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民國新聞史研究動態2016第(2)期總第17期

    2016年06月07日15:38

    一、工作動態通報

    新記《大公報》專題研究文獻匯編

    一、研究概況

    新記《大公報》是我國近現代新聞史上壽命較長、影響頗深的民營新聞報紙,相關研究始于上世紀50、60年代,至今盛而不衰。研究內容首先涉及《大公報》整體史研究,代表人物有周雨、吳廷俊、方漢奇等;其次為《大公報》專題史研究,包括言論、新聞報道、廣告、專刊、相關人物、編輯業務、經營模式等方面,成果豐碩,但質量參差。此外,因該報歷史地位與政治立場特殊,故涌現出一批圍繞《大公報》政治屬性和言論方針的文章著作,例如對該報“小罵大幫忙”標簽是非去留問題的梳理和反思,以及以《大公報》為代表的“文人論政”辦報邏輯或模式的辯證分析?傮w而言,學界對新記《大公報》的研究對象既呈現出紛繁蕪雜的特征,在研究方法與路徑上又呈現出階段內的相對一致性。

    建國后至70年代末,海峽兩岸的學界難以擺脫各自意識形態的影響,大公報研究以政黨革命史、階級斗爭史為敘述主線,對抗色彩明顯,報刊本位缺失,研究失之客觀。改革開放前后,一群老報人紛紛撰寫回憶文章,言論傾向發生轉向,新聞史領域的《大公報》研究開始展開,1985年謝國明發表的《試論新記大公報的報業機制》成為大陸首篇對該報進行研究的文章。90年代以來,以盛沛林、吳廷俊為代表的一批學者開始逐漸正視《大公報》在我國新聞史上的地位,相繼出現為《大公報》“辯誣”的系列文章,文章數量不斷上升,相關評價逐漸去意識形態化,研究領域也日益寬廣,并開始出現以西方新聞理論關照《大公報》的參照視角,《大公報》整體史書寫工作取得優異成果,周雨《大公報史》(1993)、吳廷俊《新記<大公報>史稿》(1994)成為《大公報》研究的奠基性著作;2000年以后,從文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社會史等角度考察新記《大公報》的文章和著作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從而涌現出一批具有影響的代表作,如任桐《徘徊于民本與民主之間:〈大公報〉政治改良言論述評(1927-1937)》;賈曉慧《<大公報>新論——二十世紀三十年<大公報>與中國現代化》;劉淑玲《大公報與中國現代文學》等。同時,《大公報》整體史著作數量有顯著上升,其中首推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主編的《<大公報>百年史》,該書梳理了自1902年英斂之初創該報至2002年整整百年的歷史,首次完成對《大公報》歷史全面完整地梳理。

    總體而言,目前《大公報》研究相較于其他報刊史研究成果十分豐碩,近兩年竟有再攀高峰之勢,以俞凡、郭恩強為代表的一批青年學者開始利用歷史檔案、西方社會學理論重新詮釋《大公報》臺前幕后、歷史與當下的互動關系,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大公報》研究成果縱然主題豐富、數量龐大,但亦有不少老調重彈、毫無新意之作,許多文章主題、研究方法、乃至結論均有雷同乃至重復的現象,僅以“張季鸞”研究為例,有關其報恩思想的論述已然鋪天蓋地,后人視為當然,研究中缺乏嚴謹有效地分析。

    為直觀表現學界對《大公報》研究的整體情況,筆者以CNKI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為搜索渠道,提取“大公報”為“篇名”搜索自1950-2015年以來相關研究成果(關鍵詞搜索不準確,易出現無關內容)。數據顯示,共有1060條文獻篇名中直接包含“大公報”,以10年為一階段劃分,分別有1950-1960共7條;1960-1970 計12條;1970-1980 計7條;1980-1990 計29條;1990-2000計 89條;2000-2010計 536條;2010-2015計472條,可以發現自2000年以來,相關研究呈現井噴趨勢,且這一趨勢仍可能持續。

    二、研究成果具體信息

    筆者整理了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學界對《大公報》研究的主要代表性著作、期刊文獻以及碩博論文,入選標準主要依據被引頻次、學者出生、刊物級別等要素。但可以肯定的是,統計仍不免掛一漏萬,只能以待后續補充。研究成果具體信息如下表,其中,著作凡31部,期刊論文162篇,碩博論文16部:

    主要代表性著作

    序號 作者 書名 出版社 出版時間

    1 高郁雅 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 臺灣學生書局 1981

    2 李金銓 文人論政:民國知識份子與報刊 政治大學出版社 1986

    3 周雨 大公報史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9

    4 吳廷俊 新記《大公報》史稿 武漢出版社 1991

    5 方漢奇 《大公報》百年史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

    6 周雨 大公報人憶舊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1

    7 王蕓生、曹谷冰 1926-1949的舊大公報 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五至二十八輯) 中華書局 1993

    8 孔昭愷 舊大公報坐科記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8

    9 王芝琛、劉自立 1949年以前的大公報 山東畫報出版社 1999

    10 王芝琛 百年滄桑——王蕓生與大公報 中國工人出版社 1999

    11 王芝琛 一代報人王蕓生 長江文藝出版社 1999

    12 賈曉慧 大公報新論:20世紀30年代《大公報》與中國現代化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13 《大公報一百周年報慶叢書》編委會 我與大公報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14 陳紀瀅 抗戰時期的大公報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

    15 陳紀瀅 胡政之與大公報 香港掌故月刊社 2002

    16 胡玫、王瑾 胡政之文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17 胡玫、王瑾 回憶胡政之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18 徐鑄成 報人張季鸞先生傳 三聯書店 2004

    19 徐鑄成 報海舊聞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0 杜素娟 沈從文與《大公報》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6

    21 李秀云 《大公報》專刊研究 新華出版社 2007

    22 張季鸞 張季鸞集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7

    23 《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 蕓生文存 上海書店 2008

    24 林緒武、邱少君 吳鼎昌文集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8

    25 岳謙厚 媒體·社會與國家:《大公報》與20世紀初期之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26 王潤澤 張季鸞與大公報 中華書局 2009

