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總體執行情況
自2014年7月以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城市近現代工業遺產保護體系研究》繼續推進,取得一系列成果,其中代表性工作概括如下:
①繼續進行基礎資料收集和實地調研工作,包括天津市區、濱海新區、上海、武漢、南京、洛陽、福州、廣州、重慶、揚州、西寧、廈門、鞍山、黃石、臺北等地的工業遺產考察及檔案文獻收集,并對中國、英國、日本、臺灣等地的工業遺產進行了考察。
②繼續推進天津、洛陽、福州等地的多項工業遺產測繪工作、繼續補充基于BIM技術的信息記錄,包括設備的BIM技術研究;在基于GIS技術的工業遺產數據庫框架之下,進一步完善全國工業遺產的數據。
③繼續開展對上海、福州、廣州、重慶、臺灣等地文化產業的調研,完成了部分報告書的撰寫和對上一階段內容的資料補充工作。
④在多個子課題中開展了國際合作研究,如與日本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教授、空間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瀨崎薰教授合作開展基于手機的城市遺產信息采集研究,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對天津的工業遺產進行信息監測和研究,嘗試國際化和跨學科研究工業遺產;與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合作開設“近代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綜合設計工作坊”,共同探討工業遺產適應性再利用的設計途徑。
⑤各子課題繼續推進并完成部分成果,課題組成員多次參加相關學術會議進行交流。如2014年9月24-29日,在韓國首爾召開的國際現代建筑遺產保護理事會(Docomomo)亞洲委員會年會上,徐蘇斌就中國工業遺產研究和保護發言,此外課題組成員發表論文2篇。2014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天津大學舉辦的“東方文化遺址保存維護國際研討會--文化遺址-古物藝術-知識信仰-記憶活化”研討會上,青木信夫與徐蘇斌作主題發言“Reporting on the Valua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 in 2014”,報告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和研究發展進程。2014年11月8日-9日,由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主辦的“‘永久黃’團體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召開,會上徐蘇斌發表題為“從黃海學社保護規劃思考工業遺產保護的完整性”的發言,受到企業史研究專家的好評。同年11月,在西安召開的“中國第五屆工業建筑遺產學術研討會”上,課題組成員發表論文4篇,探討中國工業遺產價值評估體系的建立,引起較大反響。2015年11月10日-14日,第七屆EAAC大會在韓國光州召開,課題組成員發表論文5篇,其中2014級博士生賴世賢作了關于中國近代早期工業廠房木屋架體系結構與構造技術發展研究的報告。2015年12月,徐蘇斌參加在北京召開的“2015京津冀‘城市,風景,遺產’學術論壇”并作主題發言。2015年11月,課題組成員在廣州舉辦的“中國第六屆工業建筑遺產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10篇,。
此外,2014年7月以來,課題組成員在《建筑學報》、《工業建筑》、《城市發展研究》、《中國園林》和《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CSCD、CSSCI、中文核心等檢索期刊發表論文26篇,指導碩士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4篇,指導博士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4篇。與此同時,各子課題組有多篇論文正在寫作中。
2)子課題一進展情況:中國工業近代化研究
