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歐洲生命哲學的新發展”工作簡報

    2016年06月16日13:34

    本項目組自立項一年以來,各項工作按既定計劃進行,進展順利。

    一 研究進度:本項目在本年度的研究進程分為三個階段:

    1. 從立項到開題:

    本項目組在接到立項通知以后,經短促籌備動員,即于2014年11月26日舉辦了開題報告會。上海市哲社規劃辦、學校、學院相關領導和專家以及課題組成員,出席了項目開題報告會。項目首席專家高宣揚教授從選題背景、選題目標與意義、研究任務、研究方法等方面,對項目整體情況做了介紹。項目子課題負責人之一王曉陽副教授就“上海交通大學生命與認知研究中心暨數據庫”籌備情況做了簡要介紹。與會的專家組成員和嘉賓也與課題組成員對課題進行了熱烈討論。高宣揚教授代表課題組對專家組成員和與會嘉賓的中肯建議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謝,表示力爭拿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附件一、二)

    2. 2015年2月到6月:

    2.1. 本項目組經寒假期間的充分準備,于2015年4月28日,集合四個子課題組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首席專家高老師強調,各課題組應立即合理安排資料收集、研究主攻專題分析和調研工作,不僅要加強內部交流、還要注意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扎扎實實集中全力緊抓成果。各組負責人就階段性研究主題、論文發表和相關研討會的規劃及執行措施,作了交流匯報。王曉陽老師負責的資料數據庫建設已經完成網頁建設部分,接下來會對資料進行鑒別、并按國別、論題和人物進行分類,鑒于資料庫建設的長期性,會保留未來繼續細化分類和增加文本交互檢索性的入口。(附件三)

    2.2. 2015年4月25、26日,項目組德國子課題,為了集中研究“生命與主體性”,承辦“現象學與真理問題”第五屆華東地區現象學青年論壇,20多名華東地區的青年現象學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與會者從現象學的角度,對與生命論題相關的“記憶”、“真理”、“人神關系”、“感受”等概念進行了深度解讀、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附件四)

    2.3. 為了牢固樹立問題意識、立足學術前沿,2015年4月29日,項目組法國子課題組,由姜丹丹老師負責與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舉辦“生命與感性工作坊”會議。來自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的三位教授與課題組成員以及來自上海、南京等地的學者圍繞與生命問題息息相關的感性概念,從多種角度展開了闡述與討論。上午第一場,高宣揚教授首先以“生命的敏感性:從荷爾德林到米歇爾·亨利”進行了主題發言,他認為,生命問題是一個很難闡釋清楚的問題,但是詩歌不賜為一種較好的闡述方式,并結合具體詩歌,深入分析了詩歌創作中的生命沖動與敏感性的復雜關系。南京大學的藍江教授討論了阿甘本與走向元語言哲學的可能性。第二場,Paul Audi教授論述了他對生命中“同情共感”的現象學研究的貢獻,臺北藝術大學的楊凱麟教授發言的內容是關于德勒茲的生命流變。第三場,巴黎一大的Laurent Jaffro教授做了題為“感覺作為非再現的認知:在經驗論與柏拉圖主義之間的相近性”的發言,華東師范大學的吳冠軍教授則梳理和透析了阿甘本的生命政治論述。下午第一場,巴黎一大的André Charrak副教授和課題組鄧剛老師分別從心理物理學和20世紀新儒家的角度對柏格森的感性和直覺概念進行了解讀。同濟大學的陸興華教授論述了Quentin Meillassoux的思辨生態學。第二場,巴黎一大的Danièle Cohn教授的發言題目為“對康德的一種遺忘”,上海交大密西根學院的Rockwell講師闡述“超越東西對立:朝向價值的肉身化理論”。法國子課題負責人姜丹丹老師從跨文化的角度出發,探討了《莊子》“心”的多元性體驗。最后,同濟大學的張堯均副教授探討了生命情調與道德奠基的可逆性問題,來自南京大學的馬迎輝副教授則論述了思與生命的關系問題。(附件五)

    2.4. 與生命醫學和科學開展跨學科調研與研究:考慮到生命哲學具有文、理交叉復雜性的特征,項目首席專家高宣揚教授于2015年5月27、28日到廣東醫學院生命文化研究院調研,探索生命哲學與生命科學、醫學合作的可能途徑,就生命問題與醫學領域的生命文化研究同行進行交流,并與該院達成醫學和哲學的跨學科合作研究的協議。高老師在該院的生命大講堂作了題為《生命的自我創造》的演講。(附件六、七)

    2.5. 同樣為了進一步加強與醫學、生物學、生命科學及生理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本項目也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等以及校內生命科學研究院開展交流與合作,項目成員鄧剛老師代表高宣揚教授于2015年6月10日下午在瑞金醫院人文醫學教育高級師資培訓班開設了關于生命哲學的演講,并與醫學工作者進行了交流。(附件八)

    3. 2015年7月到12月:

    3.1. 為了深入探討中國哲學傳統與歐洲生命哲學對話的可能性,8月1日至31日,項目首席專家高宣揚教授接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杰的邀請,作為訪問學者在臺灣大學進行了為期一月的研究。臺灣大學受臺灣教育部的指示創建了生命哲學研究中心,而且臺灣哲學界對中國哲學傳統研究也取得許多成果。有鑒于此,高宣揚教授此行集中與臺灣哲學界與生命科學界交流對話,就中國哲學研究生命論題的傳統及其成果進行探討。(附件九、十)高宣揚教授以《以生命為主題重建當代哲學:儒學視域中儒學在地化與普世化的可能之道》一文作為此行研究成果,在8月12日臺灣成功大學“東亞儒學的在地化與普世化”研討會上進行了發言。(附件十一)

    3.2. 為立足當代心靈哲學前沿,德國子課題組由蔡文菁老師負責,于2015年10月16至17日,舉辦“心靈與世界:分析哲學與現象學之間的麥克道威爾”國際工作坊。來自丹麥、日本及國內約二十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從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約翰·麥克道威爾(John McDowell)的哲學出發,探究心靈與世界、哲學實在論與先驗唯心論之間的關聯。來自東京大學的Rasmus Jensen博士以及復旦大學的孫寧博士都對麥克道威爾的析取論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前者將其與現象學家梅羅龐蒂的知覺理論相聯系。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Gry Printzlau博士試圖借助麥克道威爾有關知覺與判斷的理論來理解創傷患者所經歷的知覺形態的改變。上海大學的羅志達博士則通過麥克道威爾和現象學家胡塞爾的思考探討了如何知覺他者的問題。中山大學的唐浩教授關注的是身體感以及在何種意義上可以將其理解為某種感覺。哥本哈根大學的Johan Gersel博士借助麥克道威爾的思想對現象學家胡塞爾有關“感覺”的理論提出了挑戰。哥本哈根商學院的Morten Thaning博士結合麥克道威爾的理論探討了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的自由、良心等概念。來自東京大學的Jun Kuzuya博士則結合達米特等人的語言、意義理論深入分析了麥克道威爾提出的“謙遜”(modesty)的意義理論。華僑大學的李忠偉教授則在麥克道威爾的概念理論下討論了胡塞爾的感覺概念。這些報告均激發了與會者的熱烈討論。麥克道威爾的理論與現象學的關聯、胡塞爾的理論是否是一種概念主義、如何理解析取論等成為了論爭的焦點。(附件十二)