    27 袁新潔 近現代報刊“文人論政”傳統研究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9

    28 李滿星 張季鸞與民國社會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11

    29 張育仁 自由的歷險——中國自由主義新聞思想史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

    30 任桐 徘徊于民本與民主之間:《大公報》政治改良言論述評(1927-1937) 三聯書店 2012

    31 郭恩強 重構新聞社群:新記《大公報》與中國新聞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主要代表性論文

    序號 作者 文章名 期刊名 年期

    1 劉光炎 抗戰期大后方新聞界追憶

    報學 1952.1

    2 德山 舊大公報剖視 新聞戰線 1958.1

    3 王軍余 追念同學張季鸞君 傳記文學 1962.12

    4 吳相湘 張季鸞先生 傳記文學 1964.9

    5 陳紀瀅 一代論宗哀榮余墨(續) 傳記文學 1972.1

    6 彭學虞 陳布雷與張季鸞 傳記文學 1972.11

    7 于衡 沈陽的繁華夢 傳記文學 1972.4

    8 陳紀瀅 一代論宗哀榮余墨(正) 傳記文學 1972.9

    9 陳紀瀅 重慶時代的大公報 傳記文學 1973.12

    10 陳紀瀅 三十年歲首獻詞與米蘇里獎章 傳記文學 1976.9

    11 陳紀瀅 范長江與大公報 傳記文學 1977.6

    12 陳紀瀅 我對季鸞先生及大公報的體認 傳記文學 1977.6

    13 成舍我 我所接觸的季鸞先生 傳記文學 1977.6

    14 胡健中 我對張季鸞先生的觀感 傳記文學 1977.6

    15 沈云龍 從書生論政談到報紙的企業經營 傳記文學 1977.6

    16 陶希圣 遨游于公卿之間的張季鸞先生 傳記文學 1977.6

    17 陶希圣 關于張季鸞與王蕓生的幾件事 傳記文學 1977.6

    18 楊爾瑛 季鸞先生的思想與軼事 傳記文學 1977.6

    19 程滄波 我所認識的張季鸞先生 傳記文學 1977.6

    20 劉光炎 一個新聞工作者對季鸞先生的印象 傳記文學 1977.6

    21 曾虛白 很少得我欽佩者中的一個人 傳記文學 1977.6

    22 卜少夫 張季鸞先生座談會后 傳記文學 1977.9

    23 陳紀瀅 張季鸞先生的逝世 傳記文學 1978.4

    24 陳紀瀅 季鸞先生逝世后的大公報 傳記文學 1978.5

    25 姚保中 “重慶時代的大公報”別記 傳記文學 1978.7

    26 徐鑄成 國聞通訊社和舊大公報 新聞研究資料 1979.1

    27 陳紀瀅 論大公報 傳記文學 1979.1

    28 陳紀瀅 吳達詮先生與大公報 傳記文學 1979.3

    29 胡光塵 我記憶中的吳鼎昌(達詮)先生 傳記文學 1979.3

    30 陳紀瀅 哀長江 傳記文學 1979.5

    31 林墨農 紀大公報(一) 傳記文學 1980.1

    32 陳紀瀅 記王蕓生(下) 傳記文學 1980.1

    33 陳紀瀅 記徐盈子岡 傳記文學 1980.11

    34 林墨農 紀大公報(二) 傳記文學 1980.3

    35 林墨農 我怎樣側身大公報 傳記文學 1980.8

    36 陳紀瀅 記王蕓生(上) 傳記文學 1980.9

    37 張蓬舟 大公報大事記(1902—1966) 新聞研究資料 1981.2

    38 楊紀 大公報香港版回憶 新聞研究資料 1981.2

    39 王文彬 桂林大公報記事 新聞研究資料 1981.2

    40 李秋生 我所知道的王蕓生 傳記文學 1981.2

    41 林墨農 抗戰前的大公報津館 傳記文學 1981.2

    42 王文彬 上!洞蠊珗蟆饭ぷ鳜嵱 新聞研究資料 1983.1

    43 王學曾 憶報人張季鸞先生 傳記文學 1983.7

    44 王學曾 吳鼎昌贈張季鸞詩(書簡) 傳記文學 1983.8

    45 曹世瑛 大公報的資金究竟是誰的? 新聞研究資料 1984.1

    46 金慎夫 回憶在文匯報、大公報的工作 新聞研究資料 1984.1

    47 汪習麟 《大公報·現代兒童》紀略 新文學史料 1984.4

    48 曹世瑛 《大公報》與胡政之 文史資料選輯 1985

    49 謝國明 試論新記大公報的報業機制 新聞大學 1985.11

    50 謝國明 論新記《大公報》的“四不主義” 新聞研究資料 1986.3

    51 陳紀瀅 張季鸞先生百年誕辰紀念 傳記文學 1987.4

    52 阮毅成 我與張季鸞先生的一面之緣 傳記文學 1987.4

    53 朱民威 張季鸞先生與先總統蔣公的關系 傳記文學 1987.4

    54 陳紀瀅 一代報人張季鸞

    中外雜志 1987.4

    55 陳紀瀅 張季鸞先生小傳

    報學 1987.6

    56 張佛千 張季鸞先生公葬大典私記 傳記文學 1987.8

    57 蕭乾 我與《大公報》 新聞研究資料 1988.4

    58 冉茂華 費彝民之死 傳記文學 1988.8

    59 曹世瑛 新記《大公報》是托拉斯嗎? 新聞研究資料 1989.3

    60 鄭仁佳 大公報三巨頭之一胡霖 傳記文學 1989.3

    61 賴光臨 評析中國獨立報業 報學 1989.6

    62 周雨 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公報雜記 新聞記者 1989.8

    63 鄭貞銘 張季鸞“報恩思想”的時代意義 近代中國 1990.1

    64 周雨 大公報的經營之道——大公報雜憶之三 新聞記者 1990.11

    65 王洪鈞 書生辦報——張季鸞的風范 中外雜志 1990.12

    66 周雨 王蕓生的幸遇——大公報雜憶之二 新聞記者 1990.4

    67 黃錫景 《大公報》育人用人之道 新聞愛好者 1991.5

    68 袁塵影 張季鸞和《大公報》的“小罵大幫忙” 新聞愛好者 1991.8

    69 周雨 大公報獨家發表日偽“密約”經過——大公報雜憶之五 新聞記者 1991.9

    70 關國煊 被打成右派的左派報人徐鑄成 傳記文學 1992.4

    71 馮英子 長江為什么離開《大公報》? 新聞記者 1992.8