本課題的目的在于從技術史的角度梳理中國工業近代化過程。已初步完成對天津市檔案館、天津市圖書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圖書館等部門檔案史料的查閱,還查閱了中國第一檔案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以收集關于工業的文字、圖片資料,并進行了實地考察,在次基礎上建立了數據庫。該課題側重以下四方面的研究:第一,從全國層面梳理了各種既往的研究成果,并根據我們自己建立的數據庫論證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階段和特征,完成了《關于中國近代城市工業發展歷史分期問題的研究》的論文。第二,對于重點城市的問題梳理。關于近代城市以天津為代表,完成博士學位論文《以天津為中心的舊直隸工業遺產群研究》,并于2015年12月順利通過答辯。該論文從工業遺產群這一保護理念出發,通過對中國現存的近代工業遺產進行梳理和分類,劃分了七個工業遺產群,并以天津為中心的舊直隸工業遺產群為例,基于實地調研,理清工業發展脈絡和遺產構成,總結特征。該研究通過構建遺產群“群-鏈-點”的階梯模式,揭示了該地區發展過程中工業所起到的作用,最終分析了舊直隸工業遺產群的價值定位,為天津的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研究基礎。此外,還針對青島工業遺產完成了博士論文《青島近代工業建筑遺產價值評價體系研究》;以洛陽澗西區156工業遺產為對象進行研究,完成了博士論文《洛陽156工業遺產群歷史研究與價值剖析》,并于2016年5月通過答辯。該論文通過梳理洛陽城基于6個國家的156個重點項目而規劃的新興工業城區的發展史和項目建設史,分析了其遺產構成和現狀,探索了工業遺產群整體性保護再利用的策略;針對因工業形成的城市,課題組對唐山開灤煤礦進行研究,完成碩士論文《從技術史角度探討開灤煤礦的工業遺產價值》。第三,對于工業建筑技術的研究,如《中國近代早期工業廠房木屋架體系結構與構造技術發展研究》、《中國近代制磚工業技術發展》。第四,對天津工業近代化、以及不同行業工業近代化歷史的研究也已全面展開,對1949年以前的天津的工業進行了分類歸納,在此基礎上,理清了天津工業發展的脈絡以及各個行業的發展歷程,并對天津的代表行業如紡織、化工、采礦、面粉、制革等行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洛陽、福州近現代工業化歷史研究也隨著兩地的工業遺產調查與資料收集而展開。此外,課題組還在各種雜志和中國工業建筑遺產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詳見清單);博士研究生陳國棟的論文獲得2014年《中國建筑教育》“清潤獎”論文競賽唯一一等獎,并獲得亞洲建筑史大會優秀論文獎。
3)子課題二進展情況:工業遺產信息采集與管理平臺建設研究
本課題致力于建立工業遺產數據平臺并探討與信息收集與管理的相關研究。第一,目前課題組構建了基于GIS技術的工業遺產數字化特征體系和工業遺產空間數據庫,側重于工業遺產的現狀。該數據平臺分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全國層面的數據;第二個層面是重點城市的數據;第三個層面是點文物。其中重點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據庫。代表性成果如下:指導完成了碩士論文《工業遺產信息采集標準化與數據庫建構研究》。并于2014年12月通過答辯。該論文體現了對工業遺產的信息采集與后期信息管理、展示、應用的探索,以推動和促進工業遺產的普查工作和保護規劃的編制。此外,在CSCD期刊《工業建筑》上發表文章《重點城市工業遺產GIS數據庫建構研究—以天津為例》等。第二,建立了為收集和分析中國工業遺產歷史信息的GIS平臺。目前有一位博士研究生正在撰寫此方向的論文。第三,針對過去忽視設備的普遍現象,對工業遺產的設備問題進行了信息采集的嘗試。2014年6月21日,課題組對天津新港船廠進行了工業設備和廠區的信息采集。此外,還對新港船廠二次調研,更新和補充了2012年采集的廠區信息。本次工作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完成對這批設備的信息采集,首次將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運用到了工業遺產設備信息采集領域,為保存新港船廠老設備信息、以及工業遺產中工藝和設備的研究做出了有益探索。完成了碩士論文《BIM在工業遺產信息采集與管理中的應用》,并于2014年12月通過答辯。該論文以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廠區、大沽船塢輪機車間、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新港船廠輪機車間內原有設備、新港船廠機加工車間生產工藝流線等案例實踐為基礎,闡述了BIM在工業遺產建筑和構筑物、設備與生產工藝流程、工業環境的信息采集、建模、管理的工作方法和流程,提出了工業遺產信息服務的概念并論證了基于BIM的工業遺產信息服務對工業遺產保護和研究等領域的支撐作用。第四,嘗試中觀層面信息采集。與日本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教授、空間信息研究中心合作開展基于手機的城市遺產信息采集研究,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對于天津的工業遺產進行信息監測和研究,嘗試國際化和跨學科研究工業遺產。
