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暑假,《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史料整理與研究》項目組組織項目所在學校大學生志愿者開展了“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史實調查”,一方面是為了發動廣大學生志愿者收集有關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史跡和史實,另一方面則是利用此項活動開展一次對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調查活動開展背景
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對中國除吉林、新疆、西藏外的所有省級行政區域均實施了無差別轟炸,但據我們對參與此次活動學生的調查,知道自己家鄉遭受過日軍無差別轟炸暴行的學生不到參與學生的8%。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更好地推動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史實調查、資料收集,更加充分有力地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潘洵教授領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史料整理與研究》項目組聯合學校團委,組建了2015年大學生志愿者暑期“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調查”社會實踐小分隊。600多名在校大學生組成的62個小分隊,利用暑期回到家鄉開展了尋訪當地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受害者、見證人,開展口述史調查;赴當地檔案館、圖書館、史志辦等搜集有關日軍無差別轟炸的檔案、報刊文獻資料;尋找無差別轟炸遺址遺跡等工作,調查地域涉及重慶、貴州、云南、甘肅、陜西、河南、江西等26個省和直轄市。
二、調查活動組織情況
為保證調查的順利開展,“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史料整理與研究”項目組建立了專門的QQ群,制作了專門的《2015年西南大學學生志愿者暑期社會實踐“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史實調查”指導手冊》,全面梳理了“侵華日軍轟炸中國不設防城市地域統計表”,提供給學生針對性的調查地域選擇。同時先后召開了學生志愿者暑期社會實踐“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史實調查”培訓會和“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史實調查活動”啟動暨行前動員會。項目首席專家潘洵教授、歷史文化學院田仟教授、黨委宣傳部鄭勁松副部長,先后圍繞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調查的相關要求、如何開展實踐調查、如何撰寫實踐調查報告等內容對小分隊成員進行了培訓。
三、調查活動取得的成效
歷史記憶的調查是開展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的重要方式。調查歷史的真相,記錄歷史的災難,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讓歷史說話,讓史實發言,以史為鑒,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本次調查活動中,各小分隊共撰寫調查報告30余份,收集了10余萬字的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檔案文獻資料;對日軍無差別轟炸受害者10余人進行了受害情況調查,收集和保留了一批口述文本、錄音、錄像材料;拍攝各類圖片和資料數百張。學生志愿者們開展的調查為深化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調查提供了不少可信的史實史料;田野及口述調查的運用,也進一步豐富了無差別轟炸史料整理與研究的方法;學生在調查活動中也深感震憾,深受教育!度嗣袢請蟆贰豆饷魅請蟆贰吨貞c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鳳凰網、華龍網、中國高校之窗等各媒體對本次調查活動進行了20余次報道。9月底,課題組對各小分隊的調查材料進行了評比,并將編輯成冊,近期學校將舉行表彰大會,對調查活動優秀小分隊進行表彰。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