    72 劉北汜 最后三年的《大公報·文藝》 新文學史料 1993.1

    73 穆欣 四十年代《新華日報》和《大公報》三次論戰述評 中共黨史研究 1993.1

    74 吳廷俊 開報紙社會服務版先河的《大公報·摩登》周刊 新聞與傳播研究 1993.1

    75 盛沛林 張季鸞與《大公報》 新聞愛好者 1994.1

    76 盛沛林 小罵大幫忙的《大公報》——評析新記《大公報》辦報的政治傾向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 1995.2

    77 李端生 沈從文與《大公報》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3

    78 吳廷俊 楊剛與《大公報》 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3

    79 牛濟 毛澤東眼中的張季鸞和《大公報》 新聞知識 1995.3

    80 吳廷俊 評重慶談判期間《大公報》的立場 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4

    81 吳廷俊 重慶談判期間《大公報》評析 新聞大學 1997.1

    82 石永貴 報紙因得人而異——試以申報、大公報、臺灣新生報、中央日報為例 新聞鏡周刊 1997.1

    83 李朝津 由抗戰勝利前后之大公報言論看美蘇冷戰的源起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1997.12

    84 宋梅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總編輯──新紀大公報用人經驗的借鑒與思考 現代傳播 1997.5

    85 袁暌九 敬悼文壇宿將陳紀瀅 傳記文學 1997.6

    86 張鴻慰 漓水覓蹤影 星巖歷艱辛——記王文彬創辦桂版《大公報》 新文化史料 1998.3

    87 石建國 對皖南事變的另一種反應——《大公報》、《申報》有關報道評析 抗日戰爭研究 1998.3

    88 穆欣 周恩來《致大公報書》發表前后——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上) 新聞界 1998.4

    89 穆欣 周恩來《致大公報書》發表前后——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中) 新聞界 1998.5

    90 穆欣 周恩來《致大公報書》發表前后——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下) 新聞界 1998.6

    91 朱傳譽 大公報陰魂不散,王蕓生死不瞑目 傳記文學 1998.7

    92 張頌甲 為《大公報》討還公道 新聞記者 1999.5

    93 馬飛孝 評王蕓生的兩次思想轉變 新聞大學 2001.1

    94 陳彤旭 《大公報》兒童專刊的傳播觀念探析 新聞大學 2001.2

    95 穆欣 大公報何以成為中共黨報的勁敵? 新聞愛好者 2001.6

    96 穆欣 周恩來致大公報書(正) 新聞愛好者 2001.7

    97 邵銘煌 掮客乎,閑棋乎:張季鸞在抗戰期間的謃和角色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2001.8

    98 穆欣 周恩來致大公報書(續) 新聞愛好者 2001.8

    99 穆欣 與大公報論國是 新聞愛好者 2001.9

    100 牛濟 張季鸞與于右任 傳記文學 2001.9

    101 穆欣 大公報擁蔣反共的階級根源 新聞愛好者 2002.1

    102 湯小薇 風云激蕩熱血報國——大公報百年華誕憶舊 軍事記者 2002.11

    103 梁宏 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評新記《大公報》 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2

    104 舒展 國共兩黨斗爭中的《大公報》 炎黃春秋 2002.2

    105 謝泳 王蕓生的歷史感 文史精華 2002.2

    106 方勤 蕭乾與《大公報》的《文藝》副刊 新聞大學 2002.2

    107 吳廷俊、范龍 《大公報》“敢言”傳統的思想基礎與文化底蘊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2.3

    108 周葆華 質疑新記《大公報》的“小罵大幫忙”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2.3

    109 施喆 自由主義職業報刊理念的探尋與游移——張季鸞新聞思想述評 新聞大學 2002.3

    110 尹韻公 《大公報》與紅軍長征落腳點之研究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2.3

    111 吳廷俊、范龍 論《大公報》的“敢言”傳統 新聞大學 2002.3

    164 方漢奇 為《大公報》辨誣——應該摘掉《大公報》“小罵大幫忙”的帽子 新聞大學 2002.3

    112 張頌甲 我所了解的《大公報》——紀念《大公報》創刊一百周年 百年潮 2002.4

    113 張頌甲 我所了解的大公報 傳媒 2002.5

    114 任桐 論《大公報》和平裁兵言論的民本主義傾向 史學月刊 2002.6

    115 丁法章 一面時代的鏡子——賀《大公報》百年華誕 新聞記者 2002.7

    116 賈曉慧 從20世紀30年代學界論爭析《大公報》思想傾向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3

    117 周敏 《大公報》辦報理念對當今報業的啟示 新聞記者 2003.9

    118 李桂生 文章報國亦千秋——《大公報》在九一八前后 江漢論壇 2004.12

    119 陳建新 新記《大公報》學術史述略 求索 2004.3

    120 熊錫階 一片冰心為玉壺——記“大公王”王蕓生的曲折人生 傳記文學 2004.7

    121 韓愛平 毋忘國恥大道為公——民國初年長沙《大公報》與同期天津《大公報》比較述略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5.1

