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城市化進程和農民工問題也出現了新特點和新要求。本課題研究在原定的“需求與供給”對應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從2014年起,課題組重點結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主要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區特別是深圳、東莞、廣州等城市的實踐經驗,參照上海、浙江、成都、青島等省市的實踐經驗,通過大規模多角度多層次的社會調查,從農民工文化需求的新變化出發,深入討論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面對的新矛盾新問題,特別是農民工的文化需求從基本性向發展性的遞進、產業轉型帶來的農民工流動及勞動力相對短缺、城市融入的主客觀屏障、勞動力文化素質提升、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觀念與財政改革、社會協同實現多元化精準化文化供給、城市文化基礎建設空間布局和人口結構關系等。這些研究思考都清晰地指向如何積極適應新常態和新需求,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深化供給側改革的新思路。
就整體研究定位和策略而言,有所調整:
第一,將前期發現問題以農民工(新生代為主)的文化需求研究為主,調整為重在解決問題以構筑更加有效合理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主;
第二,將前期提出一般性對策的思考為主,調整為考量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出臺以后的實施效果和新的創造經驗為主;
第三,將原有的以輸送文化為主的公共文化服務研究,調整為以輸送與扶持相結合,以扶持為主的公共文化服務研究,關注農民工文化主體地位、文化權益保障和文化創造的扶持問題;
第四,將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務范疇概念(文娛藝術、博物館圖書館群藝館等)適度擴充,調整為包含職業培訓、隨遷子女就學教育等在內的大文化概念;
第五,將前期側重公共文化服務以農民工脫離農村戶籍融入城市為政策導向,調整為如何以農民工的多元化發展和勞動力素質提升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
第六,將前期偏重于社會學研究視角,調整為更多采取跨學科研究視角(重點是公共管理、文化管理、財政管理、文化產業研究、網絡新媒體研究、文化研究與社會學及社會管理的結合);
第七,將原有以問卷社會調查為主的研究方法加以充實,采取定點典型調查、行動研究,特別是幫助基層開發了多項實際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再追隨這些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的經驗研究。
上述思路的調整,也反映了課題組本身的認識的提升。在這些研究過程中,已經有一批階段性成果出版、發表。在2016年內,還將有一批成果陸續出版發表。
課題組成員將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國家文化部和廣東等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工作,包括承擔政府委托的研究撰寫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劃、設計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對公共文化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對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和示范項目進行專業指導等。
基于上述研究概念的擴充、深化和調整,新的研究案例和經驗逐步充實原有的研究框架,帶來新的問題和新的材料,本課題組將研究進度也適度調整為2016年底計劃結項。
二、各子課題進展情況(含調研、研究進展、成果、交流、推介應用等)
1. 子課題之一:理論、制度與實踐——農民工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
本子課題的研究目標是完成本項目的總報告。總報告明確由首席專家執筆,課題組其他專家協助。隨著國家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進一步推進城市化、推進居民戶籍制度改革、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政策措施的陸續出臺,為農民工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也需要相應深化。在總報告的研究中主要重點研究新形勢下的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問題、新思路、新舉措,特別是從經濟發展新常態、城市化新進程和社會文化建設的新導向的基點上,進一步明確問題意識、理論視角和實踐路徑。本課題組為此提出了七個思路的調整(見上文),關鍵的思考是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在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和文化優勢的基礎上,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社會建設、社會治理、文化治理、融合媒體發展、文化市場培育等有機結合。我們注意到新公共管理理論、公共價值理論、移民文化理論、城市化理論、文化身份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等對于本課題的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但是,我們更需要突破既定的理論和觀念框架,探索提出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點的公共文化服務理論。