與此同時,數據庫建設模式在逐漸推廣,例如課題組對洛陽、福州、濟南等地展開的信息收集工作,繼續與河南科技大學開展合作,對洛陽澗西工業區的工業遺產進行測繪和信息采集,包括:①對洛陽長春路街區36街坊、洛陽澗西2號街坊、洛陽第一拖拉機廠裝配車間的整體測繪;②對洛陽澗西工業區整體、洛陽銅加工廠(現中鋁洛銅)、洛陽礦山機械廠(現中信重機)、洛陽一拖農耕博物館、河南柴油機廠、洛陽熱電廠的調研以及數據錄入。目前正在和福州、洛陽共同建立工業遺產數據庫,同時也帶動兩地高校的工業遺產研究。此外,課題組還和濟南規劃局共同建設濟南工業遺產數據庫。
4)子課題三進展情況:工業遺產價值評估體系研究
工業遺產價值評估體系的建設是準確評定工業遺產的價值并對其進行合理保護的核心問題。因此我們立足于編制工業遺產評估導則。為此,第一,從2012年開始,課題組連續兩年進行問卷調查,并在每年的全國工業遺產大會上公布研究成果,聽取專家意見。第二,2014年7月以來,基于對天津工業遺產的研究,繼續對鋼鐵、煤炭、船舶修造業、“三酸兩堿”行業、水泥玻璃行業和紡織行業(棉、毛、絲、麻)的工業遺產等進行了分行業價值評價研究。在全國工業建筑遺產學術研討會發表《近代中國重工業工業遺產價值評價研究——以煤炭、鋼鐵和船舶修造業為例》。在此基礎上對于全國的工業遺產分行業進行研究,論證制定工業遺產導則的可行性。完成碩士論文《基于價值評價的方法對天津堿廠進行工業遺產的分級保護》;在全國工業建筑遺產學術研討會發表《工業遺產價值評定調查研究報告——以北京等七個城市為例》、《從完整性問題看洛陽156時期工業遺產物質構成》、《天津塘沽南站保護現狀調查與價值淺析》、《開灤煤礦工業遺產價值認定與其遺產群的探討》等。第三,對于各地的工業遺產進行研究,以論證編制導則的可行性。指導完成博士學位論文《以天津為中心的舊直隸工業遺產群研究》、《青島近代工業建筑遺產價值評價體系研究》、《洛陽156工業遺產群歷史研究與價值剖析》。在CSSCI期刊《城市發展研究》上發表論文《從工業遺產到城市遺產——洛陽156時期工業遺產物質構成分析》。第四,對國外的工業遺產價值評估體系進行研究,在中文核心期刊《建筑學報》上發表論文《英美加三國工業遺產價值評定研究》;在CSCD期刊《工業建筑》上發表文章《英國工業遺產的評價認定標準》等。此外,在2014年韓國召開的DOCOMOMO年會上,課題組成員發表《Thinking on the Selecting Criteria and designation guid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
2015年5月,徐蘇斌代表中國建筑學會工業建筑遺產學術委員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工業遺產學部、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委員會起草并公布《中國工業遺產價值導則》(試行)。
5)子課題四進展情況:工業遺產保護與適應性再利用理論方法研究
課題組一方面探索適應性再利用的相關理論,另一方面與地方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合作,積極參與工業遺產保護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工業遺產保護與適應性再利用的經驗。第一,開展在全國層面的保護和再利用的現狀研究。指導完成博士論文《我國工業遺產再利用現狀及發展研究》,并于2015年12月通過答辯。第二,在保護規劃層面探討我國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和再利用政策和相關問題。該研究將由一名博士研究生撰寫博士論文。第三,開展工業建筑遺產保護和再利用案例的研究。課題組成員在中國第五屆、第六屆工業建筑遺產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工業遺存改造更新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北京、天津、上海、蘇州紡織廠為例》《青島工業遺產調查報告——適應性再利用的特征及成因研究》《工業遺產文物保護規劃問題探析》《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應納入城市存量規劃目標》。目前由一位碩士正撰寫相關論文,本年底即將畢業。第四,對于保護技術進行研究,指導完成碩士論文《近代工業遺產建筑單體(1840年-1910年代)修繕與再利用設計的研究》,并于2015年12月通過答辯。
此外,重大課題組協同其他高校共同開展相關研究。2014年3-6月,與河南科技大學共同開展了“洛陽澗西工業遺產改造再利用研究之廠房改造”和“洛陽澗西工業遺產改造再利用研究之歷史街區更新設計”的課程設計,一方面對澗西區及洛陽第一拖拉機廠進行了整體調研,針對一拖及現行城市規劃,完成了一拖廠區內小型創意城市的城市設計,并對裝配車間進行虛擬性改造和再利用設計;另一方面開展對澗西區2號、36號街坊的整體調研,結合現行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現狀,分別對兩個街坊進行整體性虛擬性改造和再利用設計,目標是城市更新及品質提升。
