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12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聯合舉辦的“政治經濟學大講堂”第二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高級研修班在京授課。吳宣恭、周新城、簡新華、林崗、劉偉、黃泰巖、楊瑞龍、吳曉求、張宇燕、楚序平、張占斌、郭慶旺、張宇、邱海平等一批知名學者匯聚大講堂,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發展與歷史貢獻、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等內容,深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重大問題,奮力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彰顯科學魅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政治理論課,更是經濟發展課”
從“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到發展“系統化的經濟學說”,再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發展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要求與新任務逐一呈現,一條寬廣的經濟學發展之路清晰敞開。
這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政治經濟學研究者們篤定認為,中國的改革實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繁榮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
這是一項光榮的時代使命——“要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為我國改革事業的不斷深化提供理論支持。”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在首期研修班開班式上話語堅定。
“馬克思主義對經濟學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在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林崗看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方法是世界觀意義上的方法,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方法論可以從根本上解釋許多現實的經濟現象。
作為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它公開宣稱,經濟學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胡鈞提出,要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包括兩個方面:
——它是政治理論課,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過渡性并不是永恒的;
——它是經濟發展課,要講清楚它研究推動經濟發展最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是什么。
“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我們的經濟發展實踐。”研修班上的教員學員眾口同聲,“要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聯系起來。”
“如果脫離對政治因素的考慮,其結論必定是空洞貧乏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宇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制度與個人行為、歷史過程與現實運動的統一中,揭示了社會經濟的運動規律,實現了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貢獻中國智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未失語,更不‘怯場’”
曾主編過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逄錦聚,回憶起導師谷書堂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末主持編寫《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北方本)的場景,記憶猶新。
“當時他提出的主張是以物質利益關系為主線,以人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物質利益關系貫穿全書。這是十分富有啟發的探索。”逄錦聚回憶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與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豐富和發展了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對市場經濟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對改革方法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張宇在第二期研修班課堂上一一歷數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貢獻,“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意義;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要從本質上認識一切經濟關系以及它們變化發展的規律,離不開對所有制的分析。”在廈門大學原黨委書記吳宣恭眼里,“理論和實際的脫節,在本質上反映了當前我國社會不同所有制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只要運用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加以分析,便能發現它們產生的根源,疑慮和困惑就容易解決和消除。”
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洪銀興提出,過去30多年中,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可以歸結為供給推動力+國際市場需求,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后,這種動力已發揮到極致。為此,他認為新常態要以創新為動力引擎,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
實踐探索不斷推動理論發展完善;以理論創新為指導,新的實踐也得以深化前行。
直面中國問題,提供中國方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顧海良表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未失語,更不‘怯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成就形成的正是適合于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和時代特點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增強理論自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2012年6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在視察中國人民大學《資本論》教學與研究中心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堅持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問題,并根據新的形勢不斷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
一個響亮的口號“建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現代形式”提出;一本以“政治經濟學”命名的核心期刊《政治經濟學評論》創辦;一套完整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體系在這里生根發芽,果實滿枝……
今年3月,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課題組接連六年捧出《中國政治經濟學年度發展報告》,持續探索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之路,服務改革與發展。
研修班上,不少學員吐露心聲——“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和信仰力量相互激蕩,帶給我們滿滿的‘獲得感’。”亦有學者直言,“相對于生動活潑的實踐創新而言,我們的理論創新還不能完全適應實踐發展需要。”更有專家高聲疾呼: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運用,把中國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問題之聲始終源自時代。“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發展中國的經濟學理論。”劉偉的發言,道出了眾多經濟學理論研究者的不變初衷。
“中國經濟學研究不僅要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汲取豐富營養,還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表示,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經濟學研究才有正確的方向和方法。
“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服務。”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衛興華雖已入鮐背之年,仍在理論道路上躬行不息、筆耕不輟。在他看來,理論工作者不僅要善于思考,更須敢于“過濾”——要做為人民說話的經濟理論工作者,要為弱勢群體的利益和訴求鼓與呼。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靳諾強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旺盛生命力及其應有的堅定理論自信源于始終秉持的勞動人民的立場。
“我們有責任,更有信心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片‘責任田’耕好!”帶著對未來工作的執著與自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常荊莎與其他學員一起,踏上了繼續奮戰的新征程。
“決勝全面小康的經濟發展進程蘊藏著‘系統化的經濟學說’創新的難得的歷史機遇,要在新的實踐中揭示新的特點,講出‘老祖宗’沒有講過的‘新話’,不斷開拓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顧海良表示。
風帆正高揚。中國經濟學研究者堅信,中國經濟這艘巨輪正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羅盤指引下,向著波瀾壯闊的明天全速前進!
(本報記者 張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