在這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理論成果,還需要進一步進行綜合性、整合性的理論思考。對于實踐方面的研究,就實際情況來看,中央部門的政策思路已經比較明確,各地方的實驗探索也各有特色和成效,但是總體而言,還是政府的積極性高于社會的積極性,高于企業的積極性。政府的各項公共文化服務的實際對應效果以及精準度還有待提高。這都是我們要予以分析和討論的。本方向已經完成了《以公共文化服務為紐帶重建可溝通的城市》、《城市傳播:城市化與信息化及數字化關聯性研究》、《從“媒介化都市生存”到“可溝通的城市”——關于城市傳播研究及其公共性問題的思考》、《公共文化服務視角下公共價值創造研究的評述》、《我國農民工文化權利實現路徑的研究綜述》等論文。系列短論也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報》。在2014年、2015年與復旦大學的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合作,在上海組織了兩次城市文化學術研討,本學科均組織了團隊參加;2015年底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團隊就農民工文化研究課題進行了工作坊式的學術交流;2016年6月,與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學者就“全球城市與地方性知識:網絡力量”這一專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本課題首席專家應邀發表了論文。本課題首席專家已經編撰了《城市公共文化研究》、《文化需求與文化權利:農民工問題研究》等兩部論文集(合計約60萬字),將在年內出版。總報告也將在其他六項分報告基本完成的基礎上完成。
在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方面,首席專家受聘為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專家委員會的成員,承擔了評審、指導廣東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和示范項目的工作,評審和指導范圍包括有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佛山市禪城區和順德區、中山市火炬開發區、東莞市長安鎮和塘廈鎮、清遠市連南縣、惠州市惠陽區、珠海市龍湖區等;示范項目則包括上述市縣區以及深圳、中山、韶關、云浮、江門、惠州、梅州、湛江等市的19個項目,對于廣東省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現狀有了比較全面和直接的掌握,還深入東莞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并對浙江東陽、四川成都等地的公共文化建設進行了實地調研。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專門對東莞市的勞務缺工情況、新莞人文化服務建設情況、東莞的打工歌曲原創基地等進行了多次專項調研。首席專家還帶領學術團隊在深圳市每年持續進行了城市公共文明測評、全民閱讀城市指數設計和測評等。這些測評成為深圳市進行城市公共文明建設督導的指標抓手。
2. 子課題之二:農民工文化需求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
本子課題在2014年完成了實地調查。調查城市為深圳、廣州和東莞。深圳有效調查5920人,廣州和東莞各有效調查822人。覆蓋三個城市的所有行政區和基層街道。調查對象是在三個城市生活、工作一年及以上的、年齡在14—75歲之間的人口,以農民工為主,并有一定數量的市民作為參照組。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描述珠三角地區主要是深圳、廣州及東莞三個城市的農民工的文化需求及現有的公共文化服務滿足其文化生活的狀況,比較分析農民工群體與戶籍居民、來自城市的非戶籍移民三個群體在文化生活與需求各個方面的差異,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第二,分析在市場化、信息化的趨勢下,社會各階層的文化需求和社會參與的特點和規律;描繪各階層的文化生活圖景、參與文化娛樂、教育培訓、社會活動的方式;第三,調查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情況,通過對現有的滿足基本公共文化需要的各類文化設施的知曉度和使用率判斷各類文化設施的作用;第四,分析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政府的公共文化產品與社會各階層的文化需求的切合度,研究如何通過調整政府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及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完善公共文化設施來更好的滿足各區域、社會各階層居民的文化需求。此項調查已經結束,數據處理完成,已經撰寫了近10萬字的《珠三角農民工文化生活需求調研報告》(初稿)。
3. 子課題之三:網絡媒體時代的新生代農民工研究
基于網絡新媒體已經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的主要社會交往媒介、文化娛樂生活媒介和文化教育媒介,深圳作為以農民工為主要移民人口的城市,又是全國網絡新媒體最為發達的城市,本子課題的研究主要是立足新生代農民工的網絡新媒體體驗來深度解析他們的社會文化生活面貌、文化需求和文化訴求。從2014年至今,本課題組已經完成了以下研究報告:《農民工網絡使用與文化娛樂生活形態研究》、《新生代工人音樂供需與身份認同研究》、《新生代工人視頻需求與供給研究》、《新生代工人閱讀需求與閱讀供給研究》、《新生代農民工求職信息渠道采納研究》、《工傷工人在虛擬社區的實踐研究》、《新生代打工妹手機消費的文化取向研究》、《新生代農民工QQ使用與社會資本研究》、《新媒體環境下新生代農民工打工文學話語分析》、《城市流動人口的微信使用研究》、《以IPTV為例關于農民工新媒體使用意向影響因素的研究》等11個專題研究報告。這些研究報告采取了跨學科研究方法,包括社會學(網絡社會、社會資本、社會流動、社會交往)、傳播學(使用與滿足、媒介賦權、創新擴散、話語研究、媒介素養、視覺傳播)、文化研究(身份認同、音視頻、文化娛樂、消費文化)等多角度的解析框架,總體上形成了多元化的異彩紛呈的成果。上述研究成果,將在2016年內合集由國家一級出版社出版。
