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立項后緊緊圍繞課題的總體問題進行了如下問題的認真研討:
其一,西方哲學為什么在建國后——中國步入現代社會時得到迅速發展?經研究認為,西方哲學在建國前走了一條西學東漸的漸進化、演進化路線,建國后走了一條對西方哲學主動建構的建構論路線。
其二,西方哲學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怎樣的階段與歷程,這樣的歷程呈現了哪些特點?經研究與提煉,將西方哲學在建國后的發展概括為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歷程,并將該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9)體現了以知識為中心的特點——知識性的傳遞階段;第二階段(1979-1999)體現了以歷史梳理、歷史研究為核心的特點——歷史性的詮釋階段;第三階段(1999-至今)體現了以思想文化研究為主導的特點——思想性的交融與創造階段。
其三,如何總結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經驗與教訓,怎樣把西方哲學中國化的基本規律揭示出來以及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未來發展?經研究,總結出西方哲學自我發展的形而上邏輯軌跡是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思想基礎——西方哲學中國化是一部形而上學的批判史,形而上學批判史便是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思想軌跡。
上述問題合邏輯的構成了本課題的問題域,是本課題全部內容的思想主線。圍繞這一思想主線本課題在申報時設置了五個子課題: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發展動力、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發展階段及特點、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經驗教訓、西方哲學中國化的基本規律、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發展趨勢。經一年半的研究,特別是緊緊圍繞上述問題域與研究主線,并經與專家探討同意將五個子課題調整為四個子課題: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發展動力、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發展階段及特點、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經驗教訓及基本規律、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發展趨勢。
研究進展如下:
其一,子課題一、二的研究初步完成,即對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發展階段與歷程做出總體性的梳理和把握,對各發展階段呈現出的思想特點做出了自我詮釋和理論說明。該研究成果分別體現在兩組系列論文:《東北師大學報》2013年第5期的四篇系列論文,和《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2期的三篇系列論文。
其二,對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經驗教訓及基本規律進行總結和凝練。在對其歷程和特征把握的基礎上,提升對其經驗教訓的理論詮釋。該研究成果已形成并發表在《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等高級別刊物上。
其三,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得以廣泛開展,不斷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并進行學術研討,課題研究得到進一步深化與推進。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項目立項后進行了較為扎實和系統的調查研究工作和學術交流活動。關于文獻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收集了自建國以來到目前出版的全部《中國哲學年鑒》,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大、華中師大、吉林大學等院校出版的各種類關涉哲學自身發展的綜述性學術作品。同時收集了建國以來出版的西方哲學類重要學術著作、在重要刊物上發表的西方哲學相關文獻以及國內外學者對西方哲學在中國或中國的西方哲學研究的相關作品。同時通過系統調研和走訪還獲得了一些更新、更珍貴的史料,如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得哲學百年發展歷程相關材料;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獲得建國以來全部哲學年鑒;從遼寧大學獲得尚未公開發表的關于建國后部分西方哲學中國化的中國現代哲學史料近三十卷;從黑龍江大學獲得黑龍江博物館保存的由俄羅斯傳入到中國的西方文化方面的資料,如西洋哲學、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等俄文版的寶貴資料。此外在調研過程中還獲得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組織高校哲學專家學者負責編寫的1978-2008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這些文獻資料為本項目的深入研究和廣泛推進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關于學術交流與深入調研。圍繞本課題的相關內容在國內外知名高校進行廣泛調研和深入走訪,與知名學者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密切與友好的溝通。