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研究計劃執行情況:項目總體上按計劃正常進行。從2014年7月到2016年6月底,搜集資料工作繼續進行,但主要精力轉入外文檔案資料翻譯,中文檔案文獻資料的整理、錄入(主要是繁體字轉簡體)、數字化處理,同時,加強了對檔案文獻資料的整理研究,并發表了5篇論文、撰寫了3份內部要報(其中2份被采用并上報)。由于整個項目有分工、有合作,故整體進度按計劃完成,但各個子項目進展不一。
從2014年7月到2016年6月底,課題組成員共搜集包括5個子課題的外國檔案文獻72卷,2832份文件,9236頁,約610余萬字;其中,已整理(按數據庫標準中文標引)外文檔案1966份,6037頁,約420余萬字;已確定翻譯的外文檔案382份,1230余頁,約120余萬字。已翻譯英國、印度和美國檔案82萬字(中文);整理并數字化處理印度檔案30.2萬字(中文)。中國檔案盡管因外交部檔案館兩年來一直未開放而無法完成搜集任務,但已設法整理其他方面的中國檔案文獻65萬字。
另,委托課題組之外的合作者從英國新搜集檔案文件14839頁,尚未完成整理、查重;整理、翻譯印度檔案文獻42萬字(中文字數)。目前檔案搜集工作總數已完成75%,其中,英國檔案數量遠超計劃,且所占比例在70%以上;其后依次為中國、美國、印度、俄國、法國的檔案。目前邊繼續搜集邊整理、標引,主要力量用于翻譯,并擴大了參與人員。
其中,子課題(一),完成清代與民國時期漢文及英國、英屬印度有關中印邊界問題史料的收集與錄入。約20萬字。主要內容為:(1)19世紀中上葉英屬印度阿薩姆與中國西藏地方傳統邊界的條約、檔案、文獻。通過這些史料,可以看出其時中印邊界東段傳統習慣線是沿喜馬拉雅山南麓坡腳行走的。(2)清末民初,中國對察隅邊界的勘測標界與治理的檔案、文獻,證明了中國對“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的主權及有效管理。(3)1910年英屬印度提出“戰略邊界計劃”及其實施該計劃行動的檔案文獻,試圖將中印邊界東段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坡腳北移至喜馬拉雅山山脊,從根本上這個計劃是出于鎮壓印度及喜馬拉雅山南麓諸國的民族解放運動,企圖沿喜馬拉雅山山脊建立一條封鎖和鎮壓民族解放運動的“防火墻”。所謂有麥克馬洪線即來自這一戰略計劃。(4)西姆拉會議期間,麥克馬洪背著中方代表非法與西藏地方代表非法談判藏印東段邊界,及中國方面拒絕簽署西姆拉條約的檔案、文獻。這些文檔表明所謂麥克馬洪線是非法的、無效的。(5)英國和英屬印度炮制《艾奇遜條約集》14卷的檔案與文獻。這些文檔表明所謂麥克馬洪線是通過杜撰偽書、篡改歷史而問世的。
子課題(二),完成中印友好時期中國、英國、印度檔案文獻整理、翻譯、錄入23萬字。
子課題(三),完成中印關系惡化時期中國、英國、印度、蘇聯、美國檔案文獻整理、翻譯、錄入51萬字。
子課題(四),完成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時期中國、英國、印度、蘇聯、美國檔案文獻整理、翻譯、錄入39萬字。
子課題(四),完成中印邊界戰爭后中國、英國、印度、蘇聯、美國檔案文獻整理、翻譯、錄入69萬字。
學術會議:
1. 2014年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階段性成果匯報及專題研討會”。
2.2015年8月27—29日,課題主持人孟慶龍應邀赴臺北參加臺灣國史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印度研究中心、中國近代史學會舉行的“近代中印關系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英國與中印邊界問題的緣起》,發表主旨演講,并作會議點評。
3.2016年5月28—30日,孟慶龍應邀赴上海參加主題為“經濟全球化與亞洲的選擇——互聯互通與創新: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上海論壇2016”,并在高端圓桌“亞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民族、文化與宗教的向度”上做題為“中印關系與亞洲的未來”的演講。
4. 2016年8月3—6日,孟慶龍應邀赴拉薩參加“絲綢之路上的中國西藏”高級學術研討會,并做題為“英國與西藏問題和中印邊界問題的緣起”的演講。
5. 2015年7月17—18日,孟慶龍參加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在北京紫玉飯店舉行的“歷史與記憶:二戰結束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并在小組會議上做點評。
學術交流:
1. 2014年4月8日,孟慶龍研究員應邀在南開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做題為“英國對西藏的圖謀與中印邊界問題——兼談原始檔案的解讀與使用”的專題報告并進行學術交流。
2. 2014年4月22日—27日,項目組部分成員赴哈爾濱工程大學進行學術調研和交流活動。孟慶龍研究員應邀在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講壇作了題為“英國與所謂的西藏‘自治’及中印邊界問題的緣起”的學術報告。
3. 2015年12月9—12日,孟慶龍率課題組部分成員赴天津市委黨校進行學術
交流和調研。
