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立項以來,本人與研究團隊一直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本課題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從下面列出的各子課題所取得成果可以看出,研究計劃總體執行得較為順利。
子課題一(物價水平決定的貨幣理論及中國檢驗)取得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共25篇文獻。其中,有兩篇文章發表在《經濟研究》,兩篇文章發表在《金融研究》,一篇文章發表在《世界經濟》,是該部分的代表性成果。分別是《適應性學習、宏觀經濟預期與中國最優貨幣政策》(《經濟研究》2014年第4期)、《央行信息披露、實際干預與通脹預期管理》(《經濟研究》2012年第12期)、《貨幣政策轉向與非對稱效應研究》(《金融研究》2013年第6期)、《金融形勢指數與貨幣政策反應函數在中國的實證檢驗》(《金融研究》2012年第8期)、《粘性價格、粘性信息與中國菲利普斯曲線》(《世界經濟》2016年第4期)。由于本課題研究是以物價水平決定為出發點,以物價調控為落腳點,所以對物價的討論是研究重點。研究發現,雖然財政政策對物價水平有一定影響,甚至在某些階段有很大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就整體而言,物價水平仍由貨幣政策決定。所以本課題著重梳理了物價水平決定的貨幣理論相關文獻,并進行了深入研究。課題一中有3篇文章是直接討論我國通貨膨脹短期動態機制的,分別從粘性價格和粘性信息假設出發,研究能夠反應通貨膨脹動態機制的菲利普斯曲線。其余文章則以此為基礎,從不同角度研究貨幣政策對物價的影響及我國最優貨幣政策的選擇。
子課題二(物價水平決定的財政理論及中國檢驗)和子課題三(開放經濟下的物價水平決定及中國檢驗)共有19篇文獻。子課題二中有三篇文章分別發表在《經濟研究》《中國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分別是《結構性財政調控與新常態下財政工具選擇》(《經濟研究》2016年第3期)、《財政政策對物價的影響》(《中國金融》2014年第17期,《經濟研究參考》2014年第66期轉載)、《李嘉圖制度還是非李嘉圖制度——中國物價水平決定的政策與根源研究》(《國際金融研究》2013年第12期),另有幾篇已發表和尚未發表的成果。在未發表文章中,《結構性減稅、財政支出擴張與中國經濟波動——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也是該部分較為重要的研究成果,本人投入了較多精力。子課題三中有3篇文章重點研究了匯率的傳遞效應,余下文章分別研究了開放經濟下貨幣政策目標制的選擇、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沖擊、開放經濟下財政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開放經濟下資產價格變動是否會引起通貨膨脹等。
子課題四(中國物價指數:現狀、問題與修正)和子課題五(中國財政貨幣政策體制類型識別與最優選擇)已發表的文章相對偏少,但已完成的研究成果有8篇,另有幾篇文章正在創作之中,是最近一段時間的研究重點。課題四中《通脹指數的選擇與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貨幣政策有效性視角下CPI指數的結構分析與權重修正研究 》是該部分的核心文章,正在完善與修改。子課題五是整個課題的核心,其中在《中國金融》上發表的《基于物價控制的財政貨幣政策體制選擇》一文,可以說是整個課題的綱領性文獻。前四個子課題的順利開展是對子課題五深入研究的基礎,《債權壓力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動態互動效應——一個開放經濟的DSGE模型》(《財貿經濟》2016年第6期)、《財政貨幣政策操作規范與我國物價波動》、《新凱恩斯主義框架下最優財政貨幣體制選擇——基于中國經濟波動》是子課題五的核心文章。
子課題一:物價水平決定的貨幣理論及中國檢驗
[1]《適應性學習、宏觀經濟預期與中國最優貨幣政策》,《經濟研究》2014年第4期
[2]《央行信息披露、實際干預與通脹預期管理》,《經濟研究》2012年第12期
[3]《粘性價格、粘性信息與中國菲利普斯曲線》,《世界經濟》2016年第4期
[4]《貨幣政策轉向與非對稱效應研究》,《金融研究》2013年第6期
[5]《金融形勢指數與貨幣政策反應函數在中國的實證檢驗》,《金融研究》2012年第8期
[6]《利率市場化、存款保險制度與銀行危機——基于跨國數據的實證研究》,《國際金融研究》2016年第1期
[7]《中國信貸波動對金融系統性風險影響的實證研究》,《國際金融研究》2015年第12期
[8]《中國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數量型還是價格型?——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國際金融研究》2015年第6期
[9]《基于NKPC框架的我國通貨膨脹動態機制分析》,《國際金融研究》2013年第11期
[10]《貨幣政策透明度與宏觀貨幣調控有效性——基于跨國面板數據經驗分析》,《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年第3期
[11]《中國影子銀行與上市銀行績效:2003~2013》,《金融與經濟》2015年第7期
[12]《我國貨幣供應規則與通貨膨脹風險研究》,《管理評論》2014年第8期
[13]《社會融資規模指標是否有價值》,《當代財經》2014年第10期
[14]《宏觀穩定視角的貨幣政策體制設計研究》,《金融經濟學研究》2015年第2期
[15]《影子銀行、信貸渠道與貨幣政策非對稱效應》,《財經論叢》2015年第3期
[16]《超額存款準備金付息制度與“利率走廊”構建》,《當代經濟研究》2014年第3期
[17]《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目標下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經濟縱橫》2014年第9期
[18]《公眾學習、媒體信息披露與通脹預期形成》,《金融評論》2014年第1期
[19]《擴大內需、需求結構調整與我國貨幣政策工具》,《上海金融》2014年第4期
[20]《公眾學習下通脹預期形成的文獻綜述》,《上海金融》2013年第7期
[21]《活期存款、流動性監管與銀行風險承擔》,《金融監管研究》2015年第6期
[22]《FCI可以作為貨幣政策的良好指示器嗎——基于信息預測檢驗與工具變量選擇的分析》,《金融監管研究》2014年第11期
[23]《基于馬爾科夫轉換模型泰勒規則的實證研究》,《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
《中國非線性審慎利率規則的實證研究》,《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
[24]《社會融資結構變化對我國金融加速器效應的影響》,《江淮論壇》2014年第6期
[25]《供給側改革與金融支持》,Working Paper(已完成)
子課題二:物價水平決定的財政理論及中國檢驗
[1]《結構性財政調控與新常態下財政工具選擇》,《經濟研究》2016年第3期
[2]《現代宏觀財政理論研究的脈絡與啟示——兼談對財政學基礎理論創新的借鑒意義》,《財貿經濟》2015年第7期
[3]《李嘉圖制度還是非李嘉圖制度——中國物價水平決定的政策根源研究》,《國際金融研究》2013年第12期
[4]《我國財政政策的制度屬性識別——基于TVP-VAR-SV方法》,《財政研究》2016年第6期
[5]《財政政策對物價的影響》,《中國金融》2014年第17期
[6]《結構性減稅、財政支出擴張與中國經濟波動——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Working Paper(已完成)
[7]《財政支出結構、通貨膨脹與非李嘉圖制度》,Working Paper(已完成)