一些學者對本項目的研究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如北京大學趙敦華教授認為,本項目研究能夠全面深入的總結建國以來中國的西方哲學研究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哲學研究的新特點和新進展;黑龍江大學丁立群教授和遼寧大學陸杰榮教授認為這一觀點的提出實現了為西方哲學研究界“正名”——不是詮釋他人,而是哲學創造,以此觀點展開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系統研究更有助于詮釋清楚建國以來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及軌跡;吉林大學孫正聿教授提出可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參照下理解西方哲學中國化的建議,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可以區分為教科書時代、教科書改革時代和后教科書時代,這三個時代的區分恰好確證和呈現了西方哲學中國化的軌跡——知識性的傳遞階段、歷史性的詮釋階段和思想性的交融創造階段,以此對應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歷程,既突出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致性,將其發展歷程的內在邏輯與外在邏輯相結合,又使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歷史脈絡及階段劃分清楚明白和有根有據。在具體研究方式上,趙敦華教授提出了更加建設性的建議,比如結合每一歷史時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分析中國哲學自身的變化,審視西方哲學中國化對中國思想理論界的影響。關于學術會議與國際合作,本項目通過開題報告會和項目研討會的方式邀請相關學者參與項目研討,并就理論研究最新成果予以及時交流。本項目立項后,先后召開了開題報告會,各種類型的學術討論會,除課題組成員外,還邀請西方哲學領域的學者參會,推進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借助各種會議平臺,如每年的西方哲學史和現代外國哲學年會以及其他國內外學術會議的機會,與中外西方哲學研究者們探討相關問題,極大推進本項目研究的進展。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該項目研究成果通過開題報告會、專家咨詢會和多方面的學術交流活動得以宣傳和推廣,特別是該項目立項后在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十余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學術文摘》等刊物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有效宣傳和擴大了該項目的學術影響。
④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措施
存在的問題包括:
其一,在已查閱和獲得的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資料搜集、專家訪談、學術交流是必須的工作。
其二,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研究需要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宏大歷史背景下展開,同時更需關照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之間的理論互動。涉及的范圍廣、內容多、史料繁,是亟需的工作。
其三,項目經費有限(共40萬),資料搜集、調研活動、學術成果出版等需大量經費支持,是更亟需的工作。
改進措施:
在接下來的項目研究過程中積極努力,攻堅克難,申請經費,解決困難。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
其一,發表在《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3期的論文:“形而上學的批判史——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思想軌跡探尋”(韓秋紅撰寫)被《社會科學報》2014年4月17日學術看臺重點推介。
該文從對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康德的“形而上學”的現象學歷史的梳理中,提煉出對“形而上學”解釋的雙重維度,即狹義的“第一哲學”的形而上學和廣義的“未來形而上學”。基于對形而上學歷史的理解,作者認為“西方哲學中國化”實質上是在形而上學雙重維度統一的基礎上重建中國式的“形而上學”,是主動以中國人的文化血脈、思維方式、話語體系,即以“中國人的眼光”對形而上的西方哲學的再認識、再詮釋和再創造;指出新時期西方哲學中國化是以“知識”為基礎、以“創造”為己任、以“發展”為使命和以“未來”為指向的研究,是體現對形而上學“知識基礎”的描述力量和形而上學“無限開拓”的解釋力量。這一創造性的探索,不僅符合“形而上學”本性的哲學發展之路,更為人類的“安身立命”提供了“精神故鄉”和“生存意義”。所以,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歷程亦可以視為形而上學的批判史,形而上學的批判史構成了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思想軌跡和思想根據。
其二,發表在《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的論文:“西方哲學形而上軌跡與西方哲學中國化歷程”(韓秋紅撰寫)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5年第1期以及《新華文摘》2015年第3期全文轉載。
該文首先對“形而上學”進行了梳理和解讀,并在此基礎上,對形而上學批判史進行梳理與概括,總結出形而上學的本性是探索恒定不變的“一”,但在思想的長河中“一”卻是以“多”的競相更迭而存在的。文章中指出要真正洞察西方形而上學的深層演進邏輯,必須訴諸形而上學發展脈絡背后的基本軌跡或范式轉化,可將其基本范式概括為“本體論式”、“建構式”、“融合式”三種范式。以西方形而上學批判史的邏輯審視“西方哲學中國化”歷程,研究發現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演進邏輯與西方形而上學的自我躍遷理路正相契合,也即從本體論的形而上學、到某種程度的“反”本體論而體現為知識論的形而上學、再到融合的形而上學即內化基礎上的再創造的過程。從而在對西方哲學形而上學的發展軌跡與邏輯進行理解與把握的同時,也要思考西方哲學形而上精神對中國哲學的影響,在西方哲學形而上精神與中國哲學思想的雙重交織中,挖掘西方哲學中國化的“形而上學”歷程。
其三,發表在《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年第8期的論文:“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方法論價值與局限”(韓秋紅撰寫)。