國際合作:孟慶龍研究員一直保持與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教授及印度中國研究所所長阿卡婭教授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并在檔案資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孫潔與俄羅斯有關方面也建立了聯系。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內部報告2篇:1. 孟慶龍《關于抓住有利時機推動中印關系全面發展的對策建議》,2016年4月中辦《專供信息》第470期,國安辦《專供信息》第199期,2300字。2. 孟慶龍《從英國積極加入亞投行看中印邊界沖突中英國策略對國家利益的考量》,《要情》,西藏社會科學院主辦,2015年第15期(總198期),2015年第15期(總198期)。8300字。
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1篇:孟慶龍按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辦要求,配合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撰寫文章《日本二戰反思與美國責任》,發表在2015年8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報》()3200字)。
上述文章均被收入知網,并在多家網站轉載。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
(1)檔案搜集范圍超出原計劃,工作量和難度遠超預計。計劃以英國檔案和存放在英國的印度等方面的檔案為主,而不在各有關國家檔案中平均使用精力。在業已開始的合作者中擴大課題組成員,同時進一步加強與其他機構和學者的合作,盡可能減少課題組成員的工作量和經費支出。
(2)報銷難。本課題的主要工作主要是搜集、整理、篩選檔案,并進行中文標引和翻譯、校對、統稿,這些占整個工作量的近2/3。這些工作多是知識、時間、精力、技術方面的投入,難以開具報銷發票。預算中已將收集、整理、錄入、復印、掃描、翻拍、導入數據庫、中文標引、翻譯、校對、統稿等,連同購買圖書、數據庫使用費,列入“資料費”,占總資助額的46%。但根據實際情況,此部分“資料費”的比例仍需提高。
(3)鑒于人員、時間和經費方面的問題,擬調整工作計劃。俄文檔案搜集費時費錢,2014年已有課題組成員利用社科院項目出訪俄國,但查閱檔案需要預約、且等待時間近一個月。考慮到國內已有人在俄國檔案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計劃利用國內已有的相關成果,避免重復勞動,并減少不必要的開支。美國方面的檔案可作為英國檔案的補充,也要比原計劃減少投入。目前美國檔案進展稍慢,此前曾請合作者在美國搜集,但效果欠佳,計劃2016年底2017年上半年由課題組成員親赴美國繼續搜集。
與此同時,要適當增加計劃書中并沒有包括的法國等方面的檔案資料。
(4)在權威核心期刊和重要核心期刊公開發表成果難。鑒于本課題涉及邊界和宗教等敏感問題,社科院所有期刊及國內其他一些權威核心不便發表課題的一些階段性研究成果,故擬對計劃書中的出版計劃做適當調整,改為在核心期刊和有影響的期刊上發表。適當增加內部報告。
(5)增加設備。2012年申請立項時,課題組成員手中的設備均能正常使用。4年后,有些設備已經老化,常出故障,不能保證正常工作,故申請購置一些電腦、存儲設備等。
(6)根據目前進展情況,實際工作量估計超出原計劃近1/3。再加上課題組多名成員退休、身患疾病,以及成果公開出版方面的實際情況,為保證成果完成質量,申請成果形式略作調整,時間上申請項目延期2年。
二、研究成果情況
1. 論文,孟慶龍:《中印邊界沖突中的英國因素》,《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6期。2.3萬字。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15年第2期全文轉載。4月份獲第三屆“百盛—清華學報優秀論文獎”,被引3次、下載531次。
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作為印度的前殖民國,英國對于中印邊界問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它通過一手策劃、操辦西姆拉會議,炮制“麥克馬洪線”,埋下了中印邊界紛爭的種子。冷戰爆發后,面對世界格局和國際關系的新變化,特別是新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的不斷提高,國力衰弱的英國,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其在亞洲的利益及在國際關系中的影響力,在中印邊界沖突的過程中,英國雖然對印度提供了相當程度的支持,但多有保留,同時極力避免刺激中國,設法與中國維持較為穩定、平和的關系,試圖在中印之間保持“平衡”,把握、拿捏得很有分寸,充分顯示了其老牌帝國處理復雜、敏感外交和國際問題的“圓滑”和“老到”。
