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桂學研究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1月30日17:2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本項目立項后,時任自治區副主席李康同志批示:“‘桂學研究’項目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可喜可賀,這是廣西文化建設的重要事情。望課題組發奮努力,確保高質量完成任務。我們將給予熱情的支持與服務。”

    本課題的執行與完成,得到了自治區教育廳的大力支持,得到了自治區有關學會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得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學研究會”的大力支持,如該會在研究方向、論文刊發、專著出版等方面給予指導與支持,并支持經費開辦桂學研究培訓班與研究生班,等。本課題的執行與完成,得到了廣西師范大學的大力支持,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把本課題作為本院的重大工作來對待,號召全體教職員工投入到此項研究之中,并舉辦刊物登載研究成果,撥發資金出版有關桂學的學術專著。從另一方面說,本課題的立項與執行,既極大地、全面地帶動了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的科學研究工作,甚至也帶動了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的教學工作,學院開設有關桂學研究的選修課,開辦有關桂學研究的研究生班,等。

    課題首席專家、各子課題負責人及承擔者把完成此項課題當做重中之重的工作來進行的,全力以赴此項課題工作,使課題的完成有了時間與精力的保證。在執行工作計劃的過程中,課題首席專家與各子課題負責人及承擔者不定期地交流情況。由于課題組成員大都在同一學校或同一城市工作,聯系起來特別方便,時時見面;最遠的一個子課題組在南寧,一年也要、也會多次碰面。方便的聯系與經常的交流,為完成工作計劃提供了有力的合作保證。

    以“桂學研究”特聘專家團隊為主體,整合區內桂學研究人才和資源組建的“桂學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獲得2015年廣西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立項建設。

    本課題由七個部分組成,各個部分可各自獨立。

    1、“桂學”綜論:本部分由課題首席專家與各子課題負責人共同完成。其內容包括:其一,對桂學的總體論述,如桂學傳統與粵西精神,桂學研究的意義與學術構成,桂學研究與全球性視野,桂學與地域學研究,桂學:我們該讀些什么;以及桂學大討論及其桂學基礎理論研究綜述,為桂學研究開掘優質文化資源,桂學興起重在夯實文獻研究與理論研究基礎,等。這些桂學的總體論述,是對課題整體問題的鳥瞰式觀察與總體上的指導。其二,對桂學相關問題的論述,如對粵西文化研究的幾點認識,海洋文化理論構建與北部灣海洋文化戰略,中國—東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合作機制建設芻議,卓然獨秀南中國——論新世紀的廣西文學,論壯族文學新質與新壯族文學,以花山巖畫為中心的文學敘事,論廣西文學在晚清的崛起,論清代廣西詩派的形成、特征及其意義,清代壯族文人文學家族的特點及其意義,等。這些論述擴展了桂學研究的視野,有些或成為新一輪桂學研究的熱點問題。這些論述大部分已經在學術刊物上刊載。

    2、桂學理論研究:本部分由子課題負責人張利群完成。“桂學理論研究”從桂學研究基本問題,包括“桂學”命名的合理性、桂學作為廣西地方學的學科合理性、桂學的學科性質及其定位、桂學的基本特征、桂學研究的文獻資源基礎、桂學研究的理論基礎等現實問題與理論問題入手,在綜述桂學研究現狀及其學術史評價基礎上,討論了“桂學元理論”、“桂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及“桂學研究方法論”,主要內容包括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文化學、歷史學、文獻學、生態學、文學、區域經濟學、比較研究方法論等。

    3、桂學文獻研究:本部分由子課題負責人鐘瓊等完成。其對桂學基本文獻的研究、論述,從時間上起自西漢至民國、當今,包括桂學古代文獻、現代文獻、當代文獻;從地域上,不僅保存于廣西的桂學文獻,還包括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大量桂學古代文獻、現代文獻;從材質上,包括手抄本、印刷本、石刻、出土文物文獻等。本部分研究的重點,在以著作產生的年代為序,介紹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100種”桂學古籍(包括“桂籍”作者著述與外籍作者有關廣西的著述)的成書過程、內容、文獻價值等,撰寫導讀性的文獻提要。此部分研究成果,命名為“桂學古籍100種提要”,這是桂學研究的文本依據。