    3.3. 為了立足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前沿,項目組英美子課題組由王曉陽老師負責,于2015年10月26日舉辦“身心問題:從東西方視角出發”(the mind-body problem: perspectives from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國際學術會議。本會議由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上海交通大學生命、心靈與認知研究中心、英國約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及《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聯合主辦,由王曉陽老師擔任大會主持人。會議邀請了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德國波恩大學,英國約克大學,意大利拉奎拉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以及首都師范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院校的諸多專家學者多人來做專題發言。學者們分別以“文學與心靈”及“心身關系討論-心靈、微妙的生命力及佛性”、“疼痛與自我認同”、“關于康德對精神歸化的觀點”“認知沖突協調問題和思想的體系結構”“梅洛-龐蒂的自我認知”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引發了大家關于“心-身問題”的積極而深入的思考。(附件十三)

    3.4. 為繼續加強項目組的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組成員姜丹丹、蔡文菁、鄧剛、陳勇老師于12月在巴黎第一大學參加工作坊,圍繞生命、藝術、情感性問題與法國學者展開合作研究。

    3.5. 為探索并貫徹“生命即藝術、藝術即生命”以及“藝術是生命的自我展現”的生命現象學原理,高宣揚策展的“藍天野草生命藝術現象學藝術展暨研討會”,以“生命”、“藝術”、“生態”三大元素構成的三角關系為主題,于2015年10月至11月15日在北京琨廷藝術實驗基地召開。(附件十四)

    二 研究階段性成果:

    截至目前,本項目組所做出的部分成果,歸為三類形式:

    1. 研討會、工作坊論文集(待整理出版):

    1.1. “現象學與真理問題”第五屆華東地區現象學青年論壇會議文集(2015年4月25至26日)

    1.2. “生命與感性”工作坊會議文集(2015年4月29日)

    1.3. “心靈與世界:分析哲學與現象學之間的Mcdowell”國際工作坊會議文集(2015年10月16至17日)

    1.4. “身心問題:從東西方視角出發”國際會議文集(2015年10月26日)

    1.5. 《藝術生命的自我展現》(第八屆生命藝術現象學藝術展暨研討會作品文集)已編輯成書,待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2. 專著和譯著:

    2.1. 高宣揚:《福柯的生存美學》(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2.2.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2.3. 亨利·柏格森:《思想與運動》,鄧剛、李成季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3. 論文:

    3.1. 高宣揚:《詮釋創新中的可能性與不可能性之間的張力》,《深圳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15第7期全文轉載

    3.2. 高宣揚:《全球化的矛盾與民族文化的發展可能性》,《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年第4期

    3.3. 高宣揚:《論當代法國社會哲學基本范疇的轉換及其意義》,《社會科學家》2015年第9期

    3.4. 鄧剛:《柏格森對身心平行論的批判》,《自然辯證法通訊》2015年第4期

    3.5. 鄧剛:《從綿延到延異:德里達對柏格森的批判性推進》,《廈門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

    3.6. 鄧剛:《笛卡爾的“永恒真理的創造”學說與宇宙論范式的轉變》,《法蘭西思想評論》2015年春季號

    3.7. 王曉陽:《心-身問題與物理主義》,《自然辯證法通訊》2015年第8期

    3.8. 王曉陽:《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類智能》,《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年第7期,人大資料全文轉載

    3.9. 王曉陽:《心理因果性、排他性論證與非還原物理主義》,《哲學研究》2015年第4期

    3.10. 姜丹丹:《世界與共生:亨利?馬爾蒂尼的現象學思想之跨文化對話》,《哲學研究》2015年第9期

    3.11. 姜丹丹:《皮埃爾?阿多論生活方式與哲學修煉》,《社會科學戰線》2015年第11期

    3.12. 姜丹丹:《另一種主體性、「間」的哲學與轉化的效能:從朱利安論《莊子》到文化交通》,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5年第3期

    3.13. 姜丹丹:《世界與共生:亨利?馬爾蒂尼的現象學思想之跨文化對話》(繁體版),《世界:歐洲與亞洲的共通哲學旨趣》臺北,2015年9月

    3.14. 藍江:《生命政治:從福柯到埃斯波西托》,《哲學研究》,2015年第4期

    3.15. 藍江:《阿蘭·巴迪歐版“讀<資本論>” 》,《山東社會科學》, 2015年第8期

    3.16. 藍江:《美學的龍種與政治的跳蚤——朗西埃的作為政治的美學》,《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3.17. 藍江:《現時代的哲學使命——今天我們為什么需要哲學?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新華文摘2015年第21期轉載

    3.18. 劉悅笛:《走向“生活之道”的當今西方哲學——兼與孔子的“生活哲學”比較》,《社會科學戰線》,2015年第9期166-174頁

    3.19. 蔡文菁:“A Heideggerian Appraoch to Self and Freedom”, in Manidipa Sen ed.,Problems of the Self: Essays in Consciousness, Subjectivity and Otherness, Akaar Books, New Delhi 2015,即將發表

    3.20. 蔡文菁:在世界中反思,《哲學門》2015,即將發表

    3.21. 陳勇:《賴爾與圖根特哈特論實踐性知識》,《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2期