值得提出的是,這一子課題的香港合作學者、香港中文大學的邱林川教授在2013年于國內出版了《信息時代的世界工廠》(專著),在2015年發表英文論文“Locating Worker-Generated Content (WGC) in the World’s Factory,” 收錄于由國際著名學者Richard Maxwell主編的The Routledge Companion for Labor and Media一書中,由世界著名出版社Routledge出版。他又于2016年和另一位學者合著論文“New Media Cultures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由國際著名學者Larissa Hjorth 和 Olivia Khoo選編入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New Media in Asia.也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
4. 子課題之四: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的政府責任及考核指標研究
這一子課題的負責人毛少瑩在2014年內出版了《公共文化服務概論》(專著)。本書主要基于公共管理學、公共文化研究的理論框架,系統地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涉及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全面論述,反映了國內外公共文化服務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公共文化服務實踐的最新嘗試。本方向學者楊立青在2014年出版了《上下聯動與制度變遷:中國文化管理體制創新研究》(專著)運用“制度變遷”的理論來分析我國公共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本子課題學者還發表了《從公共文化政策看文化管理類學科的構成》、《文化治理及其國際經驗》、《我國公共文化設施政府供給的歷史回顧與政策梳理》、《中國文化管理體制改革與“制度變遷”》、《論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深圳文化體制改革的歷程與走向》、《深圳培育文化類社會組織發展的經驗與啟示》等一批論文。主持完成了2011、2012、2013、2014、2015的《深圳公共文化服務年度報告》(已編入歷年《深圳文化藍皮書》正式出版)。
本方向負責人毛少瑩受聘文化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化廳公共文化服務專家委員會成員等職,多次參與“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建設標準的制定及修訂、文化部、財政部組織的第一、二、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創建規劃及制度設計研究與評審、多個城市示范區的中期督查及終期驗收工作,作為主要專家參與《廣東省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項目)》、《深圳市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的研制工作。2014-2015年,多次參與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組織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立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國家“公共文化服務十三五規劃” 等國家重大文化政策的研討。
除了積極參與國家的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制定層面的重要工作以外,毛少瑩等還擔任了上海市徐匯區、山東省青島市、云南省楚雄州等地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創建制度設計首席專家,并指導了廣東省佛山市、江西省九江市的示范區創建制度設計。
基于理論研究、政策研究、發展規劃研究、區域研究、制度設計、案例研究的深厚基礎,毛少瑩等在2014年至2015年主持了對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示范項目——深圳市寶安區“文化春雨行動”的績效評估,主持完成了《廣東省東莞市各鎮(街道)公共文化服務績效指標體系》研制及“評估方案”設計工作。
5. 子課題之五: 農民工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保障研究
