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20世紀中國美學史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2月01日16:1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總體進展情況

    截至目前,本課題嚴格按照原初研究計劃,穩步有序推進各項研究工作,各子課題也均已基本完成初稿寫作,目前仍在進一步校對與修改完善中。具體進展情況如下:

    第一子課題“現代中國美學的開端”已基本完成書稿的寫作,初稿《現代中國美學的開端》共計21萬字。相較于原初構想,書稿在專家研討、論證及修改中,增加了“音樂美學”部分。目前書稿仍在進一步精改、校釋中。

    第二子課題“現代中國美學的論爭與建構”也已基本完成書稿的寫作,初稿《現代中國美學的論爭與建構》共計33萬字。書稿也仍在進一步打磨修改中。

    第三子課題“爭鳴與批判:從‘美學大討論’到‘美學的危機’”仍在寫作中,初部分章節外也基本完成書稿。初稿接近30萬字。

    第四子課題“從‘美學熱’到美學的復興”基本完成寫作任務,初稿《從“美學熱”到美學的復興》共計近50萬字,規模龐大,史料翔實厚重。

    二、學術交流及調研情況

    本課題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及課題所有參與人員以多種形式組織召開了數次相關學術會議。較大規模的有兩次:

    一是2014年8月下旬,在北京召開的大型學術交流會。會議上,各子課題就研究綱要及主要內容進行了集中交流與研討。會議期間,在子課題方面,負責人還就課題自身性質與特點組織課題組成員召開了相關交流。

    二是2015年10月初,在江蘇揚州舉行了課題大型研討會。會議上,邀請了揚州大學著名學者姚文放先生參與了研討論證,并就課題寫作中的問題進行了點評。為各子課題的下一步修改進展提供了很好的建議。

    除學術交流外,在文獻資料與調研方面,各子課題也充分組根據研究對象特點,通過網購、圖書館借書、舊書網資源、組織外文翻譯等多種不同渠道與形式完成了文獻資料及相關調研數據的搜集整理,為課題寫作準備了完善充足的史料準備。

    三.成果推薦情況

    在課題撰寫過程中,各子課題成員也積極將科研成果適時地向《文學評論》、《文藝爭鳴》、《清華學報》及《學術研究》等雜志上推介發表,相關文章還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文學年鑒》以及《文學學報》《哲學學報》等“全文轉載”,引起學界較大反響。

    例如,丁國旗教授以托洛茨基以及盧那察爾斯基為個案,通過對文獻史料編年史般的細讀,實證性地比較考察了俄蘇美學這一外來思潮對20世紀中國美學文藝學的影響,得出了諸多新見。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文論研究上,丁國旗教授作為這一領域的專家,憑借自身多年的知識貯備,延續了過去一貫的創新性思維理路,在課題研究中“翻新”并激活了諸多傳統美學文論命題。

    再如,圍繞現代中國美學之開端,吳澤泉博士緊緊抓住了20世紀初年文學理論與美學的若干重要問題進行深入系統地探索,相關成果正在發表中。張建軍博士則緊抓20世紀中國美學史譜系中的開篇性人物王國維,將之置于歷史語境中予以了多維系統地爬梳研究,并在各類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圍繞20世紀80年代中國古代美學研究的新熱潮,課題組成員也展開了相關研究,并取得較好的階段性成果。韓偉博士在《20世紀中國古典美學研究的體系建構與視角轉換》一文就20世紀中國古典美學的理論突圍與范式轉換為題進行了探索,認為研究者們更多地是圍繞古典美學的基本特征、歷史分期、哲學基礎、審美心理等方面開展外在式研究和靜態性討論,因而在長于性質探索的同時劣于體系建構;而在《皮朝綱的美學歷程及其禪學轉向》一文中,韓偉博士集中以80年代中國古典美學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皮朝綱先生為個案,總結了從范疇論到人生論再到禪宗美學的學思歷程,由此也從一個側面勾勒總結了古典美學在當代的發展圖貌。

    再如,楊向榮教授《現代中國美學的論爭與建構》對中國現代美學建構的三種路徑予以了深入考察,文章在《社會科學戰線》發表后隨即被《新華文摘》論點轉載。李圣傳博士所撰寫的《美學大討論始末與六條“編者按”》一文,依據翔實精當的史料考察與挖掘,對“美學大討論”這一美學史案加以了重新論證,文章在《清華學報》發表后,也被《新華文摘》、“人大資料”、《高校文科學術文摘》等多家刊物二次轉載,引起學界重視和關注。