    3.22. 羅志達:《具身性與交互主體性》,《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即將發表

    3.23. 羅志達:《胡塞爾論符號意向及其修訂》,《現代哲學》,即將發表

    附件目錄

    附件一“歐洲生命哲學的新發展”開題簡報 9

    附件二《中國社會科學報》對開題報告會的報道 11

    附件三 2015年課題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紀要 12

    附件四“現象學與真理問題”第五屆華東地區現象學青年論壇會議議程 14

    附件五“生命與感性”工作坊會議議程 15

    附件六 廣東醫學院:生命哲學家高宣揚教授到我校講學 18

    附件七 高宣揚教授在廣東醫學院的演講“生命的自我創造”全文 19

    附件八 在瑞金醫院人文醫學教育高級師資培訓班開設生命哲學演講 26

    附件九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邀請函 28

    附件十 高宣揚教授在臺灣大學的訪問研究計劃 29

    附件十一 高宣揚教授在成功大學「東亞視域中儒學的在地化與普世化」研討會上的發言稿 31

    附件十二 “心靈與世界:分析哲學與現象學之間的Mcdowell”國際工作坊會議議程 39

    附件十三 “身心問題:從東西方視角出發”國際會議議程 41

    附件十四 生命藝術現象學藝術展暨學術研討會資料 43

    附件一“歐洲生命哲學的新發展”開題簡報

    (2014年11月26日)

    2014年11月26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高宣揚教授主持承擔的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二批)“歐洲生命哲學的新發展”開題報告會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人文學院312室舉行。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林忠欽院士、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馮俊教授、上海市哲社規劃辦主任李安方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處長葉必豐、副處長常河山和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劉佳林教授等領導。出席的專家有中國人民大學現代邏輯與科學哲學研究所所長劉曉力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朱菁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主任程廣云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葛巖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特聘教授吳強教授。部分課題組成員和研究生參會聽取了項目報告。

    開題報告會由領導致辭、課題組匯報、專家建議和總結四個環節組成。致辭由常河山教授主持。上海交大常務副校長林忠欽首先致辭,對高宣揚團隊此次社科重大項目成功立項表達了祝賀,希望課題組高質量完成任務、為交大人文社科發展再添輝煌。馮俊教授在隨后的致辭中認為該題目非常有意義、能夠獲得立項非常不易,希望能借此課題將各方面研究力量綜合起來、展示歐洲現當代哲學和中國學者獨創思考的精彩成果。人文學院副院長劉佳林教授在致辭中強調交大人文學院開始形成走進田野、學科交叉、數字人文、國際視野等自身特色,認為該課題的數據庫建設可能會成為未來亮點,希望哲學系能借此項目進一步發展壯大。最后李安方主任在致辭中強調,現在社科立項更加重視過程,希望課題組能夠在各個階段出成果、通過重大項目帶動一批人才,將人文社科向智庫轉化、對上海社科發展做出貢獻。

    在報告會課題組匯報環節,項目首席專家高宣揚教授首先從選題背景、選題目標與意義、研究任務、研究方法等方面對項目整體情況做了介紹。高宣揚教授從對歐洲生命哲學研究中存在的五種研究進路的介紹出發,展現了歐洲近50年來生命哲學的多元化發展及其重建前景,指出該課題的任務即在于:(一)吸收國內外各種生命哲學、自然科學技術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的多學科先進成果,通過四個子課題分別對(1)德國現象學和生命哲學的新發展、(2)英美哲學和認知科學視野中關于生命本質問題研究的新進展、(3)法國生命哲學的新發展和(4)馬克思與尼采的生命哲學思想及其歷史影響和當代意義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從而建構歐洲生命哲學發展史;(二)從實際生活中活生生的生命為出發點、通過對生命及其生存條件的哲學意義的集中研究,整合四個子課題研究組成一個由具有獨創性的生命概念為核心而形成的新型生命哲學理論體系,創建具有“中國創造”標志、體現21世紀時代精神的新型生命哲學;(三)基于對中外生命哲學和生命科學的資料調查來建構生命哲學研究的資料庫。

    其次,項目子課題負責人之一王曉陽副教授就上海交通大學生命與認知研究中心暨數據庫籌備情況做了簡要介紹。該中心將作為該課題可持續發展的平臺,希望借助上海交通大學文科繁榮規劃,緊跟并引領學科前沿發展方向,促進不同學科和領域間富有成效地交流,推進對生命、心靈與認知的深層次思考,創立富有中國特色的生命哲學。中心將基礎研究與前沿追蹤并重,交叉文理、匯通中西,用10到15年左右的時間分為三個階段有計劃有步驟地打造國際一流的研究平臺與研究團隊。

    在緊接著的專家建議環節中,專家組五位成員和部分與會嘉賓就匯報內容提出了建議。劉曉力教授贊賞高宣揚教授所帶領課題組的理論抱負和學科建設抱負。朱菁教授認為選題非常有前瞻性和創見性,通過生命這個深厚豐富的題目的研究可以促進各學科間的跨領域對話和研究,該題目很可能在將來成為一種研究潮流;認為課題以歐洲生命哲學作為起點、融合不同文化傳統、形成中國特點的理論具有其長遠的視野;建議生命與認知研究中心研究方向與歐洲生命哲學研究目標緊密結合。程廣云教授認為把馬克思作為生命哲學的代表具有意義,并建議從對歐洲生命哲學發展史的基礎性研究出發,也對歐洲生命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進行論述、加強中西在生命哲學領域的對話。葛巖教授從行為決策判斷研究的角度出發,建議將神經科學新發現和證據融匯在課題研究中。吳強教授從自己生命科學研究的體會出發,談到基因研究中有許多未能精確解釋的問題都可以激發有關生命問題的思考,并從學科發展的角度希望高老師課題組能夠為起到學科引領作用、帶出一批年輕人。與會的課題組成員和嘉賓也對課題進行了熱烈討論。高宣揚教授代表課題組對專家組成員和與會嘉賓的中肯建議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謝,表示力爭拿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報告會最后由葉必豐處長和劉佳林教授進行總結發言,他們感謝各位專家和社會各界對交大人文學科的支持、感謝高宣揚教授為交大哲學學科建設做出的巨大努力,最后祝賀開題報告會圓滿成功。

    附件二《中國社會科學報》對開題報告會的報道

    http://www.cssn.cn/zhx/zx_zxrd/201412/t20141205_1429665.shtml

    探尋具有時代精神的新型生命哲學

    2014年12月05日 07: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2月5日第676期 作者:記者李玉

    本報上海訊(記者李玉)11月26日,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歐洲生命哲學的新發展”開題報告會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該項目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長高宣揚表示,開展此項研究的思路在于,要從“實際生活中活生生的生命”追溯“原始生命本身”及其生存環境,進一步探尋生命的演進與轉化,以期發掘生命哲學的演進歷程及其中爭論的焦點,在探尋生命和生命哲學的本源問題中,尋找能夠體現21世紀時代精神的新型生命哲學,而這一新型生命哲學的價值還是要回歸到“實際生活中活生生的生命”上來。

