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論證:
主持人:劉國祥研究員
第一項:王立新教授做開題報告
項目首席專家王立新教授從課題的選題背景與學術意義、基本思路與研究方法、總體框架與研究團隊、研究目標與主要內容、前期工作與技術條件、責任分工與研究計劃、預期成果等七個方面向專家組作了詳細陳述。
據介紹,該項課題主要有兩方面研究任務。一是全面、系統、科學地刊布后套木嘎遺址的發掘資料,二是圍繞發掘資料開展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項目共設“新石器時代遺存研究”、“青銅時代與遼金時期遺存研究”、“動物遺存研究”、“人骨遺存研究”、“植物遺存與古環境研究”等五個子課題。項目研究團隊主要由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遼寧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中青年學者組成。此外,還包括了來自美國俄勒岡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
第二項:專家論證
林沄教授:1、以往考古發掘報告只重發掘收獲的報道,不重發掘方法的介紹。建議本課題研究報告留出專門介紹發掘方法與認識過程的章節。2、后套木嘎第一至第三期遺存與俄羅斯境內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聯系,都很重要。建議課題組設法與俄羅斯相關研究機構的學者開展相互合作,以促進文化互動關系的研究。
華玉冰教授:1、建議課題組加強對重大項目的管理,包括學術活動記錄、文件存檔等。2、重視對重大課題研究進展的報道和宣傳。
安文榮研究員:1、課題涉及研究人員范圍廣,既有省外的,又有境外的,各自的學科專業亦復不同,如何協調是大事。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有長期、穩定和良好的合作傳統,一定會一如既往地支持該項目的工作。
付佳欣教授:1、吉林西部地區由于自然風力過強,在判斷遺址的面積時不能不考慮風力對地表遺物的搬運作用。2、一個遺址的分期只代表一個遺址的情況,建議對后套木嘎遺址周鄰區域開展一些相應的田野工作。3、報告中應適當配發一些反映發現和研究過程的照片。4、漢書二期文化洞室墓內人骨的散亂,是否與當時墓內有一定空間,一些小型哺乳動物對人骨的拖拽有關?
朱泓教授:1、該課題已取得一定的先期成果,可實施性較強。但仍要抓緊中期成果的撰寫和發表。2、課題應加強管理和宣傳工作。
趙賓福教授:1、發掘面積雖不算大,但獲得的信息豐富多彩,有很多新的嘗試。報告中要把工作方法、工作過程多講一些。2、課題的上、下卷仍然是按傳統報告的編寫體例設計的。可否將人工遺存與非人工遺存同等對待,設計出新的報告編寫體例?
劉國祥研究員:1、后套木嘎第三、第四期都有“骨頭溝”,習俗相近,人群上有無聯系?這么多野牛骨的發現說明了什么?是否與精神信仰有關?2、后套木嘎各期聚落形態與環境都發生了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要投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包括開展必要的模擬實驗。3、課題組不僅應注意后套木嘎各期遺存受到了周邊哪些文化的影響,也當注意各期遺存對周邊區域的文化輻射與影響。
第三項:劉國祥研究員總結。
1、后套木嘎遺址的發掘獲得了極其重要的收獲,信息提取屬一流水平,尤其是超萬年早期陶器的發現,是近年東北考古所取得的一項重大突破,一定要濃墨重彩地予以刊發和研究。
2、研究團隊陣容強大,但要注意協調、分工和整合工作,最終期望在報告編寫體例上開創新的范例。
3、加強項目的管理和宣傳工作。在適當時機可否考慮召開以東北亞史前文化為核心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使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