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鄂爾多斯高原歷史地理研究”
課題研究工作簡報
目錄:
01. 趙景波教授等人撰寫的論文《鄂爾多斯高原東部清代雹災研究》定稿
02. 博士生王興鋒撰寫的專題論文《論西漢匈奴族五屬國在鄂爾多斯高原及其鄰區的分布》定稿
03. 博士生孟洋洋撰寫的研究論文《西漢朔方郡屬縣故城考》定稿
04. 博士生孟洋洋撰寫的專題論文《西漢朔方郡臨河縣故城考》定稿
05. 博士生孟洋洋撰寫的研究論文《公元819年唐蕃鹽州之戰考實》定稿
06. 歷史水文地理組展開鄂爾多斯高原野外考察
07. 考古工作者孫戰偉副研究員的論文《陜西清澗李家崖東周墓地性質分析》正式發表
08. 艾沖教授的論文《西漢時期上郡諸縣治城位置新探》正式發表
09. 博士生王興鋒的論文《論東漢南匈奴單于庭駐地的四次遷徙》定稿
10. 博士生孟洋洋所撰研究論文《東漢度遼將軍府駐地考實》定稿
11. 博士生孟洋洋所撰研究論文《西漢北地郡屬縣治城考》定稿
12. 艾沖教授偕博士生孟洋洋參加“‘邊疆變動:氣候、制度與族群’學術沙龍”
13. 課題組正式制定與頒發《國家重大項目系列書稿撰寫體例與規范》文本
14. 歷史城市地理組完成鄂爾多斯高原及其毗鄰區野外考察工作
15.課題組統計出2015年發表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正文:
01. 趙景波教授等人撰寫的論文《鄂爾多斯高原東部清代雹災研究》定稿
雖然冰雹災害與旱澇災害等氣象災害相比影響范圍較小,持續過程短,但雹災破壞性大,突發性強,因此受到了政府和專家學者們的高度重視。每年由雹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遇到重災年時我國受災面積可達600多hm2。
本文根據歷史文獻統計分析、數理統計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鄂爾多斯高原清代冰雹災害的發生頻次、等級規模、階段劃分、周期規律及其形成原因。研究表明,鄂爾多斯高原清代東部發生雹災82次,平均每3.3a發生1次。從清代早期到晚期,該區東部雹災發生頻次呈明顯上升的趨勢,清代早期是雹災低發期,晚期是雹災高發期。該區清代雹災可分為6個階段,包括了3個雹災高發階段和3個雹災低發階段。其中1794~1843 年之間的第4階段和在1874~1912年之間的第6階段雹災異常頻繁,強度大,為兩個雹災爆發期。該區雹災主要發生在秋季,其次為夏季。該區冰雹災害以中度災害為主,其次為輕度和重度雹災。該區清代冰雹災有50~54a、32a、17a、8a、4a左右的時間周期。該區毛烏素沙地與庫布齊沙漠地面及其裸露地面受熱強烈,造成強烈對流運動,是該區產生冰雹天氣的主要原因。在氣候偏暖和偏干的階段,冰雹災害發生較多,這是偏暖偏干的氣候利于增強對流作用的結果。
02. 博士生王興鋒撰寫的專題論文《論西漢匈奴族五屬國在鄂爾多斯高原及其鄰區的分布》定稿
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之役”后,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兩部牧民歸降漢朝。漢朝政府在今鄂爾多斯高原及其鄰區設置五個屬國以安置匈奴族降民,即五原屬國(治蒱澤縣城)、西河屬國(治美稷縣城)、上郡屬國(治龜茲縣城)、安定屬國(治三水縣城)、天水屬國(治勇士縣城)。
本文經過分析判斷,五個屬國都尉府治城的今地基本探明,分別是:五原屬國故城即今內蒙古達拉特旗白泥井鎮城圪梁村側近、西河屬國故城即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暖水鎮榆樹壕古城、上郡屬國故城即今內蒙古烏審旗嘎魯圖鎮敖柏淖爾古城、安定屬國故城即今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鎮紅城水村古城、天水屬國故城即今甘肅省榆中縣金崖鄉上古城或紅柳溝村古城。據此為地標點,可判斷出五原屬國匈奴牧民分布地域范圍。
西漢時期匈奴族五屬國建制的出現,適應著北疆地區政治形勢的發展需要,保障著北疆地帶的社會秩序穩定,推動“河南地”的資源開發利用。通過對五個屬國都尉府治城地理位置的考證,以探明此地區的民族遷徙與分布格局,可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和諧發展提供重要的歷史經驗。同時為維護我國邊疆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文化交融提供借鑒作用。
