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圍繞“現代傳播體系構建”,課題組發表多篇階段性成果
2015年全年,本項目研究團隊出版圓滿完成結項準備工作,各子課題組已完成了本項目最終書稿以及報告的初稿,著重圍繞現代傳播構建這一主題,深入研究媒體融合、國際傳播話語權、對外傳播等話題,在《現代傳播》《新聞大學》《中國高等教育》等國內核心刊物上共核心期刊發表論文9篇。
首席專家胡正榮教授聚焦媒體融合這一課題,先后受邀在人民網、《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對媒體融合問題發表文章,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就此做了題為“胡正榮:傳統媒體在體制改革上如何創新?”的專訪。他認為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傳統媒體加上新興媒體,更不是傳統媒體產出一些新興媒體產品。可以說,媒體融合既不是簡單的互聯網+傳統媒體,也不是傳統媒體+互聯網,它是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除了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需要一體化,更需要在互聯網思維下重新建構一個融合媒體產業的生態系統。
胡教授還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學術出版社Routledge出版的《圖繪金磚國家媒體Mapping BRICS Media》和《傳播研究的國際史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tudy》分別發表了題為“ China :Media and Power in four historical stages”和“Building the Nation-Stat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China”的文章,討論了我國媒體與權力以及我國的傳播研究問題;他還在《中國高等教育》發表了《媒體融合時代傳媒類高校智庫的角色轉型》一文。
課題組成員張磊研究員在《南京社會科學》發表了《帝國、天下與大同:中國對外傳播的歷史檢視與未來想象》;在《現代傳播》發表了《宣傳、商業與藝術的三駕馬車——中國當代電影政策變遷研究(1986-2013),在《鄭州大學學報》發表了《“軟實力”概念在中國的挪用與流變——基于學術話語、媒體話語和官方話語的分析》;姬德強副研究員在《現代傳播》發表了《反腐敗傳播:理論模型與中國實踐》;在《新聞大學》發表了《從“模式”到“實踐”:國家、資本與社會關系中的中國有線電視數字化轉換》;劉俊講師在《新聞界》發表了《技術賦權與社會賦權的回響:媒介融合時代的電視時政新聞改革》。
二、課題組召開主題研討會,探討“現代傳播體系建設:融合與秩序”
為了進一步促進項目研究工作,課題組特將第十五次中國傳播論壇(2015)主題聚焦為“現代傳播體系建設:融合與秩序”,會議于2015年11月13日-14日在四川外國語大學召開,期間《中國國際傳播發展報告(2015)》和《全球傳媒發展報告(2015)》發布會、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十周年院慶也一并舉行。本次論壇是在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支持下,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主辦,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承辦。
在13日上午開幕式上,《中國國際傳播發展報告(2015)》和《全球傳媒發展報告(2015)》發布,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李繼東研究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助理兼皮書研究院執行院長蔡繼輝介紹了兩書的編撰情況和藍皮書在智庫建設中的重要價值,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院院長嚴功軍教授主持了開幕式。
胡正榮教授、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副主任龍耘教授先后主持13日下午兩個階段的大會主題發言,10多位來自媒體、大型國企和學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圍繞主題發表了精彩演講。中國交建黨委工作部部長杜勝熙,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中外媒體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潤華,中國外文局對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傳播研究室主任于運全,《中國青年報》經濟部主任潘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斯瓦西里語部主任韓梅,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影視處處長陳言卿,中國石化宣傳工作部海外傳播處主管謝丹平就國企的國際話語權及傳播、國家形象傳播、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對非傳播等話題在首階段發表演講,北京外國語大學章曉英教授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楊魁教授做了點評。隨后,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教授,中國新聞傳播思想史研究會會長、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陳衛星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傳播學研究室主任姜飛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鐘新教授和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移動互聯和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主任段鵬教授、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林克勤教授先后就國際華文媒體、國際傳播秩序、中國傳播研究轉向、中國國家形象的海外媒體呈現等論題在第二階段發言,唐潤華主任、江蘇師范大學劉行芳教授做了評議。
次日,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重慶大學、香港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等10余所外國語類高校新聞傳播學院負責人以及其他高校的50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在外語類高校新聞傳播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全球傳媒產業與國際傳播、新媒體與現代傳播體系構建等專場中發言。
“中國傳播論壇”(簡稱中傳論壇)是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從2001年開始舉辦的年度國際學術會議,日漸成為國內外傳播學者、業界專家的一流學術交流平臺。從2011年起中心開始發布《全球傳媒發展報告》(全球傳媒藍皮書)、《中國國際傳播發展報告》(國際傳播藍皮書)(2014年起)和《新媒體前沿》,這些年度出版物致力于搭建政府、業界和學界交流平臺、融通中外的理論創新平臺與構建體現當代中國價值的闡釋體系,力爭成為政府決策的思想庫、業界實操的數據庫、學術研究和廣大傳媒愛好者學習和討論的資料庫。
三、中國企業國際傳播實踐與社會化傳播,出版2015年度“國際傳播藍皮書”和“全球傳媒藍皮書” 。
企業、媒體和學界可謂塑造中國企業品牌國際形象的“三駕馬車”,課題組從“中國企業品牌的國際傳播實踐與理論”進一步深入挖掘本項目研究主題,為此,《中國國際傳播發展報告(2015)》以此為題。近20位業界和學界知名專家從總報告、實踐篇、專題篇和海外篇四大板塊分析了中國企業品牌國際傳播的現狀、問題和發展趨勢,著重關注中石化、中國南車、中交建、中國聯通、阿里、華為、海爾、小米等企業品牌國際傳播的歷程、經驗、教訓和策略,并從學理上討論了中國企業品牌及其國際形象的構建、傳播的理念、渠道和方式,特別是探討了央企與新興傳播企業品牌的國際化問題,進而拓展到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對外品牌傳播活動,并分析了“今日俄羅斯”、《紐約時報》等海外企業的品牌傳播戰略。
《全球傳媒發展報告(2015)》圍繞“社會化生產與營銷”這一主題,共分總報告、國家篇和專題篇三大板塊分析了2014年-2015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傳媒發展態勢。總報告從全球傳播業總貌、傳播行為、社會化傳播和新聞消費四個層次分析了全球信息傳播發展態勢。國家篇從總體發展概況、行業與市場結構和發展趨勢三個層次分別梳理和分析了2013-2014年度中國、美國、日本、英國、法國、韓國、俄羅斯和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傳媒市場發展情況;專題篇則從社會化傳播影響的角度討論了全球視聽新媒體、有線電視機頂盒、傳統電視轉型等問題。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