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中國解釋學史”項目總體進展順利,從2014年7月至今,課題組已經完成了大部分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也進行了相應的批判性研讀。接下來,子課題“儒學卷”、“佛學卷”和“道家卷”,將逐步擬定寫作體例,按照寫作大綱開始實質性的分章寫作工作。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2015年10月14日,在北大召開“中國解釋學史”專題研討會
解釋學的研究在世界和中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和潛力。湯一介先生提出了創立中國解釋學的構想,得到了許多學者的響應。為了深入探討西方解釋學的歷史,探索創立中國解釋學的可能性,推進國家社科基金——“中國解釋學史”的寫作,項目組舉行了解釋學史專題研討會。樂黛云先生及項目組主要參與者王博教授、干春松教授、張志強教授、劉笑敢教授等二十多位學者出席了會議,國內解釋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北京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洪漢鼎教授和華東師大詮釋學研究所所長潘德榮教授圍繞詮釋學研究的方法,在會上做了精彩的主題發言。與會學者認為兩位專家的發言對中國解釋學史的寫作有很重要的啟發,項目組今后將邀請兩位專家指導中國解釋學史的編寫工作。
2015年11月21日,在北大召開“中國解釋學史”道家卷工作會議
出席會議的有“道家卷”的主編香港中文大學劉笑敢教授、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陳靜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李耀南教授等十幾位課題組成員。通過積極討論,與會學者就道家卷的寫作特點、具體分工和工作流程等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
2016年4月,在河南周口召開“中國解釋學史”道家卷交流會議
此次工作會議上,“道家卷”的主要作者交流了近來的研究進展,探討了寫作中遇到的問題,明確了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采用情況等);
干春松教授《保教立國:康有為的現代方略》(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3月)和《康有為與儒學的新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兩本專著同時出版,澎湃網、共識網、儒家網和中華網等媒體進行了專門的報道和推介。2015年6月21日,上海市儒學研究會舉辦了第一次會講,主題為“康有為與大陸新儒學的過去、現狀、未來”。在這次會講中,與會學者圍繞干春松教授這兩本書的內容和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另,由干春松、陳壁生主編的《<孝經>的人倫與政治》(經學研究第三輯)一書順利出版。人民大出版社對此作了推介。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各個子課題(儒學卷、佛學卷和道家卷)由于研究對象不同,遇到的問題也會有所差異。但共同的問題是,由于課題研究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成員之間的思想認識和寫作方式都需要通過例行的工作會議,有更多的交流和磨合機會,以保證最終的研究成果的統一性。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1)、干春松:《康有為與儒學的新世》(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3月)
儒學的“返本開新”,即通過對儒家經典系統的新解釋和新闡發,使之又具有應對新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可能。1840年以來,以鴉片戰爭為前導,中國被迫卷入了西方現代性的“鐵籠子”,作為中國文明核心的儒家思想,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峻的挑戰。本書從當下情境出發探討儒學的“返本開新”,亦是“重回康有為”的一次嘗試和努力。面對現代性的挑戰,康有為可被視為儒家再一次“返本開新”的標志性人物。本書從儒學分期出發,歷述意識形態化歷史敘事中的儒家、現代儒學的“游魂”狀態,以及儒家資本主義,最后重回康有為,將之作為現代儒學的起點,論述了康有為的經典闡釋、政教革命和大同理想。
2)、干春松:《保教立國:康有為的現代方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
本書是干春松教授的論文結集,主要研究康有為中晚期的政治思想,力圖從“保教”與“立國”兩個維度來分析康有為有關現代民族國家政制建構的核心問題與一系列設想,即:中國如何從一個王朝變成現代民族國家;如何設計這個新國家的內部秩序與治理體系。全書從康有為有關孔教會的設想與實踐、戊戌變法前的憲政觀念與實踐、地方自治與國家一統、虛君共和的政制構想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平實而又深入的論述。
這兩本專著的出版,對學界產生了積極的反響,并引起了長期而熱烈的討論。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