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行政區劃基礎信息平臺建設(1912-2013)”(批準號:15ZDB053)開題專家指導會于2015年12月27日在復旦大學舉行。出席指導會的專家有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唐曉峰教授、云南大學人文學院陸韌教授、南京大學歷史系胡阿祥教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鄔倫教授、廣州大學地理學院吳志峰教授。復旦大學方面出席會議的有文科科研處處長陳玉剛、副處長葛宏波、規劃室主任肖衛民以及本課題組全體成員。
課題組子課題負責人張曉虹教授代表課題組從課題的研究現狀與選題價值、總體框架和預期目標、具體進程、重點難點問題等四個方面向各位指導專家做了詳細匯報。她表示項目完成以后,將在復原現當代(1912-2013年)中國縣級及其以上各級政區治所和邊界逐年變化的基礎上,用GIS方法建立1912-2013年中國地方行政區劃數據庫,可供使用者查詢任一年份的行政區劃狀況以及與政區變化相關的各種歷史資料和數據,同時可以根據需要繪制出任意一年的全國政區分布地圖。其目的是建立一套可以反映全國現當代政區變化的基礎數據庫。隨后,課題組兩位子課題負責人從面狀數據庫和點狀數據庫兩方面演示了兩個個案研究。子課題負責人徐建平副教授現場演示了上海地區歷代行政區劃演變數據庫,他表示依據CHGIS的積累的一套技術和方法,重建現當代全國的縣級政區數據庫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子課題負責人路偉東副教授現場演示了民國時期山東地區縣級治所演變數據庫,指出依據此種研究方法,重建現當代全國縣級治所演變數據庫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課題組匯報完畢之后,各位專家分別發表意見對課題組進行指導。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GIS技術方面:
建議加強歷史地理學與地理學尤其是GIS之間的聯系;在地圖的處理上,不能光把搜集到的地圖資料掃描后建成數據庫,更為重要的是要將地圖矢量化,發揮GIS空間分析的強大功能;基礎信息平臺應該建成開放性的,比較容易后期修正的,即如果發現錯誤可以隨時調整,采用適當的模糊性表述而非以前那種精確性表述;在基礎平臺的功能上應當開發出更多的功能,便于普通民眾的使用;基礎數據的編碼,應該利用現有的國家標準,而不是延續原來CHGIS那套自創的標準;坐標系統的選擇上面,一定要規范,要與國家公布的最新的標準一致。
二、政區地理研究方面:
本課題不僅僅是一個數據庫,也是一項學術研究,所以必須考慮可信度問題,要符合學術規范,也就是說必須要整合一個資料庫,將所有的資料出處一一注明;對于民國時期,紅色政權如何展示?絕對不能不做,但是做又難度太大,如無法畫圖,可以考慮提供文字資料加以說明;歷史資料的矛盾性如何妥善處理,即面對不同來源的材料如有相互矛盾,該如何來抉擇必須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地名標識方面,要注意音、形、義等問題;要注意邊疆地區的政區設置與疆界形成之間的關系;貴州、云南等地插花地問題對于邊界的影響;民國時期云南省設置的治邊督辦在行政區劃體系中的作用。
三、項目管理方面:
應關注國家最新出臺的地圖管理條例,項目的進行不能與現有法律沖突;建議加強與有關行政部門以及地圖繪制機構的合作;該項目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很大的精力、財力投入,而且必須要堅持不懈,決不可新鮮感過后就半途而廢了;工作的進行應秉承循序漸進原則,將容易做的部分先做,這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國家不斷的投入,因此,無論作出多少工作都只能是階段性成果。建議社科規劃辦在課題組取得預定成果的前提下,給予后續資助,以使該課題能繼續開展下去,將該政區基礎信息數據庫做的越來越完善。
針對各位指導專家的意見,周振鶴教授代表課題組表示感謝,并表示會根據各位專家的意見進一步完善課題計劃,爭取盡快取得進展,先完成部分省區的政區基礎信息數據庫建設,為項目的持續進展奠定基礎。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