    122 方漢奇 一代報人胡政之 新聞與寫作 2005.1

    123 方漢奇 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公報(上) 青年記者 2005.12

    124 沈潔 《大公報》與“西安事變” 新聞大學 2005.2

    125 李偉 臨風懷想報人徐鑄成 傳記文學 2005.3

    126 文潔若 蕭乾與大公報 傳記文學 2005.4

    163 藍鴻文 抗戰初期活躍在山西戰場的大公報記者 采寫編 2005.6

    127 董錦瑞 抗戰時期《大公報》與蔣介石的四次摩擦 黨史縱覽 2005.7

    128 方漢奇 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公報(下) 青年記者 2006.1

    129 鄧紹根 密蘇里新聞學院究竟授予《大公報》何獎? 新聞記者 2006.11

    130 馮國雄 大公報的抗日宣傳與輿論謀略 軍事記者 2006.4

    131 李時新 不只是“小罵大幫忙”——對《質疑新記<大公報>的“小罵大幫忙”》的質疑 惠州學院學報 2006.4

    132 徐樹芝 關于舊《大公報》的評價及對我們的啟示 理論學刊 2006.4

    160 王潤澤 揭秘張季鸞的秘使身份 國際新聞界 2006.4

    133 李卓鈞、李國平 1942年河南大災中的《大公報》 新聞與傳播評論 2007

    134 衣薇 新聞專業主義的話語實踐——論解放戰爭時期《大公報》的新聞報道 新聞愛好者 2007.5

    135 高郁雅 北伐情勢下的北方報紙輿論(1926-1928)--以大公報、晨報為中心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2007.9

    136 王潤澤 《大公報》抗戰勝利后的各版命運 讀書文摘 2008.12

    137 董謙 新記《大公報》人才培養成功之道剖析 新聞界 2008.3

    138 文履平 《大公報》和張季鸞、王蕓生 新聞導刊 2008.4

    139 李群 解析西安事變善后階段的《大公報》言論 社會科學戰線 2008.6

    140 石濤 從期望到絕望:輿論視野中的編遣運動——以《大公報》社評為中心的考察 蘭州學刊 2008.8

    141 王詠梅 試論胡政之新聞思想的核心 當代傳播 2009.4

    142 肖芃 客觀主義的幻滅和《大公報》的歷史話語 湖南社會科學 2009.4

    143 李秀云 新記《大公報》的亞政治文化傳播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5

    144 王詠梅 胡政之與蔣介石的關系 國際新聞界 2009.6

    145 李群 淺析1945-1946年間《大公報》的反蘇言論 西伯利亞研究 2009.6

    146 朱生柏 兩種自由的對舞——《大公報》和《觀察》所承載的“報刊自由主義”的異同 青年記者 2009.8

    147 劉泱育 方漢奇先生與《大公報》相關研究的繼思 國際新聞界 2010.1

    148 袁新潔 “文人論政”傳統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現 社會科學家 2010.1

    149 李滿星 張季鸞與汪精衛的恩怨情仇 2010.11

    150 張湛蘋 胡政之的自由主義新聞思想 新聞愛好者 2010.5

    151 陳兮 論吳鼎昌與《大公報》的關系及其作用 求索 2011.12

    162 劉憲閣 報人張季鸞研究:歷史、現狀與展望 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 2011.6

    152 王鵬 《大公報》舉足輕重的人物孔昭愷 世紀 2012.11

    153 謝太平 文人論政的唯物辯證法——以新記《大公報》為切入點 編輯之友 2012.4

    154 張濤甫、項一嵚 發現西北中國:范長江的視角 新聞大學 2012.4

    155 俞凡 《青年與政治》真的是“違心之作”嗎?——兼論王蕓生與蔣介石、孔祥熙之關系 國際新聞界 2012.6

    156 俞凡 也談新記《大公報》的“不賣”原則——以20萬美元官價外匯事件為中心的考察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2.8

    157 俞凡 “九一八”事變后新記《大公報》“明恥教戰”論考辨——以臺北“國史館”藏“蔣介石檔案”為中心的考察 國際新聞界 2013.4

    158 宋暖、

    張陽 1948年《大公報》關于自由主義的論爭 求索 2013.4

    159 俞凡 試論新記《大公報》與蔣政府之關系——以臺北“國史館”藏“蔣介石檔案”為中心的考察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3.5

    161 梁忠翠 評析國共十年內戰時期民辦大報中的中共形象——以《益世報》、《申報》、《大公報》為例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8

    162 張洋 吳鼎昌與新記《大公報》關系的多維度分析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2014.2

    主要代表性碩博論文

    序號 作者 論文名稱 畢業院校 年份

    1 車雄煥 戰前平津地區知識分子對日本侵華反應之研究(1931-1937):以《獨立評論》、《大公報》、《國聞周報》為中心之探討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1995

    2 鄭靜敏 九一八事變后張季鸞的社評-三〇年代文人論政研究之一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1996

    3 高郁雅 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1996

    4 高郁雅 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后中國政局變動 1945-1949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2001

    5 周占武 新記大公報公共關系研究 暨南大學 2003

    6 唐小兵 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以《大公報》“星期論文”為歷史的考察 華東師范大學 2006

    7 王詠梅 新聞巨子胡政之 中國人民大學 2008

    8 張敏 新記《大公報》政治立場的歷史分析—— 兼論自由主義的權威訴求(1926-1945) 復旦大學 2008

    9 吳斌 《大公報》憲政言論分析 中國政法大學 2009

    10 劉憲閣 報人張季鸞與抗戰前后的中日關系 北京大學 2009

    11 田擁軍 新記《大公報》與中國近代社會的歷史變遷 中南大學 2009

    12 鐘雪艷 《大公報》輿論建構途徑研究(1925-1932) 江西師范大學 2011

    13 曹炎 抗戰時期《新華日報》、《中央日報》、《大公報》輿論宣傳研究 湖南師范大學 2011

    14 郭恩強 重塑新聞共同體:新記《大公報》職業意識研究 復旦大學 2012

    15 馬騰 建國前后王蕓生的心路歷程 華中科技大學 2013

    16 王曉東 抗戰勝利前后《大公報》輿論立場轉變研究——基于《大公報》與《新華日報》論戰分析 西南大學 2014

    前期研究成果選載

    《民國新聞專題史研究叢書:民國時期的新聞對外交流業》子課題參加者、本項目組核心成員、南京師范大學民國新聞史研究所所長倪延年教授撰寫的《論民國前國人的對外新聞交流及其特征》一文,將于2016年公開發表【標注“國家重大項目中華民國新聞史”(編號:13&ZD154)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華民國新聞史研究”(編號13AXW003)研究成果】,F經本人同意在“前期研究成果選載”欄目刊發,以饗各位同行朋友。

