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研究所承辦、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記憶場所的保護與活化創新研究”課題組策劃組織的2015“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論壇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召開。來自美國德州南方大學、香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海內外28所院校的100余位學者參加了論壇。
本次論壇包括三個特邀主題演講,課題組重大課題年度報告,四個方向的分主題匯報,共計27場學術報告。論壇圍繞“跨學科視野下的城鄉記憶場所”進行了專題研討:如何重新認知與審視記憶場所的價值?有無必要將這些記憶場所納入遺產保護名單?如何保護活化?與會專家學者針對沒有遺產身份的城鄉“記憶場所”進行了開放式討論。
在主題演講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以《語言與境界——建筑創作中東方智慧的運用》為題,通過跨文化對話,對東西方文化進行深入的比較和思考,從中發掘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閃光點,來支撐、推動中國現代地域建筑的創作與發展。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以《城市歷史空間的保護、延續與活化》為題,闡述了上海風貌街區保護與管理實踐的一些經驗。
隨后,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教授、國際中國規劃學會主席潘起勝、英國倫敦大學《空間句法》副主編索菲亞分別以《城市風貌與文化遺產的保護:以雅典為例》、《誰書寫了城市的集體記憶》為題,做了主題演講。
在課題年度報告中,國家社科重大課題首席專家、上海交大船建學院建筑學系教授陸邵明詳細介紹了課題組一年來在平臺、項目與其成果方面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并以《鄉愁的時空意向及其對城鎮人文復興的啟示》為題,從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對國內外不同地區及國內百年來的鄉愁演變進行了歸納研究,結合鄉愁的認知調研分析,揭示了鄉愁的本質內涵,闡述了鄉愁對于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建議。
接下來,子課題負責人、文化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周尚意詳述了國內外記憶場所研究熱點與趨勢;子課題負責人、南京大學美學研究所所長高小康探討了記憶場所保護中的空間正義與美學困境;課題組成員、上海交大研究生朱佳維、杜力以怒江地區為例對傳統民居建筑營造設計及活化導則進行了微觀視角的研究。
分主題匯報主要圍繞“怎樣的記憶場所值得保護”、“記憶場所如何保護傳承”、“記憶場所如何活化再利用”、“如何評價與運作”四個專題開展了討論交流。報告期間,上海交大人文學院院長楊慶存、同濟大學教授徐磊青、上海交大船建學院教授張健、蔡軍等對各階段的報告進行了評議與討論。論壇為國內建筑、規劃、旅游、景觀、地理、歷史、經濟、管理、藝術、傳播等相關學者建構了一個“記憶場所”交流平臺,也為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了探索。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