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趙平安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先秦兩漢訛字綜合整理與研究”開題報告會在清華大學近春園第一會議室順利舉行。
清華大學文科建設處副處長段江飛等領導出席了開題報告會,與會專家有北京大學中文系李家浩教授、孫玉文教授,吉林大學副校長、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長吳振武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宋鎮豪教授,首都師范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主任黃天樹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李國英教授、常務副主任李運富教授,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所長陳偉武教授,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馮勝君教授,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郭永秉教授,課題組成員孟蓬生、劉樂賢等近30人參加了開題報告會。
項目首席專家趙平安教授代表課題組簡要介紹了先秦兩漢訛字的一些基本情況和研究價值、投標書原計劃的內容、現今的工作進展等,重點報告了課題最終成果的設想,提出編撰字編和理論探索并重的工作原則。
專家咨詢和研討環節由李家浩教授主持。與會專家學者紛紛就課題設計的主要研究內容、學術價值、可行性分析、困難點與創新點等方面展開深入討論。
與會專家對課題意義給予充分肯定,認為學術界對字際關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字音方面,而對字形關系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本課題填補了這項空白,為今后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以趙平安教授為核心的課題組成員對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都有深入的研究,使得該課題有著可靠的學術保證。
各位專家從不同角度為課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先秦兩漢文獻卷帙浩繁,訛字數量龐大,本課題任務艱巨,需要持久的深入研究,課題組應適當申請追加經費或申請滾動資助。第二,訛字目前還未有較為明確的定義,課題組要在實踐的過程中,從外延和內涵兩方面予以恰當的定義,重視訛字產生的動態過程,重視用字者的習慣,分層次、分時代的總結歸納各種現象。第三,課題工作量十分繁重,但更需要審慎的判定和論斷,課題組成員要嚴格篩選,每位成員要具有一定的小學功底。第四,在項目開始階段盡可能多的提取資料,在完成資料長編的工作后,根據課題組在實踐中歸納的定義選取符合條件的字例,最終報告可以分為兩部分,嚴格意義的訛字放在上編,無法確定或存在爭議的訛字則放在下編,盡可能從各個角度為學界提供豐富的材料。
趙平安教授對各位專家的意見表示感謝,并表示課題組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將會結合項目中遇到的實際情況,參照專家組的意見合理調整課題框架。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