    論民國前國人的對外新聞交流及其特征

    [摘 要]民國時期的新聞業對外交流是中華民國時期新聞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國前的新聞業對外交流則是民國時期新聞業對外交流的基礎。探尋民國前中國新聞業對外交流活動的起源、發展及其特征是研究民國新聞業對外交流的基本前提。本文首次從中國人對外新聞交流的開端、中國政治人物在海外的新聞活動、國人與外國新聞界的交往活動等方面系統梳理了民國前中國新聞界對外交流活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分析歸納了民國前中國新聞界對外交流的四個主要特點。

    [關鍵詞] ① 新聞業對外交流; ②民國新聞史; ③中國新聞史研究

    中國新聞界在民國前的對外交流,既包括中國新聞界與外國新聞界的交流,也包括外國新聞界與中國新聞界的交流。本文重點探討這一階段中國新聞界與外國新聞界的交流。外國新聞界與中國新聞界的交流擬另文探討。

    一、民國前中國人對外新聞交流的開端

    最早在外國進行新聞活動并通過新聞活動介紹中國歷史、地理和文化的是身在境外的華僑或華人。文獻記載最早在海外進行新聞活動的是中國留學生李根(Lee Kau)和他參與編輯的《金山日新錄》。

    一、第一種由中國人參與編輯的中英文報刊《金山日新錄》

    1854年4月22日,基督教牧師(一說美國商人)威廉.霍華德(William Howard)在舊金山(舊稱加利科爾埠)創辦了美國最早的中文報刊《金山日新錄》 (The Golden Hill’News!豆珕ⅰ贩Q“《華夷日新錄》”)。石印,周二報,每期4頁。報館設在舊金山企李街163號。中英文出版,第1頁評論和新聞(“評論”為英文,“中外新聞”為文言文和粵語方言)。第2頁“中西工商廣告”,第3頁“國內外船期”;第4頁“貨物行情和雜俎”。 雖然還沒發現文獻明確記載李根參與編輯《金山日新錄》。但從《金山日新錄》和《東涯新錄》都是中英文合璧;都是石印;都刊載來自中國的新聞;創刊詞中都有舊金山“四方云集之區”而“唐人獨不行焉”句——“今加利科爾一埠,乃四方云集之區,各國均有新文(聞)附刊,而唐人獨不行焉”(《金山日新錄》)或“本埠名為散泛思歌,乃四方云集之區,重客館垣之地,各國均有新聞錄刊,而唐人獨不行焉(《東涯新錄》)”——內容和文風及遣詞造句都極相似。加之《金山日新錄》創辦者是本土美國人威廉.霍華德,而該報“中外新聞”用“文言文和粵語方言”,澳門馬禮遜學院通曉中英文的李根被聘為《金山日新錄》的中文編輯,也在情理之中。因此由專家認定“李根可能也是《金山日新錄》的編輯”。 李根既是世界上最早的華人報人 之一,也是從事新聞交流的首位中國人。

    二、海外第一份由中國人主編的中英文報刊《東涯新錄》

    1855年1月4日,中文報刊《東涯新錄》(Tung-Ngai Sanluk,或Oriental)在舊金山創刊,創辦人是華人基督教長老會牧師威廉.士比亞(Wiliian Speer)。主編為廣東華僑、容閎的同學李根 。周三報。周二、六全中文;周四中英文各半。主要報道“一、金山正埠之新聞并國家規矩(即法令制度)。因唐人多有未明花旗(美國)規矩,間有做事不合國法者。今諸君看之,規矩自明,遵而行之,庶免人輕視也;一、錄唐山東邊帶來新聞之事;一、紙內常云及本埠貨物行情,無論唐番有何貨物沽發者,隨時刊派。庶可共曉貨物之多寡,物價之貴賤,則操縱自有權衡,免被棍徒之欺蔽! 后因經費困難將華文版改為周刊,英文版改為月刊,維持到1856年底,因威廉.士比亞患病而?。

    三、海外第一份由華僑創辦的中文報刊《沙架免度新錄》

    1856年12月,美國“最早的中文日報” 《沙架免度新錄》(Chinese Daily News)在美國加州省會沙加緬度(Sacramento,今薩克拉門托)創刊。廣東四邑華僑司徒源(Ze Too Yune)鑒于《金山日新錄》和《東涯新錄》“雖有華人在其中工作,但老板畢竟是美國人,不可能無條件地為華人說話,便獨資創辦并主持《沙架免度新錄》” ,創刊時為日報,后改周三刊,再又不定期出版,1858年停刊。司徒源創辦《沙架免度新錄》在中國新聞對外交流史上具有特別的意義:首先該報是中國人走出國門在外國領土上創辦的第一種新聞報紙;其次該報是第一種由華僑創辦且為“無條件為華人講話”的新聞報紙;再則該報在新聞選擇、報道角度及行文語氣等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特征;第四是“該報不僅是第一份真正的華僑報紙,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份華文日報”,和《金山日新錄》、《東涯日新錄》等一起,“以世界上最早的一批近代中文報紙而載入報刊史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

    四、中國人在海外創辦的第一個新聞通訊社

    在海外最早創辦新聞通訊社的是中國駐比利時使館的王慕陶(字侃叔),1909年他在布魯塞爾創設“遠東通訊社”。該社表面由王侃叔私人創辦,實際是官辦,其原因是為了當通訊社與他國產生抵觸時,不牽涉清政府。 該社組織比較松散,開始參與采訪、搜集新聞和寫稿的人不多,也沒明確社址在哪里。汪康年寫好新聞稿寄到布魯塞爾,由王慕陶向歐洲各國報紙發布。內容主要是有關國內政治、外交及對國際事務表示國人立場的文稿。 后來規模漸具,北京通訊由汪康年、黃遠庸供給,上海稿件由雷奮、陳景韓寄送,而且也漸向國內外各報雙向供稿,京滬各報都有采用。1911年初,時任清廷奉天鹽運使兼東三省財政正監理官、東三省屯墾局會辦、奉天造印廠總辦 的熊希齡致信汪康年,以“王侃叔曾以相托”為名,企圖以“環球通報社”吞并遠東通訊社。這一圖謀因汪康年和王侃叔等堅決抵制未能得逞。

