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傳記資料與數據庫建設研究”、“兩岸三地抗戰時期人物與數據庫建設研究” 學術研討會情況報告
本項目工作組在首席專家姜義華教授的指導下,遵照“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源整理與數據庫建設研究”第二次中期評估計劃,于2015上半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90周年當日,在上海孫中山故居召開了“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傳記資料與數據庫建設研究”學術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是由姜義華教授所在的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外現代進程研究中心主辦,上海孫中山故居、日本神戶孫文紀念館承辦。來自日本、香港、上海、貴陽等地的3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姜義華教授因故不能出席會議,特委托復旦大學歷史系分黨委書記劉金華同志代他主持開幕式,上海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趙永峰出席并致辭。上海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巡視員匡成鳴、副主任李競業,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歷史系講座教授梁元生先生、日本神戶孫文紀念館前館長安井三吉先生、孫文紀念館研究室主任蔣海波先生、貴陽學院管理學院院長周術槐等,亦一并出席了開幕式。
本次研討會共收到論文30余篇,與會專家學者主要圍繞“孫中山思想與他的事業”、“孫中山的公共關系”和“孫中山逝世后海內外的反響”進行了廣泛而熱烈的研討。代表們不僅就傳統意義上的孫中山研究進行了交流,而且就建設孫中山研究資料數據庫的意義、方法、實踐成果,以及對孫中山研究乃至整個人文學科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通過一天緊張而有序的研討,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會議開得很成功,取得了交流學術、共同切嗟的良好效果。
會后將學者們提供的論文,經整理修改交上海書店出版社,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源整理與數據庫建設研究”成果第3輯正式出版。
按本項目第二次中期評估的計劃,今年下半年本項目于2015年8月17日—8月19日,在臺北“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報告廳召開了“兩岸三地抗戰時期人物傳記與數據庫建設”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由復旦大學歷史系主辦、臺灣“中研院”近史所承辦。這是復旦大學歷史系與近史所同仁第一次聯合舉辦的學術會議,意義非同尋常。今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學術界同仁聚集在曾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長達50年之久的寶島臺灣,共同研討抗戰時期人物在此期間的豐功偉績和與此相關的數據庫建設研究,這樣的機會70年才有一回,所以值得特別珍惜。
來自復旦大學傅德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邵雍教授、上海市檔案館陳正卿研究員、上海市文史館沈飛德副館長、上海圖書館陳果嘉先生,還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的余國良先生,與臺灣近史所所長呂妙芬研究員、黃克武特聘研究員、張哲嘉副研究員,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王文隆主任、“國史館”纂修吳淑鳳、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劉維開教授等,共約20名專家學者,圍繞“抗戰人物傳記研究”、“抗戰人物傳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人物傳記與資料庫建設研究”三個主題,進行了廣泛而又熱烈的研討,氣氛非常和諧。
會議主辦方的領導即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源整理與數據庫建設研究”首席專家姜義華教授,因人在國外,無法親臨會議,特發來致辭,由其正在“中研院”近史所查閱資料的博士生代為宣讀。“中研院”近史所剛上任不久的呂妙芬所長也在會上宣讀了致辭,代表近史所向大家表示歡迎與問候。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梁元生先生,也因在國外無法出席會議,特派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助理出席,并轉達對會議的祝賀。
本次研討會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研討主題非常突出,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中國抗日戰爭這一舉世矚目的事件,并使用了大量的圖表再現當時情景,生動有據。
二是學者各抒所見,彼此相互尊重,以史實說話。臺灣學者認為,中國的抗戰是當時的中國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領導的,大陸學者認為,八年抗戰所以能取得最后勝利,是國共兩黨、兩軍共同抗擊日軍的結果,中國共產黨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中國共產黨的不少高級將領如左權、楊靖宇等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三是本次會議討論的話題比較多的集中在“空軍”與“海軍”的抗戰,這成了研討會的兩大亮點。這是以往抗日戰爭史學術研究中比較薄弱的,這方面的論文資料也是以往不多見的,其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四是兩岸檔案館、圖書館、文史館分別提供不少以往難得一見的與抗戰有關的圖片資料。例如,大陸學者提供了共產黨將領戴克林生前保存的在蘇南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原始照片,臺灣學者則展示了國民黨一批高級將領如李宗仁、薛岳等人的戎裝照。
五是兩岸專家學者就共同關心的數據庫(臺灣稱之為“資料庫”)建設進行了很好的交流。大陸學者復旦大學計算機學院李旻講師報告了由復旦大學姜義華教授為首席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源整理與數據庫建設研究”數據庫的建設情況,以及已取得的進展,如已掃描、識別的人物傳記中也包含港澳臺地區學者的研究成果,還有數據庫本身諸如維護、添加、糾錯、更新等建設問題。臺灣的“國史館”、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國家檔案館”、“中研院”近史所等四個檔案館分別向與會代表報告了各自館藏抗戰時期的人物傳記資料及相關圖片資料。
18日的圓桌會議由原近史所所長、現任特聘研究員的黃克武先生主持。他認為,此次會議為近史所與復旦及上海的同仁開展學術文化交流開了個好頭,今后應繼續加強這個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尤其是近代人物與數據庫建設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前景方興未艾。
通過上述研討與交流,雙方學者不僅增加了解,且促進了交流,都表示雙方應進一步加強溝通和往來,拓展思路,多多研討,這樣就一定會在抗戰史研究方面有大的突破。與會者一致認為,此次研討會開得很成功,很有收獲。
在此次研討會期間,還舉行了2014年香港“近代人物與數據庫建設”研究會論文集《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與數據庫建設研究》(第2輯)一書的首發式。上海書店出版社的代表分別向姜義華、梁元生兩位主編單位的代表和參會者每人贈送了特地為本次會議趕印的論文集,供與會者先讀為快。
本次研討會的論文,經整理修改后交上海書店出版社,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資源整理與數據庫建設研究”成果第4輯正式出版。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