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以劉永芳教授為首席專家的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人類合作行為的前沿問題研究:認知的視角”開題暨二次論證會在華東師范大學俊秀樓305會議室召開。
參加本次論證會的專家有中國心理學會原任理事長、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樂國安,中國心理學會現(xiàn)任理事長、陜西師范大學副校長、心理學院教授游旭群,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現(xiàn)任會長、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周曉虹,中國心理學會決策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學位委員會主席李紓,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盧家楣。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汪榮明教授、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周永迪教授、副院長郭秀艷教授出席會議。項目首席專家劉永芳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周仁來教授、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劉長江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莊錦英副教授及課題組成員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周永迪院長主持,論證會由專家組組長樂國安教授主持。
課題首席專家劉永芳教授代表課題組就課題的研究狀況、選題價值、總體框架、預期目標、研究思路、關鍵問題和重點難點,以及研究計劃和預期成果等問題做了全面的匯報和介紹。他指出,從當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來看,氣候變化、環(huán)境惡化、資源枯竭、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全球一體化進程等都使得合作成為人類社會唯一和必然的選擇;從科學研究的前沿來看,《Science》曾把“人類合作行為如何演化和維持”確定為未來基礎科學研究需要解決的25個重大問題之一。傳統(tǒng)研究以生物學的生存和繁衍競爭理論和經(jīng)濟學的理性經(jīng)濟人假設為主線來探討人類合作行為問題,是從宏觀和中觀的角度探討人類的合作機制,遭遇了難以解釋和解決當代現(xiàn)實合作問題的困境。本課題從微觀角度出發(fā),采用認知心理學的有限理性觀重新審視和解讀人類合作行為,提出有限理性合作觀,建立合作啟發(fā)式的理論體系和模型,揭示此種行為產(chǎn)生和維持的影響因素、一般規(guī)律及潛在認知機制,對于個人生活決策、各類組織管理決策、政府公共管理和政策制定以及規(guī)范和引導正面的集體行動都具有重要意義。
經(jīng)過認真評議和充分討論,專家組充分肯定了該課題的價值,指出課題的選題立意新穎、論證得當、思路清晰、內容豐富,有明確的方法論意義、問題意識,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上海師范大學盧家楣教授建議對課題研究內容中關鍵概念的界定進行進一步推敲,例如如何界定本研究中的合作,如何界定理性、有限理性以及非理性等。南京大學周曉虹教授認為人類合作行為不僅限于微觀層面的個體行為,還應考慮到宏觀層面的組織、群體,以及人類共同體的合作行為。陜西師范大學游旭群教授建議把文化變量引入到研究中,并將人類合作行為看作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中國科學院李紓研究員建議進一步考慮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現(xiàn)有理論,從而更好地與本研究相結合,并對后續(xù)研究的重點提出了建議。南開大學樂國安教授總結并強調,課題研究既要有理論創(chuàng)新,也要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期待課題組能夠為政府提出更多具體并有操作性的建議。
劉永芳教授代表課題組回答了專家的提問,對各位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表示感謝,表示課題組將認真總結和吸納專家組意見,完善并落實研究計劃,按期高質量完成項目研究任務,產(chǎn)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周永迪院長代表學院對與會專家表示感謝,表示學院將在各方面全力支持課題研究工作的展開,并對課題組能夠產(chǎn)出優(yōu)秀學術成果寄予厚望。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