    高宣揚告訴記者,此項課題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呈現和闡釋各學派的多樣性以及構建生命哲學研究的前景。“我們要避免陷入有關生命哲學問題的無邊際的平庸論述,把研究集中在20世紀末以來所關注的論題上。”高宣揚表示,生命哲學研究應集中在現代化和全球化所面臨的生命問題以及最新生命哲學探索所關注和爭論的議題,在回溯歐洲生命哲學發展史的過程中,明確當代生命問題癥結之哲學理論根源,以便進一步深入解決由前沿論題研究所引申出的基本問題。

    附件三 2015年課題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紀要

    (2015年4月28日)

    2015年4月28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歐洲生命哲學的新發展”課題組召開本年度第一次全體會議。值得高興的是,楊凱麟教授、藍江教授、馬迎輝副教授及劉暢博士等外地成員,也趕來參加。首席專家高宣揚教授與到會各子課題負責人及成員,就研究計劃注意事項、經費預算等問題進行了以下討論。

    1、加強課題組內部交流:由于課題已立項半年、時間非常緊迫,高老師提醒大家要按照原計劃開展研究,希望各子課題組內部加強溝通交流,將研究工作按年度、按研究人員、按論題等,進行落實。同時,各子課題負責人,一定要隨時準備國家社科基金的不定期檢查,隨時把本年度已經可以落實和實行的工作,分類進行整理,以便能在突然來到檢查時,不會措手不及。

    2、注意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 由于本課題特色之一在于跨學科研究,高老師提醒大家研究不必局限在狹義的哲學范圍內,也要能對其他學科的最新研究了然于胸,與比如數學、神經科學、心理學、醫學、分子物理、人工智能和認知科學等等領域的學者開展合作。目前,除了與交大生物學科的合作以外,還有廣州醫學院的生物科學研究中心與西安交通大學生物哲學的學者也表達了合作研究興趣。此外,交大2015年度將增設十個一級學科博士點,但僅限于跨學科、交叉領域,這也將是哲學系開辟新道路的契機。

    3、再次強調課題總體問題:高老師提醒大家在充分發揮各個領域的特點的同時,不要忘了課題的整個視野和前提。本研究的總體問題是二十一世紀活生生的生命問題,對于歐洲生命哲學史的系統整理和分析批判,是為21世紀新型生命哲學的創建奠定理論基礎,也為生命的全面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上的根據。因而,各個子課題的研究展開范圍,也不是一般地涉及德國、法國和英國生命哲學的整個范圍,而是集中在他們各自發生爭論的焦點上,做更深入細致的分析歸納,為總體框架內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研究對象的全面展開鋪路。

    4、發表論文獎勵辦法:高老師再次提醒大家開會論文集、發表論文均注明批準號,才能在中期檢查及終結項目時,有效地列入本項目的成果。為鼓勵各課題組成員(還可以繼續吸納新的課題組成員)發表論文,論文獎勵將以交大文科優秀學術論文獎勵規定為基礎、金額翻倍進行獎金發放。

    5、 各課題組討論環節:

    德國課題組蔡文菁老師建議:除去會議費用等共同預算以外,各課題組可以按年度給每一個人規定一個報銷額度,如5000元。

    尼采與馬克思課題組楊茂名老師建議:課題組可以從總體視角出發,出具一份21世紀生命狀況研究報告,也即通過深入實際地考察當代中國價值沖突對中國人生命的影響,發揮理論的意義,提出療效和建議。

    英美課題組王曉陽老師匯報:從立項到現在,英美課題組(1)方衛已有一篇論文被國際期刊接受,王曉陽發表兩篇論文,包括其他已投出論文,預計今年共能發表七篇論文;(2)今年年初召開的佛學對話會議的論文集將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3)今年十月份,將于約克大學聯合舉辦有關心靈與認知的國際會議,并將與該校建立持續性合作;(4)明年,將與首都師范大學聯合舉辦會議;(5)正在與意大利羅馬第二大學認知科學系簽訂合作合同;(6)將與悉尼大學 生物學哲學負責人進行接洽,聯系合作事宜;(7)生命、心靈與認知科學研究網站已經建立(費用七千五百元),目前正在申請域名,網站具體內容將由兼職管理人員進行填充,預計明年上半年能建立起來。

    法國哲學課題組姜丹丹老師和藍江老師計劃:課題組成員將分別負責對柏格森(鄧剛老師)、德勒茲和福科(楊凱麟老師)等的研究,其中,藍江老師關于阿甘本的著作預計今年可以出版。

    會議后分配如下任務:

    1. 數據庫資料填入:鑒于資料鑒別、分類工作的繁雜,請兼職管理人員先進行初步資料分類(比如按國別、論題和人物分類),以后再繼續細化分類;此項工作主要請王曉陽老師負責,工作逐步進行,但無論如何要從現在開始進行落實。

    2. 翻譯工作承擔:課題最終成果包含200萬字翻譯,擬法國子課題組和英美課題組承擔主要翻譯工作;請姜丹丹老師及王曉陽老師列清單落實。

    3. 已發表論文內部通報和交流:素君是否可以在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網站上開辟本課題組研究信息專欄、公開已發表論文的全文或摘要?

    4. 十月份會議整合:10月16、17日的蔡文菁老師組織的“心靈和世界”工作坊,與王曉陽老師約克大學聯合會議,在保持各自會議獨立性的前提下,相互溝通,不一定非要在同一個時間段同時進行。但兩個會議必須從現在起,發出邀請函,以便與會者準備高質量論文。

    附件四“現象學與真理問題”第五屆華東地區現象學青年論壇會議議程

    會議議程

    4月25日

    9:00-11:00 報到

    11:30-12:30 集體午餐

    13:00-13:15 會議開幕

    第一場 主持人:高松

    13:15-14:30 黃旺:真理、幸福與正當生活——來自遺忘的教誨 (評議人:單斌、羅志達)

    14:30–14:45 合影、茶歇

    第二場 主持人:韋海波

    14:45-16:00 張振華:海德格爾的柏拉圖解釋:以真理問題為核心(評議人:王俊、施璇)

    16:00-17:15 楊婉儀:神圣、倫理與彌賽亞再臨——一個回應德里達對于列維納斯批評的嘗試 (評議人:馬迎輝、錢立卿)

    17:30- 集體晚餐

    4月26日

    第三場 主持人:姜丹丹

    9:30-10:45李忠偉:胡塞爾的感受概念與先驗-生成現象學轉向 (評議人:梁家榮、何浩平)

    10:45-12:00 韓梅:利科之本體論希望的路徑分析(評議人:孫雨辰、奚穎瑞)

    12:00- 集體午餐、散會

    附件五“生命與感性”工作坊會議議程

    時間:2015年4月29日

    地點:上海交通大學學術活動中心

    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

    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

    本次會議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歐洲生命哲學的最新發展”資助!