    4、桂學學術史研究:本部分由子課題負責人王德明完成。本子課題研究,對桂學學術史進行了梳理,以六個時期顯示出桂學學術研究的規律與特色。一、從先秦到唐代的以傳聞為主的時代;二、大量著作出現的宋元時期,有一些具有濃厚理論色彩且研究的內容更為廣泛;三、廣西籍本土學者興起的明代至清代嘉慶時期,著作帶有集成性質;四、具有全新內容的所謂“新學”逐漸走上歷史舞臺的道光至宣統時期;五、新舊交替的從民國至“文革”時期;六、桂學研究全面繁榮的“文革”結束以后至今時期,在這一時期桂學已從一般的學術研究轉變為一家之學,成為專門的學問。

    5、粵西古代士人研究:本部分由首席專家胡大雷完成。粵西古代士人,即廣西古代知識分子,既有原籍粵西而土生土長的;他們的事跡或心理,有著根深蒂固的粵西文化精神;又有外籍人士遠赴粵西任職為宦的,他們在粵西的事跡或由此的心理,是與粵西這片土地緊密相關的。其文化精神,是與粵西地域特點緊密相連者,是與地域相關的文化精神之個性,可顯示粵西文化的特殊性。

    6、多民族文化共存中的桂學精神研究:本部分由子課題負責人黃曉娟負責完成。由以下幾部分組成:其一,論述廣西多民族文學與身份認同;其二,論述民間文學與廣西多民族精神的關系,著重論述廣西各民族民歌所具有配合的宗教儀式、服務民間禮儀、戀愛交友、自我教育、傳承歷史等五大功能。其三,討論當代廣西審美文化中的多民族精神,包括民歌類審美文化中的多民族精神、花山壁畫類審美文化中的廣西多民族精神、銅鼓審美文化與廣西多民族精神,等。

    7、桂學應用研究:此部分由子課題負責人黃偉林負責完成。本子課題主要研究桂學文化資源如何為國家和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采取了文化調查、文化研究和文化利用的研究路徑。其一,對廣西文化遺產和文化現狀的調查,尋找和發現最具價值的廣西文化遺產,以達到盤點文化家底,認知廣西文化;傳播廣西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反思廣西文化,獻策廣西發展;激活文化想象,提升廣西形象;凝煉文化符號,支撐文化建設的目的。其二,文化研究,是對具有典型性的廣西文化遺產和文化現狀進行深度研究。如抗戰桂林文化城研究。其三,文化利用,如制定桂林市文化發展規劃(2010一2015)的案例,從文化資源、文化特色、存在問題和發展機遇,提出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提出文化發展的主要任務。尤其新西南劇展案例,闡述從西南劇展到新西南劇展的歷史進程,提出新西南劇展的多元視域的觀點,列舉抗戰時期桂林文化城戲劇的經典之作;列舉《秋聲賦》導演手記,總結概括話劇《秋聲賦》排演中的劇本改編、舞美設計、音樂設計的具體操作以及經驗、體會。

    本重大課題研究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2011年11月25日,廣西電視臺“廣西新聞”播出“桂學研究”視頻消息,標題為——“桂學研究”入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廣西桂學研究會”會長潘琦同志為廣西師范大學“桂學研究基地”授牌。

    本研究成果之“桂學理論”的階段性成果——“桂學理論與方法論研究”系列論文,刊載于《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第6期,于2014年獲第十三次廣西社科二等獎。

