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執行情況
本課題的任務是在全面整理和研究河南鄧州八里崗遺址11次發掘的仰韶文化早中期(及此前的賈湖一期遺存)資料的基礎上編寫發掘報告。為此課題設計了六個子課題,分別為年代和人與動物骨骼的同位素信息研究、人骨的體質狀況與遺傳結構研究、植物遺存研究、動物遺存研究、陶器和石器的整理與研究、整合研究及報告編寫。其中前五個子課題根據出土資料的情況和研究人員的研究專長,將在課題多個研究問題的指導下,對所有八里仰韶文化早中期所有發掘出土的實物資料進行分類的深入研究,并撰寫相關研究報告。第六子課題則要在整個總體研究框架的指導下,整合所有子課題的研究成果,結合聚落與墓地的分期、布局與結構全面復原各個時期的社會與意識形態及其變化發展的過程,并匯編成兩部報告。
目前完成了所有出土遺物的分類工作。其中自然遺存樣本已經交由年代及同位素、人骨、植物和動物等4個子課題進行相關測試和研究。人工制品業完成了拼對和修復工作,復原器物近1000件,目前正在進行繪圖、照相和報告的編寫基礎工作。各子課題的研究工作按照計劃進展十分順利。
1、年代及穩定同位素子課題對賈湖一期、仰韶早期和中期的樣本分別提取了植物、動物和人骨樣本30余個,目前已經完成測樣,取得令人滿意的數據。特別對其中M13一座墓葬座了綜合研究,這座墓葬為二次合葬,有90具人骨,本課題對這座墓葬人骨做了年齡性別鑒定以及頭骨形態學測量、古病理研究。并采取新的“逐步抽樣”方式測定了其中14個個體的絕對年代,得知年代最早的BA071647校正為3360BC(94.2%)-3080BC,年代最晚的BA071660校正為3030BC(95.4%)-2880BC,是知這90個死者至少是在200多年間死亡的。這就為正確評估M13所葬人群的的社會結構提供了準確的年代依據。對合葬墓人骨絕對年代的測試以及采集這種年代樣本的抽樣策略都是本課題的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利用穩定同位素測定仰韶人骨以獲得仰韶早晚兩個時期八里崗人的食譜的研究目前已經完成了樣本的測試工作。
2、八里崗仰韶早期和中期墓葬有260余座,人骨近500具,目前已經完成了人骨的拼合及粘對工作。完成了部分樣本的年齡性別的鑒定、古病理和頭骨的測量等研究。
在M13中還選取了兩組(分別為5個和6個樣本11個個體的樣本交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進行MTDNA 測試,結果有5個樣本獲得數據。這5個獲得數據的個體中分別有兩對具有母系遺傳特征。研究結論傾向于M13中的人群不是單一母系血統的,很可能是收集了整個聚落不同家族長時期的死亡的部分人骨來重新埋葬的,至少否定了一個合葬墓中的人群是一個母系家族一定時間死亡群體的假設。這一結論與通過碳十四測年所得人骨年代間隔很長,以及由此推論M13所葬人群不會出自單一家族的結論正相吻合。這樣的研究策略和由此獲得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史前考古對合葬墓的研究中屬于首次。10個個體樣本交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做核DNA測試,也獲得足夠對比的基因片段,研究論文已經完成。
3、植物子課題當前完成了139份樣品的實驗室種屬鑒定和數量統計工作,共出土植物種子和果實4000余粒。目前正在已經完成初步的鑒定報告。其中賈湖一期發現的水稻小穗軸有接近70%屬于馴化類型,是研究水稻起源的重要數據。
4、動物遺存研究分為兩個部分,其中賈湖一期和仰韶早期的動物骨骼具有多樣性,目前已經完成了種屬的鑒定和統計工作。仰韶中期主要是一批隨葬的豬下頜骨,目前已經完成了性別年齡統計和埋藏學分析。已經完成鑒定報告。
5、陶器和石器研究子課題,完成了石器的抽樣巖性鑒定工作。陶器制法研究接近完成。
6、綜合課題組完成了仰韶早期和中期的分期工作。其中仰韶早期的墓葬至少分為三大期5小段。仰韶中期房屋分為三段,墓葬還可以分的更細,有4-5和階段。
7、綜合課題組已經開始著手撰寫《鄧州八里崗》(一)、(二)兩本發掘報告。整理、研究和報告編寫工作完成近三分之二。已經完成《鄧州八里崗》(一)文字30萬字(含檢測報告),插圖100幅,圖版78版(照片480張);《鄧州八里崗》(二)文字40萬字(含檢測報告),插圖120幅,圖版60版(照片400張)。
二、會議交流等其他情況
本課題組除了在課題開始的時候召開過啟動會議和課題內部的工作會議之外,其他幾次學術會議都是在資料整理現場進行,由各個子課題與首席專家等相關研究人員在南陽八里崗遺址整理室研討各子課題的相關研究情況并協調子課題間的合作問題。部分植物樣本帶到倫敦大學考古學院進行合作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況
發表CSSCI中文論文2篇。SCI英文論文1篇。出版專著2部。待刊CSSCI中文論文3篇。詳細情況如下。
1、《仰韶文化興盛時期的葬儀》,《考古與文物》2012年12期。對仰韶文化中期埋葬儀式的綜合性研究。
2、《白河流域史前遺址調查報告》,文物出版社,2013年12月。對八里崗遺址所在的南陽盆地6個縣市新石器時代遺址全面調查材料的報告和研究成果。
3、《社會權力的起源—中國史前葬儀中的社會與觀念》,文物出版社,2015年1月。對八里崗仰韶中期合葬墓做了新的解釋,認為是聚落社群經常進行的一種儀式。對中國新石器時代大型墓葬的葬儀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4、《考古年代學四題》,《文物》2015年9期。對考古年代學方法進行分析,第一次明確了考古學文化編年的意義和編年方法。利用了八里崗年代案例。
5、From Early Domesticated Rice of the Middle Yangtze Basin to Millet, Rice and Wheat Agriculture: Archaeobotanical Macro-Remains from Baligang, Central China (6700–500 BC) Nanyang Basin,PLOS ONE 2015/10/13.對八里崗遺址出土植物遺存特別是其中稻作遺存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包括中方課題組人員和英國倫敦大學課題組成員,是課題計劃中的中外合作研究成果。
6、《漢水中游地區史前糧倉的確認》,《考古與文物》已通知刊用。根據八里崗發掘糧倉類建筑,結合漢水中游地區從仰韶早期至屈家嶺文化時期十多處遺址發現的類似遺跡都應當是糧倉,可知糧倉是當時建筑群落的附屬建筑,為解決當時社會群體的經濟形態和社會形態提供了研究途徑。
7、《八里崗仰韶文化合葬墓M13葬儀研究》,《考古》已投稿。對八里崗仰韶文化中期M13進行了人骨死亡年齡差、人骨最小個體數、11個抽樣樣本的DNA檢測、隨葬144副豬下頜骨的年代研究,測算了該合葬墓人群的人口數,以解決這樣的合葬墓究竟是什么性質的葬儀,與此前仰韶早期合葬墓有何不同等問題。
8、《龍山-二里頭:中國新石器時代核心區域的衰落與青銅時代世界體系的形成》,《文物》通知刊用。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