[8]《中國財政政策對物價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國債發行視角》,Working Paper(已完成)
[9]《中國財政政策的非線性效應分析》,Working Paper(已完成)
子課題三:開放經濟下的物價水平決定及中國檢驗
[1]《人民幣匯率傳遞與通貨膨脹:理論基礎與經驗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15年第1期
[2]《2005—2012年人民幣匯率傳遞效應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3]《中美與中日匯率傳遞效應比較研究》,《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4]《中國貨幣政策目標制的選擇——基于開放經濟體的實證》,《國際金融研究》2011年第8期
[5]《開放經濟背景下中國貨幣財政政策的非對稱效應》,《國際金融研究》2012年第8期
[6]《中美貨幣政策博弈的物價溢出效應研究》,《上海金融》2013年第12期
[7]《資產價格變動是否會引起通貨膨脹——基于VECM模型的實證研究》,《國際商務》2014年第6期
[8]《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對中國物價水平的影響研究》,《武漢金融》2014年第7期
[9]《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在中國的實證檢驗》,Working Paper(已完成)
[10]《開放經濟下我國通貨膨脹擬合的理論及實證檢驗》,Working Paper(尚未完成)
子課題四:中國物價指數:現狀、問題及修正
[1]《核心通脹指數選擇與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Working Paper(已完成)
[2]《貨幣政策有效性視角下CPI指數的結構分析與權重修正研究 》,Working Paper(已完成)
[3]《供給側改革應為CPI與PPI“背離”降壓》,Working Paper(已完成)
[4]《基于DFCI的廣義價格指數構建》,Working Paper(尚未完成)
子課題五:中國財政貨幣政策體制類型識別與最優選擇
[1]《債權壓力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動態互動效應——一個開放經濟的DSGE模型》,《財貿經濟》2016年第6期
[2]《基于區制轉移模型的宏觀經濟政策研究動態》,《經濟學動態》2016年第5期
[3]《基于物價控制的財政貨幣政策體制選擇》,《中國金融》2011年第9期
[4]《新凱恩斯主義框架下最優財政貨幣體制選擇——基于中國經濟波動》,Working Paper(已完成)
[5]《財政貨幣政策操作規范與我國物價波動》,Working Paper(已完成)
[6]《結構性財政支出沖擊下我國最優貨幣政策規則選擇——基于物價穩定視角》,Working Paper(尚未完成)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報告會
2012年10月25日下午,由本人擔任首席專家的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于物價調控的我國最優財政貨幣政策體制研究”(批準號:12&ZD064)開題報告會在南京財經大學仙林校區行政樓16樓會議室舉行。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書長趙濤研究員、北京大學校長助理黃桂田教授、《經濟研究》雜志社社長王誠研究員、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研究局副局長王蘭軍研究員、南京財經大學原校長徐從才教授、南京大學商學院執行院長范從來教授等擔任開題評議專家。
開題報告會由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王開田教授主持,南京財經大學黨委書記陳章龍教授、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徐之順研究員、南京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胡榮華教授、副處長汪爭副編審、項目組成員、我院師生共100多人出席會議。
報告會正式開始前,校黨委書記陳章龍教授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陳書記首先代表我校黨政領導和全校師生員工,向參加開題報告會的各位領導和專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對本次開題報告會的如期舉辦表示真誠的祝賀,對全國社科規劃辦、江蘇省社科規劃辦的各位領導以及各位專家學者長期以來對我校的大力支持和熱情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陳書記指出,卞志村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這一項目是我校承擔的首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相信卞志村教授一定能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研究為契機,不斷推出有國家水準、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優秀學術成果,為我校經濟和金融學科的進一步發展貢獻力量。
本人就項目的研究意義、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基礎、研究內容、研究難點、可能創新、預期成果等作了詳細匯報。并指出,有關物價水平決定問題的爭議在理論界由來已久,該項目將在全面梳理各種物價水平決定理論的基礎上,以物價調控為研究視角,探討開放經濟條件下有利于保證物價穩定的中國財政貨幣政策體制類型及其構建。該項目擬沿著兩條主線展開研究:一是物價水平決定與衡量,這部分的核心工作是找到中國物價波動的合理解釋和最優量化衡量指標,為財政貨幣政策體制選擇奠定理論基礎,為物價調控明確科學對象;二是財政貨幣政策體制選擇與構建,這部分的核心工作是結合中國國情,從歷史經驗和實證模擬兩個方面反復論證,為優化物價調控,中國應該選擇何種財政貨幣政策體制以及如何構建這種政策體制。
該重大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徐亞平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研究室主任彭興韻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毛澤盛副教授、江西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汪洋教授、南京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徐筱雯副教授等分別就5個子課題的研究方案作了簡要匯報。
經過認真評議和討論之后,評議專家充分肯定了該項目研究的重大意義,高度評價了項目的研究基礎、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評議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研究前期準備充分,研究思路比較清晰、系統和全面,具有明確的方法論意義、問題意識和對策意識,既注重分析物價水平決定的各種理論,又針對中國物價調控的歷史和未來從財政貨幣政策體制角度開展對策性研究,其預期成果具有很高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專家們還對項目的進一步研究提出以下建設性意見:第一,物價穩定只是宏觀經濟目標之一,在進行物價調控研究時要注意研究物價穩定目標與其他宏觀經濟目標的協調;第二,要正確處理好理論研究與政策研究的關系,理論研究要強調創新性,政策研究要強調可行性;第三,要將該項目的研究放在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進行,既要研究通貨膨脹,也要研究通貨緊縮;第四,要加強實證研究的力度,多開展社會調查,以提高研究結論的針對性和準確性。