2014年6月28日-7月8日,課題組和全國和重點高校同濟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青海大學舉辦“青海設計工作營”,聯合對20世紀60年代大三線的重要軍事工業遺產705廠(大通)進行調查和研究,提出了再利用方案和建議,并舉辦了大型講座。此舉受到青海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6)子課題五進展情況:從工業遺產保護到文化產業發展
本子課題力圖研究工業遺產和文化產業相結合的機制,為今后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提供參考。第一,對國外的相關案例進行資料收集。2014年7月以來,課題組成員先后在國內外展開調研。一方面,國外的調研工作主要來自對英國相關案例的考察,包括倫敦的科學博物館、利物浦海事商業城、曼徹斯特科學工業博物館、萊斯沃斯和韋林花園城市、愛丁堡The Grange花園郊區、科茲沃茲若干古鎮名村等大量的城市建筑、文化遺產和工業遺產案例。另一方面,課題組成員先后參觀了福州、廈門、重慶、廣州、上海、臺北、基隆、新北、宜蘭、花蓮等地的相關案例并對相關人士進行了訪談。第二,對我國的文化產業發生、發展動因進行研究。指導完成博士論文《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與文化產業結合發展之動因研究》,并于2016年5月通過答辯。該研究以文化產業的空間聚集特征及中國工業用地更新特征為切入點,選取8個代表性城市,從經濟學視角分析了文化產業與中國工業遺產再利用結合的動因,通過探討兩者結合的基礎、發展的動力,闡明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與城市產業升級相結合的真正內在動力和外在表現,從而為實現城市中心區存量土地盤活、產業結構調整與歷史文化延續的整合提供理論參照。其塔代表性成果如:CSSCI期刊《城市發展研究》上發表《高校帶動下的文化產業與工業遺產再利用協同發展》;在中文核心期刊《建筑學報》上發表論文《劃撥土地使用權制度影響下的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以北京、上海為例》;在CSCD期刊《工業建筑》上發表論文《青島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模式的選擇機制研究》等;在2016年中國第六屆工業建筑遺產學術研討會發表《談工業遺產研究與產業經濟關聯研究的必要性》;在2015韓國東亞建筑史年會(EAAC)發表《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Policy Orientations 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use Ways of Industrial Heritage》等多篇學術論文;在《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發表文章《城市土地政策對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影響分析》。第三,課題組對于價值的展示進行了探討。指導完成碩士論文《工業遺產保護性再利用的價值重現方式初探》,并于2015年12月通過答辯。
2、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徹底的調研是本課題努力的目標。2014年7月以來,課題組成員繼續開展相關調研和測繪。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基礎資料收集和實地調研,包括天津、福州、廈門、廣州、重慶、上海、南京、武漢、鞍山等地的工業遺產考察及檔案文獻收集,并對中國臺灣、日本、英國等地工業遺產進行了考察。
1)基礎調研
天津市河北區工業遺產再利用調查:2014年6月24日,對天津已經完成改造進入再利用的綠嶺、棉三等園區進行了實地調研,并對開發經營者及園區內的入駐企業進行了訪談。
青海西寧221廠調研:2014年,課題組成員對已經完成保護規劃的221廠進行了實地調研。
青海西寧705廠測繪:2014年8月,課題組成員對705廠內的建筑單體分組進行了測繪并建立了電腦模型。
福建近現代工業遺產考察:2014年8月,課題組成員對福州市近現代工業遺產福州馬尾船政、福州大學機械廠、福州新華印刷廠、廈門市沙坡尾藝術西區、廈門市集美集文化創意園區、泉州西街面粉廠、泉州市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泉州“六井孔”音樂文化創意園、泉州領show天地創藝樂園進行了考察,并在華僑大學暑期風貌建筑調查小組的協助下完成對三明市近現代工業遺產的普查,最終完成了《福建工業遺產調查報告》。
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及輪機車間的調研、測繪及信息采集:2014年9月25日,課題組成員對北洋水師大沽船塢的整體現狀進行了新一輪全面的調研和測繪,并對輪機車間著重進行了現狀調研;2014年10月22日,課題組成員和日本專家再次考察大沽船塢,對大沽船塢運用日本專家的方法進行了信息錄入,并對輪機車間著重進行了現狀的補充調研。