    本研究成果之“桂學學術史”的階段性成果——“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研究”,出版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于2014年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本研究的某些成果已經轉變為本地區的文化建設,如《廣西文化符號》的出版,又如成果之“桂學應用”的階段性成果——“新西南劇展”,先后在廣西師范大學、桂林廣西省立藝術館、南寧錦宴劇場、上海交通大學劇場等演出,榮獲第四屆中國校園戲劇優秀導演獎、優秀劇目獎、優秀組織獎,《光明日報》、《中國藝術報》等媒體進行了大量報道。本研究成果中的文化調查、文化利用,正在被文化單位所采用并投入實際的文化建設。

    成果推介工作:

    連續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桂學研究”的有關學術信息,如《特質是桂學研究的重中之重》(2013年1月25日)、《桂學:我們該讀寫什么》(2014年9月26日)、《桂學興起重在夯實文獻研究與理論研究基礎》(2013年8月30日)、

    《為桂學研究開掘優質文化資源》(2014年8月29日),等。

    為推廣成果,已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連續出版兩輯《桂學研究》(2014年4月、2015年7月)。

    發表的論文,絕大多數都標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桂學研究》:12&ZD164”字樣。

    在大力宣傳以及大量“桂學研究”成果的推動下,廣西自治區教育廳確定本“桂學研究”為協同創新中心,以“桂學研究”特聘專家團隊為主體,整合區內桂學研究人才和資源組建的“桂學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獲得2015年廣西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立項建設。撥發經費支撐“桂學研究”共計500萬元,每年100萬,已撥發兩年。以“桂學研究”科研團隊與“桂學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的名義,2015年已召開兩次“桂學研究”學術討論會,2016年已召開一次“桂學研究”學術討論會。

    研究心得如下:

    1,建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桂學研究體系。地域文化研究中往往就現象研究現象,因此,往往顯得內容豐富但龐雜,不成系統。本課題以桂學之“學、源、本、魂、用”構建地域文化研究系統,提出“桂學是什么”、“桂學有什么”、“桂學能什么”三大問題,使桂學研究的各個方面都可以有安身之處,既為當前的桂學研究確立了研究模式、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等,也為地域文化研究的學科建設樹立了一個如何建立體系的示范。

    2,提出實踐是桂學研究的目標之一。地域文化研究中往往就理論研究理論,就以往研究以往,未能實現“去粗取精”的“古為今用”。本課題強調理論聯系實際,設立“多民族文化共存中的桂學精神研究”、“桂學應用研究”等子課題,著重討論桂學文化資源如何從潛在演變為發展的硬支撐,為桂學研究提供了實踐路徑。如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體現的當代廣西審美文化中的多民族精神,表現出智慧廣西的廣西形象。又如課題中已經實施的三大文化調查:廣西文化符號影響力調查、廣西區域文化調查、廣西鄰省文化調查;三大文化研究:抗戰桂林文化城研究、文學桂軍研究、山水實景演出研究;三大文化利用:制定桂林市文化發展規劃(2010一2015)、新西南劇展、建立白先勇研究中心,等。這些都為了本地區的文化建設提供可具操作性的建議。

    研究成果的主要不足及其原因

    其一,雖然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確立了桂學研究的框架,但桂學研究的框架內的具體方向很多,尚未能一一展開,如桂學中的語言文化、經濟文化、政治文化等。如有可能,我們希望把“桂學研究”繼續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們課題組愿意繼續承擔此項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更縱深、更廣闊地把桂學研究繼續進行下去。

    其二,雖然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確立了桂學研究與桂學應用結合起來的思路,探討了桂學研究如何與為社會服務的路徑,但提出的案例并不多,在此方面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

