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課題組嚴格按照總體進度安排和年度進展計劃,項目研究總體進展順利,已完成對我國金屬礦產資源價格的歷史、發展、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的分析,我國金屬礦產資源國際價格操縱模式、特征、傳導機理的分析,以及對我國以稀土、銻、鋰等為代表我國優勢金屬企業、以銅、鋁、鉛等為代表的緊缺基本金屬企業以及以鐵礦石為代表的緊缺黑色金屬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并對各行業金屬礦產資源定價權缺失的“中國因素”及杠桿因素進行了初步分析。目前,課題組已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8篇,專著一部,培養在讀博士3名、在讀碩士16名、畢業碩士5名。各子課題具體研究進展如下:
子課題一:①改進國際貿易公平價格測算方法,從出口定價權角度,把稀缺性價值、不可再生性價值、環境成本與代際公平等納入中國優勢稀有金屬礦產資源(如稀土)公允價值測算體系,判定其內在價值補償的公平程度,并構建了金屬資源開發代際補償的CGE模型;②從進口定價權角度,建立中國緊缺金屬礦產資源(如鐵礦石、銅、稀土)公允價值的測算體系,并采用隨機市場定價模型測定交易勢力的公平程度,判斷近年我國緊缺金屬礦產資源國際貿易價值的損失程度;③系統研究了金屬礦產資源價格波動的形成機理及特征,從供求關系、商品金融化以及宏觀經濟變量等層面,對金屬礦產資源價格波動行為進行解釋和分析,并通過選取供需因素、投機行為、石油及美元等因素進行相關實證研究,進一步厘清了金屬礦產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已形成學術論文7篇,發表在《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經濟地理》、《中國管理科學》、《預測》和《系統工程》等國內外期刊上,并形成專著一部。
子課題二:①在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子課題研究提綱,歸納了金屬資源國際定價格局的歷史演進規律,重點分析了基金投機與國際資源性商品期貨價格的關系。②完成了包括江西銅業、云南鋁業、株冶集團等在內的36家有色金屬企業的問卷調查,并基于典型案例研究,初步總結了金屬礦產資源國際市場價格操縱模式及特征分析,辨識現貨定價方式下和期貨定價方式下的金屬礦產資源國際價格操縱模式及行為特征。相關研究成果已形成學術論文1篇,發表在《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
子課題三:①對我國優勢稀有金屬產業國際市場格局進行了現狀分析,包括優勢稀有金屬礦產資源國際儲量及分布、各國生產量、進出口量、消費量等,主要生產消費國各礦產資源產業(礦業權管理、關稅貿易管理、投資管理、環境保護等制度及其實施情況)及貿易狀況(國際產業組織勢力與國家政策勢力等)等;②分析了優勢稀有金屬礦產資源國際市場供求關系及供需變化趨勢,重點分析了稀有礦產資源的全球供應風險;③初步分析了優勢稀有金屬國際定價權的地位現狀,識別了影響我國優勢稀有金屬礦產資源定價權的杠桿因素及“中國因素”,厘清這些杠桿因素及“中國因素”作用于優勢稀有金屬礦產資源國際市場價格短期波動的作用機理。相關研究成果已形成學術論文5篇,發表在《Abstract and Applied Analysis》、《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中國工業經濟》和《當代經濟管理》等國內外期刊上。
子課題四:①對鐵礦石產業國際市場格局進行了現狀分析,包括世界鐵礦石儲量及生產情況,主要國家鐵礦石產業及貿易狀況,鐵礦石國際市場供需趨勢(鐵礦石國際產能及整體供求、結構),國際鐵礦石產業的兼并收購現狀,我國鐵礦石生產現狀、進口貿易現狀和鐵礦石國際定價權的地位現狀等;②對鐵礦石定價機制及可操控性進行了現狀分析,主要包括鐵礦石長期協議定價(協議礦)、現貨定價(貿易礦)、指數定價(季度貿易礦)機制及不同定價方式轉換規律現狀分析,③初步識別了中國鐵礦石國際定價權缺失的“中國因素”及杠桿因素。相關研究成果已形成學術論文1篇,發表在《江西社會科學》上。
子課題五:①對緊缺基本金屬產業國際市場格局進行了現狀分析,包括世界緊缺基本金屬礦產資源儲量及生產情況,主要國家緊缺基本金屬產業及貿易狀況;②分析了緊缺基本金屬價格的影響因素,重點關注了期貨定價下緊缺基本金屬價格的金融屬性的影響,以及具體金融因素對價格的影響機理;③分析了緊缺基本金屬礦產資源國際市場供需和價格趨勢,重點構建了基于跳躍和隔夜波動的金屬期貨價格的預測模型;④初步分析了我國基本金屬國際定價權的地位現狀,分析了影響我國基本金屬礦產資源定價權的杠桿因素。相關研究成果已形成學術論文4篇,發表在《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中國管理科學》、《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和《商業研究》等國內外期刊上。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調查研究:從課題立項至今,課題組對云南、上海、湖南、浙江、廣東等地包括江西銅業、云南鋁業、株冶集團等在內的36家金屬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針對基本金屬、黑色金屬以及優勢金屬等存在的差異,課題組到中國有色金屬協會、中國鋼協、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五礦、銅陵有色、湖南有色錫礦山、柿竹園、華菱鋼鐵以及江西萍鄉等地區進行了針對性調研,逐步完成了課題所需的基礎性調研工作。