江蘇省揚州市河北區工業遺產史料調查:2014年12月,課題組成員對揚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現存建國初期的工業建筑施工圖紙進行資料收集,并現場考察了即將拆除的揚州亞星汽車制造廠。
洛陽工業遺產的調研和測繪:自2014年2月起,課題組繼續開展了對該區域的調研、考察及測繪工作。在河南科技大學的大力配合之下,2014年2月,課題組成員再次對洛陽澗西工業區的道路、住宅、廠區和大專院校的科教建筑進行了整體的考察,重點對城市肌理與各類規劃用地在不同時間的變化進行考察。2014年3月17日—29日,課題組成員在前期工作基礎上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對長春路36號街坊住宅平面、立面及總平面深入補測;對洛陽澗西2號街坊的整體測繪;對洛陽第一拖拉機廠裝配車間測繪平面和立面測繪,并就洛陽拖廠廠區、規劃、生產工藝在廠區內的組織,建成后使用變遷、產品、廠房內部結構、空間等情況,聽取了廠方領導的介紹。2014年3月26日,對洛陽澗西工業區洛陽銅加工廠(現中鋁洛銅)進行了實地調研。;2014年3月28日又對洛陽澗西工業區洛陽礦山機械廠(現中信重機)進行了實地調研,包括洛陽礦山廠區、規劃、建成后使用變遷、廠房內部結構、廠區交通、空間等,并對比澗西區北線四大廠區規劃及使用現狀和洛陽城市規劃定位,從中尋找內在依據與聯系。2014年4月3日,課題組成員對洛陽一拖農耕博物館展開考察,并深入了解一拖建廠史及目前作為工業旅游基地參觀項目的展陳情況;2014年9月19日,課題組成員拜訪了發改委工業科李科長,了解了澗西區進一步的工業發展規劃。2014年9月22日, 課題組成員對河南柴油機廠(原河南407廠)廠區進行了考察,包括河南柴油機廠廠區規劃、建成后使用變遷、50年代廠房內部結構、廠區交通、廠房空間以及后續新建項目的風格、用材等;2014年9月24日,對洛陽熱電廠展開考察,包括熱電廠內部建設。
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與文化產業結合發展案例考察:2015年3-6月,課題組成員參觀和訪問了臺灣的工業廠房改造案例,并記錄改造現狀,如臺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臺北自來水博物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基隆海科館,新北市立黃金博物園區,宜蘭酒廠文化園區,宜蘭玉兔鉛筆學校,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花蓮光復糖廠觀光休閑園區,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2015年3月26日-31日,課題組成員對福州、廈門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案例進行考察:與廈門市湖里區相關負責人進行訪談,了解市一級以及區一級政府在老工業廠房改造方面的政策和工作,并參觀和訪問工業廠房改造案例,如聯發華美空間文創園、龍山文創園、芍園壹號、閩臺A.D創意產業園等;2015年4月,課題組成員展開鞍山工業遺產遺產的調查研究工作,重點考察了昭和制鋼所本社事務所舊址,昭和制鋼所1號高爐舊址,井井寮舊址和鞍鋼集團展覽館;2015年5月31日-6月2日,課題組成員參觀和訪問了重慶的工業廠房改造案例,并記錄改造現狀,如S1938創意產業園、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重慶工業博物館等;2015年6月3日-6月5日,課題組成員參觀和訪問了廣州工業廠房改造案例,并記錄改造現狀,如廣州化學纖維公司、廣州紡織機械廠(廣州第一棉紡織廠)、太古倉、碼頭等;2015年6月6日-10日, 課題組成員參觀和訪問上海工業廠房改造案例,并記錄改造現狀,如春明粗紡廠、上海電站輔機廠、上海鋼廠十廠原軋鋼廠、吳淞大中華紗廠、上海第八棉紡織廠等。
此外,2015年4月-9月,課題組成員利用在英國聯合培養的機會,對英國近代城市建筑遺產和工業遺產展開調研。調研工作主要包括倫敦的科學博物館、利物浦海事商業城、曼徹斯特科學工業博物館、萊斯沃斯和韋林花園城市、愛丁堡The Grange花園郊區、科茲沃茲若干古鎮名村等大量的城市建筑、文化遺產和工業遺產案例。
2015年6月2日-17日,課題組成員對上海、南京、武漢、黃石四個城市的工業遺產再利用情況進行調研,收集基礎資料。
2015年,課題對于日本第一個世界遺產級別的工業遺產--富岡制絲所等進行調查。
2)學術交流
2014年9月24-29日,在韓國首爾召開的國際現代建筑遺產保護理事會(Docomomo)亞洲委員會年會上,徐蘇斌就中國工業遺產研究和保護發言。與會者認為建立《導則》是國際共通的問題,會議主持人建議2016年在里斯本召開的下屆會議上能對該問題進行討論。
2014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天津大學舉辦了“東方文化遺址保存維護國際研討會--文化遺址-古物藝術-知識信仰-記憶活化”研討會,青木信夫與徐蘇斌做主題發言“Reporting on the Valua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 in 2014 ”,報告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和研究發展進程。