項目組認真聽取了評議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并與評議專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交流。本人代表課題組全體成員向評議專家致謝,并表示將認真領會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完善項目的研究設計,力求在基于物價調控的我國最優財政貨幣政策體制創新與完善方面取得預期成果,為提高我國宏觀調控效率提供政策建議。
最后,副校長王開田教授代表學校表示一定會創造各種條件,保證我校首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研究順利開展,并取得高水平的預期成果。
2、邀請國內專家來我校交流并作專題報告
(1)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溫彬研究員作專題報告
2012年6月8日下午,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國際金融研究》常務副主編溫彬博士在金融學院508會議室作了關于“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及政策取向”的專題講座。溫博士從“次貸危機與貨幣戰爭”、“保增長與調結構”、“貨幣泛濫與資產泡沫化并存”等三個方面解析當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 對于當前有關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溫博士從“經濟面臨下行挑戰”、“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立足長遠—低碳和低水約束下中國經濟發展之路”入手解析目前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政策發展方向。
(2)交通銀行江蘇省分行顧生行長作專題報告
2012年6月14日上午,交通銀行江蘇省分行顧生行長在我校仙林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作了關于“商業銀行的轉型與創新”的專題報告。顧行長從“商業銀行轉型創新的動因”、“商業銀行轉型創新的方向”和“商業銀行轉型創新的實踐”等三個方面解析了當前商業銀行加快轉型創新的必要性,探索商業銀行轉型的方向。
(3)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書長趙濤研究員作專題報告
2012年10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書長趙濤研究員在我校仙林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作了題為“對完善我國資本市場機制的思考”的專題報告。趙秘書長首先回顧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史,指出中國資本市場的表現與實體經濟發展不同步,股市短期劇烈波動而長期卻停滯不前,其主要原因在于股價指數設計存在缺陷。趙秘書就如何完善我國資本市場機制問題,提出以下四點意見和建議:第一,股價綜合指數應與股市總市值掛鉤,以使綜合指數能夠反映流通市值;第二,應構建優質優價的機制,提倡長期持股,投資藍籌股,嚴禁基金經理勾結炒作;第三,要加強對市場交易活動的監管,嚴禁內幕交易與操縱市場,并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第四,IPO不應超越股票市場融資功能,對監管者也需加強監督,以完善資本市場機制建設,促進資本市場穩健增長。
(4)《經濟研究》雜志社社長王誠研究員作專題報告
2012年10月25日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經濟研究》雜志社社長王誠研究員,在仙林校區經濟學科樓“雙登”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問題”的專題報告。王誠研究員從“企業存在的基礎理論”出發,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企業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進而探討了企業的特征,對中西方企業定義作了區分與比較并講述了中國市場經濟產生的歷史,認為我國國企改革是符合國情的適度合理的改革。
(5)北京大學校長助理黃桂田教授作專題報告
2012年10月26日上午,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北大校辦產業董事長黃桂田教授在仙林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作了題為“人口大國產業結構升級面對的問題”的專題報告。黃教授從人口大國在市場化、工業化以后面臨的主要問題為切入點,分析了我國如何成功躲避東南亞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并能夠在全球金融風暴中保持經濟平穩筑底和較快增長。談及產業結構升級問題時,黃教授指出,我國經濟現在應實現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進行成功轉變,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機制和政府指導職能進行產業調整,合理安排各產業在GDP中的占比,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增加值對經濟發展增長的貢獻率,使我們能夠更好更快地解決當前就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在談到如何合理協調產業升級過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時,黃教授指出,我國政府應該在產業升級過程中起到監管和調控的作用,放手讓市場機制來解決結構性失調等問題,以保障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健康、合理、持續進行。
(6)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于學軍主席作專題報告
2014年10月24日下午,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于學軍主席應本人邀請,在仙林校區食工樓二樓會議室作了題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幾個主要金融問題”的學術報告。 于學軍主席的報告分三個部分。首先,于主席對如何看待中國未來的經濟形勢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其次,于主席又分析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形勢。最后,于主席指出了我國當前經濟增長面臨的幾個主要金融問題:人民幣匯率、利率、準備金率、房地產、政府融資平臺、影子銀行和銀行呆壞賬。
2016年6月23日下午,于學軍主席在經濟學科樓508會議室作了題為“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及其面臨的挑戰”的學術報告。于主席首先從今年上半年公布的數據分析引出當前中國經濟的形勢及發展趨勢,數據的異常變化凸顯了日益嚴峻的經濟下行壓力。然后從國際經濟環境以及國際投資者的分析和預期等方面,對比分析中國的經濟及金融現狀。最后通過分析和討論中國經濟形勢的“四重困難”來對中國的發展、挑戰等問題進行了揭示和建議,也為未來中國經濟的改革及發展提供了啟示。
(7)江蘇省銀監局扶明高局長作專題報告