    遠東通訊社在中國新聞對外交流史上具有多重意義。首先是獨立向歐洲各國報紙發稿,突破了英國路透社據“三社四邊”協定對中國新聞發布權的壟斷和封鎖,向世界發出了中國的聲音;其次由中國人采集和撰寫有關“朝中政治、國際交涉之應向國外宣布及申說”的新聞稿獨立向歐洲各國報紙發稿,使外國新聞受眾聽到“原汁原味”的中國聲音;再則是遠東通訊社為國人開展對外新聞交流積累了初步經驗,開了國人在國外創辦通訊社并獨立發布新聞的先河。

    二、民國前中國政治人物在海外的新聞活動

    中國必須改變且須有大的改變才能避免亡國滅種,這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和維新(保皇及立憲)派的共同認識。差別在于革命派認為必須推翻清政府中國才能大變;維新(保皇)派則認為只須進行維新改良中國就能大變。為爭取華僑華人及各國支持、同情和幫助,兩派都在海外進行新聞宣傳和政治觀點傳播。

    一、民國成立前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在海外的政治新聞活動

    1893年7月18日,孫中山參與發行的澳門《鏡海叢報》(周刊)正式創刊,包括“中文版”和“普文版”,中文版每期6頁,鉛印,每期約一萬余字。葡文版,每期4頁,但也刊載中文的商業廣告!皡矆笾魅恕卑拈T土生葡萄牙人飛南第(Francisco H.Fernades)曾任香港法院翻譯,與在香港學醫的孫中山結識并成為摯友。孫中山把他的廣州“雙門底圣教書樓”、“石歧西門東西藥局”作為《鏡海叢報》的“代派紙之處” ,《鏡海叢報》則代刊孫中山行醫的廣告及廣州反清起義有關新聞。

    1894年6月,孫中山由滬抵津上書李鴻章改革未被采納。9月中日黃海大戰中國失利。孫中山“知和平之法無可復施……,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能不稍易以強迫” ,從希望維新改變現狀轉向以革命“強迫手段”改變現狀。同年秋前往美國檀香山。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發起創立興中會,并把當地華僑報紙《隆記檀山新報》的經理、編撰人員全部吸收進興中會,并以報館為機關,秘密聚議,籌商進行。該報言論從言商轉為言政,進行愛國救亡宣傳。

    1895年2月,廣州反清武裝起義因泄密失敗。孫中山在廣州碼頭“搭上開往澳門的船”,在澳門羈留二十四小時,得到葡萄牙朋友佛蘭德斯的照顧, 乘船返回香港。廣州起義失敗第3天《鏡海叢報》在《本澳新聞》欄中用“謠言四起”標題報道了起義的準備過程; 1895年11月6日《鏡海叢報》在《本澳新聞》欄“要電匯登”中敘述廣州起義失敗過程。1895年11月27日《鏡海叢報》又在《本澳新聞》欄用“事必再發”標題報道起義者的活動,如“在河南開張生理西商”、“在附省近處制造炸藥” 等,傳播廣州起義有關消息。

    1900年1月25日,興中會機關報《中國日報》在香港創刊。報館設在香港中環士丹利街24號。該報日出4開一張半,大張包括論說、國內新聞、外國新聞、廣東新聞、香港新聞、來稿和來件等內容;小張則登廣告和貨價船期表。并“日撰英文論說一篇,附錄報紙,俾供洋人快睹”。 《中國日報》關于愛國救亡、排滿、抨擊清政府封建專制統制、揭露和反擊保皇黨對革命黨人的誣蔑及宣傳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等內容,一方面是對國內人們具有啟蒙和鼓動作用,另一方面為在香港外國人了解中國政治動態提供了信息渠道。

    1905年 7月30日,孫中山在東京成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 的“中國同盟會”。原定同盟會機關報《二十世紀之支那》被日本警方查禁,另注冊《民報》作為同盟會機關報,1905年11月26日創刊。大型政論時事性刊物《民報》設有論說、時評、談叢、紀事、譯叢等欄目,每期6-7萬字。編輯與發行人署張繼,實際主持胡漢民。自第6期起由“蘇報案”出獄后到東京的章炳麟主持。《民報》創刊前后,革命派與;逝擅馨l展到了高潮,發生了以《民報》為首的革命派報刊和以《新民叢報》為首的改良派報刊“關于中國前途問題”的論戰。

    二、民國成立前資產階級維新派在海外的新聞活動

    康有為是第一個提出“黨報”、“機關報”的人,一生創辦的報刊在7種以上,受他控制和指揮的報刊則有數十種之多。 因得到皇帝支持,所以在北京、上海創辦報刊公開宣傳變法。1896年1月20日北京強學會被查禁,《中外紀聞》(原名《萬國公報》)及上海強學會的《強學報》隨之?螅胖甘箍祻V仁、何廷光、徐勤、何樹齡等人1896年2月22日在澳門創辦《知新報》。因在清政府管不到的澳門,所以變法失敗后《知新報》仍能繼續出版,1901年1月20日?。

    戊戌政變失敗,康有為先在英國軍艦保護下抵達香港,后又乘船赴日本。梁啟超在日本駐北京公館幫助下也逃到日本。 光緒皇帝被禁瀛臺,六君子血灑菜市口,清廷仍發布“查禁報館,捉拿主筆”上諭,判定改良派報刊主筆“皆斯文敗類,不顧廉恥,即飭地方官嚴行訪拿,從重懲治,以息邪說而靖人心”。 回國必死又不甘死,梁啟超主編的《清議報》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橫濱創刊。該報以“擁帝反后”鼓吹改良為目標,宗旨有“維持支那之清議”、“增長支那人之學識”、“交通支那、日本兩國之聲氣”及“發明東亞學術” !敖煌ㄖ、日本兩國之聲氣”的宗旨,表明梁啟超通過《清議報》向日本讀者宣傳“擁帝反后”政治立場的追求。后因火災?。