    上午

    開幕式

    08:30高宣揚教授致辭(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長,哲學系主任)

    8: 40 黃偉力教授致辭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黨總支書記)

    8:50 合影

    發言與討論

    第一場,主持人兼評議人: 黃偉力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09:00-09:20 高宣揚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哲學系)

    生命的敏感性:從荷爾德林到米歇爾亨利

    09:20-09:40 藍江教授(南京大學哲學系)

    語言與生命形式

    ——阿甘本與走向元語言哲學的可能性

    09:40-09:50 討論

    第二場,主持人兼評議人:Laurent Jaffro教授(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

    09:50-10:10 Paul Audi教授 (獨立哲學家)

    對“同情共感”的現象學的貢獻

    10:10-10: 30楊凱麟教授(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

    無形式生命與「流變-分子革命」:德勒茲的生命流變

    10:30-10: 40 討論

    10:40-11: 00 茶歇

    第三場,主持人兼評議人:高宣揚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哲學系)

    11:00-11:20 Laurent Jaffro教授(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

    感覺作為非再現的認知:在經驗論與柏拉圖主義之間的相近性

    11:20-11:40 吳冠軍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

    生命權力的兩張面孔

    ——透析阿甘本的生命政治

    11:40-11:50 討論

    11:50-13:15 午餐

    下午

    發言與討論

    第一場,主持人兼評議人:楊凱麟 教授 (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

    13:30-13:50 André Charrak 副教授(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

    感性的品質如何在人類生命里呈現?論柏格森與心理物理學

    13:50-14:10 鄧剛 博士 講師(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哲學系)

    直覺與生命,柏格森與20世紀新儒家的閱讀

    14:10-14:30陸興華 副教授(同濟大學哲學系)

    在未來,生態與正義重合:論Quentin Meillassoux的思辨生態學

    14:30-14: 45討論

    第二場,主持人兼評議人: 陸興華 教授 (同濟大學哲學系)

    14:45-15 :05 Danièle Cohn教授(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

    對康德的一種遺忘

    15:05-15:25 Rockwell Clancy講師(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

    超越東西對立:朝向價值的肉身化理論

    15:25-15: 45 姜丹丹 特別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哲學系)

    感的能力與體虛之道:一種跨文化對話

    15:45-16 :00 討論

    16:00- 16:15 茶歇

    第三場,主持人兼評議人:楊茂明 教授(深圳大學,社會科學科研部)

    16:15-16:35 張堯均 副教授(同濟大學哲學系)

    可逆性、生命情調與道德奠基

    16:35-16:55 馬迎輝 副教授(南京大學哲學系)

    思與生命

    16:55-17:15 Volker Heubel博士 講師(同濟大學哲學系)

    身體與感性美學

    17 :15-17:30討論

    17 :30-18:00 圓桌討論

    主持:陳嘉明教授 (廈門大學,哲學系)

    發言人:

    Danièle Cohn教授(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

    André Charrak教授(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

    陳勇 博士 講師(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哲學系)

    劉暢 博士 講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

    王嘉軍 編輯(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研究》編輯部)

    18 :00-18:20結語:

    高宣揚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哲學系)

    Laurent Jaffro教授 (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

    18 :30晚餐(學術活動中心)

    附件六 廣東醫學院:生命哲學家高宣揚教授到我校講學

    http://www.gdcyl.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4780

    5月27日至28日,高宣揚教授到我校生命文化研究院講學,在學術研究的可行路徑和前沿問題的準確把握方面對我校青年學者進行了悉心的指導,并被生命文化研究院聘為客座教授。期間,高宣揚教授還蒞臨我校生命文化大講壇第十三講現場,與學生進行了親切的互動。

    高宣揚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長,哲學系主任,國務院外國專家局特聘“海外名師”,法籍華裔著名哲學家,在生命哲學研究領域享有崇高的聲譽。

    高宣揚教授認為,進入20世紀以來,人類的生命及其命運,包括其他非人類的生命及其命運,在地球上受到了重大挑戰。這對生命本身如何維持和如何發展提出了非常嚴肅的問題,也就是說,生命本身面臨諸多考驗。

    在此情況下,全球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自然科學家、教育家、有良知的政治家、經濟學家乃至企業家,都越來越關注生命問題。生命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全球研究的前沿問題。

    高宣揚教授從人類思想史和發展史的大背景出發,指出生命的自我創造精神是生命自身的尊嚴及基本價值的真正基礎和源泉;生命在模糊不定的狀態中自行誕生并延續歷險,在朝向希望的道途中不斷創新,展現生命歷程曲折多樣、險象環生、變幻無窮、柳暗花明、美不勝收;生命既堅韌、繚繞、興盛、繁榮,又輕柔、飄蕩、脆弱、裊娜。

    生命科學在近40年來發生了突變性的猛進發展,同物理學、生物學、化學、分子生物學、納米技術、人造智能以及包括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在內的各個學科,取得了具有轉折性意義的偉大成果。

    從生命科學、社會學、哲學等跨學科的視角,生命的真正本質就是它的自我創造性。為了闡明生命的自我創造性,高宣揚教授進一步深入分析了生命的自我體驗、自我參照性、自我給予性及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性。

    在雙方的交流中,高宣揚教授高度評價了我校生命文化學學科建設的創新性,肯定了生命文化學教育的必要性。高教授認為,我校的生命文化學學科建設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都走在全國高校的前列,起步早,起點高,成果扎實,立意深遠,大有可為;我校生命文化教育所建構的立體聯動格局具有示范價值,足成典范,可以并且需要成為廣東省高校生命文化教育基地。

    附件七 高宣揚教授在廣東醫學院的演講“生命的自我創造”全文

    生命的自我創造

    自我創造就是自我生產,這個詞來自希臘文Autopoiesis;Auto就是自身的意思,poiesis表示創造或者生產。很發人深思的是,希臘人把創造、生產和詩歌當成是一回事。生產、創造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是人類所固有的自由的思想創造活動,因此唯有詩歌、詩人,才有資格被當成是人類這種固有的創造精神的典范。但 Autopoiesis 這個詞首先是由智利的生命科學家Humberto Maturana 和 Francisco Varela 在1972年引入當代生命科學中。從那以后,自我創造成為了生命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并突破了原來生命科學的狹小范圍,成為了推動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個典范式的概念。