該文在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理論前提下,著重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方法論價值與局限,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理論自覺集中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部之間相互轉系的研究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在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勾連中,以“史與論”的方法為核心進而展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詮釋,能夠引發對西方哲學中國化問題的進一步深思。通過對現代性的狹義維度的時間辯證法角度的解讀以及對現代性廣義維度的空間辯證法角度的解讀,充分闡述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現代性批判理論上所做出的貢獻與局限,并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方法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展開了進一步的分析與批判。在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比照中,深入探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所呈現出的問題意識與運思路徑。
其四,發表在《哲學研究》2015年第7期的論文:“‘西方哲學中國化’:西方哲學研究的理論自覺”(韓秋紅撰寫)。
該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于“西方哲學中國化”展開梳理:“西方哲學中國化”雖是一個新興的理論話語,但其所表現出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則代表了理論界一個時期以來的探索結果。西方哲學中國化始終立足于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始終是在與中國哲學自身發展的互相比重中不斷前行的,在這一過程中西方哲學擁有了中國式思維和中國式立場,形成了中國式話語和中國式表達,致力于中國式問題和中國式語境,融涵了中國社會的普遍需要及中國哲學的優勢內容。這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西方哲學“在”中國,而是真正的西方哲學中國化將西方哲學自身所內涵的概念、命題、推理、方法等所具有的清晰性、“為知而知”的追求真理的非功利性、在無疑處尋找問題的批判、反思和追問的執著性等都作為一種基本精神融入中國哲學,變成發展中國文化煩人新生力量,進而實現哲學的進一步創新。
其五,發表在《社會科學家》2014年第12期的“‘西方哲學在中國’與‘西方哲學中國化’”(韓秋紅撰寫)以及發表在《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的論文:“再論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理論自覺”(韓秋紅、楊赫姣撰寫)。
這兩篇論文,在“‘西方哲學中國化’:西方哲學研究的理論自覺”一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何為西方哲學中國化”以及“西方哲學中國化為何”的問題。文章將中國的西方哲學研究視為一個“接受—辨識—認同—融通”的發展過程,認為這一歷程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為西方哲學在中國的理論融通與實際踐行的歷程,或可以將其稱之為以西方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的基本精神為原始素材,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思想基礎,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發展邏輯為審視維度,力圖推動中國哲學理論形態的自我發展的歷程。這一歷程經歷了西方哲學在“西方”的生成——西方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對西方哲學的反思與批判——對西方哲學的重組,西方哲學中國化不僅包涵了在反思批判西方哲學的基礎上實現的對其有益成分的吸收,更蘊涵了在中國的思想土壤基礎上實現對西方哲學的重組,體現的是西方哲學研究的理論自覺與實踐自覺。
其六,發表在《晉陽學刊》2015年第三期的“思想表達中的西方哲學中國化‘三躍遷’”(韓秋紅撰寫)以及發表在《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的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歷程與機制研究(韓秋紅撰寫)。
這兩篇論文在西方哲學中國化的語境下,認為我國西方哲學研究從“西學東漸”向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發展實際上經歷了由“哲學史就是哲學”向“哲學史就是認識史”再向“哲學史就是思維的創造史”的三種理論形態的躍遷,在這一過程中,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最初發展對中國社會問題有效回應中的“積極應變”,西方哲學中國化完成建構是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話語背景中的“自覺反思”和“主動融入”,并在這一歷程中彰顯西方哲學中國化之文化自覺。以這種方式進一步展開對西方哲學在中國的傳播、發展、演變的歷程加諸動態的分析,深入挖掘西方哲學中國化的立足點,即以事實的梳理為我國西方哲學研究發展的內在根源,表明西方哲學中國化始終立足于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始終是在與中國哲學自身發展的互相比重中不斷前行,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演進邏輯與西方哲學形而上自我躍遷理論的正相契合,證明中國化了的西方哲學研究已走向理論自覺和價值自覺。
此外,項目組其他成員在《廣西社會科學》、《晉陽學刊》、《求是學刊》以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多篇文章,也均對西方哲學中國化這一問題加以闡釋,從方法研究到實踐自覺、從概念論述到邏輯分析、從歷史進程到理論特征,可以說是多維度、多方面、多角度的對西方哲學中國化進行了全面分析與研究。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