2014年11月,在西安召開的“中國第五屆工業建筑遺產學術研討會”上,課題組成員發表論文4篇,探討中國工業遺產價值評估體系的建立,引起較大反響。
2014年11月8日-9日,由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主辦的“‘永久黃’團體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上徐蘇斌發表了“從黃海學社保護規劃思考工業遺產保護的完整性”,受到企業史研究專家的好評。
2015年4月17日-19日,徐蘇斌教授受邀赴香港中文大學,就國家社科重大課題(National Social Science Major Project)做主題報告《中國城市近現代工業遺產保護研究》(The Research of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此次報告主要介紹了課題研究框架和五個子課題的研究內容及現階段進度。主題講演后徐蘇斌教授受邀參加博士論壇的論文評審。
2015年8月,徐蘇斌考察香港工業遺產保護,并參加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研究生研討會,利用中國研究資料中心進行短期研究。
2015年8月30日-9月5日,吳蔥、何捷、劉靜、李珂參加CIPA研討會,與會師生進行“連續尺度的GIS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支持框架——以19世紀的一個軍事工業遺產為例(A Gis-based Cultural Heritage Study Framework on Continuous Scales: A Case Study on 19th Century Military Industrial Heritage)”和“歷史建筑解讀和BIM模型之間的協作:以3D輸出為導向的類型學數據采集方法(Coordination between Understanding Historic Buildings and BIM Modelling: A 3d-Output Oriented and typological Data Capture Method)”兩個口頭報告。
2015年11月10日-14日,第7屆EAAC大會在韓國光州召開,會議主題是“實踐的歷史:21世紀實踐中的歷史和歷史中的實踐”(Practical History:History in Practice and Practice in History during the 21st Century)。徐蘇斌教授作為大會2015年組織委員會成員參加會議。中心的多名教師、博士生、碩士生也參加會議并發言。如2012級博士生陳國棟將作關于天津英租界規劃建設比較研究的發言,2014級博士生賴世賢將作關于中國近代早期工業廠房木屋架體系結構與構造技術發展研究的發言。
2015年11月,徐蘇斌參加在廣州舉辦的“全國工業遺產大會”,并做主題發言。
2015年12月,徐蘇斌與青木信夫參加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世界博覽會與人間的歷史”(京都)等進行亞洲與世博會的國際研討會并發言。
2015年12月,徐蘇斌參加在北京召開的“2015京津冀“城市,風景,遺產”學術論壇”并做主題發言。
2016年6月,與法國巴黎索邦第一大學進行視頻會議,雙方互通了階段性成果,為9月份來訪做前期準備。
3)國際合作
在多個子課題中開展了國際合作研究,其中與日本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空間信息研究中心合作開展了基于手機的城市遺產信息采集研究;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對于天津的工業遺產進行信息監測和研究,嘗試國際化和跨學科研究工業遺產;與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合作開設“近代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綜合設計工作坊”,共同探討工業遺產適應性再利用的設計途徑;和英國諾丁漢大學合作進行工業遺產濱海新區工業遺產規劃再利用。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4年7月以來,各子課題研究工作已進入補充階段,相應成果通過會議論文、期刊論文等形式進行了發表,并通過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與國內外專家同行進行交流。
