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什么形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現出來、外化于行,是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認同的重大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體現于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顯示了其表現形態的多樣性。“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表征的是國家的奮斗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基本內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征的是社會理想模式,是對國家理想目標的進一步展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表征的是國家倡導的精神和道德規范。可以發現,僅從理論概括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主題詞的表現形態就有理想、精神、道德這三種形態。
理想是指有根據的、符合邏輯的對未來事物的想象或期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含的理想包含著國家和社會兩層意蘊。二者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建黨95年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改革開放30多年來實踐經驗的總結,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學理性論斷。這個理想是共產主義最高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相結合的產物,是遠大目標與現實目標的統一。從具體內容來看,這一理想內含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從時間階梯來看,既包括近期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包括中期的第二個百年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還包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長遠目標。今天,全國人民正在黨的帶領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闊步邁進。這樣的理想既體現了我們黨的雄心壯志和堅強意志,又體現了我們黨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使人民群眾既有美好的憧憬,又有強烈的現實感,體現了遠大目標與現實目標的有機統一。這樣的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力量源泉。
精神是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的集中體現。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也是其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必須在繼承傳統民族精神精華的同時,不斷賦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了民族精神。革命時代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設年代的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時期的載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都是典型代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繼承了愛國、敬業等傳統民族精神的核心,還蘊含著改革創新的內核,體現出繼承與創新的統一。正是有了這種薪火相傳、奮發進取的民族精神,我們才有了攻難克堅、百折不撓的信心、勇氣和意志,才能使理想轉化為現實。
從哲學上看,價值與道德、價值觀與道德規范這兩對范疇的意義是相通的。價值是客體對于主體所具有的有利的、有意義的屬性,價值觀是人們對于價值、價值關系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道德作為意識形態,代表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其作用就是判斷人們行為是否應當,是否有意義、有價值。新中國成立以來,無論是建設年代的以“五愛”為基本要求的國民公德,還是改革時期的20字基本道德規范,都反映了當時主流價值觀的基本要求。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層面上就表現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四個核心詞。
道德重在行為規范,是一種行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為此,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道德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表現形態,首先體現為基本道德規范。從階梯層次上看,道德規范體系既包含著對圣人、賢人、君子的論述;也包含著對百姓的道德要求。從內容方面看,道德規范體系包括基本道德規范、職業道德規范、家庭倫理規范和社會公德規范。黨的十八大在闡述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后,在強調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族美德、個人品德教育的同時,又提出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要求,使我國道德規范發展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和傳統美德等五種具體規范。為了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認同,有必要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重新修改完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規范內容,提煉明確個人品德和傳統美德的具體內涵,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體現為人們日常言行的具體規范,便于遵循和踐行。
總之,理想、精神、道德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種基本表現形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有區別是指每種形態本身為多層次結構,理想有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和現實目標,精神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等,道德有基本道德規范和具體道德規范等。有聯系,一是指同一主題詞,其內涵可作多種形態的闡釋。二是指理想、精神、道德三種形態相互促進。美好的理想會激發人們的精神動力,良好的精神狀態有助于理想目標的實現和崇德向善、見賢思齊氛圍的形成。
(作者系浙江科技學院紀委書記、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