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外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的重大基礎理論研究》(14ZDB122)自2015年3月初開題以來,課題組在項目主持人賈根良教授帶領下,積極展開研究,取得以下豐碩的成果。
1.開辦專欄成效顯著。截至到2015年11月已經在《學習與探索》第1期、《教學與研究》第3期和《管理學刊》第2期連續開辦《紀念李斯特經濟學傳入中國90周年》三期,對19世紀40年代產生的李斯特經濟學在經濟思想史中的演變、在“中日大分流”中的作用、20世紀在中國的傳播、近年來新李斯特學派的發展、重要現實意義以及新李斯特學派如何創新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討,共推出7篇高質量論文和1篇主持人語,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外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的重大基礎理論研究》(14ZDB122)的文章共計5篇,這包括《為什么要紀念李斯特經濟學傳入中國90周年?》(主持人語)、《李斯特經濟學的歷史地位、性質與重大現實意義》、《李斯特生產力理論的回顧與現實意義》、《民國時期李斯特經濟學在華的傳播》、《新李斯特經濟學作為一個學派何以成立?》。課題開辦的這個專欄社會反響很好,目前已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3篇、《馬克思主義文摘》轉載2篇。
2.出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外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的重大基礎理論研究》(14ZDB122)論文集:《新李斯特經濟學在中國》。該論文集在2014年11月課題立項后就籌劃,除了收錄《紀念李斯特經濟學傳入中國90周年》前兩期專欄6篇論文外,該書書稿還收錄了課題組發表在其他刊物上有關李斯特經濟學的論文以及課題主持人近年來兩篇前期研究成果,該書書稿反響很好,得到北京市社會科學出版基金資助,2010年9月已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3.協辦“第七屆中國演化經濟學年會”。由中國演化經濟學年會主辦、曲阜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承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外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的重大基礎理論研究》協辦的“第七屆中國演化經濟學年會”2015年7月30-31日在曲阜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山東日照校區)召開。年會專門設立了“紀念李斯特經濟學傳入中國90周年”和“演化經濟學的未來”兩個大會專題報告專場,并專設了“紀念李斯特經濟學傳入中國90周年”分會場,得到了與會者的普遍好評。此次會議“紀念李斯特經濟學傳入中國90周年”專題討論會的參會論文將分兩期刊載在《當代經濟研究》2015年第12期和2016年第1期。
4.學術交流:
(1)項目主持人賈根良教授組織和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經濟與歷史——在中國經濟學中如何加強歷史研究和教學學術研討會”的分會場:“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與中國經濟學教育及發展”,重大項目課題組成員全體參加。為了加強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史在國內教學與研究中的作用,改變這兩個學科的不景氣狀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2015年10月18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了“經濟與歷史——在中國經濟學中如何加強歷史研究和教學學術研討會”。項目主持人賈根良教授負責邀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與中國經濟學教育及發展”分會場參會專家、主持該分會場的討論并做了總結,部分課題組成員發表演講。利用這次會議機會,重大項目課題組全體成員就經濟思想史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外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等與來自全國各地的經濟思想史專家進行了深入探討,對項目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會議還向與會代表贈送《外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的重大基礎理論研究》(14ZDB122)中期研究成果《新李斯特經濟學在中國》一書共計80冊。
(2)項目主持人賈根良教授出席《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2015年9月26-27日在沈陽召開的“互聯網與社會科學”跨學科論壇會議,在會議上宣讀《美國學派、馬克思與智能工業化理論》的經濟思想史研究論文。
(3)項目主持人賈根良教授出席2015年11月4-6日在上海召開的“中德國際學術會議”,在大會上作《馬克思的機器大工業理論與德國工業4. 0》的報告。
(4)應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史學系的邀請,項目主持人賈根良教授2015年11月4-6日做了《中日大分流(1840-1937)》的學術報告,就《外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的重大基礎理論研究》項目研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從經濟思想史角度對中日兩國為何因西方列強的挑戰而在近代化道路上出現大分流(日本加入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而中國卻淪為其半殖民地)的研究以及經濟政策史、經濟政策思想史研究問題——與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的師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6)項目主持人賈根良教授和部分課題組成員出席2015年11月14-15日在西南財經大學召開的“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23次學術年會”, 賈根良教授在大會上作《新李斯特學派:開創中國本土的經濟學新學派》的大會報告,并向與會代表贈送重大項目(14ZDB122)中期成果《新李斯特經濟學在中國》一書140冊。
5.階段性論文:截至到2015年11月,本課題共發表論文12篇,核心期刊發表8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和《馬克思主義文摘》轉載4篇。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