2014年10月29日下午,江蘇省銀監局扶明高局長在仙林校區工科樓二樓會議室作了題為“關于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及其管理的幾個問題”的學術報告。扶局長就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債務及其管理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當前地方政府債務主要問題有:缺乏全面系統的債務管理機制、債務資金使用效率不佳、舉債缺乏明確渠道、舉債和使用債務資金缺乏人大和社會監督等。扶局長認為,當前我國地方政府并沒有處于嚴重的債務危機中,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
(8)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周學東行長作專題報告
2014年11月10日,周行長分別從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現狀、江蘇省的創新實踐和未來展望等三個方面來對離岸人民幣回流渠道建設及江蘇的實踐進行分析。報告內容專業、深刻,觀點鮮明,深入分析了離岸人民幣回流渠道建設情況,對學術研究具有積極指導意義。
(9)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謝平行長作專題報告
2014年11月26日下午,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謝平行長在仙林校區工科樓二樓會議室作了題為“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的學術報告。謝行長首先解析了我國的銀行體系,隨后結合自身工作經歷談了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他指出,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推進和互聯網金融的異軍突起,傳統商業銀行在業務上面臨很大的挑戰。他認為,我國商業銀行必須居安思危,通過表外業務創新、增強服務的便利性、發展境外人民幣業務等方式,不斷提高我國銀行業的整體競爭能力。
(10)江蘇省人民政府金融辦公室查斌儀主任作專題報告
2015年3月13日下午,江蘇省人民政府金融辦公室主任查斌儀應邀為金融學院師生作了題為“推動金融改革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講座。查主任指出金融是經濟的核心,并闡述了金融對于現代經濟的重要意義。隨后,他以江蘇省為例分別從背景、目標任務和主要內容三個方面詳細解讀了《加快推進金融改革創新的意見書》。他指出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金融的發展需要實體經濟的支撐,金融改革創新是金融體制發展的生命力。金融改革創新的主要思路是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政策的指導性和實效性,要以豐富實體經濟為出發點,以中觀層面為發力點,以明確目標任務為落腳點。在金融改革創新的發展道路中,政府要用足一系列的政策,完善兩個體系,服務于三個領域。最后他還指出,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必須堅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的金融風險。
3、國內調研與交流
(1)赴山西財經大學調研交流
2012年10月29日,本人組建調研組赴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調研交流,調研組成員有金融系副主任劉敏樓老師、行政秘書唐艷蘭老師、科研秘書魏紅亮老師、金融系孫玲玲老師等。調研期間,我院調研組受到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沈沛龍教授、書記段秋陽教授等領導的熱情接待。在山西財大財政金融學院領導及部分教師參加的座談會上,本人介紹了我院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社會服務以及學生工作等方面的情況,并特別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與座談嘉賓交換了意見,聽取了相關專家的研究建議。最后,本人對山西財大財政金融學院的熱情接待表示感謝,同時歡迎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的同行到我院交流訪問,互相學習。
(2)赴無錫金融辦調研
2014年7月23日,本人組建調研組赴無錫金融辦進行調研交流。調研組受到無錫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金融辦主任王維、主任助理張泓駿、金融辦綜合處處長王蘊慧等領導的熱情接待。王維主任首先介紹了無錫市經濟金融的發展現狀,分析了當前無錫金融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希望在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項目咨詢等方式與我院進行合作。 我們首先感謝王維主任對我院改革發展事業給予的支持和幫助,并向無錫金融辦領導介紹了南京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的師資、人才培養等情況,特別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與各位領導交換了意見,聽取了各位領導的研究建議。
(3)赴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調研
2014年10月20日上午,本人組建團隊訪問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人大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著名金融學家張杰教授在會議室會見了我們團隊,人大財政金融學院院長助理賈俊雪教授、應用金融系主任鄭志剛教授和貨幣金融系副主任何青副教授等參加了會見。張杰教授對我們一行的來訪表示熱烈歡迎, 雙方就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和科研、專業與學科發展等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與交流,并就拓展雙方合作領域和發展兩院友好關系達成了廣泛共識。本人特別將子課題二(物價水平決定的財政理論及中國檢驗)和子課題五(中國財政貨幣政策體制類型識別與最優選擇)的研究成果拿出來與張杰教授、賈俊雪教授進行了討論,并聽取了兩位專家的研究建議。將子課題一(物價水平決定的貨幣理論及中國檢驗)的研究成果拿出來與鄭志剛教授、何青副教授進行了討論,并聽取了兩位專家的研究建議。
(4)應邀出席首屆“大宏觀·全國論壇”并發表主旨演講