03. 博士生孟洋洋撰寫的研究論文《西漢朔方郡屬縣故城考》定稿
西漢朔方郡是北疆諸郡之一,地處要沖,戰略地位重要。因此,對其屬縣治城位置進行探索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這既是后套平原歷史地理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漢代邊疆政區地理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學界對西漢朔方郡的部分縣城已有定位,但相對零散、論證不足,亦有分歧之處。因此,此專題還有繼續深入研究的空間。本文旨在以文獻記載為主要線索、參稽考古田野調查與發掘成果、借鑒先輩學者的學術見解,試探索朔方郡10個屬縣的治城所在
朔方郡所轄10縣治城雖無明確記載,但可將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相結合,推定其位置。三封故城為今麻彌圖古城址;朔方故城乃今沙日召古城址;臨戎故城即今河拐子古城址;窳渾故城為今保爾浩特古城址;沃野故城乃今黃羊木頭古城址;臨河故城即今五星村古城址;廣牧故城相當今西局子古城址;修都故城可能是今提格廟古城址;渠搜故城應在杭錦旗獨貴塔拉鎮東部,城址尚待發現,可能因黃河改道而沖毀;呼遒故城大概在今杭錦旗塔然高勒鄉附近,具體城址有待繼續探索。
04. 博士生孟洋洋撰寫的研究論文《西漢朔方郡臨河縣故城考》定稿
西漢武帝在衛青于元朔二年(-127)揮師收復“河南地”后,出于“滅胡之根本”的考慮,增立一個邊郡——朔方郡。西漢朔方郡領轄10縣。在漢代朔方郡的北緣地帶,即陽山腳下的南河與北河之間,僅建立一個臨河縣。關于臨河縣故城的具體位置,前輩學者雖有所研究,但或語焉不詳,或似是而非,因此尚有繼續探討之空間。
臨河縣故城究竟在今何處?通過《水經注》對臨河故城地理位置的記載,我們可判斷出西漢臨河縣故城在高闕(今石蘭計山口)東南的北河南側,且距北河近、南河遠的地方。其東南為廣牧縣城,西南為臨戎縣城,南為沃野縣城。參照《元和郡縣圖志》的提示,即唐張仁愿所筑舊西受降城“蓋西漢臨河縣故理處”的線索。透過《元和郡縣圖志》對天德軍城、豐州城、西受降城等人文地理實體間的方位和里程的分析,推斷張仁愿所筑舊西受降城應在圐圙補隆村古城正西、或西北、或西南方,唐代黃河北側、狼山南側的區域尋覓。將上述兩個區域相結合,確定西漢臨河縣故城當在漢代陽山高闕東南,即石蘭計古城址東或東南、圐圙補隆村城址之西或西北、北距漢代北河較近的區域。參考本區域漢代古城址及漢墓群的分布狀況,以及后套地區的古代河道地理形勢,推斷西漢朔方郡臨河縣故城遺址就是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西北約30公里的五星村古城址。
05. 博士生孟洋洋撰寫的研究論文《公元819年唐蕃鹽州之戰考實》定稿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爆發鹽州之戰。是年十月,吐蕃兵眾十五萬圍攻鹽州城。戰役持續一個月,最終以吐蕃失敗結束。此戰是唐蕃關系史、唐代軍事史和唐代軍事地理研究的重要內容。但是,學界關于鹽州之戰的專題研究較少,且多為在探究此時段唐蕃關系,以及研究吐蕃試圖迂回白于山南下進攻京畿時簡單涉及。本文欲就鹽州之戰的時空進程、爆發原因,及其產生的歷史影響等進行探討,以期較為全面的復原此戰原貌。
作者認為:元和十四年(819)的鹽州之戰激烈異常,雙方在鹽州城鏖戰二十七日。但唐朝鹽州守軍防御得當,吐蕃攻城受挫。在危機關頭,唐將史敬奉從靈州長途奔襲吐蕃軍后翼,將其擊潰,扭轉戰局。戰后,唐朝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強鹽州及鹽夏毗鄰地帶的防務,以遏阻吐蕃東進。此戰爆發既有宏觀的歷史大背景,又有其具體原因。
06. 歷史水文地理組展開鄂爾多斯高原野外考察
2015年10月20日至25日,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艾沖教授帶領博士研究生王興鋒、孟洋洋、碩士生馬玉潔、劉曉珊及司機任增饒一行六人組成的考察隊,赴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伊金霍洛旗、準格爾旗及陜西延安市安塞縣等地進行野外實地考察。