    1902年2月8日,梁啟超主編和撰稿的《新民叢報》在橫濱創刊,繼續從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界尋找武器向中國民眾進行說教的“新民”工作。1903年正月,美洲;蕰埩簡⒊螝v美洲。 同年12月從美洲回到橫濱后,認為資產階級革命“不得幸福,而得亂亡”公開反對革命;謂“今日中國國民,只可以受專制,不可以享自由” ,表示“共和共和”,“吾與汝長別矣!”《新民叢報》“言論”隨之“大變”,由“新民”轉為“改良的鼓噪” ,導致發生以《民報》和《新民叢報》為主要陣地的“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涉及問題之多、斗爭之激烈”、“雙方投入這場論爭的國內外報刊有幾十種之多”的“全面大論戰”。

    三、民國前中國人與外國新聞界的交往

    民國前中國新聞界與外國新聞界的交往主要包括引進外國新聞學著作、出去學習新聞經驗及接待來華訪問交流的外國新聞界同行等方面。

    一、中國人“引進”外國新聞學著作

    學界大多認為“中國出版的第一本新聞學專著” 是日本學者松本君平的《新聞學》。但實際上外國傳進中國的第一部新聞學著作應是《泰西新報源流表》,比松本君平《新聞學》早5年左右。

    《泰西新報源流表》被著錄在徐維則輯、顧燮光補的《增版東西學書錄》“報章二十九”最后,為顧燮光所補。記載“為《嶺學報》本”即《嶺學報》館印。甘韓所輯《皇朝經世文新編續輯》第二十一卷“雜纂”收錄《泰西新報源流表并序》!靶蜓浴苯榻B該“表”分“中國紀年”、“地名”、“報名”、“紀事”、“西歷”等五欄,記載從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到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共240年間在德國、比利時、英國、法國、瑞典、俄羅斯、意大利、西班牙、丹麥等9個國家41種報紙創刊和刊行情況,其中英國最多,24種。從文獻內容豐富和準確來看,在整個19世紀無出其右者,當是據相關西文著作編譯成。 《嶺學報》創刊于1898年2月10日(清光緒二十四年正月二十日),旬刊,出至第16冊在 1898年7月20日左右?。《泰西新報源流表》既由《嶺學報》館譯印,出版時間當不遲于1898年7月20日。

    1903年10月,日本學者松本君平的《新聞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翻譯出版。此前該書就已引起我國新聞界人士關注。梁啟超在《清議報》第100 冊(1901年12月21日出版)發表《本館第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報館之勢力及其責任”中稱:“日本松本君平氏著《新聞學》一書,其送報館之功德也,曰:‘彼如豫言者,驅國民之運命;彼如裁判官,斷國民之疑獄;彼如大立法家,判定律令;彼如大哲學家,教育國民;彼如大圣賢,彈駭國民之罪惡;彼如救世主,察國民之無告苦痛而與以救濟之!徳昭院!” 章士釗任主編的上!秶袢杖請蟆钒l刊詞說:“以吾《國民日日報》區區之組織,詹詹之小言,而謂將解脫‘國民’二字,以餉我同胞,則非能如裁判官,能如救世主(松本君平之所頌新聞記者),誠未之敢望。” ?梢娝杀揪降摹缎侣剬W》,無論是對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報人,還是對資產階級革命派報人,都是有影響的。

    1904年,《南洋官報》節譯出版新聞史譯著《報章源流》。此書著錄于顧燮光《譯書經眼錄》“報章”部分!疤嵋苯榻B“英姑連氏原著,南洋官報館節譯。是書作于十九世紀, 原名《報章沿革》,書歐美各國報章沿革言之極詳。按西國報章,始于羅馬,由官主持,以當文告,未有論說,迄羅馬分裂以后,言論自由之說出, 而流弊益滋。讀是書者, 知文明諸國于報章定以專律,此民志所由定,而國政所由立者矣!贝笥D書館所藏十九世紀作品目錄中有名為The Newspaper press:Its Origin,Progerss and persent Position.的著作。二卷,1871年出版,作者為James Grant(1802—1879)。因書名、出版時間及題目所顯示內容與上述《報章源流》情況十分吻合,且 Grant與“姑連”音近, 估計此書即為《報章源流》一書翻譯所據的英文原本。因《南洋官報》出版于1903年,估計《報章源流》出版于1903-1904年 !赌涎蠊賵蟆穭摽1904年2月16日 ,所以《報章源流》的出版時間應在1904年2月16日之后,而不是1903年。

    二、中國新聞人“走出去”的新聞交流活動

    第一個把眼光看向海外的是林則徐。他受命廣東禁煙欽差大臣后于1839年3月抵達廣州。為“采訪夷情”,“定控制之方”,他派人搜集澳門出版的外文報刊,翻譯編印“澳門新聞紙”共六冊。內容是1839年7月23日到1840年11月7日澳門報紙上與禁煙、抗英作戰相關的新聞報道和評論,尤其是對禁煙措施、施行政策的反映,以向有關人員介紹國外的新聞動態——中國人邁出了“走出去”看世界第一步。

    第一個為“學習辦報經驗”而“走出去”的是《申報》第二任總主筆錢昕伯。美查創辦《申報》前,香港《中外日報》已發行到上海,王韜常以“天南遯叟”筆名發表文章。美查就派與王韜相識的錢昕伯去香港學習辦報經驗。錢昕伯學習回來后,美查便在公元一八七一年(清同治十年)著手進行籌備工作 。

    第一個“走出去”新聞交流的新聞人是《時務報》總理汪康年。1898年1月汪康年和翻譯曾廣銓以農學會成員身份赴日訪問。期間與日本新聞界交流,考察日本報業發展情況,拜訪日本新聞界名人,參觀日本新聞機構朝日新聞社。回國后,汪康年應約把《時務報》寄給朝日新聞社,《朝日新聞》在報上向日本讀者介紹《時務報》并轉載部分內容 !洞筅嫒請蟆芬惨浴渡虾r務報》為題介紹《時務報》;日本精神社的《中外討論》月刊和《時論》周刊刊登“社告”為日本讀者代購中國《時務報》和《知新報》;日本的《日本日報》和天津《國聞報》、澳門《知新報》,日本的《日本人》和湖南《湘報》建立了交換關系。