2015年11月21日,本人應邀出席首屆“大宏觀·全國論壇”。本次論壇主題為“全球金融危機后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反思”,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主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協辦!按蠛暧^·全國論壇”旨在為全國的經濟學者搭建一個探討宏觀經濟學核心問題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金融、產業、貧富差距等學科領域重要問題的學術平臺,以倡導問題導向的宏觀經濟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胡乃武、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宇為本次論壇致辭。《經濟研究》常務副主編鄭紅亮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執行院長劉元春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研究員張曉晶教授、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國進教授、復旦大學產業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范劍勇教授等50多位國內知名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本人應邀以“結構性財政調控與新常態下財政工具選擇”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指出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債務風險積聚,而以政府支出為主刺激政策漸顯乏力之際,政府應轉變以往財政政策調控思路,深入推行PPP合作模式,逐步由大規模政府支出刺激政策向結構性深化減稅政策調整,以促進需求結構向消費驅動轉型。
(5)參加2015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學術年會
2015年11月27日,本人及子項目負責人毛澤盛教授率我院部分教師參加了在杭州舉行的“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2015《國際金融研究》論壇”。此次年會由中國國際金融學會、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金融研究院、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編輯部承辦,主題為“全球區域金融合作的新格局:貨幣、機構及機制”。年會由浙江大學金融研究院院長史晉川教授主持,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和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秘書長陳衛東分別致辭。中國銀行董事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會長田國立,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張宇燕,國務院發展研討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丁志杰等100多位業界權威及專業人士,圍繞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貨幣體系新格局、經濟增長與金融穩定、G20與全球金融新格局、區域金融合作與綠色金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等諸多話題展開精彩演講與對話,提出了許多深刻、新穎、務實的觀點和政策建議。
4、國際調研與交流
本人應紐約州立大學全球化中心的邀請,于2014年美國東部時間12月16日晚6:00-8:00,在紐約州立大學商務孔子學院作了題為“中國新一輪經濟改革與中美經貿關系”的演講。本人從介紹中美經貿關系現狀切入,指出中美兩國經貿關系正不斷深化,雙方在經濟上從互不依賴向依存度極高發展,從不平衡向平衡發展。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新一輪經濟改革的大幕正式開啟,這引起了美國政府以及商界精英等相關人士的高度關注與重視。本人從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涉外經濟體制改革以及經濟發展模式改革等五個方面具體介紹了中國政府在新一輪經濟改革中的政策重點及采取的具體措施。并分析了新一輪經濟改革對中美經貿關系在增加中美雙向投資、緩解中美貿易失衡、促進中美經濟復蘇以及促進經貿合作共贏等四個方面即將產生的深遠影響。最后,本人表示中美兩國經貿關系雖存在分歧和摩擦,但這些問題一定會在兩國共同利益的合作框架下得到逐步緩解和最終解決,中美兩國經貿合作關系必將擁有光明前景。
5、調研數據的整理運用
在研究過程中,需要運用大量國內外經濟數據。雖然中經網、Wind等數據庫提供了大量常用數據,但仍是不夠的。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有許多統計數據缺失,如中經網數據庫雖然提供了環比CPI數據,但只是2001年1月份之后的數據,對于之前的數據,只能結合同比數據計算得到。通過搜集、整理、計算,我們建立了自己的宏觀經濟數據庫,包括不同價格指數、國內生產總值、消費、財政收支、存貸款、固定資產投資、貨幣供應、貨幣政策、匯率、利率等。
除一些常用數據外,我們還需要整理宏觀經濟研究所涉及的一些指數與特殊數據,如央行信息披露指數、貨幣政策透明度指數、金融形勢指數、通脹預期數據等。對此,我們花費了很大精力去調研整理。下圖即為2001年一季度到2014年四季度的城鎮居民通脹率和通脹預期數據。
(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
一是研究進度安排有待進一步調整。已發表學術成果主要集中在子課題一、二、三,尤其是子課題一,而子課題四、五雖然已經完成了一批成果,但其中一些文章尚未發表,另有一些文章仍需修改。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物價水平主要由貨幣政策決定,所以我們著重研究了子課題一;二是子課題二、三是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也投入了較多精力;三是子課題四的相對獨立性較高,所以我們之前暫緩了對其研究,最近一段時間我們正在集中突破;四是前四個子課題是子課題五的基礎,所以子課題五目前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相對偏少,是現階段的研究重點。此外,研究進度安排不合理也與學術研究的連續性有一定關系。前期,我們雖然也考慮兼顧其他子課題的進展,但還是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子課題一中。當一些成果完成時,我們便嘗試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思考與深化。如在完成《央行信息披露、實際干預與通脹預期管理》一文后,我們便進一步研究媒體信息披露對通脹預期的影響,于是產生了《公眾學習、媒體信息披露與通脹預期形成》一文;又如在完成《基于NKPC框架的我國通貨膨脹動態機制分析》一文后,我們便進一步研究《粘性價格、粘性信息與中國菲利普斯曲線:基于雙粘性框架的分析》。這樣雖然有利于提高課題研究的深度,但在另一方面也導致投入其他子課題的精力相對減少。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已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子課題四和五。
二是子課題之間的聯系有待進一步加強。雖然各子課題可以相對獨立,但增強子課題之間的聯系是必不可少的,目的在于使整個課題研究渾然一體。然而,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子課題之間的聯系仍然有待加強。課題研究是分小組進行的,雖然我們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集中起來交流討論各子課題的進展情況,并將已有成果拿出來共同學習,但還是沒有很好地避免子課題相對獨立的情況。由于每位學者在研究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獨特自由的思考,且隨著思考的深入,可能會偏離課題研究的中心。這樣,有些成果放在子課題中顯得較為合理,但放在總課題中,卻顯得有些獨立,F在到了成果匯總階段,為進一步增加子課題之間的聯系,我們特別強調“基于物價調控的”這幾個字眼。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我們會增加討論的頻率,為促進課題組成員交流,我們將適當調整各子課題的人員配置,在推進課題計劃總體執行的同時,增強子課題之間的聯系。