學術價值、社會影響:自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到現在已有近52年的時間,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正確總結這場戰爭在國際關系中的經驗教訓,有助于鍛造符合時代要求和中印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新的睦鄰關系。英國在中印邊界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上有著其特殊的地位。對于中印沖突的歷史根源,英國難辭其咎,負有直接責任。然而在中印關系惡化、以至發生邊界沖突的過程中,英國并沒有像美國那樣赤裸裸地干涉中印爭端并在亞洲國家間進行挑唆。它雖然對印度提供了相當的援助,但并未明確支持印度的立場和主張,同時保持了與中國的關系,為自己在外交、政治等方面留下了很大的活動空間。英國對中印雙方所持的態度和采取的行動,完全不能反映關系的親疏,也不是出于對自己過去行為的反省,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維護其在亞洲乃至全世界的利益,充分顯示了其老牌帝國處理復雜、敏感問題的“老到”和“圓滑”。如此考量,足證實際利益在國家間關系中之重要性。英國歷屆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前后拿捏把握的分寸,也提供了我們深刻認識英國外交一個絕好的窗口。
2.論文,孟慶龍:《西方霸權陰影下的弱國舊事——英國圖謀西藏“自治”與中印邊界問題緣起》”,《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年12月下,1.3萬字。
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英國對中國西藏早就有野心,曾一度動過吞并西藏和支持西藏“獨立”的念頭,后來演變為通過多種手段努力削弱中國中央政府與西藏的關系,圖謀使西藏實現“自治”,進而達到實際控制西藏的策略。英國先是提出中國對西藏僅擁有“宗主權”,后又一手策劃西姆拉會議,逐步提高西藏的地位,為西藏“自治”制造歷史“依據”和法理“依據”。英國在西藏問題上的一系列圖謀和行徑,特別是劃分“內藏”和“外藏”,企圖擴大西藏地方政府的權力,并迫使中國政府代表草簽以條約方式承認包含“麥克馬洪線”的地圖的西姆拉協定,為日后中印邊界問題埋下了紛爭的種子。
學術價值、社會影響:此文被《人民論壇·學術前沿》作為“本刊推薦”文章,并加了“編者的話”:歷史上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曾經遭受怎樣的不公境遇?近代以來,為實現民族復興,國人為何前赴后繼、矢志不渝?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孟慶龍研究員廣泛搜集整理了英國國家檔案館和印度國家檔案館存放的相關原始檔案文件,中國的重要檔案文獻資料,當事人的日記、回憶錄,以及國內外學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對各方資料進行了全面、客觀、系統的分析和解讀,撰成“西方霸權陰影下的弱國舊事——英國圖謀西藏‘自治’與中印邊界問題緣起”一文,展現了百年前西方霸權對舊中國毫無公理的強權行徑,以近代外交史實生動地說明了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對國家和民族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文章論據翔實,論述充分,兼具較高理論價值和重大現實意義,在此向讀者鄭重推薦。本文被多家政府網站和學術網站轉載。
3.論文,孟慶龍:《印度對中印邊界問題態度的變化》,《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16年第5期(已排版、看清樣)。1.85萬字。
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印度對中印邊界問題的態度包括兩層含義,即對地理上的習慣線和實際控制線的立場,以及對解決中印在地理邊界問題上的分歧的態度。70年來印度在地理邊界上的立場沒有明顯變化,但其政府、議會、軍方、媒體和公眾,特別是學術界,對邊界問題的認知以及解決問題的態度,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對于中印關系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有關方面檔案文獻的解讀分析,既可對中印邊界問題的極端復雜性和解決問題的長期性有充分的認識,也會對解決問題的前景充滿信心。
學術價值、社會影響:本文重點不在于深入探究印度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責任,也并非要仔細掂量印度在1962年戰爭中的得失,而是依據有關方面的檔案文獻資料,從細節入手,通過對中印邊界問題起源的解析、邊界問題對中印關系影響的梳理,以及對印度政府、軍方、議會、媒體、公眾輿論不同歷史時期在邊界問題上的態度的具體分析,提高人們對中印邊界問題的復雜性和解決問題的長期性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考察印度在邊界問題上的態度的變化,要體認到邊界問題對中印關系的消極影響在趨向減少,維護邊境地區的安寧、尋求共同發展已成為中印兩國的共識。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印兩個文明古國,世界上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一定會有足夠的智慧和耐心最終找到公平、公正地解決復雜棘手的邊界問題的方法。中印關系的和平發展,對于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要中印雙方都采取主動行動,進一步加強政府領導人、議會、軍方、媒體、學術、教育、青年等方面的來往和互動,切實照顧彼此的利益關切,妥善管控分歧,就會由外界渲染的“龍象之爭”變為現實中的中印共贏。事實證明,正常發展、不斷深化的中印關系的良好互動,已經帶動了邊界問題的不斷向好進展;而邊界問題的緩和、邊境地區的安寧和繁榮,乃至邊界問題的最終雙贏解決,反過來一定能促進中印關系的整體發展。作為兩個發展速度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印兩國攜手,一定能為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4. 論文,孟慶龍:《中印關系與亞洲的未來》,《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年8月,1萬字。