    按照 Humberto Maturana 和 Francisco Varela 的說法,所謂自我生產,指的是一種由多種多樣、極其復雜的系統構成的因素之間的彼此互動,不斷變化,以及它們自身在自我生產過程中創造出類似于電腦程序的編碼的過程。在一個生命體的系統中,由生命體構成的復雜因素交錯發生影響,它們自己在發生影響的過程中產生、編造、生產和創造了足以使得生命自身能夠生存和活動的密碼,而且這個密碼是不斷地自我生產、自我更新的。

    生命不是現實存在中的有形體和客觀對象;它不在它的目的、表現過程和終點中顯現其自身的本質。生命固然有生有死,有時間和空間的存在形式及其限制,但它的本質卻不在現實展現出來的‘結果’、‘形式’或‘結構’上;生命的真正奧秘,深藏于其根源及其原動力。這是超越時空限制的‘生命沖動’,它是其自身內部的生命傾向的自我表演,它始終是自我展示、自我決定、自我選擇、自我限定、自我變動和自我創造的多種趨勢的力量合成。

    對米歇·昂利來說,從現象學的角度,生命就是在其生存的所有方面,都賦有自我感受和自我驗證的功能和能力。因此,對他來說,生命基本上就是具備內在自主能力和情感性的生存物。米歇·昂利還強調:生命的自主能力和情感性,是自屬于生命自身的純粹主觀經驗,它總是搖擺于痛苦與愉悅之間。

    所謂生命的“自主能力”,既不是傳統哲學所說的“主體能力”,也不是某種盲目的和無感知能力的自然界客觀力量,而是可以通過自身內在體驗的活生生和可感受的功能,而且它也是發自內在意志并可以達到滿足的自主欲望和自主能力。在此基礎上,米歇·昂利嚴格地區分了擁有感受性的活生生的肉體與毫無感受能力的物體。

    米歇·昂利坦稱:他的現象學不同于現代的現象學的地方,就在于突出了生命對于其自身的揭示的特殊方式;問題不在于某種本無規定的主體性對于世界的開放,而是身體主體性自身以極端直接的方式向其自身的顯示,米歇·昂利以“我們的肉體”作為典范描述生命通過身體主體性實現自我顯現的實質。

    這是一種令人印象深刻并充滿情感性和體驗性的主體性,它已經不是單純地向我們提供表象形式和概念形式的所謂“理智的主體性”,而是更滲透到生命內部,更深不可測、更本質地顯現出生命現象的特殊事件,因而也使我們有可能回溯到運作于生命內部的顯現過程,也使我們有可能探索生命的真正的原初狀態及其基礎。這種由自身直接向身體顯示生命顯現的純粹過程的全部奧秘,在米歇·昂利看來,就隱含在一片混沌、卻又生機勃勃的最原初的“肉體”之中。

    米歇·昂利認為,從根本上說,生命是一種“純主體性”(subjectivité pure)中的生存力量和感受性,是一種“自作自受”(se soufrir soi-méme)和自我陶醉(jouir de soi),它永遠在被自身感受到的痛苦(la soufrance)和愉悅(la joie)之間來回運動、搖擺、持續和變動,并對其自身的生成歷程中的純經驗有直觀的感受;凡是有能力對其自身的存在進行自我感受和自我驗證的存在(ce qui de se sentir et de s‘éprouver soi-même en tout point de son être),就是生命。

    米歇·昂利用“自我愉悅”(auto-plaisance)來突出生命呈現過程中的自我感覺和自我體驗。由于生命始終只靠自身呈現來完成自己的存在及其延續和自我更新,所以,它總是為自身的自我實現由衷地表現一種唯有其自身才能真正體會的快樂和愉悅。所以,盡管生命的自我呈現不可否認地和不可避免地要伴隨著一系列“痛苦”、“苦難”和“折磨”,但生命之自我呈現畢竟是生命自身的勝利,它當然首先感受到別人所無法感受的“自我愉悅”。更確切地說,“自我愉悅”是生命自我呈現的首要感覺、首要情感和首要體驗;它是生命自我確定和自我存在的自豪感。

    肉體是先于身體而成為生命的最原始的顯現形式。肉體具有自我感覺、自我情欲和自我調節的生命力,它并不一定要像海德格爾所說的那樣必須以“向世界開放”作為前提。肉體靠它的自我感覺和自我激發,就可以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而肉體的自我激發就是生命內在性的真正基礎。

    米歇·昂利強調,肉體比身體更優先存在,是生命現象學的真正基礎;如果預先沒有肉體及其自我感受的顯現作為最原初的生命表現形式,就不可能有我們的身體的任何顯現狀態。正是通過肉體,生命才“向其自身顯現出來”,才有可能在其顯現中自我誕生和自我感受。

    早在60年代,在《顯現的本質》和《哲學與身體的現象學》的專著中,他就明確地認為,通過對身體的現象學考察,可以發現生命自身通過肉體賦有自我激發(auto-affection)的自然能力,而憑借肉體的這種與“身體/精神”雙重地緊密相關的自我激發的動能,人的生命不斷地發出以維持其自身存在的內在沖動力(l’impulsion immanente)。所以,米歇·昂利把這種發自身體和精神內部的生命力量當作“絕對內在性的存在論”(une ontologie de l’immanence absolue)的基礎。

    梅洛-龐蒂認為,身體同精神的相互關系是從最簡單的感知(la perception)開始,他由此重申胡塞爾對“生活世界”中所關注的“主體間性”的景觀的重要性,拒絕有關生命和精神研究的各種傳統實體論(le substantialisme),并對于感知的意識(la conscience perceptive)深感興趣,強調人的最簡單的感知,已經包含了意識,滲透著身體同精神的兩種復雜因素的相互交叉(le chiasme);身體是在世存在的真正向量標志(le corps est le vecteur de l’être au monde);而世界并非被身體所“認識”,而是作為它的動機可能性的界限。

    作為世界的一部分和作為世界的經驗的運載者,身體成為了世界的自我呈現及其現象化的關鍵場所。梅洛-龐蒂看到了身體與世界的互通交錯關系的高度復雜性。他尤其看到:在身體與世界的交錯性中,必須找到一個同時地與身體和世界保持適當距離的因素,其本身又同時地與身體和世界兩者具有交叉和相互區別的身份,這就是‘肉體’(la chair)。

    ‘肉體’是一個本體論概念,它是“主體和客體的形成地域”,通過它才能正確理解‘感知者’和‘被感知’之間的互通性的經驗,即他所說的那種‘雙重交錯’,才能正確描述‘世界’與‘我’的交叉性,以便徹底排除各種把‘世界’和‘我’孤立起來、并使兩者當中的任何一方獲得至高優先地位的形而上學做法。