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一是讀書,創造智慧。每年我都一直堅持訂閱像《經濟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國際金融研究》、《財經》、《新華文摘》、《讀書》、《讀者》、《金融時報》、《南方周末》等報紙雜志。每天我都會花很多精力投入科研,同時無論多忙,我都要求自己抽出時間讀讀書,遇到喜歡的,就畫出來,記下來。從書中,我嘗試尋找智慧,從他山之玉中獲取靈感。
二是專注,使智慧開花。在我的研究成果中,永遠都有一個主題詞——物價水平。我知道“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道理。所以,我一直專注于宏觀經濟領域。 由于我的專注,在課題申請之前,我便已經擁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研究比一切重新開始要輕松得多。正是將選題定在我前期研究最為熟悉的領域,使我清楚學界的相關研究進展以及權威研究成果。再加上思考與創新,我相信自己能夠很好地駕馭所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三是合作,讓智慧無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順利推進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合作。我和課題組成員,特別是各子項目的負責人或者是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或者是南京大學的老同學,追溯歷史,一起寫文章或做課題的合作時間少則5年,多則已達10年,彼此非常了解,所以能夠順利執行研究計劃。合作不僅僅包括與自己師長或同齡人的合作,還包括與自己學生的合作。自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以來,我的一些研究生也積極參與了進來。從收集資料到整理數據,從翻譯外文到校對文稿,他們做了大量工作。
二、研究成果情況
自立項以來,本人與項目組成員在國家級期刊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本項目研究領域的重要論文,在國內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這些成果主要有:《結構性財政調控與新常態下財政工具選擇》(《經濟研究》2016年第3期)、《適應性學習、宏觀經濟預期與中國最優貨幣政策》(《經濟研究》2014年第4期)、《央行信息披露、實際干預與通脹預期管理》(《經濟研究》2012年第12期)、《粘性價格、粘性信息與中國菲利普斯曲線》(《世界經濟》2016年第4期)、《貨幣政策轉向與非對稱效應研究》(《金融研究》2013年第6期)、《金融形勢指數與貨幣政策反應函數在中國的實證檢驗》(《金融研究》2012年第8期)、《財政政策對物價的影響》(《中國金融》2014年第17期,《經濟研究參考》2014年第66期轉載)、《中國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數量型還是價格型?——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國際金融研究》2015年第6期)、《開放經濟背景下中國貨幣財政政策的非對稱效應》(《國際金融研究》2012年第8期)、《基于NKPC框架的我國通貨膨脹動態機制分析》(《國際金融研究》2013年第11期)、《李嘉圖制度還是非李嘉圖制度——中國物價水平決定的政策與根源研究》(《國際金融研究》2013年第12期)、《債權壓力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動態互動效應——一個開放經濟的DSGE模型》(《財貿經濟》2016年第7期)、《社會融資規模指標是否有價值》(《當代財經》2014年第10期)、《我國貨幣供應規則與通貨膨脹風險研究》(《管理評論》2014年第8期)等等,詳見清單。
(一)代表性成果1:《結構性財政調控與新常態下財政工具選擇》
該文構建了新凱恩斯DSGE模型,將財政支出細分為政府投資、消費、轉移支付三類支出,將稅收細分為消費稅、資本稅和勞動稅,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結構性財政政策經濟效應研究框架。研究發現,不同財政工具的宏觀經濟效應存在顯著差異,政府在進行財政宏觀調控時應區別對待、審慎選取,其中減稅效應相對優于支出擴張效應。該文認為,應深入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支出重點向社保、醫療、養老及公共服務傾斜,促進政府逐步向服務型政府過渡;稅收政策應主要以對消費結構性減稅為主,以有效促進需求結構向消費驅動轉型;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財政支出為主的刺激政策漸顯乏力之際,政府應轉變以往財政政策調控思路,逐步由大規模政府支出刺激政策向結構性減稅政策調整。
文章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我國于2008年底開始持續實施了7年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國宏觀經濟反而顯現出經濟增速放緩、物價波動劇烈、產能過剩凸顯、債務風險積聚等諸多問題。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提醒學界和實務界亟須對前期刺激政策進行反思和探討,并系統審視我國財政政策效應。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出臺“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新常態下財政政策調控也應創新思路、精準發力,從而為宏觀經濟轉型發揮應有作用。為此,該文從結構性視角出發深入考察了各種結構性財政工具對主要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及其傳導路徑,系統審視了我國財政政策的宏觀經濟效應。文章的研究緊貼宏觀經濟現實,極大豐富了國內關于財政政策宏觀效應的研究,對優化財政宏觀調控方式、引領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政策參考價值。
2015年11月21日,本論文入選首屆“大宏觀?全國論壇”。該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主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協辦。卞志村教授以“結構性財政調控與新常態下財政工具選擇”為題,與其他7位國內知名學者一同發表了主旨演講。演講內容受到與會諸多知名學者和師生的廣泛認可,認為該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政策指導實踐意義。
(二)代表性成果2:《適應性學習、宏觀經濟預期與中國最優貨幣政策》
該文指出,近年來有研究表明,貨幣政策是否最優的重要標準是能否使經濟趨于理性預期均衡水平。文章從這一視角出發,進一步探討中央銀行與公眾間不同策略互動如何導致實際經濟偏離理性預期均衡水平。首先,在新凱恩斯模型框架內,對理性預期假設進行適當放松,通過引入適應性學習刻畫宏觀經濟預期形成過程。其次,通過動態數值模擬,計算不同貨幣政策目標制下實際經濟對均衡水平的偏離程度以及相應的均值和波動水平。最后,分析并甄選我國最優貨幣政策框架。文章提出當前靈活通貨膨脹目標制和混合名義收入目標制均可成為我國最優貨幣政策的有效實現形式,如此可促進經濟平穩、協調發展的重要結論。文章認為由于目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全面轉型時期,經濟市場化的相關規范還未完全確立,經濟主體預期的理性程度可能不會太高,故從整體來看,實施嚴格通貨膨脹目標制對我國來說很可能并非最佳選擇。
