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名片】
尹韻公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新聞學概論》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新聞傳播學科評審組召集人,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首批入選者,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首批入選人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
【專家風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韻公的人生軌跡幾番輪轉,充滿傳奇色彩。從提出震動史學界的“赤壁小戰”論時的年少得志,到出征被新聞界稱為“壯舉”的西北萬里行時的壯志凌云;從激辯權威、挑戰定論時的風采盡顯,到如今的靜水深流、淡泊名利,一路走來,舉步不凡。
“人的一生并不長,只能有那么幾段創作高峰。而我的學術經歷有幸與時代合拍,幾次角色轉變恰好都是行于當行之時!笨偨Y學術人生,尹韻公感慨萬分。
走出深山,“走上學術之路”
1981年3月31日,光明日報史學版刊登《赤壁之戰辨》,文中“否定赤壁大戰,肯定赤壁小戰”的獨特觀點,在學界引發強烈反響,贊同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而這篇文章的作者,卻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學生——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三年級的尹韻公。
“如果沒有山東大學王仲犖教授的鼎力推薦,沒有光明日報編輯的慧眼和魄力,文章恐怕難以順利發表,我走上學術之路必定會晚一些!币嵐寡裕@篇文章的發表給予了他莫大的鼓勵,也增強了他的學術勇氣和膽識。而就在幾年前,這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還在祖國西南的深山里憧憬著未來。
時間回到1976年。這一年,高中畢業的尹韻公被分配到四川會理的地質隊從事文書工作。這座位于橫斷山脈邊緣的小城,地處偏遠,交通極為不便。地質隊常年工作和生活在海拔近2000米的高山之上,隊員們幾近與世隔絕。初來乍到,“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景觀深深吸引住了尹韻公,但不久之后,生活之苦便成了他的最大感受。
物質上的貧乏不算什么,精神上的空虛更令尹韻公痛苦不堪。在城市長大,從小熱愛文學和歷史的他,此時只能依靠有限的廣播和遲到的報紙了解外部世界。繁重的工作過后,尹韻公時常和伙伴們一口氣跑到山下,金沙江邊呼嘯而過的火車,令他想起遠方的家鄉;每當拖著疲憊的身軀返回營地,仰望滿天星斗,尹韻公總夢想著:“如果有一天能夠走出去,我一定要游歷四方!”
1977年,恢復高考后,尹韻公迎來了人生轉機。然而,第一次高考,他雖取得高分,但因家庭出身未被錄取。尹韻公并未因此消沉,艱苦的環境不僅強健了他的體魄,更磨礪了他樂觀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翌年,“唯成分論”被取消,尹韻公一舉摘取了四川省文科狀元桂冠,順利入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
“歷史和新聞,我都非常感興趣。少年時期,我便讀完了家中所藏的不少歷史典籍。但對于當時的我而言,更想從封閉的環境中走出來,真正認識社會、認識人生。選擇新聞學,選擇今后做一名記者,這其中有著時代的因素!闭劶皩I的選擇,尹韻公如是說。
從精神生活極度匱乏的深山來到知識的殿堂,尹韻公的學術熱情被點燃。他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除《赤壁之戰辨》外,本科期間,尹韻公還在《文史哲》上相繼發表了《論三國時期的外交斗爭》《論蜀國的滅亡》,撰寫了兩篇報告文學!拔曳路鹗莻知識營養不良患者,每天拼命讀書學習,我甚至聽到了自己前進的腳步聲!币嵐貞洝
學術爭鳴,“恰如萬類霜天競自由”
一次不同尋常的西北行,令尹韻公終生難忘。旅途中的幾個“偶然”所得,至今仍為學界津津樂道。
1982年,尹韻公留在人大新聞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如何培養這第一屆研究生,成為擺在導師們面前不小的難題!爸刈叻堕L江當年采寫《中國的西北角》的路線,讓他們接受實踐的磨練!币晃焕蠋煹慕ㄗh,很快轉化為大家的共識。1984年,一次被當時新聞界稱為“壯舉”的旅程開啟了。
尹韻公和另外兩位同學,基本上沿著范長江20世紀30年代的路線,從成都出發,一直行進到中蘇邊境的霍爾果斯,東返時經銀川至延安,最終到達西安。這次近3萬里的西北行,途經108個縣市,采訪了51個縣市。一路上,尹韻公欣賞著祖國大好河山,體驗著各地風土人情,有所見有所思更有所得。途中,他寫就21篇內參,其中一篇還得到中央領導高度重視。
“這次旅行使我了解到中國基層最真實的一面,也看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天翻地覆的變化,更有意義的是,它給我帶來許多學術上的新發現!蔽鞅辈稍L萬里行,尹韻公收獲頗豐;而由這次行程中的一些發現所引發的學術論爭,有的延續至今。
早在出發前,尹韻公就查閱了大量文獻,對《中國的西北角》中地名進行了詳細考察。采訪過程中,尹韻公走到哪里,就把《中國的西北角》讀到哪里,今昔變化了然于胸。行至哈達鋪時,他吃驚地發現,范長江竟然比紅軍早到這里40天。一番求證后,他大膽對范長江“研究紅軍北上以后中國的動向”的西北采訪目的產生了懷疑。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顛覆性觀點立即招致一些學者的批評。此后十余年間,尹韻公相繼發表多篇論文,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闡述,并迎來多輪論爭。
不迷信定論,敢于挑戰權威,尹韻公的不少學術成就來自爭鳴。在此之后,尹韻公還對《大公報》之于紅軍選擇長征落腳點的作用提出了質疑;從邸報的研究出發,對于明代是否是特務社會,闡發了與眾不同的意見……
論戰之后,尹韻公的不少觀點獲得了新聞學界乃至史學界的認可,但也有一些問題至今商榷不斷。
多少次學術發現,看似“偶然”,實則以嚴謹的態度和深厚的積淀為根基。“過于輕率地作出結論,經不起歷史檢驗。廓清歷史真相,必須要注重對歷史細節的研究,必須有不怕爭論的勇氣和精神!币嵐懈卸l,“好在時代進步,學術爭鳴恰如萬類霜天競自由。而今,我也時常鼓勵學生們挑戰我。這是因為,唯有敢于爭鳴,學術研究才會有進步!
