收集到了一批珍貴的口述史訪談材料。這些都是深化客家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獻資料,具有獨特的價值。
(二)學術交流情況
本項目先后主辦了第五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2014年11月29-12月1日)、“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15年6月28日-30日)、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客家文化尋蹤”夏令營(2015年7月19-25日)、《江西志·客家志》編撰工作會議(2015年7月31-8月1日)、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2015年11月30-12月2日),為本課題的交流與調查提供幫助。
課題組先后邀請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教授,井岡學者、北京師范大學萬建中教授,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副館長、知名民族服飾專家楊源教授,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中師范大學徐勇教授,長江學者、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周大鳴教授,廣西民族大學秦紅增教授等全國知名學者前來講學,同時為本課題研究把脈會診,并展開合作交流。
除了“請進來”,課題組還積極“走出去”。自2014年7月以來,首席專家周建新教授和羅勇教授應邀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周建新教授受邀到臺灣進行訪學與田野調查;2015年6月5日至9日,由臺灣元智大學與臺灣大學聯合主辦的“2015族群文化與文化產業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臺灣召開,會議先后在臺灣桃園(元智大學)與臺北(臺灣大學)進行,來自印度、韓國、馬來西亞、泰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100余名學者與會,課題組成員羅勇教授、溫春香博士受邀參會,并在大會宣讀論文。這次大會推進了兩岸族群文化與文化產業研究的深入交流;2015年10月16日至20日,“2015客家文化與社會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臺灣苗栗客家文化園區舉行,課題組成員鄒春生博士和鐘俊昆教授應邀赴臺參會;2014年11月8日至9日,以“全球客家的形成與變遷:跨域研究的視野”為主題的第三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在臺灣新竹召開,來自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30余名學者與會。課題組成員朱忠飛博士、張自永老師受邀參會,并進行論文宣讀交流。
此外,課題組成員還到北京、浙江、上海以及廣東梅州、河源、重慶榮昌、四川成都、福建三明、龍巖、寧化、上杭、江西贛州、龍南等地參加2016年京交會.世界客商“一帶一路”經貿文化論壇、“一帶一路”核心區創新驅動發展博士論壇、浙江省松陽縣全縣域生態博物館方案評審會、第三屆中國鄉村文明發展論壇、粵臺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2015年工作會議暨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國際高峰論壇、第八屆海峽論壇.客家族譜論壇、徐旭曾客家學術暨紀念“豐湖雜記”發表200周年研討會、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客家文化尋蹤”夏令營、2016海峽兩岸暨東南亞客屬青年廣東客家文化夏令營等各類學術活動300余人次。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2015年3月,項目首席專家組織策劃的《客家研究新視野叢書》第一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該套叢書共8部專著,涉及客家文化的歷史、藝術、族群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在各大書店、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傳播平臺上被廣為推廣。
2.課題組及時、認真地做好《工作簡報》的編寫和報送工作。繼第一與第二期(第一期編輯于2013年1月12日,第二期編輯于2013年9月26日)之后,又先后編纂了第三、四、五期(第三期編輯于2014年12月,第四期編輯于2015年7月,第五期編輯于2015年12月,第六期編輯于2016年6月),每期大約5000余字,并按照相關要求,寄送至全國社科規劃辦、江西省社科規劃辦等管理部門,同時還發送至每個子課題負責人及其所在單位。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一)存在問題
本項目是目前關于客家文化領域所設立的最高級別的科研課題?图胰司哂小伴L期遷徙”、“廣為分布”和“強于凝聚”的歷史經驗與族群特性,它不僅聚居于贛閩粵邊區的客家大本營,還播遷于國內諸多省市區和臺灣、香港、澳門,以及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家文化的豐富性、客家源流的復雜性以及客家人口與分布的廣泛性,課題涉及地區廣,需要研究的內容雜,參與研究的人員多等因素導致了本項目研究的不足和困難,富有很大的挑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總體來看,項目進展較順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各個子課題進度不一、發展不平衡,從成果來看,如海外客家與中華民族認同研究,進展較慢、成果較少;有的子課題還缺乏較全面、系統和深入的研究,距離最終研究成果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2.研究人員的交流與配合。由于本課題參與的人員眾多,既有大陸地區的知名學者,又有臺灣地區的相關人員。特別是本項目中海峽兩岸客家和海外客家研究這兩個子課題,其課題組成員有多人是來自臺灣、東南亞等地,導致研究人員之間聯系與溝通不如國內人員便利與通暢。