文章的學術價值及社會影響主要體現為:目前,國內關于最優貨幣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理性預期假設下的貨幣政策最優設計問題,而對適應性學習下最優貨幣政策選擇問題的系統研究則較為缺乏。由于基于理性預期假設所推導出的最優貨幣政策并未考慮預期本身的形成問題,而在公眾不完美認知視角下,通過引入適應性學習可將公眾的預期形成機制內生于經濟系統本身,因此基于適應性學習探討最優貨幣政策具有更高的實際應用價值。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進一步將適應性學習引入新凱恩斯模型。由于通過適應性學習產生的公眾預期將內生于經濟系統本身,從而能克服理性預期假設外生給定的缺陷。同時,通過其中關鍵參數的設定,可實現對預期理性程度的定量描述,進而分析預期理性程度對實際經濟的真實影響。在這一改進的框架內,文章綜合分析偏離度、均值和標準差等指標,進而甄選最優貨幣政策。將適應性學習引入新凱恩斯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分析貨幣政策的最優選擇問題,為最優貨幣政策理論研究增添了新的視角。
(三)代表性成果3:《央行信息披露、實際干預與通脹預期管理》
該文采用2001年至2011年的季度數據,利用SVAR模型分析了央行信息披露與實際干預在引導居民通脹預期中的作用和效果。研究發現,央行信息披露比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在引導居民預期方面時滯更短,但利率工具對通脹預期的影響程度從長期來看大于信息披露。研究結論:管理好通脹預期須出組合拳,短期以信息披露為重,長期須配合實際干預政策。中國人民銀行在管理通脹預期過程中應注重并用信息披露工具與實際干預工具,使通脹預期在短期和長期內都能得到良好錨定。
文章的學術價值及社會影響主要體現為:近年來,中央銀行的預期引導功能逐漸受到廣泛關注,相比較傳統的實際干預措施,預期引導功能可以在大大降低對實體經濟損害的基礎上,實現穩定和降低通貨膨脹的目標。具體機理是:中央銀行通過央行行長等高層領導在公開場合對未來經濟走勢的看法做出表態、發布相關宏觀經濟分析報告等信息披露措施來影響社會公眾的通脹預期形成。這一引導功能得以發揮作用的基礎在于:中央銀行在整個宏觀經濟運行中具有特殊地位,其對外做出的信息披露將成為公眾形成通脹預期所依賴的信息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中央銀行可以利用其在經濟中的特殊地位通過披露信息來影響社會公眾的信息集,從而間接影響公眾的通脹預期。該篇文章便是在量化央行信息披露和通脹預期的基礎上,實證分析央行信息披露、實際干預兩種政策工具對通脹預期的影響,有利于進一步完善通脹預期形成機制理論。
該篇文章榮獲“江蘇省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李揚教授認為《央行信息披露、實際干預與通脹預期管理》一文主題鮮明、方法科學、思路清晰、邏輯嚴密、分析透徹、文筆流暢,體現了作者具有扎實深厚的經濟學基礎和文字功底,亦折射出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研究局副局長王蘭軍研究員指出候選人的這篇論文思路清晰、觀點鮮明、邏輯嚴密、方法科學、論證有力、對策可行、表述規范、文筆流暢,是一篇具有較高理論和實踐價值的好文章。
(四)代表性成果4:《粘性價格、粘性信息與中國菲利普斯曲線》
該篇文章從粘性信息和粘性價格假設出發,分別推導了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線(SIPC)和雙粘性菲利普斯曲線(DSPC),并提供了一個估計SIPC和DSPC的方法:在引入預期和平滑機制的泰勒規則基礎上建立狀態空間模型,通過Kalman濾波估計不同時期對當期通脹率和產出缺口增長率的預期,進而估計出不同分析框架下我國的信息粘性程度。實證研究顯示我國企業平均每4到9個季度更新一次信息,平均每3個季度更新一次價格。通過進一步比較SIPC、DSPC與NKPC、混合NKPC在解釋我國通脹問題時的表現,文章發現SIPC對通脹的解釋力嚴重不足;DSPC主要體現出粘性價格的成分,其估計結果同NKPC極為相似且擬合效果很好;而混合NKPC對通脹的解釋力則稍強一些。
文章的學術價值及社會影響主要體現為:眾所周知,在貨幣政策的四大目標(穩定物價、促進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中,穩定物價是一個最基礎的目標。只有物價穩定,才能更好的推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進而實現國際收支平衡?梢,防通脹在整個貨幣政策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基礎性地位。然而我們只有在著重分析了我國通貨膨脹短期動態機制之后,才能更好地為中央銀行的防通脹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議。文章從粘性價格、粘性信息兩大基本視角出發,深入研究了我國通貨膨脹的短期動態機制,得出我國通貨膨脹的一些特征、性質及決定因素,為貨幣當局防通脹提供相關政策建議。
(五)代表性成果5:《貨幣政策轉向與非對稱效應研究》
該文立足近年來中國貨幣政策基調頻繁轉向的現實背景,通過構建多變量Logistic平滑遷移向量自回歸(LSTVAR)模型證實,中國貨幣政策具有非對稱效應,相同規模的緊縮性和擴張性貨幣政策效果存在差異,并且相同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效果還依賴于宏觀經濟處于特定的經濟區制。文章指出,準確判斷宏觀經濟狀態,修正經濟“增長主義”的政策導向,并以此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組合,對于破解政策困境、實現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文章的學術價值及社會影響主要體現為:面對經濟波動中央銀行應該責無旁貸,科學穩妥地調控貨幣政策;但作為政策靈活性和針對性的前提,央行既需要有一種長期的規則性的價值追求,又需要有一種短期的相機行事的工程智慧。當經濟態勢盛衰交替、價格走勢漲跌互現時,央行的貨幣政策基調會適時轉變,但更多的卻是線性的操作規則——經濟過熱就緊縮,經濟低迷就寬松,常常忽略貨幣政策在不同作用環境中的非對稱效應。相同規模幅度的緊縮性和寬松性貨幣政策對于產出和價格的作用效力是不對等的,還伴隨著不同程度的作用時滯。如果動輒機械地遵照線性的操作規則,難免會降低政策效力,甚至還會弄巧成拙,加劇經濟波動程度。貨幣政策會頻繁發生方向性的轉變,此時貨幣政策在操作方向和幅度上的選擇,依賴于我們對貨幣政策在不同經濟周期階段、資本市場態勢以及金融制度框架下作用機制的分析和判斷。面對紛繁復雜的利害權衡、政策取舍,傳統的基于線性假設的經濟分析視角已經無法有效地解決中國當前的宏觀經濟現實。因此,研究我國貨幣政策轉向與非對稱效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該篇文章從長期追求經濟增速的傳統增長方式角度,結合非線性實證結果,就央行對于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等數量性工具的路徑依賴特征展開探討,研究結論對現實經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六)代表性成果6:《金融形勢指數與貨幣政策反應函數在中國的實證檢驗》
該文利用狀態空間模型構建了中國時變系數的金融形勢指數(FCI),結果表明FCI對未來產出和通貨膨脹率均具有良好的預測能力。將FCI作為整體金融形勢寬松程度指標納入貨幣政策反應函數的實證研究發現,盡管包含FCI的泰勒規則缺乏一定的內在穩定性,但是與包含FCI的麥科勒姆規則相比,泰勒規則下的政策工具對FCI偏離變量的反應表現出逆周期行為,并且其模型擬合效果良好。
