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二批)“20世紀中國婚姻史研究”(項目批準號:15ZDB050)開題報告會于2015年12月5日上午在京舉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鄭師渠、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虞和平、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陳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劉小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孫燕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躍生、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楊念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左玉河等專家應邀出席會議。會議由首都師范大學社會科學處副處長解小青主持,由鄭師渠教授擔任專家組組長。
項目首席專家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梁景和教授向與會專家介紹了課題組成員,并代表課題組報告了項目的學術價值、學術基礎、總體思路、總體框架、創新追求、實施計劃、研究視角、研究路徑、重點難點問題。
“20世紀中國婚姻史研究”是對中國20世紀婚姻的變革進行綜合性整體研究,目的在于認識20世紀中國社會發生的滄桑巨變。項目從婚姻問題入手,在考察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在走向文明、進步和現代的過程中,審視人們婚姻生活領域發生的時代轉型,進而從一個特定的視域和角度來觀察和繪制中國百年的歷史演化圖景。項目將重點關注20世紀不同歷史階段婚姻演變的重要內容、基本脈絡、社會根源、文化緣由、經驗教訓、發展趨向等;同時注重探討婚姻史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其基本概念、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目的和意義、研究理論和方法等問題,確立婚姻史的內涵和邊界,建構婚姻史的論述體例。項目擬設立“清末民初婚姻變革研究(1900-1920)”、“民國時期婚姻變革研究(1920-1949)”、“共和國十七年婚姻變革研究(1949-1966)”、“文化大革命時期婚姻變革研究(1966-1978)”、“改革開放時期婚姻變革研究(1978-2000)”五個子課題。
與會專家一致肯定了“20世紀中國婚姻史研究”的重要學術價值和研究意義,認為項目論證系統、全面、嚴謹,項目設計的內容結構合理,項目團隊構成合理,有能力承擔本項目的研究,并對項目組前期的大量準備工作表示了贊賞。同時,對項目研究是偏重通史性還是專題性、如何處理婚姻的變革與習俗的傳承、是否應兼顧少數民族主體、對婚姻變革中城鄉差異的關注是否足夠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對于項目研究的方向性,有專家指出既然項目名稱為“20世紀中國婚姻史研究”而非“20世紀中國婚姻史”,那么就要注意研究的方向到底是偏重于通史性還是專題性,若是前者則需注意全面性和綜合性,若是后者則需注意理論性和深刻性。有的專家則認為加上“研究”二字比較合理和主動,可以將通史性與專題性相結合,既要寫出20世紀婚姻變革的貫通性,又可以跳出系統性的束縛,抓住婚姻變革的主要問題來展開論述,可以作專題式的深入探討。
對于項目的研究內容,有專家指出20世紀中國婚姻史的研究跨度大,婚姻的流變又很復雜,因此研究難度比較大,該項目抓住了“婚姻變革”這一重點,易于把握,設計很合理。也有專家提醒課題組在項目的研究過程中,既要看到婚姻變革的情況,也要看到不變的情況,要處理好變革與傳統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要注意到婚姻變革的差異性,如地域差異、城鄉差異、階層差異等。也有專家建議項目的研究中要充分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和臺灣地區的婚姻狀況。
對于婚姻史的發展線索,有學者認為20世紀中國婚姻史研究應關注兩條基本線索,一是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這一點課題組已經充分考慮到了;二是政治制度、政治運動對個人婚姻家庭的干擾,這一點論證報告考慮得還不夠全面。有學者進一步指出論證報告沒有將婚姻與政治、經濟、教育等社會因素的緊密聯系充分反映出來。也有學者提醒課題組注意政治制度或政治運動對于婚姻的影響也不能說都是負面的,在評價上不能一刀切。
課題組表示,一定認真吸收各位專家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梳理研究思路、確立概念界限、凝練問題意識、修改寫作提綱,爭取高質量地完成課題研究任務。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