    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地自我付出;但它的付出是有方向性,即有‘意義’。法文的‘方向’(le sens)還有‘意義’和‘感受’的意思。生命,在其自我顯現中,總是將其深含于自身生命基礎的意向性,通過自身對生命運動的自我感受,朝著其所選定的最美方向發展;生命總是自我決定其自身的發展意義及其自我付出的意義或價值。

    一粒種子,以其自身內在的強大生命意向性,面對環繞它的特殊而復雜的關系網絡世界,總是選擇對它的存在和發展最有利的方向脫穎而出,并繼續頑強地調整其生命生存同它的世界的關系,采取最優化的生存方向展現開來。種子生命的固有顯現邏輯,使種子的生命永遠朝著它自身的生存意向性的瞄準目標實現自我顯現。

    米歇·昂利認為“生命就是這種由其自身實現自我呈現的第一現象”。為此,他把實現自我呈現的純粹呈現稱為“絕對的生命”(la Vie absolue),并特意把這里所說的“生命”用大寫的第一個字母標示出來,以便與普通意義上說的生命區分開來。他指出:“絕對的生命就是有能力在生命中實現自我給予的生命。生命并不是現時的那樣;它隨時突然成為那樣,并不停地突變。生命的這種突然到來,就是它永遠地朝向它自身而成為它自身。生命向自身自我給予的過程,并通過粉碎自身和反對自身的過程,不斷地證實其自身的呈現過程;它的自我愉悅的過程,使它恒久地產生它自身的本質,同時也把它的本質歸結為這種體驗和自我愉悅”。

    現象學所要研究的,首先是作為一切現象顯現的可能基礎的生命本身,因為生命既然成為一切現象進行自我顯現的根本條件,它也就是通過其自身內在動力而成為最源生的一切現象的起點。

    從《作為他者的自我》開始,利科探詢了生命的基底,這一基底由記憶所構造,它通過記憶為自我提供了融貫性,并作為想要好好地活著的欲望貫穿了最基本的倫理層面。生命必須確立自身的“自身性”(l’Ipséité),即自我生產出自身的“自身性”,它既是生命進行自我呈現過程的一個隨附產物,同時又是生命自身實現自我體驗的一個條件。

    另一位法國生命現象學家馬利墉認為,只有當現象首先給予其自身的條件下,現象才能顯現自身。也就是說,除非先給予自身,除非現象自身實現自我給予,現象自身才能顯現。現象自身的產生是比現象顯現更為根本和更為源初的事物。在顯現之前,首先必須給予;換句話說,沒有給予,就無從顯現。所以,給予比顯現更根本、更重。

    由此可見,存在著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顯現領域和場域,在那里,發生著現象之為顯現之所以顯現的最初根據,而且,也在那里,發生著現象自身由其自身被給予的神秘現象,隱含著現象之所以能夠自我顯現的存在論基礎。

    禮物和給予的作為,首先是很自然的和無意識的;自然和無意識到這個程度,以至使弄清楚給予這個事情也成為多余的了。因此,給予,不存在問題,無需討論,沒有什么值得爭論的,也不需要探討它的本質,只需貫徹就是。給予并不提供反思的資料或材料,它只是直接地從倫理的高度提出了執行和負責任的問題,提出了道德義務和社會責任。禮物和給予就像愛情一樣,不存在本質問題,也無所謂原因,它唯一要求的,就是無條件執行。

    一切給予,一方面無所計較,另一方面又始終計較,甚至計較過多。從根本上說,禮物或給予,不管是計較還是不計較,都是一樣的;計較也好,不計較也好,給予永遠是給予,它無需靠是否計較來維持它的存在。

    為了深入揭示給予的這種矛盾性,馬利墉進一步分析‘給予者’、‘被給予者’和‘被給予的禮物’三層次;給予在實質上是一種‘無條件的可能性’(la possibilté sans condition),是無需充足理由原則(sans principe de raison suffisante)的存在,它是在它的轉化形式‘交換’(échange)中消失蹤影。

    唯有深入探討現象顯現的領域和場所,探討其發生的范圍,我們才有可能更本質地探索無需顯現的自我給予和可以看得見的現象顯現及其相互區分。

    首先,必須首先區分和探明兩種“自身”,兩種屬于兩個層次的自身:其一是由其自身所顯現的自身,其二是由其自身所給予的自身;而兩者之間,后者更為根本和更為源初,而且,后者顯然構成前者的基礎,因為如果現象自身首先沒有被給予,就無從探討自身的顯現:換句話說,先必須使自身被給予出來,才談得上自身是否顯現。

    馬利墉指出,給予之所以可以成為一切現象學存在論探討的基礎,是因為世界和人本身的存在,本來就是以神的給予為基礎。作為存在論基礎的給予,不是人間的有條件的交換,而是無所求、無所考慮和不計較的給予。對于馬利墉來說,給予之自然合理以及它的無計較性,是自明的。神作為第一個存在,就是以他對世界的無償的給予而建構整個世界。所以神的給予是一切真正的給予的典范。馬利墉認為:給予有三大特點:第一,一切給予都是不停息的(sans cesse);第二,一切給予都是不計量和無手段的(sans mesure);第三,一切給予都是在沒有清醒意識到的情況下(sans en avoir une claire conscience)進行的;一切給予都是機械式地、自動地和不知覺地(machinalement, automatiquement et sans le savoir)進行的。

    柏格森把生命看成是生命內在的自律性沖動,反對把它歸結為物理化學性質的決定論原則;“生命運動就是事實本身”。生命的自我運動是不爭的第一事實,沒有必要站在生命運動之外,在生命之外尋找生命運動的“理由”,因為它沒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以理性作為它的根基。生命的奧秘,就在于穿透在時間復雜脈絡中的本質性思想的‘創造的演進’。真正的科學以及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哲學,必須以揭示‘生命’、‘思想’、‘時間’和‘語言’的四重交錯關系及其運作邏輯為己任;‘生命時間’就是現代哲學所必需優先思考的‘絕對’(L’Absolu)。

    生命的延綿并不只是體現在可觀察的時間連續性,也不只是呈現為單向的一線性延續,而是與極其復雜的中斷性、斷裂性和交錯性形成盤根錯節的亂麻團,同時又內含著難以預測的張力關系的變動可能性。

    歸根結底,生命的這種延綿性,主要是由其內在本能的‘生命沖動’(élan vital)所推動。因此,它在本質上是質的多樣變動性的呈現,因而也往往導向超越現實的多種異質傾向。