本子課題專家經過對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部門、勞動人事部門的多次調研,對財政保障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的國際經驗進行了較為充分的研究和借鑒,在對我國財政體制、地方政府財政運行體制進行了綜合研究和重點研究的基礎上,已經完成了《農民工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保障研究》專項報告(近8萬字),報告提出了一些具有原創性的觀點和思路。對于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而言,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下,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群體間均等化為導向,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針對我國財政保障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實踐中存在的制約因素與改革要求,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保障體系:一是以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目標,根據實際情況分階段分步驟實施;二是完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各級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三是科學劃分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進一步完善財政管理體制;四是著力公共文化服務的機制創新,統籌解決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問題。報告根據農民工未來遷移預測對農民工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負擔進行了測算,提出了對財政管理的績效評估體系。此專題報告得到了財政部研究所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研究方面的權威專家和領導的幫助指導。
2014年以來在此子課題方向的學者還發表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闡釋與實證檢驗》、《構建財政民主有效治理機制探析——基于佛山地方實踐研究》等論文。
6. 子課題之六: 面向農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參與機制研究
本課題的研究規劃是調查深圳市面向農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參與現狀,總結其成功的經驗,了解其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從參與主體與資源、困境與破壁、目標體系三個方面研究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參與機制。本子課題研究集中于社區研究、社會組織研究、企業研究、公共文化機構研究、政府有關部門和工青婦組織研究等幾個層面,以社區、社會組織和企業為主。
課題研究采取分類型調研的方法。由于深圳市是農民工定居類型非常全面的城市,我們在社區方面社區,選擇了木棉嶺社區(外來流動人口聚居形成的社區)、南約社區(外來人口占大部分的本地居民社區)、天安社區(工業園區內的外來員工社區)、皇崗社區(本地居民為主、外來人口散居的社區)、花果山社區(戶籍居民為主、外來人口散雜居其中的社區)。在社會組織的調研方面主要集中于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多元化參與,將公益性和市場性有機結合的面向農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務組織。主要有:紅馬甲藝術團(隸屬寶安義工聯,興趣自發,經多年的發展,組織完備,規模成型,由政府購買服務)、福永農民工街舞團(曾經登上全國春晚舞臺,系從民間發掘并在街道辦的支持下成立,由于各種問題一波三折,還在探索發展道路)、七彩夢藝術團(在區域商會和社工組織主導下成立,擁有各種資源優勢,由基層政府購買服務)、時代青工文化服務中心(前身“青工大課堂”系深圳讀書月活動的品牌之一,后孵化成立)等。在企業調研方面,重點集中于各種所有制、多個行業的大、中、小型企業十余家。如Ramaxel記憶公司、郎婷服裝有限公司、騰訊公司、雅昌公司、富士康集團、嬌雪貝爾公司、瑞爾得印刷有限公司、宏齊電子科技公司、深圳倍量電子有限公司等,以求揭示企業文化建設和農民工文化生活的關聯,分析企業在對農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可能承擔的責任,所發揮的實際作用以及面臨的各種問題。同時本課題也對公共文化機構包括市、區公共圖書館、文體中心等,以及寶安區、龍崗區、松崗區街道的相關文體部門進行了訪談調研。
課題組聚焦于公共文化服務研究目標,結合社會公益、慈善立法、社區治理、公共文化立法、社會組織管理等問題形成綜觀分析框架,參照國外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和機制的經驗,在理論上有選擇地吸收公共選擇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公共治理理論的合理部分,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服務社會參與機制。
課題組專家在2014年后陸續發表和完成的論文和研究報告有《中國慈善立法若干問題研究——基于對地方慈善立法的分析》、《社會基礎、制度環境和行政化陷阱——對深圳市社區治理體制的考察》、《角色定位、價值沖突和模式選擇——略論企業社會工作的基本問題》、《功夫在詩外:從雅昌商業模式看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公共文化服務NGO傳播機制的空間轉向研究》、《公共文化空間的資源整合、社會支持網絡、職能交織與輻射相應》等。
本項子課題研究報告已經基本完成初稿。
7. 子課題之七: 面向農民工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研究