    胡大雷《地域學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以“桂學研究”為例的探討

    (《廣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

    “地域”成“學”,各具學術基礎、理論體系、社會需求及現實價值,而一些基本問題則是共有的。就桂學研究而言,其一,地域學研究以“人”為本,廣西地域居住人口構成多民族性的特點及各種成分的士人,應該予以更多的關注。其二,地域學研究的獨特性視角是地域,廣西遠離文化中心而又是中華文化向外域傳播的前沿,由此構成桂學的特殊形態。其三,地域學研究各具獨到的學術價值,桂學研究作為新興學問,既在于追溯學術之源,更應當注重其關注當前、放眼未來的應用價值。其四,地域學研究的社會意義,一般是傳承本區域最具有時代價值的民族和諧精神,而建設桂學,更是要確立桂學在中華文化發展傳播中的地位與作用,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提供文化智力支持。其五,桂學研究又承擔著建立新型的地域之學的責任,既有一定方向的科學研究目標,又要為社會服務并培養人才。

    胡大雷《桂學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

    (《桂學研究》第二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

    “桂學”成“學”,具其學術基礎、理論體系、社會需求及現實價值。其一,桂學研究以“人”為本,廣西地域居住人口構成多民族性的特點及各種成分的士人,應該予以更多的關注。其二,桂學研究的獨特性視角是其地域所在,廣西遠離文化中心而又是中華文化向外域傳播的前沿,由此構成桂學的特殊形態。其三,桂學研究的凝聚點在于本地域空間發生的重大事件,如太平天國運動、桂系集團等。其四,桂學研究作為新興學問,既在于追溯學術之源,更應當注重其關注當前、放眼未來的應用價值。其五,桂學研究的社會意義,傳承本地域最具有時代價值的民族和諧精神,明確桂學在中華文化發展傳播中的地位與作用,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提供文化智力支持。其六,桂學研究又承擔著建立新型的地域之學的責任,既有一定方向的科學研究目標,又要為社會服務并培養人才。

    胡大雷《<失父零丁>考論——兼論漢末北部灣地區的文化生態》

    (《社會科學研究》2014年第6期)

    戴良字叔鸞,又字文讓,孫權時為交州刺史,所撰《失父零丁》告示,或視之為怪誕,分析如下:其一,《失父零丁》是尋找異人的告示,文中的“父”是對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稱,怪誕形貌的“失父”,是所謂“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莊子》一書中就多載有如此有才德的異人。其二,如此怪誕之文,是漢末時代混亂“不可與莊語”所致,是任交州刺史的戴良“誕節”個性而形成的“論議尚奇,多駭流俗”的表現。其三,戴良上任伊始,繼承前任太守士燮的招攬人才,繼續為交州地域文化建設尋訪人才。其四,如此怪誕特色的尋訪人才的告示《失父零丁》產生于交州,也確實是因為交州地區有著如此三類異人:一是漢末大亂,中原人士多有躲避至此地的,如牟子等;二是邊疆少數民族,在中原人士看來,其相貌本就是怪異的;三是來往于交州的北部灣區域這一與海外交流通道的外來胡人,他們的相貌看起來也是怪異的。其五,從《失父零丁》這一文化現象,可以考察交州處于偏遠至極卻又有交通海外的便利的地域的獨特的文化生態,這就是不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方法,雖然是遠離文化中心的落后,卻又有交通海外的先進。這對我們理解東漢末年交州地區的社會、地域、士人、少數民族特性開拓了廣闊的空間;也對我們今日開發、建設邊疆地區提供新的思路。

    黃偉林執行主編《廣西文化符號》(廣西民族出版社2014年)

    文化符號是代表特定文化形態及其顯明特征的凝練、獨特的象征形式系統,在文化形象的構建中有著特殊的意義。鮮明、獨特的文化符號是特定文化形象的象征與標示。高度凝練、流傳廣泛的文化符號是文化軟實力的最直接體現。形象、凝練而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既是文化生產力和創新力的有效載體,也是高度的文化凝聚力、認同力和輻射力的有力體現。