文章的學術價值及社會影響主要體現為:金融市場價格指數蘊含著市場主體對未來宏觀經濟走勢的判斷,同時經由無數經濟主體交易行為產生的金融市場價格也是市場主體自身學習的結果。因此,如果能夠科學合理的提取金融市場運行指數,那么這一指數對主要宏觀變量(通脹、產出等)應該具有先行預測能力。考慮到貨幣政策固有的內外部時滯因素,將這一前瞻型指數納入貨幣政策的制定過程,對于提高貨幣政策的前瞻功能無疑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國內出現過關于包含金融形勢指數FCI的貨幣政策反應函數研究,但尚無學者將FCI同時納入數量型和價格型的貨幣政策反應函數作對比分析。該篇文章正是在構建我國參數時變的金融形勢指數的基礎上,比較分析包含FCI的麥克勒姆規則與泰勒規則在中國的適用性問題,從中甄別出在引入前瞻型指標之后,價格型貨幣政策與數量型貨幣政策究竟孰優孰劣。
(七)代表性成果7:《財政政策對物價的影響》
該文從國庫資金渠道、稅收渠道、國家債務渠道等角度分析了財政政策對于物價水平的主導影響。雖然在直觀上物價變動對應著經濟體內貨幣供給的波動,貨幣供給又與央行控制的基礎貨幣息息相關,但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財政政策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對貨幣政策的實施加以影響,經濟體內的流動性、信貸量乃至整個貨幣供應量都受到財政政策的影響。而正是基于積極財政政策的影響,我國的物價水平波動曲線在2009年前后走出了一條典型的“V 型”軌跡。
文章的學術價值及社會影響主要體現為:貨幣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貸款創造銀行存款而內生產生,傳統的通過中央銀行主動向經濟體外生注入貨幣的形式則退居其次。該文認為具體到我國,財政政策擴張或收縮直接導致基礎貨幣以及銀行貸款的膨脹或萎縮,基礎貨幣和貸款的波動造成全社會貨幣供應量的波動,而后者直接導致物價水平變動。這對于治理我國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問題具有啟示意義,在貨幣財政政策搭配使用時,重視財政政策對物價水平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政府要與市場“換手”,尊重市場主體選擇,減少政府微觀干預,不出臺刺激政策,堅持不擴大赤字,實行結構性減稅,調整支出結構,壓縮行政開支,加大保障民生支出,適度壓縮國債規模等政策措施以有效預防通貨膨脹、引導通脹預期。
(八)代表性成果8:《中國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數量型還是價格型?——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該文構建了具有微觀基礎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并在其基礎上考察了我國央行不同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對經濟所造成的影響。針對不同經濟情況,文章具體分析了通貨膨脹率和產出缺口的脈沖響應,檢驗了數量型工具和價格型工具的調控效果。實證結果顯示,價格型工具在很多方面較數量型工具更優,尤其在短期內更能有效熨平經濟波動;但數量型調控卻更有利于通貨膨脹的穩定。文章認為,我國央行在不放棄數量型工具的同時,應逐漸增加價格型工具的調控比例,建立以利率進行短期調控、以貨幣供應量進行長期調控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
文章的學術價值及社會影響主要體現為: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操作仍然是以數量型為主,價格型為輔。但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形勢越來越復雜,數量型貨幣政策雖一直發揮著最重要的調控作用,但其可控性近年來卻有明顯下降。另一方面,價格型工具相對于數量型工具更加透明,能夠更好地傳遞信息并具有引導公眾預期的作用。因此,兩者的權衡取舍成為央行如何進行靈活調控的重要選擇。雖然《金融改革和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推進貨幣政策從以數量型調控為主向以價格型調控為主轉型”,但學術界的觀點并未達成一致。有些學者認為價格型調控更優,有些學者認為數量型工具更優。該篇文章在構建DSGE模型基礎上進行實證分析,就建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提供相關建議。
(九)代表性成果9:《開放經濟背景下中國貨幣財政政策的非對稱效應》
該文通過構建多變量的馬爾可夫區制轉移向量自回歸(MSVAR)模型,檢驗了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貨幣財政政策的非對稱效應。模型估計結果支持以通貨膨脹率、股市收益率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升值速度作為描述三區制經濟狀態的指標變量。分區制的累積脈沖響應分析表明,在不同狀態區制下,貨幣供應量、信貸、利率、財政支出和人民幣匯率對經濟系統具有非對稱影響。
文章的學術價值及社會影響主要體現為:宏觀經濟政策在操作方向上的選擇, 依賴于我們對貨幣財政政策在不同經濟周期階段、資本市場態勢以及制度框架下作用機制的分析和判斷。面對紛繁復雜的利害權衡、政策取舍,傳統的基于線性假設的經濟學分析視角已經無法有效解決中國當前宏觀經濟現實。理論和實證研究均表明,中國的貨幣財政政策操作存在明顯的非對稱性,具有很強的非線性特征。國內學者對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非對稱性研究都已較為深入,但對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聯合影響尚未進行深刻討論。該文實證結果表明,貨幣、財政及匯率政策的實施效果依賴于特定的經濟區制,因此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和利害取舍時,準確判斷宏觀經濟狀態,并以此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組合,對于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十)代表性成果10:《基于NKPC框架的我國通貨膨脹動態機制分析》
該文以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NKPC)理論為基礎,研究了中國通貨膨脹動態形成機制,并據此構建SVAR模型分析實際通脹對各影響因素的沖擊反應。研究發現,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通脹預期和通脹慣性對實際通脹的影響力持續增強,而產出缺口的影響力則沒有明顯的時變特征。通脹預期對實際通脹的影響效果缺乏穩定性,實際通脹對當前通脹預期沖擊的響應路徑既不像通脹慣性沖擊導致的“衰減形”,也不像產出缺口沖擊產生的“上尖角形”,而是一種“鋸齒形”形狀,表明當前我國通脹預期粘性程度可能較大。
文章的學術價值及社會影響主要體現為:通貨膨脹率作為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是目前各國重點關注的貨幣政策目標?刂仆ㄘ浥蛎浀年P鍵是理順其動態特性,從而為貨幣政策決策提供理論依據。該文研究發現,在通貨膨脹調整中,通脹預期、通脹慣性和產出缺口對通貨膨脹均能產生顯著影響,通脹預期和通脹慣性的影響力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是不斷提高的,而產出缺口影響的時變特征則不夠明顯。由于通脹預期在實際通貨膨脹形成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同時預期沖擊對實際通脹的影響效果缺乏足夠的穩定性,因此在通貨膨脹得到暫時遏制的情況下,寬松政策應當審慎使用,以免通貨膨脹在持久性通脹預期的推動下變得更加嚴重;而轉變央行的相機抉擇行為,樹立堅定的反通脹決心,提高透明度以提高政策可信度等可有效降低預期的粘性程度。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