    德勒茲由此引申出生命的“多樣性的多樣性”,它是不可歸納和不可還原的質的多樣性。

    柏格森的空間和時間概念,取代了實證主義的時空觀,強調時空在生命的延續和存在方式中的多種模式;生命的無限創造精神,既表現在肉體行為在時空上的不斷運動變化,也表現在精神生活在質的層面的無限多樣的異動可能性。肉體和精神心靈的生命的創造性演進,并不單純停留在可觀察到和有形的現實世界,而是在現實與可能相交錯的復雜場域中進行;必須超越現實和‘客觀存在’的領域,探索可能性、潛在性和偶然性及其與現實的交錯關系。

    生命的延綿不同于時間。時間雖然也表現延綿,但它只是從‘量’的多樣性(multiplicité quantitative)出發,它只屬于數學的研究對象;與此相反,生命的延綿是從質的角度,是質的多樣性(multiplicité qualicative)的表現。柏格森說,生命的展現過程,就是‘維持自身’(La vie est maintien de soi);而維持自身就是在它自身范圍內實行自我開放和自我展開。一切生命過程,都是力圖通過自身的維持和延續,來不斷彌補和補充生命自身的欠缺。在這個意義上說,生命就是‘活著’,就是‘延續生存’(survivre);這就是‘延綿’(la duration)的本意。

    生命從來不是一次性完成,它不是通過一次性的創造活動就可以一蹴而就。生命需要在它的延綿中實現一再的更新化的創造活動。正是通過不停的超越,永不滿足地實現更新,生命才能克服原先的欠缺,不斷地彌補其生存中所感受的‘不滿’,填補其部分的‘空虛’,也補償其消耗的部分。

    所以,柏格森的生命沖動理論,一方面不同于達爾文進化論;另一方面也不同于基督教神學所說的神創論,以為萬能的神只需在一次性的‘創世’奇跡中,就可以完備地和一勞永逸地造出一切事物。

    由此可見,生命屬于可能性的范疇。傳統的因果關系、前后系列觀以及具體和抽象的對立關系等,都不能真正把握生命時間的本質,尤其無法揭示其可能傾向。正因為這樣,柏格森很重視最新數學和自然科學對可能性、或然性、潛在性、偶然性和混沌領域的探索成果。

    回顧哲學史,生命問題一直是研究中的一個薄弱點。本來,希臘哲學從一開始就把生命與自然列為哲學探索的重點。福柯在談論希臘人的生活技藝及其美學意義時,嚴格區分了古希臘人所說的z?ê和bios這兩個概念:前者是指‘作為有機體(身體)的性質及功能的生命’(la vie comme propriété des organismes),后者是指‘作為生活技藝施展目標的生存’(l’existence comme objet de techniques)。福柯嚴厲批判傳統的身心分割理論,也反對重精神、輕身體的傳統哲學和道德論述。

    但對生命和自然的探索,只是古希臘最早的自然哲學時期的焦點,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扭轉了哲學思維的主題,主體性成為了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核心;科學技術也由此成為西方文明的強點。

    近代哲學以來,要克服這一點,必須越過三大障礙:笛卡爾、康德、海德格爾。笛卡爾的古典本體論區分了廣延性和思維,由此也就分解了生命,同時也拋棄了生機論。康德重點地以理性為主軸,分析人的問題。海德格爾期待通過此在,回歸到生命的存在方式,雖然為生命現象學提供一個充分的本體論基礎,但他始終未能建構生命的存在論哲學。

    戰后,法國哲學家漸漸離開前輩的軌跡,開始回歸到生命問題,起先是遮遮掩掩地,之后不斷走向堅定,作為非思(impensé)的生命的概念逐漸冒出成為奠基性的概念。遲遲之后,利科(Paul Ricoeur)才將他思考的主軸從認識轉向生命,他在1995年留下了這種轉向的證據:“現在我正在思考之前一直逃避著的關于生命的主題,由于受早期胡塞爾思想的影響,我過于懷疑生命哲學(Lebensphilosophie)及關于生命哲學的思想了”(Ricoeur, La critique et la conviction, Entretien avec F. Azouvi et M. de Launay, Pairs, Hachette, 1995: 143)。

    2006年,德里達承認生命問題從《聲音與現象》(1967年)以來一直是他研究的幾條紅線之一:“分析可以從‘我在’開始,也就是在笛卡爾止步的地方重新開始本體論的檢驗。但是對于笛卡爾或者海德格爾而言,‘我在’首要的意義并不是‘我是活生生的’或者‘我正在呼吸’。所有這些困難的核心在于在關于生命的思考中始終存在非思層面(從這里,通過生命的問題、‘活生生的在場’的問題以及在活生生的在場中呈現的自我的自傳的問題,都是我對胡塞爾的解構閱讀以及后來得以延續的起點)”。

    德里達明顯地發現了一直被在場的形而上學所壓制的生命的視域。

    在未竟之作《可見與不可見》中,梅洛-龐蒂坦誠:“在《感知現象學》中所提出的問題是無法解決,因為我是從‘意識’與‘對象’的區分出發的(Les problèmes posés dans Phé 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sont insolubles parce que j’y pars de la distinction ‘conscience’-‘objet’)”。

    梅洛-龐蒂看到了自己建構生命現象學的難點所在,試圖徹底擺脫向來把身體、意識、世界、對象加以分割的傳統觀點,集中對‘肉體’(La chair)、‘雙重交錯’(le chiasme)以及‘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l‘invisible)等關鍵概念進行探索。

    米歇·昂利說:“我的出發點實際上同經典哲學以及20世紀中葉以來泛濫于法國的現象學是根本對立的,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創作。當時,由這些哲學體系所假定的人的定義未能使我滿意。從笛卡爾以來,主體性的概念統治著近代哲學。但是這個主體性是很抽象的,也就是說,它本身就是思想。但在我看來,主體性,也就是我們的深層的存在,是某種非常具體的東西,也正因為這樣,我發現,而且以非常激動的心情發現,我們的身體是主體的,也正是身體的主體性使我獲得主要的依據來證實主體性的具體性。這個具體的主體性,作為身體,就是場所,我稱之為生命。”

    (課題組供稿) 

    (責編:李葉)
    99久在线精品99re6视频|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 jizzjizz国产精品久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好好热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AV| 91一区二区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性| 国产精品99精品无码视亚| 精品亚洲成α人无码成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免费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国产精品理论电影|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3|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唯爱网| .精品久久久麻豆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国产嫩草| 夜色www国产精品资源站|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国产AV拍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女主播精品大秀系列|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小呦精品导航网站|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不卡免费| 日韩精品久久不卡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