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化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傳播的渠道不斷拓展,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在這種背景下,學術期刊利用新媒體擴大影響力,成為期刊發展新趨勢。
新媒體具有容量大、空間廣、互動強、傳播快、靈活性、即時性等特點與優勢,運用這種新型傳播方式,可以在更大的空間與時間范圍內充分地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便于受眾隨時接受與反饋信息。需要指出的是,學術期刊除了利用新媒體加強學術信息的傳播、擴大學術影響力之外,還應善于利用新媒體擴大學術成果的社會影響力——將學術期刊研究成果社會化、大眾化和通俗化。
在傳統媒體下,經濟學領域的通俗文章與學術論文涇渭分明。大體而言,經濟類文章不外乎三種類型:一是運用經濟學知識,以非經濟學專業方式,寫給社會大眾閱讀的文章,目的在于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社會經濟生活;二是運用經濟學理論,以非經濟學專業方式,寫給決策者看的文章,目的在于通過影響社會精英的思維而改造社會經濟;三是運用經濟學的前沿理論和方法,以經濟學專業方式,寫給從事經濟學專業研究的同行閱讀的文章,目的在于探索和研究社會經濟。嚴格地說,只有第三類文章才屬于真正的學術論文,而發表和傳播學術研究成果是學術期刊的主要任務。在傳統媒體下,學術期刊的傳播方式是小眾化的,它局限于經濟學學術圈之內,社會大眾以及非經濟學專業的社會精英都被隔絕于經濟學最新研究成果之外。要把專業性的學術成果轉化為社會大眾所能接受的知識信息,傳統媒體在編輯、出版、傳播發行等環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然而,利用新媒體,采用數字化和互聯網技術,改變傳播方式,能夠降低受眾獲取信息的門檻,有利于改善社會信息分布不均的狀況,從而提高全社會民眾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學術期刊在利用新媒體優勢擴展學術影響力的同時,還應該利用新媒體“接地氣”的優勢,通俗地向社會大眾傳播學術理論思想。這就要求我們以平實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說理方式,娓娓講述作者對社會經濟問題的學術洞察與分析,讓非專業讀者了解社會經濟現象,幫助他們思考經濟問題,進而獲得思想啟迪。
譬如,學術期刊可以通過刊物網站、官方微博與微信公眾號等諸多網絡平臺,及時推送嚴謹規范的學術論文、面向社會大眾通俗版論文簡報、作者分享自己寫作感悟與思維快樂的論文故事等,加強與作者、讀者、審者的交流與互動。學術期刊在舉辦學術論壇與學術研討活動時,也可以借助新媒體形式進行現場直播,實現現場線下與遠程線上的同步,充分互動,擴展學術探討活動的空間范圍與容量。這樣才能使學術成果在產生學術影響的同時,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以優秀的學術研究成果服務社會實踐、服務人民大眾。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經濟評論》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