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道”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想政治模式與倫理模式。然而,從當年孔子自稱“吾道”、曾參稱“夫子之道”、孟子明言“孔子之道”,迄今已2000多年,孔子之道究竟是什么,則一直沒有明確系統的答案,更沒有相對統一的認識。
孔子的思想主張
通過對《論語》的重新校正與解讀可知:孔子所講的“禮”,是當時尚存或流行的社會禮法和規范,而不完全是周禮;孔子講“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社會和諧與安定,而不是為了恢復周禮。“仁”,就是關愛他人;有仁德,就是有愛心。“仁者”,就是具有關愛他人的品行或思想的人,或者能夠關愛他人、做過關愛他人之事的人。“行仁”,就是獻愛心、做關愛他人的事。傳統所謂“全德之名”,是子思以來對孔子之“仁”的誤解。“仁”的實質是“愛人”,任何人只要甘愿為他人奉獻愛心,都能成為仁者。而為民造福,使百姓免受戰爭之苦,則是最大的仁。“仁”是個人的自愿,“禮”是社會的約定;“仁”屬于道德層面,“禮”屬于政治層面;“禮”的存在是客觀的,“仁”與“不仁”則是由主觀決定的;“仁”既不屬于“禮”,“禮”也不是“仁”的主導,“仁”更不得包攝“禮”,二者之間沒有主從或領屬關系,也不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仁者”不必知“禮”,知“禮”者不必“仁”,二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義”,就是合宜、應該。人人知“義”而行“義”,社會自然和諧;國君知“義”而行“義”,天下自然和平。孔子講“義”,終極目的也是為了社會和諧、天下安寧。“智”的含義雖然只是聰明、有智慧,但在孔子那里,“智”及“智者”有其特定的表現特征和標準,包括不自欺欺人、不惑、不做蠢事、善于掌握時機、務實、知人、好學等。孔子主張“智”、“學”,首先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最終也是為了社會的文明進步。“中庸”,是德行而非道德,本義為“用中”,即凡事皆以“中”道處理;“中”指恰到好處、合乎標準、無過無不及,也就是最恰當、最合理,而非以往所謂折中。
孔子思想的核心
《論語》最核心的內容是教做人,做人的目標是成為“君子”,而做“君子”的起點是修身。修身之道具體包括知德、孝悌、學文、知禮、有仁、有智、有勇、明義、正直、誠實、守信、慎言慎行、有信仰、有能力、見賢思齊、事賢友仁、認真做事等等。君子之道,包括尚德、自強、上進、不爭、不驕、善良、重義輕利、重行輕言、重名聲求建樹、有知識知天命、有能力可大受、文質彬彬、心胸坦蕩、注重實踐、不搞宗派、和而不同、主持正義、實事求是、不求全責備、做事求根本、不做虧心事等等。孔子的人格君子論含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人格君子的條件除道德層面外,還包括諸如多能、有知識、求建樹、重實踐等與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相關的內容。行事之道,包括小心謹慎、認真厚道、光明磊落、擇善而從、實事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忍小謀大、行必果、重積累、執中庸、敏于行等。交友之道,包括交賢友、講誠信、不虛偽、重恩義、相忠告、不客套、廣交天下友等。為學之道,首先明確為學的意義,包括:改變人性、改變命運、獲取知識、彌補不足;為學的目的,一為修己,二為國家;為學的方法,包括培養興趣、讀書為主、注重實踐、學思結合、結合自身實際等等;為學的原則,包括從小立志、開卷有益、珍惜時間、打好基礎、學以致用、忌急功近利、活到老學到老等等。為師之道,包括良好的道德修養,豐富的專業知識,能創新,誨人不倦,以及能教學相長等品質。弟子之道,包括尊敬老師、愛護老師、孝敬老師、學業上幫助老師等。治國之道,包括“為國以禮”、實行“民主”政治、實行社會分工、以民為本、富民為先,教育為本、薄賦斂、平均財富、備戰備荒、取信于民、慎文書等等。為政之道,包括“為政以德”、正名分、正人倫、舉賢才、樹榜樣、悅近來遠、戒速謀遠、實行獎懲、行禮讓、以德化下等等。
孔子思想的價值取向
孔子主張積極入世,為社會所用,而前提是“邦有道”,即國家秩序正常,有正確的政治方針與治國方法;而“出仕”,并不等于做官。關于孔子的性命及天道觀:孔子認為人性固然是與生俱來的,但后天環境及人為努力可以改變它,使之發生移易。其“天”,始終是一種自然的、超人格的力量。關于孔子的鬼神觀:孔子承認祭祀,甚至虔誠于祭祀,并不說明他真正相信鬼神,因為祭祀在當時本身是一種禮。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說明在其思想深處,并不相信真有鬼神。孔子義利觀的表現:得利為正當行為;反對唯利是圖;見利必須思義;不以其道得之不處。關于孔子的榮辱觀:孔子雖講究成名,但不是虛名,而是實實在在能為身后人所稱道的名,其實質是要求人在生前有建樹;孔子以不義、不正、不直之行為為恥,說明在他那里,一切做不應該做的事情都是恥辱。關于孔子的婦女觀:前人認為孔子輕視婦女,完全是出于對《論語》兩章的誤解,而不知所謂“有一婦人焉,九人而已”之“一婦人”只是指來自后宮之婦人,“九人”專指來自社會的人才;“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之“女子”特指其妻(據“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可知),而非一般女子。關于孔子的平均觀:主要體現于《季氏》篇“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章,而舊誤“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孔子的大一統觀念主要表現為:以“天下”為一整體,承認“天子”為唯一君主;贊美大一統;反對僭越,維護大一統;期待“圣人”出,“天下”平;親身實踐大一統,包括執雅言、周游列國以“易”天下之“無道”,等等。
孔子之道的終極目標,是“天下有道”,即天下太平、社會和諧、百姓安居樂業、文明進步發展。實現其終極目標的途徑與方法,主要是通過教育和學習,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包括:使國君知“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為百姓謀福祉;使百姓了解并踐行“仁”、“義”、“忠”、“信”、“中庸”、“孝悌”等一系列美德。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論語》與孔子之道再認識”負責人、曲阜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