10月20日,考察隊經安塞縣建華鎮、坪橋鎮抵達王家灣,對鴉行山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對周邊的自然地理形勢、植被等作了仔細的勘察。隨后,考察隊抵達鄭家寺,考察了無定河的支流——大理河。此后幾天,考察隊先后實地考察了黃陶勒蓋古城、車家渠古城、榆樹壕古城、城圪梁城址、元圪旦古城、莫日古慶古城、寨子梁古城、伊和日淖爾(神海子)、哈達圖淖爾、烏蘭敖包古城、古城梁古城等多處古代城址和天然湖泊。考察組利用測距儀、GPS定位儀等科學儀器對上述幾處遺址與地物做了實地測量,并通過實地觀察和走訪當地居民,獲得翔實可靠的一手資料。
考察隊于25日下午,乘車返回陜西師范大學。按照以往慣例,考察隊成員對此次考察做了總結。通過此次考察,考察隊對鄂爾多斯高原古代城址的形制、天然湖泊及其周邊自然地理環境有了新的認識。這就為擴大鄂爾多斯高原歷史地理的研究范圍提供了新的證據,將推動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鄂爾多斯高原歷史地理研究”取得新進展。(王興鋒供稿)
07. 考古工作者孫戰偉副研究員的論文《陜西清澗李家崖東周墓地性質分析》正式發表
課題組重要成員、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孫戰偉副研究員在學術期刊《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發表其論文《陜西清澗李家崖東周墓地性質分析》。該論文對位于鄂爾多斯高原(河套高原)東南邊緣的陜西省清澗縣李家崖東周晉/秦墓地進行新的探討。作者認為:李家崖東周墓地以戰國晚期為界可分為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墓地性質為晉系文化遺存;第二階段為戰國晚期至秦統一天下期間,墓地性質為秦文化遺存。這一考古現象也與歷史文獻記載適相吻合。
08. 艾沖教授的論文《西漢時期上郡諸縣治城位置新探》正式發表
艾沖教授撰寫的專題研究論文《西漢時期上郡諸縣治城位置新探》于2015年11月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2輯上發表。論文主要依據歷史文獻記載、輔以文物調查資料、考古發掘資料和野外考察資料進行定位研究,逐一地探討確定了西漢時期上郡所屬各縣縣城的具體位置,復原出這一時期河套高原行政區劃體系真相。此專題研究對于進一步充實、更新《中國歷史地圖集》的偏差與不足、完整再現漢代政區地理全貌和推進其它歷史地理專題研究,提供了基礎的學術成果,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09. 博士生王興鋒的論文《論東漢南匈奴單于庭駐地的四次遷徙》定稿
博士生王興鋒撰寫的《論東漢南匈奴單于庭駐地的四次遷徙》近期定稿。筆者認為:東漢時期,南匈奴單于庭曾四度遷徙駐地。一、漢朝先將南匈奴單于庭安置于距五原郡西部塞的八十里處,即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川井鎮至新忽熱蘇木地帶。同年,首次遷入云中郡西部(相當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境)。翌年,再度遷至西河郡美稷縣城(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暖水鎮榆樹壕古城)。二、永和五年(140年)南匈奴單于庭并未離開美稷縣城,以往的說法是誤判。至熹平元年至五年間(172—176年),單于庭第三次由美稷遷至離石縣域左國城(今山西呂梁市方山縣南22公里、峪口鎮南村古城)。三、中平六年(189年),南匈奴單于庭第四次由左國城遷至河東郡平陽縣城(今山西臨汾市)。至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於扶羅單于、呼廚泉單于仍然立庭于河東郡平陽縣。同年(216年)七月,呼廚泉單于朝覲漢獻帝,被曹操留居于鄴城,改派右賢王去卑返回平陽,管理單于所統諸部。自呼廚泉之后,單于世統未得延續,也就不再有單于庭之建制。