2014年9月24-29日,在韓國首爾召開的國際現代建筑遺產保護理事會(Docomomo)亞洲委員會年會上,徐蘇斌就中國工業遺產研究和保護發言,此外課題組成員發表論文2篇。2014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天津大學舉辦的“東方文化遺址保存維護國際研討會--文化遺址-古物藝術-知識信仰-記憶活化”研討會上,青木信夫與徐蘇斌作主題發言“Reporting on the Valua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 in 2014”,報告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和研究發展進程。2014年11月8日-9日,由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主辦的“‘永久黃’團體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召開,會上徐蘇斌發表題為“從黃海學社保護規劃思考工業遺產保護的完整性”的發言,受到企業史研究專家的好評。同年11月,在西安召開的“中國第五屆工業建筑遺產學術研討會”上,課題組成員發表論文4篇,探討中國工業遺產價值評估體系的建立,引起較大反響。2015年11月10日-14日,第七屆EAAC大會在韓國光州召開,課題組成員發表論文5篇,其中2014級博士生賴世賢作了關于中國近代早期工業廠房木屋架體系結構與構造技術發展研究的報告。2015年12月,徐蘇斌參加在北京召開的“2015京津冀‘城市,風景,遺產’學術論壇”并作主題發言。2015年11月,課題組成員在廣州舉辦的“中國第六屆工業建筑遺產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10篇,。
此外,2014年7月以來,課題組成員在《建筑學報》、《工業建筑》、《城市發展研究》、《中國園林》和《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CSCD、CSSCI、中文核心等檢索期刊發表論文26篇,指導碩士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4篇,指導博士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4篇。與此同時,各子課題組有多篇論文正在寫作中。
4、主要問題、改進措施
下一步工作需強化和改進的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進一步提高研究的完成度,繼續進行補充調查,整理完成報告。目前一些方面的研究尚需要補充,例如各個城市的工業遺產規劃特色,保護設計的案例研究等還需要補充資料。價值評估還需要進一步驗證理論框架。
第二,出版相關研究書籍和發表文章。已經和科學出版社協商,科學出版社有意向出版,其他還有出版社也希望合作,因此下個階段計劃著手稿件的審查和整理。目前考慮以叢書的形式分別出版五個子課題。
第三,強化與地方政府部門、行業學會等的合作,推介研究成果,使其充分發揮社會效應,為決策提供依據、為實踐提供指導。其中課題組研究編寫的工業遺產信息采集與管理標準導則、工業遺產價值評估認定導則都將繼續通過中國建筑學會工業建筑學術委員會的推動,力爭成為指導當前和未來全國范圍內工業遺產普查、認定工作的規范性文件。有關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報告,也需更多與政府管理部門的實際工作相結合,課題組下一步將繼續強化對于政府部門政策的研究與支持,力爭使研究成果更加符合實踐需求、發揮社會效應。
第四,繼續攻克研究中的技術難點。目前BIM和GIS技術應用于工業遺產信息管理還存在一系列技術困難,涉及軟件編程和二次開發,課題組未來將更多開展與天津大學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等專業團隊的合作,突破技術瓶頸。同時,與日本東京大學空間信息研究中心合作的基于手機的參與式城市遺產信息采集研究,也需繼續解決一系列技術適用性問題,課題組將通過更加密切的合作推進技術攻關。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
1)向相關政府部門、學會組織、重要報刊提交多項專家建議。2012-2015年期間編寫的《中國工業遺產價值評價導則》(試行)經由中國建筑學會工業建筑遺產學術委員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工業遺產學部、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委員會專家審議通過。初步推出了12項工業遺產價值評價指標:1)年代;2)歷史重要性;3)工業設備與技術;4)建筑設計與建造技術;5)文化與情感認同、精神激勵;6)推動地方社會發展;7)重建、修復及保存狀況;8)地域產業鏈、廠區、或生產線的完整性;9)代表性和稀缺性;10)脆弱性;11)文獻記錄狀況;12)潛在價值。同時,目前我國還沒有進行分行業的價值標準,課題組在推出總體評價導則指標后,又基于對天津工業遺產的研究,繼續對鋼鐵、煤炭、船舶修造業、“三酸兩堿”行業、水泥玻璃行業和紡織行業(棉、毛、絲、麻)工業遺產等進行了分行業價值評價研究。