    第一個參加國際新聞記者會議的是王慕陶(侃叔)。1910年7月24日,世界新聞記者公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萬國記者大會”。時任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翻譯的王慕陶,作為中國(遠東通訊社)記者代表參加這次世界新聞界同人盛會,并應邀出任常年會員 。這是中國新聞界“代表”首次參加新聞記者國際會議,更是中國新聞界“代表”首次出任世界新聞記者團體常任會員。后來,王慕陶(侃叔)介紹曾任《時務報》總理的汪康年、《北京日報》主筆朱淇、著名記者黃遠庸(遠生)、上海《申報》主筆陳景韓等人參加世界記者公會。

    三、中國新聞界與外國新聞同行交流的開始

    1905年3月13日,上!稌r報》發表《宜創通國報館記者同盟會說》一文首倡組建報界同業組織。首倡雖出自上海報界,卻因上海報界“內部矛盾叢叢,各報館意見不一” 未能建立報界同業團體。1906年6月27日,被《大公報》投資人推為“董其事” 的英斂之和天津《北洋日報》足立傳一郎(日本人)、《北支那每日新聞》木村篤(日本人)、《天津日日新聞》方若、津村宣光(日本人)等聯合發表《告天津各報大主筆》,以“東西文明之國,莫不有報館俱樂部之設,以為集思廣益之地。猶如中國各幫中皆有公所,各業皆有會所館”為由, 倡言建立天津報館俱樂部。同年7月1日,“天津報館俱樂部”在日本租界旭街芙蓉館舉行第一次會議宣告成立。

    1909年4月北京各報開會歡迎美國《希露報》主筆歐路來京訪問!懊绹B秷笾鞴P歐路君日前來京時,曾由京師各報館開會歡迎,茲于二十一日由歐路君假座六國飯店酬答各中報主筆。時日與會者為朱季箴諸君,并由歐路君提議中美交誼各問題,應有中美各報擔負責任,鼓吹提倡,以期直達目的” 。不知何因,北京報界公會1908年正式成立,參加歡迎會的報館都是“北京報界公會”成員,但這次活動卻沒以“北京報界公會”而以“各報館”名義舉辦。

    1910年3月,《盛京時報》和《東三省日報》“以擴見聞”為由發起“游東(洋)考察政學農共商觀光團”,組成以《東山省日報》主筆汪洋為團長的東三省赴日觀光團。4月11日抵達日本,考察了商品陳列館、大學和專門學校,報社、博物館、動物園、工廠、監獄、美術館和銀行等,收獲頗多。 4月25日,東京各報館主筆與各通訊社聯合設宴歡迎觀光團,《盛京時報》中西正樹、《東京朝日新聞》池邊,《時事新報》石川、《國民新聞》德富等三十余名日本記者參加了歡迎宴會。

    1910年4月,日本實業界組織由日本郵船會社社長近藤謙平任團長的“赴清游歷團”赴中國考察,并去南京參加勸業會 ,當年5月底抵達北京。北京報界公會于5月31日設宴歡迎日本考察團。《北京日報》、《帝國日報》、《中國報》、《帝京新聞》、《英文北京日報》、《憲志日刊》和《順天時報》等七家報館代表出席歡迎宴會。北京報界公會會長、《北京日報》主筆朱淇代表北京報界公會致了歡迎詞 。參加歡迎宴會的還有北京《帝國日報》陸鴻逵,《中國報》黎宗獄,北京報界公會副會長、《帝京新聞》康士鐸,《英文北京日報》羅星樓,《憲志日刊》孟昭常及《順天時報》上野巖太郎等人。

    三、民國前中國新聞業對外交流的主要特點

    第一、中國人的海外新聞活動遲于西人在華新聞活動。民國成立前,外國傳教士創辦《察世俗每月統紀傳》開始的對華新聞活動已近百年,而李根1854年才參與編輯《金山日新錄》。外國傳教士為“進入”中國服務的對華新聞“交流”在鴉片戰爭前就出現,中國人對外新聞交流則是在鴉片戰爭后才出現。

    第二,中國人海外新聞活動多以個人出現且主要是為他人提供“便民”信息,外國傳教士對華新聞交流多以教會作依托,以自身利益或目的為出發點和歸宿:或傳教以“耶穌”開化中國“愚民”;或宣傳西方先進美好摧毀中國人“傲慢和自大”;或是作為資本投資經營而發“新聞財”。

    第三、中國新聞界對外交流屬于被動適應。外國傳教士來華辦報,中國人學著在海外辦報;外國租界中國政府管不著,革命黨人就到清政府管不著的海外或租界辦報;外國人組團來中國“游歷”,中國報界也組團出國考察。這一是因中國近代新聞業處于模仿學習階段,也因國家主權受到嚴重踐踏、東西方列強在華橫行無阻,新聞界只能弱勢被動態勢開展對外交流。

    第四、中國新聞界對外交流啟動于受西方文明影響的人群。第一個在美國參與編輯中文報刊《金山日新錄》和《東涯新錄》的李根,第一個在美國創辦中文報紙《沙架免度新錄》的華僑司徒源,第一個在國外創辦通訊社的王慕陶,第一個出國考察新聞業的汪康年,第一個在澳門參加報刊活動的孫中山;第一個倡議并組建中國報館團體的英斂之等等,都是較早接受西方文明影響的群體成員。

    盡管民國前新聞界與外國新聞界交流的規模有限,交流效果也沒明顯顯示出來,但中國新聞界在對外交流中“取鑒異域,藉此擴充識力” ,不但對促進新聞業發展有積極意義,而且為民國時期新聞對外交流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本文引用文獻: 

    (責編:李葉)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久久发布国产伦子伦精品| 蜜臀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一色屋精品视频任你曰|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m|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东京热|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 久久996热精品xxxx| 无码8090精品久久一区|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观看| 2019国产精品| 9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99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综合一区|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精品66|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中文精品北条麻妃中文| 国产精品V亚洲精品V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素人福利|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91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91精品麻豆国产系列在线| 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99re热视频精品首页| 99视频都是精品热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久热这里只精品99国产6_99|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 九九99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热re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天天影视综合网|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