本子課題的進展主要包括理論研究和典型案例研究兩個部分。在理論研究方面,完成并出版了《城市文化論》和《跨域視角下的文化政策研究》兩部著作,發表了《農民工城市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文化公民權與當代城市治理策略》、《文化的公共性與新興城市文化治理機制探討》等論文。理論研究側重于從城市公共文化建設、城市文化治理、文化產品供給的制度環境、運行機制方面的研究,涉及公共文化權利觀念、意識形態導向、社會共創共享共治的機制。
在案例研究層面,以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和市社會科學院專家團隊合作,組織青年學者、研究生以領先于全國的深圳市公共文化建設經驗為基礎全方位展開典型案例研究。這些研究均已形成系列研究報告,其中包括:《社區文化廣場與廣場文化研究》、《生態環保、綠道建設與居民休閑文化研究》、《24小時自助圖書館與學習型城市建設研究》、《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平臺建設研究》、《博物館文化與國民素質教育研究》、《創客文化現象和創新型城市建設研究》、《外來工在職教育與社會流動、城市融入問題研究》、《以農民工隨遷子女為主要教育對象的城中村學校教育教學狀況研究》、《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狀況研究》、《面向農民工的公共文化產品創設狀況的研究》、《基于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分析視角的公益電影放映研究》、《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外來青工文體節”案例研究》、《打工作家創作和培養路徑研究》、《面向農民工的網絡新媒體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保障女性農民工文化權益保障和資訊服務研究》、《文化義工現象研究》和《文化春雨行動研究》等。這些系列報告均已完成。
本課題組在推進“面向農民工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專題研究方面,有目標地解決理論和實際脫節的問題,因此將學術研究工作和實際文化服務產品的研發相結合。通過和基層合作,開發出一些面向農民工的文化產品,再進一步通過文化產品的實際使用、市場推廣,跟蹤農民工受眾的使用狀況,進一步深化對他們文化生活和文化需求的認知。課題組開創的面向農民工的文化產品主要有:(1)在深圳寶安區福永街道(農民工占人口90%以上),幫助當地街道辦事處和文體中心自建依托移動互聯網上新興的自媒體平臺——“文化福永”微站、“陽光福永”微信公眾號。(2)本課題組深入基層,以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為題材創作了3部微電影《夢想在深圳》之一和之二、《山外的家》等。(3)與深圳廣信傳媒合作(主流新聞傳媒機構),利用國網IPTV依托中國電信電話線建立的IPTV技術平臺,創設《聚焦民工》專欄電視節目,側重城市講堂、文化知識、法律服務等內容。課題組還專門調研了全球著名的大型外資企業富士康,研究如何利用互聯網O2O模式建立“富士康學院”,依托互聯網+教育開展青工在線教育、在線服務。(4)2014年下半年為騰訊設計了“微愛益起來”社會公益平臺建設及推廣策劃方案。
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
從2014年以來本課題的研究有較大幅度的推進。階段性成果的數量、類型更加豐富,質量和實際效果也有明顯的提升。就整體進展情況而言,已經處于整合提升階段。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各項子項目的研究還需要進行內部整合,各個子項目之間還需要進行協調整合,總報告的理論基點和邏輯框架還需要更進一步明確和提升。這個階段的工作,需要更好地協調和探討。解決這一問題,將通過更加經常化的溝通和專題研討加以解決。
另一個主要問題是:由于從2014年以來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改革開放的新舉措,特別是國家在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公共文化服務、戶籍改革、農民工關懷、社會建設和治理、文化傳播方面的制度改革力度很大,出現了很多新事物新經驗新情況和新問題。為了使研究成果體現應用性價值,就要更加及時地進行政策和對策的轉化工作,讓理論和實際工作更好地對接。解決這一問題將通過組織撰寫短論、成果要報、情況簡報等方式加以改進。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1、毛少瑩:《公共文化服務概論》(專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
這本論著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涉及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全面論述。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在概括介紹公共服務的發展歷史、界定、分類、模式及影響的基礎上,在公共管理學、公共服務學的理論框架下,結合西方經驗與我國國情,圍繞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與建設需要,就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進行總結梳理與創新論述:(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界定、內涵、提出的歷史背景與意義;(2)發達國家和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歷史、既成模式與經驗教訓;(3)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構與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4)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構與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5)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構成;(6)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的科學測度;(7)公共文化服務的市場化與社會化;(8)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保障系統;(9)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績效管理與評估。