    廣西是一片美麗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這里勞作、生息、繁衍。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廣西絢麗多彩、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為了對廣西文化知根知底,更好地揭示廣西文化的豐富內涵及其文化符號的社會影響力,2011年起,由胡大雷、黃偉林等專家組建的廣西文科中心桂學研究團隊開始著手進行廣西文化符號影響力調查工作。調查組分別在南寧、桂林、百色、北海、防城港、梧州等城市通過座談會、學術沙龍的方式廣泛征集候選符號,根據候選文化符號征集情況和專家的論證結果,最終確定了神話、地理、歷史、民族、人物、文化、遺產、風物、工業九個類別共220個廣西文化符號作為調查指標。

    經過對代表性、影響力和推廣價值三個測量項目的數據統計,獲得了所有220個廣西文化符號的調查排名。經過綜合評定,確定廣西最有代表性,影響力和推廣價值的文化符號,在這個基礎上撰寫了《廣西文化符號調查報告》,并組織力量對“桂林山水”、“劉三姐”、“壯錦”、“繡球”、“銅鼓”、“太平天國”、“桂系”、“山水實景演出”、“花山崖壁畫”等113個廣西文化符號的來歷、形成、內涵等以文圖并茂的形式給予表現并匯編成冊。

    這是第一本闡釋廣西文化符號,全面、形象地展示豐富多彩的廣西地域文化的書籍,為人們了解廣西歷史與現狀、地理與文化提供了一個視角獨特、意義典型的讀本。

    黃偉林主持“新西南劇展”活動

    西南劇展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是廣西現代歷史上最絢麗的一道風景線,是抗戰桂林文化城的文化高峰。黃偉林主持的“新西南劇展”以“青春激活歷史、學術引領時尚、信仰照亮人生”為宗旨,復排復演抗戰時期桂林文化城劇目,有效地開發了廣西現代歷史文化資源,使抗戰桂林文化城壯懷激烈的文化歷史轉化為活態的當代文化,在學術研究為地方文化建設服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作為桂學應用的一個成功嘗試,為保護、利用和開發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提供了富于探索價值的經驗。

    2014年,新西南劇展引起了全國范圍內廣泛的關注。新西南劇展的三臺劇目《秋聲賦》、《桃花扇》、《舊家》先后在廣西師范大學、桂林廣西省立藝術館、南寧錦宴劇院進行了演出,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反響。

    2014年6月,新西南劇展三臺劇目在第五屆“廣西校園戲劇節”中榮獲“大學生戲劇獎”的多個獎項。

    2014年11月,新西南劇展走出廣西,《秋聲賦》在上海演出,榮獲第四屆中國校園戲劇節的優秀導演獎、優秀劇目獎和優秀組織獎。

    2015年,新西南劇展走向鄉村,在廣西昭平縣黃姚鎮演出《桃花扇》,獲得當地居民和游客的贊譽。《光明日報》、《中國藝術報》、《文藝報》等國家級媒體均對其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和評論。

    王德明《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獲廣西第十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該書是國內首次在研讀大量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對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系統研究。主要研究了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發生與發展、特點以及它們各自的文化與文學創作。全書分緒論、上編、下編三部分。