10. 博士生孟洋洋所撰專題論文《東漢度遼將軍府駐地考實》定稿
博士生孟洋洋撰寫的專題論文《東漢度遼將軍府駐地考實》于2015年11月正式定稿。該文在評述專題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從歷史文獻記載、歷史軍事地理、自然地理形勢和文物考古發現等視角觀察分析,判定西漢度遼將軍府及其度遼營的駐地——曼柏縣城的地理位置,即今內蒙古達拉特旗白泥井鎮南部黑慶壕古城,而且駐在黑慶壕古城西南部的內城中。同時,對學界既有成說也予以考辯和澄清。其結論對于正確表述漢代歷史真相、還原區域漢代城鎮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11. 博士生孟洋洋所撰研究論文《西漢北地郡屬縣治城考》定稿
博士生孟洋洋撰寫的專題論文《西漢北地郡屬縣治城考》已于2015年11月正式定稿。北地郡始設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272),秦統一后曾向北拓展。西漢沿襲北地郡建制。漢初,漢、匈界于河南“故塞”。元朔二年(-127),西漢收復“河南地”,增設郡縣,北地郡轄區再度擴至秦昭襄王長城以北。元鼎三年(-114)漢武帝析分北地郡西部區域增設安定郡。其后,北地郡轄區穩定。論文在近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主要以《漢書·地理志》記載為準,參考《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括地志》、《太平寰宇記》及明清地方志等文獻,輔以文物考古發現、田野考察資料,對元始二年(2)北地郡19縣的治城位置展開系統的定位研究。通過系統研究,可較全面地復原西漢北地郡屬縣的空間分布格局,對于研究秦漢時期“河南地”及其毗鄰區的政區地理、軍事地理、民族史地等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2. 艾沖教授偕博士生孟洋洋參加“‘邊疆變動:氣候、制度與族群’學術沙龍”
2015年11月6日,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艾沖教授帶領博士研究生孟洋洋,應邀參加了陜西師范大學西北研究院舉辦的“邊疆變動:氣候、制度與族群”學術沙龍,并作主題發言。
艾沖教授做了題為“鄂爾多斯高原東漢時期的民族遷徙與分布”的主題發言,詳細論述了東漢時期南匈奴、烏桓、鮮卑、羌人及漢人在今鄂爾多斯高原的遷徙與分布情況,揭示出東漢時期此區域不同于西漢時期的民族構成與空間分布新特征。博士生孟洋洋做了題為“東漢度遼將軍府駐地考實”的主題發言,從文獻資料、軍事地理形勢和城址形態等方面論證東漢度遼將軍府駐地在今達拉特旗黑慶壕古城,并對《中國歷史地圖集》標注的地點進行了回應。
通過此次交流,深切意識到中國學人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話語權,來與西方學者對話;另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科研實力,加強與民族學、人類學的跨學科互動,以更新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方法和視閾。
13. 課題組正式制定與頒發《國家重大項目系列書稿撰寫體例與規范》文本
2015年12月上中旬,課題組正式頒布《<鄂爾多斯高原歷史地理研究>系列書稿的撰寫體例與規范》文本,分別送達各位子課題組負責人手中。
2016年是國家重大項目研究計劃的最后一年,課題組即將進入整合研究、撰寫最終成果的攻堅階段。在此之前,適時制定、頒布此《體例與規范》,對最終成果的整合工作提出統一的編寫規定,是非常必要之舉。它對于順利推進最后階段的研究將發揮積極的保障作用。
14. 歷史城市地理組完成鄂爾多斯高原及其毗鄰區野外考察工作
2015年9月21日至9月30日,鄂爾多斯歷史地理研究子課題“鄂爾多斯高原城市歷史地理研究”組負責人肖愛玲副研究員帶領由5人組成的考察隊,對研究區域內的陜北、內蒙古部分地區進行了為期10天的實地考察。