上述內容,基本涵蓋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涉及的種種理論和現實問題,全面反映國內外公共文化服務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公共文化服務實踐的最新嘗試。此著作已經被文化部公共文化司選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人員的主要培訓教材,在全國各地使用。
2、吳忠、王為理:《城市文化論》(專著),海天出版社,2014年。
本書作者之一為本課題子項目負責人。該書是對城市文化理論和實踐問題系統論述,提出在“構建剛健有力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基本理念基礎上,立足當代文化發展語境和文化發展實踐,選取城市人文精神、移民文化、公共文化空間、文化活動、文化政策、文化與科技融合等這些當代城市文化發展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提出獨立見解。論著的第四章討論移民文化問題、第八章都市文化政策、第九章討論公共文化空間問題均與本課題研究直接相關,為本課題組成員撰稿。本書的主要理念是對深圳近年來的公共文化事業建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經驗的總結和提升,主要觀點和提出的策略,已經成為深圳制定《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規劃》的概念基礎。
3、任珺:《跨域視角下的文化政策研究》(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本書主要開展與當代文化實踐緊密結合的文化政策理論問題研究,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對國際、民族國家、城市不同層面文化政策的各個分支領域的發展狀況及當今研究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討。論著以全球文化治理的廣闊視野,對比中國文化政策和國際文化政策行動,注重探討全球治理與公共文化領域實踐、城市地方性文化治理、公共文化服務績效測度、文化參與及文化近用測度等前沿性課題,以公共文化政策作為研究對象而展開的跨學科研究的著作,在國內學界還不多見。對目前中國正在努力構建的文化強國戰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4、吳予敏:《從“媒介化都市生存”到“可溝通的城市”——關于城市傳播研究及其公共性問題的思考》(論文),《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第1期封面文章。本文系統梳理并評介了城市傳播研究的發展,歸納出“媒介化城市”和“可溝通城市”兩個不同的研究取向:現代化取向和公共性取向,歸納了“媒介化都市生存”概念下的六個主要研究視角。本文闡釋了中國城市文化傳播研究的復雜性和獨特性。本文進一步結合廣東的典型例證,提出在中國新型城市化的進程中,需要給予嚴重關注的是“社會鴻溝”問題,因此,要從“媒介化都市生存”走向“可溝通的城市”的建構。可溝通的城市,不是單指城市的媒介化水平,而是指在數字化信息網絡建構新型城市的基礎上,如何推進社會變革,彌合"社會鴻溝",真正形成可溝通的城市社會,使這樣的城市成為基于文化認同的社會共同體。
5、吳予敏:《以公共文化服務為紐帶重建可溝通的城市》(論文),全文刊載于教育部重點基地學術集刊,論文輯要刊登于《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1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網轉載。論文提出,城市化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趨勢,也是前所未有、根本性的社會結構轉型。城市內部由于階層、族群等方面的差異變得非常復雜,城市文化面貌成為均質化和多元化的矛盾混合體。論文在幾項大型社會調查和專項調查的基礎上,以案例總結綜述的方式,重點論述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現建設所面臨的四對矛盾。主要是: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和人口空間區隔的矛盾、基本性文化服務供給和發展性文化需求的矛盾、開放的網絡化社會環境和社會流動結構阻滯的矛盾、文化權利和文化規訓的矛盾。論文關注的重點人群是隨著城市化進程而不斷擴大的新生代農民工。上述矛盾反映了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特別是這些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我國現存的公共文化服務嚴重供給不足的這一癥結。本文堅持以人文主義觀念取代發展主義觀念,認為保障公民(包括城市中大量非本地戶籍人口)的文化權利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也是從根本上保護和激發社會發展動能、彌合社會隔閡,建立起可溝通城市的前提。