    除課題組成員外,以首席專家高建平先生領銜的團隊對當代中國美學與藝術的轉型問題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在《中國社會科學》、《學術月刊》、《上海大學學報》等重要刊物上發表了多篇相關研究論文,得到學界普遍關注。

    四、主要問題及意見建議

    本課題組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反映在“總體思路”的統一、理解與貫徹落實上。作為一項參與人數多、歷經年代長、撰寫年限久的國家重大項目,如何在一部宏大的“百年美學史”寫作工程中真正將構思者的“撰史意圖”本色自然地加以實踐落實,這是所有課題組成員共需面對的難題。此外,百年中國美學史,不僅在線性的時間結節點上鮮明地劃分為“1949年前”和“1949年后”,而且在共和國美學史的前后兩期中又分化為不同階段,且具有不同的美學表征。然而,其中的美學家,諸如朱光潛、宗白華、蔡儀等等代表性人物,大多橫跨各個時期,而他們在“本土傳統”地基上又都有都著自己深厚扎實的“西學背景”或中國傳統文化涵養。因此,研究者在面對不同階段的政治、社會、文化及其學術背景時,如何處理好文化與學術背后學術人物不同階段的人格歷程、學思轉換,又如何處理好“傳統——現代”、“外來思潮——本土影響”之間錯綜復雜的美學關系,都需要研究者去反復打量、琢磨與思考,才能給出符合歷史的美學史評價。

    當然,在項目研究過程中,課題組也時時面臨各種大大小小的困難與問題,諸如因地域因素組織統籌課題組召開學術討論會的艱難、研究經費的緊張、文獻資料搜集的難度,等等。此外,盡管本課題組成員在相關研究領域均具有豐碩的前期研究成果,資料貯備也相當豐富,但對資料的爬梳、整理、研究以及對美學史的構思、理解與建構也均需一段過程。

    總體而言,經過3年多的集體努力和攻關,課題組各成員在高建平先生的帶領下,基本克服了多重困難,并以相對較高地質量完成了全部初稿的寫作。目前課題仍在緊鑼密鼓地通稿、校對和完善、修改中。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自2014年7月至今,課題組共發表相關階段性論文20余篇,CSSCI論文18篇,其中有2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摘),另有8篇次先后被《高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等全文轉載(摘)。代表性成果如下:

    高建平研究員在《新感性與美學的轉型》(《社會科學戰線》2015年第8期)一文中就美學的感性問題進行了富于創新型地思考,認為美學學科原本以研究感性從而加強感性為目標,但這種目標從未實現過。現代美學史上的各家各派都將感性的對象放在理性的框架中來研究,從而尋求對美做理性的解讀。理性向感性的積淀,也是其中的一派。這種過度的理性化,最終導致了當代美學的衰退。在當代美學的復興和轉型中,有必要提出美學的意義在于感性的提升,在一個感性充盈從而造成麻木的時代,重新恢復健康的感性。該文發表后,隨即被《人大資料·美學》等多家刊物轉載,并在各種會議場合被引用和討論,引發社會廣泛反響。

    楊向榮教授《現代中國美學的論爭與建構:20世紀上半期中國美學史的理論建構》(《社會科學戰線》2015年第8期)一文,從史料與學理的維度,對中國現代美學的論爭與建甌進行了深入論證。研究指出在20世紀上半期,中國現代美學的理論建構呈現出多元并存的格局。這一時期,既是中國現代美學史理論的自我建構時期,同時也是不同陣營之間美學思想碰撞和論爭的時期。期間,不同美學思潮陣營,如左翼和自由派、京派與海派、俄日影響派與歐美影響派之間等發生了激烈的論爭,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了現代中國美學思想發展的三條路徑:歐美主流思潮影響下的美學路徑,此路徑繼承王國維"靜觀"的美學觀,以對西方歐美思潮的接受為主,以朱光潛和宗白華等人為代表;藝術為社會人生服務的美學路徑,此路徑繼承梁實秋"為人生"的審美藝術觀,以魯迅等為代表;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中國化路徑,此路徑以左翼理論家對俄蘇美學的接受以及毛澤東和蔡儀等人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為代表。在20世紀上半期中國美學史的建構中,一方面有著論爭的背景,另一方面也體現著論爭與建構的同步性。在現代中國美學的建構中,三條不同的發展路徑在論爭中建構了20世紀上半期現代中國美學的發展面貌,展示了現代中國美學的內在張力。在論爭中,最終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美學觀在現代中國思想史上的話語權威,并逐漸演變成20世紀上半葉中國現代美學構建中的主流力量。該文發表后被《新華文摘》2016年第2期“論點摘編”。