學科交叉,“不斷為新聞史研究的學術大廈增磚添瓦”
1993年的一天,尹韻公在翻閱著名明史專家謝國楨編著的《增訂晚明史籍考》時,被書中有關《急選報》的內容吸引。謝先生把《急選報》判定為邸報之一種,但明代邸報一般是手抄,為何《急選報》卻是雕版印刷?熟稔明代新聞史的尹韻公心生疑問。
通過對大量歷史文獻的細致爬梳,尹韻公驚喜地發現,《急選報》是邸報的一種不定期增刊或號外,F存于國家圖書館的《急選報》,是一份難得而珍貴的明代雕版印刷報紙的原件,并很可能是唯一的一件實物。
“由于作者是明史專家,而不是新聞學專家,故未能掂量出《急選報》的全部價值;由于不少新聞學研究者不熟悉歷史學,不知道如何利用和檢索古籍,致使許多有生命力的史料一直躺著睡大覺!鳖愃七@種發現并非第一次,尹韻公總是遺憾萬分,“只有同時通曉歷史學和新聞學兩門學科的研究者,才能夠在歷史古籍的豐富寶庫中鑒別和選擇有價值的史料,并賦予其新鮮的靈氣。”
把歷史學和新聞學知識打通的想法,早已有之。1988年,尹韻公畢業,成為新中國歷史上首位新聞史學博士。其畢業論文——近24萬字的《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不僅受到導師方漢奇教授的贊賞,也得到不少明史專家的認可。一部新聞史領域的標志性專著,同時成為文化思想史的重要著作,一時傳為美談。
此后,尹韻公考察過古代中國社會的傳播現象,對三國時代的新聞信息傳播進行了深度挖掘,他對古代“喉舌”思想的追考引發了學界熱議,他對《大公報》涉及紅軍問題的統計整理被軍史專家直接引用……學科交叉的優勢被尹韻公發揮得淋漓盡致。
“每位專家學者都有自己獨特的知識和邏輯框架,這是一切學術的起點。歷史學強調史料嚴謹,新聞學強調客觀事實,它們培育和塑造了我嚴謹的思維方式和敏銳的眼光。”尹韻公說,“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新聞學學者兼攻歷史學,亦有更多的歷史學學者兼攻新聞學,共同為新聞史研究的學術大廈增磚添瓦!
經世致用,“國家需要我做什么,義不容辭”
博士畢業后,尹韻公并沒有選擇做記者,而是進入國務院研究室工作。“讀書時,我積累了很多問題,有的在研究或采訪過程中解決了,但更多問題到畢業時尚未搞懂。我隱隱覺得,只有在宏觀層面上做通盤考慮,才有可能真正讀懂中國!睂τ谒枷肷系霓D變,他如是說。
在國務院研究室的9年,是尹韻公思想不斷成熟的重要時期。他對國情的了解日益深入,大局意識和國家意識不斷增強,思考和處理問題更加系統全面;他參與了諸多重要報告的調研及撰寫,經驗的日積月累使他成為某些行業的專家;在高手如云卻默默耕耘的氛圍里,他逐漸學會了淡泊名利……
“在這里,我徹底告別了年少輕狂,從此踏踏實實做學問,做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學問。”尹韻公自認,國務院研究室的工作經歷深深影響了他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自此以后,“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國家需要我做什么,義不容辭!
1997年11月,尹韻公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任新聞所副所長、黨委書記、所長。由從政到從學,他再次迎來了身份的轉變。而在新聞所的15年,也成為尹韻公學術生涯的黃金時期。
除了更加深入地進行新聞史研究、范長江研究,尹韻公還廣泛涉獵其他領域,成就斐然。他撰寫的《論中國獨創特色的內部參考信息傳播工作及其機制》,是我國第一篇內參機制研究的論文;他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鮮活的案例和生動的話語反擊西方所謂“新聞自由”理論;他較早對跨文化傳播和網絡文化的意義進行探討,創作了一批佳作,成為新媒體領域的較早開拓者……
“新聞學處于意識形態和社會科學前沿,教材一定要及時反映新理念、新提法、新判斷,以完善的話語系統和科學的話語體系,引領研究和實踐。”作為首席專家,尹韻公參與了中央馬工程《新聞學概論》的編寫和修訂。他力主創新。在他看來,教材建設是學科建設最為深層的推動力。
2012年2月,尹韻公離開新聞所,轉任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面對更加寬廣的領域,尹韻公勇挑重擔。4年來,中心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國夢等,撰寫了大量理論文章,闡釋大政方針、回擊錯誤思潮,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尹韻公也碩果果累累,他撰寫的理論文章,連續4年被中宣部評為優秀;寫作的內參,每年榮獲社科院優秀信息對策獎。
“學以報國、經世致用,是知識分子應有的家國情懷!泵鎸π碌恼鞒,尹韻公信心十足。“我們會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作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本報記者 王 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