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一)開展問卷調研;收集整理課題相關文獻、數據。
1. 組織問卷調查
在2014年暑期,項目組組織了《氣候變化與農產品安全農戶問卷調查》,在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甘肅、新疆、寧夏、貴州、福建、湖北、安徽、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江西、江蘇、河南、河北、陜西、湖南、山東、山西、浙江、天津、上海等地選擇種植大田糧食和主要經濟作物(小麥、稻谷、玉米、花生、大豆、油菜籽、甘蔗、蔬菜、水果)的農戶進行調查。本課題組成員共同參與完成了的設計與隨后的問卷調查活動,目前數據錄入工作基本結束。
2014年3月至4月,第四子課題負責人徐朗教授牽頭在安徽省淠史杭灌區下轄的六安市裕安區和霍邱縣進行調研。調研內容涉及當地農戶種植習慣、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現狀、取得成就及面臨困難。有針對性地考察了當地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管對抗災減災作用的案例。以裕安區永裕農村水利專業合作社為例進行了重點調查,案例調查報告正在撰寫之中。
2014年7月,由第三子課題負責人朱紅根教授帶隊,組織課題組成員和研究生赴江西銅鼓、萬載、上高等縣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受災地區的典型案例調研;同時組織校經管院學生,利用假期回家進行問卷調查。通過調研掌握了比較充裕的第一手資料,收集了南方稻區(江西)干旱發生狀況、農戶受災情況、農戶應對災害采取的適應行為措施等數據,為下一階段研究奠定了較為扎實的基礎。
第五子課題負責人徐志剛教授組織完成了對江蘇、吉林、四川三省9縣18個鄉鎮304個行政村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轉型,社會化服務和所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跟蹤調研。
2. 收集整理文獻數據
課題組開展了國內外文獻收集、整理工作,目前已收集國內外有關氣候變化的研究文獻近100篇,并按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農業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分析等主題進行了文獻整理工作。課題組同時努力搜集有關我國農業氣象氣候的數據,目前已從中國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收集整理到包括我國地面氣候資料日值數據、極端氣候數據、歷史降水數據等跨地域多類別的農業生產相關氣象氣候數據,為今后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夯實基礎。
(二)學術活動
1. 學術研討
10月18日—20日,2014糧食安全與農村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行。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40多所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師生代表匯聚南農,共同探討糧食安全與農村發展的前沿問題與創新理念。第四子課題負責人徐朗教授在會上就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供給困境與解決對策做會議發言,受到了與會專家的熱烈回應。另有多位課題組成員分別以研討會點評人、主持人的身份參與了會議全程,與中外學人交流了糧食安全與農村發展的最前沿經驗教訓。
2. 學術專題報告
2014年10月18日邀請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日本農業經濟學會會長、日本學術會議會員新山陽子做題為:《The Role of Specialists/Researchers: Public Perception an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on Food Related Risks》的學術報告,報告的主題是放射性物質對人民健康的影響以及市民對此的風險感知。
2014年11月28日邀請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法制司司長徐景和教授做題為:《食品安全治理創新》的學術報告。
(三)數據實證分析
在2014年的研究中,課題組運用CAPA模型模擬分析了未來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并對氣候變化對農產品數量安全的影響程度進行了評估,分析了因為增溫帶來的單產下降與季節性缺水造成的不利影響,最后重點對玉米和水稻兩種農產品進行研究。
1. 玉米研究部分重點研究玉米的《農產品數量安全評估報告》。主要研究有:玉米需求的資料采集與分析;玉米生產的資料采集與分析;玉米生產競爭優勢分析;氣候變化對玉米生產的影響分析;玉米貿易變化與趨勢分析;玉米貿易進口國家生產資源分析;變動模擬分析(由于缺乏模型,僅是人工的模擬分析)。
2. 水稻研究部分重點研究有關雙季稻現狀與發展的研究,以及氣候變化對水稻(分品種)生產的影響。主要研究有:雙季水稻的演變趨勢與糧食安全的分析;氣候變化對水稻生產的影響分析。
3. 課題組運用CAPA模型模擬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對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包括引種及技術進步提高單產、在氣候適宜地域推廣雙季稻生產活動)。
二、 研究成果情況
(一) 已發表論文清單
[1]Ying Hou, Shudong Zhou, Benjamin Burkhard, FelixMüller. Socioeconomic influences on biodiversity,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 A quantitative application of the DPSIR model in Jiangsu,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4 (490) :1012–1028. 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2]Li Zhou, Calum G. Turvey.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ume 28, March 2014, Pages 72-89. 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3] Li Zhou, Calum G. Turvey,. Testing Asset Dynamics for Poverty Traps in Rural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SSCI). 2015. 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4]王艷,周曙東.花生種植戶機械化技術采納行為實證分析.《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5]許朗,劉甜甜.農民灌溉水價心理承受力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山東省243戶農戶的問卷調查. 水利發展研究.2014(5):7-10,56;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6]許朗,唐夢琴.淺談節水灌溉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價值工程.2014(6):88-89;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7]許朗,唐夢琴. 農戶對采用節水灌溉技術支付意愿研究——基于蒙陰縣調研數據的分析.節水灌溉;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8]薛慶根、王全忠、朱曉莉、周宏,勞動力外出、收入增長與種植業結構調整——基于江蘇省農戶調查數據的分析,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6(34-41);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9]朱思柱,周曙東.基于擴展的Nerlove模型的中國大豆供給反應彈性研究[J].大豆科學.2014年33卷第5期。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10]周宏,夏秋,朱曉莉,農業技術推廣到位水平對超級稻產量及技術效率貢獻研究,農業技術經濟,2014,9(14-21);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10] 鄭旭媛,徐志剛,應瑞瑤,城市化與結構調整背景下的中國糧食生產變遷與區域異質性,中國軟科學,2014 (11): 71-86.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11] 薛艷、郭淑靜、徐志剛,經濟效益、風險態度與農戶轉基因作物種植意愿——對中國五省723戶農戶的實地調查,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4): 14-19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12] 江慧珍,朱紅根. 氣候變化對種植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4.12. 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13] 江慧珍,朱紅根. 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產值影響的經濟分析. 廣東農業科學.2015.6. 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14]王全忠,周宏,陳歡,張倩. 農戶水稻“雙改單”與收入增長:來自農村社會化服務的視角.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5.3.標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60)
(二) 其他成果匯報
課題組成員根據各自的研究任務,正在進行相關研究,目前已完成:
1. 評估報告1篇:《玉米數量安全評估報告》;
2. 調研報告1篇:《社會資本對農戶參與灌溉管理意愿的影響研究—基于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的農戶調查數據》【教育部、國家社科、軟科學】。
3. 學術論文3篇:《農戶對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護的投資意愿研究》,正在投稿中。《氣候變化對種植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和〈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產值影響的經濟分析〉,其中《氣候變化對種植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已錄用在《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12)刊物上,另一篇已投向《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4. 合作寫作論文1篇:題目為《極端氣候條件下主要糧食作物種植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全國村級面板數據》,正在抓緊修改完善中。本研究以三大類主要糧食作物為例,總結和評估了當前氣候變化與糧食種植規模的現狀,并基于1995-2010年中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面板數據,著眼于農村公共品投入的視角,探討了糧食種植行為變化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并實證分析了影響糧食種植行為逆氣候變化的因素,以期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提供政策參考。
(三)成果要報向國家社科規劃辦提交一份成果要報“中國糧食儲備的制度缺陷及改革方案的制度設計”。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