學術交流:2015年4月,北京,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舉辦的國內首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的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參與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應用》等階段性成果;2014年11月,武漢,參加主題為“中國稀有戰略礦產資源安全戰略”的“非傳統安全—世界與中國”論壇第五屆會議,獲得稀土開發戰略、有色金屬及其他稀有礦產資源安全及評價等前沿信息;2014年10月,長沙,參加中國工業經濟學會2014年年會暨“產業轉型升級與產能過剩治理”會議;2014年4月,杭州,參加中國期貨業協會主辦的“第八屆中國期貨分析師論壇”;2014年1月至今,課題組內部堅持研討會機制,針對課題中的具體問題展開討論,并相繼邀請清華大學石磊、中國期貨業協會李強、五礦有色控股黃國平、中國有色金屬協會政研室趙武壯、中國工業經濟研究所吳利學、美國特拉華州資源與環境保護部高方、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羅耀等國內外學者和產業專家進行研討,為課題的有序開展和推進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①形成研究報告《鎢金屬價格變動機制與定價權提升研究》一份,該研究報告對鎢定價權缺失原因等問題展開調查研究,就如何進一步整合我國鎢資源,提升我國對鎢定價的影響力提供政策建議,并被中國五礦集團采納。
②課題組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報送中央的內參《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上發表文章《進一步加強稀有稀缺金屬資源戰略管理的思路與建議》,文章深入分析我國稀有稀缺金屬資源管理及相關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調整稀有金屬政策的建議,研究成果報送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引起國家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勘察技術指導中心的重視。
③課題組撰寫的研究成果《加快制定實施稀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國家戰略,全面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原材料保障能力》,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內部報告《問題與對策》上,該成果對稀有金屬及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應用做出客觀判斷,提出稀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戰略的總體思路,并報送國家主要部委。
④課題組撰寫的研究成果《稀有礦產領域的國際競爭與貿易摩擦》,提交國土資源部、工業與信息化部“稀有金屬開發利用與改革方向”座談會,該成果分析了稀有礦產資源領域國際競爭的新動向,以及主要發達國家關鍵原材料戰略調整對我國稀有礦產資源出口外部環境的影響,為國家有關部委應對“稀土案”敗訴后相關政策調整提供有益參考。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首先,價格操縱是定價權的實施過程,是國際市場勢力影響市場均衡價格的主要方式,操縱行為具有很強的隱蔽性,以國際貿易規則為掩護的價格操縱行為很難識別和取證,也就不易于采取貿易制裁,輕舉妄動易引發國際貿易爭端,因此系統揭示國際市場的價格操縱行為機理是本課題面臨的一大主要問題,課題組準備要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金屬礦產資源市場價格的操縱機理,通過對金屬礦產資源國際價格操控的典型案例研究,識別國際市場價格操縱杠桿因素,從刻畫價格操縱行為入手,采用系統仿真的方法,構建針對金屬礦產資源關鍵操縱因素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揭示價格操縱的機理及操縱的傳導路徑。
其次,從世情看,當前世界經濟已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
期,低速增長態勢仍將延續,基本金屬礦產資源的國際市場需求高峰已過,而優勢稀有金屬將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而需求增加;從國情看,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傳統重工業產品需求峰值已經或接近到來,以往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和粗放式規模擴張的增長方式將難以持續,鋼鐵、有色金屬等金屬礦產資源需求增速將顯著放緩。世界經濟的深度調整和我國進入新常態,必然意味著影響金屬礦產資源價格的杠桿因素和國際貿易格局將出現改變。因此,如何準確準確分析和判斷未來金屬礦產資源國際貿易格局以及“中國因素”在國際貿易格局中的變化,以便提出有針對性的、可操作的爭取定價權的政策建議是目前面臨的又一個主要問題。課題組準備首先通過采用有向無環圖和溢出指數、溢出指數的滾動窗口檢驗等方法,在全球范圍內對我國金屬國際定價權的相對大小及發展趨勢進行測度,接著系統研究我國定價權缺失的原因,如世界經濟、科技及貿易格局變化,特別是“中國因素”(如國內增長階段轉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內外部環境變化對我國定價權的影響,評估這些影響因素的可調控性,通過把握不同金屬礦種定價上的差異,在符合WTO規則前提下從產業、企業、政府等多個層面提出提升我國定價權的對策組合。
二、 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