6、任珺、王為理:《農民工城市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論文),《江漢學術》,2014年第2期,論點輯要于《文摘報》2014年11月18日第6版;中國智庫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全文轉載。論文認為當前農民工群體在城市社會結構中,仍處于明顯弱勢地位,文化生活極度貧乏。傳統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模式未能很好解決農民工群體的文化需求問題,產生了明顯的供需矛盾。農民工城市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內容設計,必須要兼顧目標消費群體的特點及公共文化物品的特性。供給模式則必須充分考慮供給鏈上提供者、生產者和消費者這三者構建的制度關系和良好的互動過程。改變傳統公共行政體系為主要特征的供給方式,尋求新的治理機制并依此完善制度設計,是解決有效供給問題的關鍵。在公共文化產品提供者與生產者之間建立激勵及約束機制,確定契約安排的界限與條件、服務質量及績效評估的標準;在消費者與公共文化產品生產者之間建立公共選擇機制及需求反應機制,使生產者對變化的公共文化需求及其特定群體的消費偏好有及時反應;供給過程建立PDCA質量監督系統,確保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7、任珺:《文化公民權與當代城市治理策略》(論文),《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20卷》(CSSCI來源集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10期全文轉載。本文梳理了文化公民權理念在當代文化政策中的發展,探討了當前中國大陸地區文化政策的執行并落實文化權利的保障措施,及未來工作的重點。公民文化參與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公民參與文化領域公共政策決策過程及公共治理活動的行為,是參與式治理視野下文化公民權的深層發展。城市更新運動中地方性文化治理強調了公民文化參與、基層賦權、自治管理,注重社會網絡的建立,是文化公民權在當代城市治理策略中運用的重要體現。基于以上理論探討,以保障文化公民權為內容的深圳城市治理策略為案例,探討市民文化權利與責任意識培育及針對農民工群體的文化生活參與障礙消除的路徑,分析其中透露的實踐意義、問題及未來方向。
8、任珺:《文化的公共性與新興城市文化治理機制探討》(論文),《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6期全文轉載。本文基于文化公共性特征以及理論界對公共領域的探討,提出當前公共文化領域轉型應以文化公民權的保障為前提,文化治理機制的確立為關鍵,核心價值的共識為目標。文化治理是一種新型的管理機制,它鼓勵地方文化分權、基層多元自治管理和公民文化參與實踐。公眾對公共領域文化生活的充分參與,提供了一條形成公共秩序的文化途徑;它將有助于在公共領域中重構文化主體性價值。本文提出促進公民積極的文化參與實踐、搭建開放的創意社群網絡及構建公共文化領域內的公私合作伙伴關系,作為實現新興城市文化治理的路徑。
9、楊立青:《論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論文),《云南社會科學》(CSSCI期刊),2014年第6期。論文提出,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建設主體過于單一所帶來的困境,在客觀上要求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發展,形成“多元互補共供”的治理結構。為此,應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動文化事業單位社會化改革,促進文化類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實行供給與生產分開的執行機制,強化服務過程的監管。
10、徐道穩:《社會基礎、制度環境和行政化陷阱——對深圳市社會治理體制的考察》(論文),《人文雜志》,2014年第6期。論文指出,經過多年的改革,深圳社區治理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其行政化趨勢一直沒有變化,甚至還逐步加強。社區治理體制陷入理念上去行政化、實踐中卻趨于高度行政化的陷阱。深圳獨特的人口結構給社會管理造成巨大壓力,客觀上需要行政權力強勢介入社區治理,而城市居民在社會治安和公共服務方面對政府的期待是社區治理行政化的合法性基礎。政府行為的自利性、路徑依賴和地方政府的壓力型體制是造成社區治理行政化的制度原因。為超越陷入行政化陷阱,必須通過社會體制創新,改革社區權力運作模式,減少行政干預因素,增加社會自治因素,逐步實現社區參與治理和合作治理。
11、徐道穩:《角色定位、價值沖突和模式選擇——略論企業社會工作的基本問題》(論文),《社會工作》,2015年第10期。人大復印資料《政治學和社會學類刊》全文轉載。論文提出企業社會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分支領域無疑具有特殊性,但是不應過度強調“企業管理”而否定企業的社會工作責任。社會工作的本質乃是關乎企業員工。社會工作與企業管理在價值目標上不應成為發展企業社會工作的障礙。發展企業社會工作要以服務內容和性質為標準把企業社會工作模式劃分為生活服務型、職業發展型和勞動關系型更能體現企業社會工作的專業特點和專業技能。
12、文旗(第一作者):《地方財政預算制度的協商治理模式創新探索——對廣東南海預算協商聽證的研究》(論文),《財政研究》,2015年第4期。論文以廣東南海預算協商聽證的實踐為案例,指出地方財政以辦好事、辦民眾滿意的事而花好錢為核心理念,通過協商共治的方式聽取民眾的意愿和建議,以幫助預算單位用好錢、辦好事,保障預算編制的充分和有效可行,預算協商聽證落實了創新、改革的要求,不僅是中國制度環境下協商治理方式的有益嘗試,同時也使得預算的能動性得到了有效發揮。財政制度的國家治理的基礎作用的有效發揮,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科學理財發展道路。這種模式的財政預算由于契合中國國情,將對推動財政制度改革、提升財政預算分配的科學性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