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TICCIH)中國委員會代表、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委員會會長、中國建筑學會工業建筑遺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工業遺產學部主任劉伯英對該《導則》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價值研究是工業遺產研究和保護最基礎和最關鍵的問題,徐蘇斌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博采眾長,針對中國工業遺產特色,制定出迄今為止最全面、最綜合的價值評價導則,為科學認定工業遺產的價值,明確工業遺產保護的內容,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論文成果發表。2014年7月以來,課題組成員在《建筑學報》、《工業建筑》、《城市發展研究》、《中國園林》和《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CSCD、CSSCI、中文核心等檢索期刊發表論文26篇,指導碩士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4篇,指導博士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4篇。此外,2014年9月24-29日在韓國首爾召開的國際現代建筑遺產保護理事會(Docomomo)亞洲委員會年會上,課題組成員發表論文2篇;2014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天津大學舉辦了“東方文化遺址保存維護國際研討會--文化遺址-古物藝術-知識信仰-記憶活化”研討會,青木信夫與徐蘇斌做主題發言“Reporting on the Valua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 in 2014 ”,報告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和研究發展進程;2014年11月8日-9日由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主辦的“‘永久黃’團體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上徐蘇斌發表了“從黃海學社保護規劃思考工業遺產保護的完整性”,受到企業史研究專家的好評。同年11月在西安召開的“中國第五屆工業建筑遺產學術研討會”課題組成員發表論文4篇,探討中國工業遺產價值評估體系的建立,引起較大反響;2015年11月10日-14日,第7屆EAAC大會在韓國光州召開,課題組成員發表論文5篇,其中2014級博士生賴世賢作了關于中國近代早期工業廠房木屋架體系結構與構造技術發展研究的發言。2015年12月,徐蘇斌參加在北京召開的“2015京津冀“城市,風景,遺產”學術論壇”并做主題發言;2015年11月,課題組成員在廣州舉辦的“中國第六屆工業建筑遺產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10篇。此外,《近代天津的英國建筑師安德森與天津五大道的規劃建設》獲《中國建筑教育》“清潤獎”大學生論文競賽一等獎,《Colonial Circulations of British Concessions and Contested Collages of Tianjin Concess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British Concession in Tianjin, 1860-1945》獲2015東亞建筑史大會(韓國光州)最優秀論文獎(中國大陸只有一名)。
3)獲獎情況。2012-2015年期間,課題組核心成員在工業遺產和近代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做出的工作,先后獲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僑聯、天津市總工會、天津市人民政府等頒發的“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著作獎交叉學科一等獎”、“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第五屆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成果”、“天津市建功立業先進女職工榮譽稱號”、“天津市海河友誼獎”等一系列獎項。所做工作獲2015年4月2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人民網、2013年6月6日和2015年2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2月《天津教工》“封面人物”、2014年1月12日《今晚報》、2014年3月7日《天津工人報》等重要媒體報道。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