此次考察任務較重,時間也較緊湊。原定考察41個城址,實際考察了龍眼古城、白城臺古城、白城子古城、麻池古城、塔布陀羅亥古城、托克托古城、云內州故城、盛樂古城、鎮虜衛(黑城)故城、納林古城、榆樹壕古城等32處古城址。除古城址外,考察隊還考察了明長城、秦直道、固陽秦長城、金界壕南線、漢外長城北線、清將軍衙署等歷史遺址,以及內蒙古博物院等單位。考察行程近4000公里,考察區域主要在陜西榆林市和內蒙古的包頭市、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等地區。
考察對象的時間跨度較長,從戰國至近現代。關注內容復雜,不僅注重對古城址基本信息的采集和自然環境的踏查,還注意古城址周邊聚落、民居的時空變化。這是此次考察中特意加入的一項內容,目的是突出城市歷史與現實之間的空間關系。考察隊發現考察區域內不同時期、不同行政區域城市的規模、功能、形狀及分布特征都有顯著差異;古城遺址、遺跡保存現狀區際差異亦較大。就古城時代而言,秦漢古城、明代古城保存較好;就行政區劃而言,托克托縣和和林格爾縣古城址保護較好,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古城址保護較差。
此次考察經過事先較為充分的準備,從歷史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線路規劃、考察設備(GPS、測距儀、錄音筆等)、經費預算等都事先做過工作。當然,仍存在野外考察經驗不足的缺憾,如Google地圖與實地空間的對照、對區域氣候變化認識不足而發生中暑現象等,都影響著考察進程。但從總體計劃來講,順利完成了預定的考察計劃。(肖愛玲供稿)
15. 課題組統計出2015年發表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在2015年,經過國家重大項目課題組諸同志及參與科研的研究生的努力,先后撰寫了諸多專題論文。已發表科研論文10多篇,還有多篇論文早就定稿,也陸續收到用稿通知,尚待刊出。課題組于2015年12月下旬對本年度各位成員和參與科研的研究生正式發表或出版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進行了統計。茲將課題組階段性研究成果統計情況制成表格公布如下,謹供參考。
2015年度 國家重大項目課題組 科研成果統計總表-1
(2015年12月31日)
序號 作者姓名 論文名稱 發表期刊報章 年期頁碼 備注
01 艾沖、陳嬌 兩漢上郡龜茲縣治城位置初探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2015年第5期 P5-P11
02 艾 沖 西漢時期上郡諸縣治城位置新探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22輯(2015) P142-P153
03 張維慎 試論唐太宗公主的婚姻 乾陵文化研究 第10輯(2015)
04 趙力揚、葛林、黃桂林 秦漢直道研究進展及相關問題分析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5年第3期 肖愛玲的研究生
05 保宏彪 西北民族關系視野下的靈州與參天可汗道 西夏研究 2015年第1期
06 保宏彪 中晚唐視野下的黨項崛起 西夏研究 2015年第3期
07 張文安 先秦時期狄族雄強北方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5年12月16日 第4版
08 孫戰偉 陜西清澗李家崖東周墓地性質分析 南方文物 2015年第3期 P122-P127
09 趙景波、周岳、李如意、祁子云 鄂爾多斯高原西部清代洪澇災害與氣候事件特征 水土保持通報 2015年第1期 P344-P348
10 羅小慶、 趙景波、 馬曉華 陜西省榆林地區1644-1949年旱災與干旱氣候事件 水土保持通報 2015年第1期 P311-P316
11 羅小慶、 趙景波 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清代蝗災研究 自然災害學報 2015年第2期 P213-P220
12 羅小慶、 趙景波 榆林地區與關中平原清代旱災對比研究 自然災害學報 2015年第4期 P120-P127
13
說明:
1. 本表統計2015年度正式發表的學術論文和出版的學術著作,以及期刊編輯部通知錄用的論文。
2. 學術期刊編輯部通知錄用的論文,應在論文名稱右上方標示梅花號“*”。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