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和平、友好一直是中印關系的主流。妨礙兩國關系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英國殖民印度時期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所謂西藏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對中印邊界問題的認知和態度出現了積極變化,邊界問題對中印關系的影響呈減弱趨勢。在與亞洲其他國家、特別是印度鄰國的關系中,中國始終遵循睦鄰友好、互利共贏的原則,發揮著建設性作用。在印度對華政策方面,域外國家的影響越來越小。中印在戰略層面的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而非“零和”游戲。中印關系的友好、和平發展是亞洲大陸乃至整個亞洲光明未來的重要前提和保證。
學術價值、社會影響:雖然中印邊界問題極其復雜,解決問題需要有長期準備,中印關系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處理,今后的發展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我們應體認到,邊界問題對中印關系的消極影響在趨向減少,維護邊境地區的安寧、尋求共同發展已成為中印兩國的共識。中印兩大文明古國,有足夠的智慧和耐心最終找到公平、公正地解決復雜棘手的邊界問題的方法。只要雙方都采取主動行動,進一步加強交往和互動,切實照顧彼此的利益關切,妥善管控分歧,就會實現共贏。越來越多的中印有識之士達成共識:只要中印攜手,亞洲大陸就會和平、穩定,整個亞洲就不大可能出現大的動蕩。中印關系的和平發展,對于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 要報,孟慶龍:《關于抓住有利時機推動中印關系全面發展的對策建議》,2016年4月中辦《專供信息》第470期,國安辦《專供信息》第199期。0.23萬字。
此文與2016年4月印度總統訪華前夕撰寫,很快被社科院審批后上報。
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本人在主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英美印俄五國有關中印邊界問題解密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和社科院相關創新工程課題期間,通過對多國解密檔案及印度未解密的檔案資料和研究報告的研究,以及與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成員阿爾卡·阿卡婭教授等智庫學者的交流,認為目前印度國內輿情和對外政策中顯現出諸多有利于中印關系發展的積極因素,建議我國利用這一時機,采取更多主動行動,推動兩國關系的全面發展。
學術價值、社會影響:是本課題學術研究與國家現實需要緊密結合的研究成果,旨在發揮國家重要智庫的作用。
6.論文,呂昭義:《民國標界第一樁——民國元年察隅巡邊標界史實考》,《中國邊界史地研究》,2014年第2期(2014年其中檢查時未來得及上報)。
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該文通過對檔案文獻的整理與考釋,確定了民國元年中華民國特使會同察隅地方政府與駐軍南下巡察邊界,在壓必曲龔建立中華民國界這一重大史實。這一界標是在西藏地方分離勢力在英國和英屬印度的支持下掀起“驅漢狂潮”,圍攻察隅之際,針對英國和英屬印度推行戰略邊界計劃,侵占我國領土而樹立的,標志著新生的中華民國對傳統邊界的承襲和中華民國對察隅邊界地區的固有主權。
學術價值、社會影響: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近代史》2014年第9期全文轉載。
此外,課題組成員還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
1.要報,孟慶龍:《從英國積極加入亞投行看中印邊界沖突中英國策略對國家利益的考量》,《要情》,西藏社會科學院主辦,2015年第15期(總198期),2015年第15期(總198期)。0.83萬字。
2.論文,孟慶龍:《日本二戰反思與美國責任》,《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8月18日。0.32萬字。此文為作者應社科基金規劃辦要求所寫。
3.論文,宋麗萍(第一作者):《印度倫理觀的歷史變遷及結構性特征》,《南亞研究季刊》2014年第4期,約1.2萬字。
4.論文,宋麗萍(第一作者):《試論21世紀印度毛主義運動暴露的國家政府缺陷》(第一作者),《南亞研究》2015年第2期,約1.5萬字。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