    李圣傳博士《美學大討論始末與六條“編者按”》(《清華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一文,基于翔實客觀的文獻史料支撐,對“美學大討論”這一美學史案予以了新的論證。研究認為從"政治批判"到"學術轉型"再到"美學爭鳴",20世紀50年代"美學大討論"可謂是"思想改造—‘雙百’方針"合奏的一曲美學"雙簧"。盡管討論起點上是對朱光潛的政治批判,話語形態上也是對蘇式美學的翻版移植,但在荊棘叢生的學術語境中,卻仍不失為一道"夾縫"中的學術奇觀,其學術意義與歷史價值絕不容抹煞。但因政治意識形態的全程干預,"美學大討論"又并非一場"真正的百家爭鳴":從《文藝報》的"編者按"到《人民日報》的"編者按"再到《新建設》的"編者附記",中央權威報刊專門就美學問題先后發出了六條編者按語,直接框定并控制著美學討論的進行;從抓美學領域"唯心典型"而令朱光潛"自我批判"到為制造凸顯"百家爭鳴"氣氛而讓高爾泰"論美",更清晰地顯露出學術論爭背后更為根本的意識形態目的。因此,在權力場域的干預下,"美學大討論"不但并無"自由""平等"可言,還在蘇化美學話語膨脹與歐美美學話語萎縮中盡顯本土性美學話語的殘缺及其學術性的不足。文章發表后先后被《新華文摘》2016年第9期“全文轉載”、“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美學》2016年第1期“全文轉載”、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哲學學報》2015年第6期“全文轉載”、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文學學報》2015年第6期“全文轉載”、《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16年第1期『學術專欄』“論點摘編”。

    丁國旗研究員《列寧文藝反映論與建國后我國文論的歷史緣分》(《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一文認為反映論對促成我國文論的現代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建國后17年的文學觀主要是反映論和認識論的文學觀;新時期之后,伴隨對"工具論"、"文藝為政治服務"等的反撥,文學反映論遭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質疑與沖擊,一些新的富有創見性的理論主張也在不斷的質疑聲討中被提了出來,最終使我國文論在建國后實現了一次重大轉型;然而,90年代中期,我國文藝理論界所出現的"文化研究"思潮,又讓一些學者對反映論問題發生了新的興趣。而對反映論思想的深入研究與探討,必將會為我國文藝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多的理論資源。該文發表后在學界引起一定的反響。

    韓偉副教授《樂與中國美學的和諧精神》(《文學評論》2015年第6期)一文就樂與中國美學的關系進行了考察,認為中國古典美學從廣義上說不同于西方式的哲學美學,中國美學很多重要范疇的最初肇始點都與樂論有關,并隨著樂論內容的不斷豐富而獲得了更為充盈的內涵,進而成為一種整體性的美學精神,"和"恰是其中最主要者。

    安靜博士《形象思維從俄蘇到中國傳入期的理論內涵變遷》(《社會科學戰線》2015年第8期)一文,對形象思維問題進行了再思考,指出形象思維的理論內涵從別林斯基的首次提出到法捷耶夫的闡釋應用已經發生了諸多轉變。形象思維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傳入我國時,恰逢我國現代文學的定義從"文學革命"走向"革命文學",特定的時代語境對形象思維的轉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然而,這一段歷史并沒有引起我國學界的足夠重視。文章對這一段歷史進行梳理,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該文發表后隨即被《人大資料·文藝理論》2015年第12期全文轉載。

    此外,還有多篇藝術及媒介等跨學科領域研究論文,下載率較高,同樣引起相應關注。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www|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影院 | 99国产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夜色在线| 精品日产卡一卡二卡麻豆|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影院| 久久精品加勒比中文字幕|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章草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综合免费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哟女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网站|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影院|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麻豆| 亚洲精品第五页中文字幕| 99久久99久久久99精品齐| 日韩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99精品久久精品| 97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不卡|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久久| 91老司机深夜福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精品11p|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无码|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无码日本精品XXXXXXXXX|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PP| 久久久无码精品人妻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