    緒論概述了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主要類型、區別于同一時期其他地區的特點及其發生、發展的原因。認為清代粵西的文學家族主要有五種類型,即父子型、祖父孫型、兄弟型、叔伯兄弟侄子混合型和夫妻型,主要分布于桂北,多產生于乾隆以后,具有鮮明的移民特征、民族特征和發展的不平衡性,對廣西近代文學與中國近代文學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編分別從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發展,家風、家學、教育、科舉、女性與文學家族之間的關系等,研究和探討了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發展特點以及多種文化對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發生、發展的影響。認為清代粵西的文學家族經歷了順治至乾隆、嘉慶至咸豐、同治至宣統三個時期,其中順治至乾隆是初期,文學家族的數量、規模與成就一般;嘉慶至咸豐是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發展的頂峰時期,文學家族的數量、規模與成就空前絕后;同治至宣統時期,粵西文學家族繼續繁榮,但數量、規模與成就已遜于嘉慶至咸豐時期。而在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家風、家學、教育、科舉與女性等影響著文學家族的性格、價值取向、文學興趣、創作特征與文學家族的發展走向,對清代文學家族的發展起了特殊的作用。在這一部分中,還探討了清代粵西壯族文人文學家族的特點和意義,認為清代粵西壯族文學家族具有自己的文化與發展特點,它們的出現,既完善了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分布版圖,又標志著壯族文人文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下編主要論述了全州謝氏家族、臨桂陳氏家族、臨桂況氏家族、臨桂朱氏家族、臨桂龍啟瑞家族、桂林李氏家族、上林張氏家族、全州蔣氏家族、“鐔津三蘇”、臨桂王氏家族、灌陽唐氏家族等十一個清代粵西規模、成就與影響最大的文學家族的文化與文學,探討了這些文學家族各自的發展過程、文化特征及其文學創作的特點與成就,認為這些家族形成的原因、發展的過程與創作的特點、成就各自不同,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同時又表現出很多的共性,每一個家族都有一部生動的發展史。

    本成果的大多數內容,作為單篇論文分別發表于《民族文學研究》、《南方文壇》、《民族藝術》等國內著名刊物上,受到了同行專家的肯定,其中《論清代廣西的文學家族——“清代廣西文學家族研究之一”》于2012年獲桂林市第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張利群“桂學理論與方法論研究”系列論文(《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1、2、3、4、5、6期;2014年獲第13次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主要內容:“桂學理論與方法論研究”系列論文之一《論桂學研究的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從桂學研究的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論視角討論了廣西人類學研究及其具有廣西特色的審美人類學新興學科發展狀況,及其在實證研究、田野作業、細描法與深描法等特點;之二《論桂學研究的文獻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從桂學研究的文獻學理論與方法論視角,立足于廣西歷史文獻資源及其研究現狀,討論文獻學及其文獻研究的基本理論、原則與方法;之三《論桂學研究的社會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從桂學研究的社會學學科研究視角討論其理論與方法論對區域社會發展及其社會研究的作用;之四《論桂學研究的文化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從桂學研究的文化學理論與方法論視角對廣西區域文化發展及其地域文化研究的作用;之五《論桂學研究的歷史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從桂學研究的歷史學學科理論與方法論視角討論廣西歷史發展,包括史前考古、百越文化、駱越文化、嶺南文化、粵西文化、八桂文化的歷史脈絡等內容;之六《論桂學研究的文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從桂學研究的文學學科理論與方法論視角討論廣西歷代文學發展脈絡與當代文學發展狀況。多學科研究構成桂學作為地方學的跨學科綜合性視野及其分門別類的專業性學科研究,使6篇論文具有內在結構性、邏輯性與系統性,構成桂學學科研究理論與方法論整體,為桂學研究奠定學科研究及其學科理論與方法論基礎。

    學術觀點:①提出桂學是廣西地方學概念,相應于湖湘學、徽學、楚學、嶺南學、蜀學等地方學范疇;②桂學作為地方學的總體性范疇既具有地方學的學科性,也具多學科、跨學科、綜合學科的學科性,是學科與跨學科的結合;③桂學學科的綜合性,涵蓋各學科在內,具有跨學科研究的資源共享與優化、資源配置與組合、優勢互補、特色明顯的特點;④桂學之學作為學術、學問、學科、學派具有鮮明的學術性與應用性,必須依托學科研究及其學科理論與方法論,夯實桂學基礎成為重中之重的基本觀念。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
    一区精品麻豆入口| 久久人人做人人玩人精品| 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 99re6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福利专区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bt天堂| 99久久精品全部|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成人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流白浆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华人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高清三级精品人成 | 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vⅰdeoxxxx国产|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国产99视频精品草莓免视看| 9999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久|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久久99青青精品免费观看| 久草视频在线这里精品|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影院日本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国产三级精品视频|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selaoban在线视频免费精品| 无码乱码观看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蜜芽|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