3.資料調查與搜集困難。由于研究對象廣布于世界各地以及大陸各省,研究地域的寬泛。既有大陸客家地區,又有臺港澳客家地區,還有國外客家地區,尤其是海外客家人的歷史、發展和認同等資料,使得對課題的調查研究,特別是實地考察帶來很大考驗。資料收集和分析的工作量極大,這無疑給課題組成員帶來了很大困難,增加了相當大的工作量。
(二)改進措施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與困難,課題組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針對交流溝通的困難問題。課題組成員在首席專家的統籌領導下,通過微信、QQ、E-mail、舉辦學術研討會、田野工作坊等方式逐步加強聯系,尤其是先后派出部分骨干力量前往臺灣、香港、澳門、泰國以及加拿大等地區開展學術交流,促進課題組人員之間特別是與臺港澳地區和國外專家學者之間的聯系與溝通。
2.針對資料調查與搜集困難這一問題,課題組一方面將研究范圍盡量集中,比如海外客家研究,集中研究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客家文化,并將其與南中國海問題聯系起來考察;另一方面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加強兩地客家文化的比較。
3.針對資料整理與分析的困難的問題,課題組嘗試使用課題資料員制度,一方面充分利用子課題負責人所在單位的研究力量,重點是在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對他們進行科學分工,逐步展開條特調查,另一方面與地方文化人士加強聯系,請他們協助當地客家研究資料的收集。
(三)研究心得與意見建議
通過這近四年的課題實施,結合項目至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課題組認為應
該做到以下幾點:
1.細化研究計劃,明確任務分工。在課題申報書中,有關本項目的宏觀把握與論述已經比較完備,但就每個子課題而言的具體闡述還并沒有完全展開。通過討論,我們對具體研究計劃,特別是最終文本的寫作提綱進行了初步討論,并依據討論中的提綱尋找差距,進一步調整、完善資料搜集和田野調查的方向。
2. 文獻與田野并重,積極開展實地調查。文獻材料是本項目的主要資料來源,但田野調查是本項目最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資料收集的重要途徑和和手段。有鑒于此,課題組不僅注重國內和國外客家以及相關研究資料的搜集,還致力于對這兩個區域客家的實地調查,計劃除大陸客家地區外,還將到臺灣等地進行實地考察。
3.要統籌兼顧,加強溝通交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任務重,要求高,參與人員多,因此希望全國社科規劃辦能夠定期舉辦培訓活動,組織首席專家以及子課題負責人學習培訓項目的管理規定以及注意事項,同時加強各個重大項目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互通有無,共同提高。
4.深化相關研究,尤其是注重客家文化的歷史學和人類學研究,注重客家文化在構建中華民族中的向心作用,處理好客家文化與這種向心作用的關系。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綜合近四年的研究工作,我們認為,嚴格而履行了課題論證報告中的基本設計,合理推進了全課題的研究進度,同時也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盡管遇到了不少困難,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將按原先的課題設計,保質保量、按時如期圓滿完成全部任務。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一)課題組策劃主編的《客家研究新視野》(第一輯)叢書正式出版
該叢書計劃分若干輯連續出版,第一輯包括8部著作,主要包括:①周建新、張海華:《贛閩粵毗鄰區客家服飾的藝術人類學研究》,②鄒春生:《文化傳播與族群整合:宋明時期贛閩粵邊區的儒學實踐與客家族群的形成》,③溫春香:《文化表述與族群認同:新文化史視野下的贛閩粵毗鄰區族群研究》,④黃志繁、肖文評、周偉華:《明清贛閩粵邊界毗鄰區生態、族群與“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認同建構的歷史背景》,⑤王維娜:《從山野到大庭廣眾:長汀客家山歌的傳承與地方知識》,⑥靳陽春:《宋元汀州社會經濟變遷與客家族群的形成》,⑦黃韌:《神境中的過客:從象征的變化解讀粵東曹主信仰中商業和權力的互動》,⑧肖文禮:《贛南客家儀式音樂研究》。
該套叢書于2015年3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內容包括客家研究理論建構、客家社會經濟研究、客家民間信仰研究、客家非物質文化研究等多方面內容。這批著作是當前客家研究領域中青年學人高質量、高水平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全部是本項目的主要成員,能夠呈現客家研究視野的新穎性、理論的前沿性與文獻資料的完整性、系統性。本叢書的出版對于提升客家研究的理論水平,擴大客家學在國內外學術界的影響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二)王東教授翻譯的《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客家、棚民及其鄰居們》(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正式出版。