代表性成果一:課題組撰寫的科研論文:“The Analysis of Pricing Power of Preponderant Metal Mineral Resourc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Social Preferenc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Cournot Equilibrium Model”、“代際公平與社會偏好視角下優勢金屬礦產定價權分析”分別發表在SCI和CSSCI檢索的《Abstract and Applied Analysis》、《中國管理科學》雜志上,這兩篇論文發現我國優勢金屬礦產資源價值實現不完全與資源價值補償非公平性是金屬礦產資源價格扭曲的實質原因,導致了礦產資源價格改革基本目標沒能得以實現,即資源價格改革的兩大基本條件沒能得以滿足;為了保證礦產資源價格改革基本目標實現,必須重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價值補償體系,根據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多重均衡價值評價原則下對礦產資源開發補償進行重新界定,基于本文提出的多重均衡評價模型的礦產資源定價機制厘清礦產資源的實際協議價格定價機制,即礦產資源定價中應該充分反映礦產資源價格完整要素,并協調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相關的各博弈主體之間的利益。這兩篇論文通過把代際公平均衡、社會偏好均衡與古諾均衡相結合,解決了代際公平與策略性價值補償確認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價值評價思維的有效結合,拓展了礦產資源定價權缺失的理論分析框架,相關結論與構建的理論模型為相關商品貿易的定價權解釋提供了新的思路。
代表性成果二:課題組撰寫的科研論文“基于MSVAR模型的有色金屬價格波動影響因素的非線性效應研究”,被CSSCI檢索的《中國管理科學》雜志錄用,該論文發現,由于新興市場需求增長和指數化投資同時出現在金屬期貨市場上,且供需因素與金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有色金屬價格形成機制更為復雜,呈現出非線性、動態性以及結構異化等特征;考慮到金屬價格波動的區制特征及影響因素變量關系的動態性,構造金屬價格波動影響因素的非線性理論模型,利用馬氏域變模型對金屬價格波動影響機制的動態化特征進行實證檢驗,結果發現,銅價波動存在顯著的區制轉換特征,即膨脹期、平穩期、低迷期三種狀態;三種狀態下,金融因素都可以很好地解釋期銅價格波動,但作用機制明顯不同,而 “中國因素”則被明顯夸大,與原有研究結論相左;短期內各個因素在不同區制下對國際期銅價格的影響在作用方向、持續時間、作用強度上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該論文從一個較新的角度探究了有色金屬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和影響機制,并通過掌握這些因素的影響力度,進而對金屬價格的合理水平做出判斷,以期為保障金屬資源安全及定價權提升提供依據。相關研究結論與構建的非線性計量經濟模型為解釋大宗商品金融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分析工具。
代表性成果三:課題組撰寫的科研論文“稀有礦產資源的戰略性評估——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視角”、“稀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分析”,分別發表在CSSCI檢索的《中國工業經濟》、《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雜志上,這兩篇論文對六類22種稀有礦產資源進行界定,分析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應用的基礎上,采用三因素分析框架,從供應風險、環境影響、供應受限的經濟影響三個維度,設計了 9項指標, 分析判斷稀有礦產資源的戰略性,對各種稀有礦產資源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相對重要性做出了量化排序,并運用蒙特卡洛模式驗證了評估結果的可靠性。并進一步采用環境優先策略分析法對六大類 22種稀有礦產全壽命周期的環境影響做出評估。鑒于稀有礦產資源作為關鍵原材料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重要地位,這兩篇論文在稀有礦產資源戰略性定量評估方面做出的創新性探索,對于制定實施稀有礦產資源國家戰略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代表性成果四:課題組撰寫的專著“大型資源型企業國際化發展研究”,對大型資源型企業國際化發展的一般規律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梳理了相關理論研究框架。在廣泛的案例研究基礎上,精選了國內外十一個經典成功案例,形成案例研究專題,為大型資源型企業國際化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該專著立足銅陵有色的國際化發展現狀和管理實踐的基礎上,構建了銅陵有色的國際化發展的戰略體系,從管理國際化、資源國際化、市場國際化、人才國際化、資本國際化五個方面,為銅陵有色量身定做了國際化戰略路徑,指出了國際化發展的關鍵障礙和突破辦法,并從管控模式調整、業務板塊創新、融資體系創新和風險控制創新等多方面進行了細化。該專著也對我國資源型企業十多年來踐行“走出去”的戰略經驗教訓進行了系統總結,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對我國大型資源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維護我國資源安全以及爭取國際金屬定價權提供了重要借鑒。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