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紅光磚瓦廠二七號墓簡冊
近日,納入“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簡集成研究”項目的五種竹簡之一——荊州紅光磚瓦廠二七號墓所出土竹簡整理完畢。該墓葬信息以往鮮有披露,茲將墓葬和所出土簡冊情況概要報告如下。
紅光磚瓦廠二七號墓于一九九五年五月一一日至一六日由荊州博物館發掘,出土三枚竹簡。該墓位于楚紀南故城南郊一處名為“拍馬山”的西南-東北向丘陵之北麓,屬于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拍馬山古墓群。行政隸屬于荊州市(原荊沙市)荊州區紀南鎮紅光村。因修建鄉村道路發現。
此墓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式,無臺階和墓道,墓向為東西向。發掘前該處地表被取土挖低約1.5米,估計原墓口比殘存處高1米左右。殘存墓口東西長約4.9米、南北寬約4米,墓口至槨蓋板殘深約5.3米。葬具為木質一棺一槨。槨為“II”形,蓋板七塊,槨內不分室。出土時槨內有少量水。棺為懸底弧形,已塌散。墓主人骨骼無存。
隨葬品置于棺、槨之間。頭端有仿銅陶禮器鼎、簠、壺各二件,罍、鐎壺、小口鼎各一件。木豆二件、木梳一件、木篦一件、木雕鎮墓獸一件(鹿角無存)、墨繪木棋局一件和一三顆卵石棋子(白七黑六)。左側有木弓、木劍盒、銅劍(帶漆木鞘)、銅戈(帶木柲)各一件。右側有三枚竹簡。
根據對墓葬形制、隨葬品類型以及竹簡文字特點的綜合判斷,紅光磚瓦廠二七號墓為戰國中晚期楚墓,墓主身份可能是士。
竹簡三枚出土于棺、槨之間的右側空隙中,推測可能原置于棺蓋上,因棺塌散而掉落。現藏于荊州博物館。
竹簡長45.2——厘米;編痕不清,未見契口與刻畫線。簡文均正面墨書,存117字(含有明確筆劃的殘字),重文二處、合文一處。句讀符號一三處。
三枚竹簡的次序可以確定。簡文或是入葬時所讀赗書,并記有死者簡要生平,是以往所未見,具有獨特學術價值。
紅光磚瓦廠二七號墓簡冊已經脫水保存,之前由荊州博物館王明欽做了摹本。二○一一年二月,“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簡(五種)集成研究”課題組對竹簡做常規和紅外攝影。這些文字圖像資料都是本次整理所依據的工作底本。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