此書是客家研究的經典著作,也是運用西方族群理論研究客家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作者是澳籍華人、著名歷史學家、人類學家梁肇庭(Sow-Theng Leong)教授,他運用西方人類學中的族群理論與施堅雅的區域系統理論來解釋歷史上的客家移民的時間與空間圖式,結合中國內地移民的歷史,對客家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史重新詮釋。十多年來,該書的理論模式及其研究方法,對中國大陸及臺灣的客家研究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目前子課題負責人王東教授和有關學者合作,已完成該書的翻譯工作,并于2015年由臺灣南天書局正式出版。本書作為客家研究領域里程碑式意義的著作。它的正式出版不但彌補了長期缺少中譯本的遺憾,而且必將澤被后學,開拓客家研究的新視野。
(三)周建新教授與課題組成員鐘福民博士獲得江西省第十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
2015年6月江西省第十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經過專家學科組初評、復評的評審程序,正式公示,其中首席專家周建新發表在Tohoku Anthropological Exchange (Vol.13,2014)上的Local Elites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in Late Qing Dynasty : Taking Wen Tingshi as the Example獲得二等獎;課題組成員鐘福民博士發表在《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上的《贛南客家的建筑民俗與民間信仰》獲得江西省第十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這些成果顯示了課題組的科研實力和學術影響
(四)成功舉辦多次國際性和全國性學術會議
本項目先后主辦或協辦了第五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2014年11月29-12月1日)、“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15年6月28日至30日)、第十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客家文化尋蹤”夏令營(2015年7月19至25日)、《江西志·客家志》編撰工作會議(2015年7月31-8月1日)、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2015年11月30至12月2日),為課題的交流與調查提供幫助。其中201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由贛南師范學院主辦、客家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五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在贛州市舉行。來自韓國大田大學、臺灣元智大學、臺灣高雄師范大學以及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暨南大學等海內外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第五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以“客家文化遺產研究”為主題,分為主題演講、分組研討和青年論壇,與會專家圍繞客家文化遺產研究、客家民間信仰研究、客家藝文研究、客家地方文獻研究、客家宗族與古村落研究以及客家民間儀式研究等議題對新形勢下客家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保護、開發的路徑策略進行了研討。
(五)課題組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加強客家文化的傳播
自2014年7月至今,課題組在邀請大量專家前來指導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實施“走出去”計劃。2016年3月周建新教授和羅勇教授應邀到加拿大進行講學;2015月9月周建新教授受邀到臺灣進行訪學與田野調查;2015年6月5日至9日,羅勇教授、溫春香博士受邀,參加由臺灣元智大學與臺灣大學聯合主辦的“2015族群文化與文化產業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就兩岸族群文化與文化產業等問題與與會的專家學者展開深入交流;2015年10月16日至20日,鄒春生博士和鐘俊昆教授應邀參加在臺灣苗栗客家文化園區舉行的“2015客家文化與社會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11月8日至9日,以“全球客家的形成與變遷:跨域研究的視野”為主題的第三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在臺灣新竹召開,來自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30余名學者與會。課題組成員朱忠飛博士、張自永老師受邀參會。以上這些交流活動加強了課題組成員之間以及與外界的交流,擴大了本課題的影響,推進了課題的進行。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