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現當代文學制度史中期檢查報告

    2016年03月02日15:28

    一、 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在完成第一階段課題理論認知、課題框架完善、基礎資料準備及子課題細化分工與分配落實,第二階段課題相關資料的收集及實際調研工作的基礎上,2013年7月以來,課題已基本完成第三階段工作:

    總課題與子課題的理論研究與編纂

    1.啟動并完成總課題的理論研究;

    2.分頭啟動并完成課題組各成員的子課題理論研究;

    3.初步完成總課題與各子課題的編撰。

    課題于2013年7月順利進行中期檢查。

    目前已啟動第四階段工作:

    第四階段:課題總結與出版

    1.對初步形成本課題撰寫進行歸總及再次修改;

    2.進一步完善本課題撰寫,并邀請專家評估;

    3.對課題進行總結報告、并展示成果;

    4.將課題作為《百年中國文學與當代文化建設研究》出版。

    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晚清及五四:現代文學制度之創立

    自進入研究階段以來,該子課題組兩位研究者倪婷婷教授、施龍老師即按照計劃展開工作。2013年7月以來已完成的研究工作主要有:課題分兩章,第一章清末文學機制轉型:新文學制度萌芽期,第二章“五四”:新文學制度草創期。其中,第二章基本完成撰述工作。主體是按照2012年10月課題組會議定下的基本框架,分別圍繞政策法規、出版傳播、機構團體、文學教育(讀者)等幾個方面展開。第一章已完成第一節,即現代文學觀念的轉型,與此觀念相應的制度萌芽要素仍在梳理,有待撰述。

    具體論述有:《王國維與現代文學觀念之形成》、《北洋政府的文化管理機構與文化政策》、《新文學的出版與流通》、《文學社團的組織結構及運轉》以及尚未最終完成的《新文學讀者的形成》。

    另,材料收集基本完成。

    子課題二:文學制度與三四十年代中國文學

    子課題二由王愛松教授和王昉老師負責。

    “三四十年代”子課題代表性成果為論文集《對話性閱讀與批評》、論文《魯迅“京派”與“海派”話語的生成機制》《重復與循環:中國當代小說的一種結構方式》。

    《對話性閱讀與批評》分上下兩編。上編“現代文學的生成機制”涉及現代文學制度與文學社團、文學批評、作家創作等之間的復雜糾結;下編“當代文學的審美選擇”涉及當代作家的審美選擇與文學潮流、文化背景的復雜關聯。

    論文《魯迅“京派”與“海派”話語的生成機制》認為:魯迅有關“京派”與“海派”的言說,隨時間與語境的變化前后略有調整,但觀點始終保持著內在的連續性。他在做出“‘京派’是官的幫閑,‘海派’則是商的幫忙”的論斷時,雖然也以具體的人事為基礎,但總體上著眼于一種宏觀文化現象的比較,上升到了一種帶有超越性的文化批判。他在說“京派大師”與“海派小丑”、“老京派”和“小海派”時,卻明顯實有所指。魯迅有關“京派”、“海派”的言說,既與具體的歷史文化語境緊密結合在一起,也與魯迅對北平、上海兩個城市的體驗、記憶甚至想象有緊密關聯。

    論文《重復與循環:中國當代小說的一種結構方式》認為:重復與循環,既是自然時空與歷史發展中的一種客觀現象,也是作家創作中的一種重要結構方式。在部分新歷史小說、新寫實小說和先鋒小說中,中國當代作家利用這種結構方式表達對現實、歷史、人生的認知和冥想,承載特定時期的集體記憶和日常經驗,構成了同一種結構方式的三種變異。這同一種結構方式的三種變異,既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藝術表達的多種可能性,也呈現出當代作家歷史反思、人生認知和藝術實驗的某些局限。

    子課題三:十七年文學與一體化文學制度的確立

    黃發有教授負責“‘十七年’文學制度史”部分,取得了豐碩成果。出版專著一部《中國當代文學傳媒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42萬字。在一流期刊獨立發表7篇論文:1. 黃發有:《文學風尚與時代文體——〈人民文學〉 (1949—1966)頭條的統計分析》,《文學評論》2012年第6期;2.黃發有:《〈文藝報〉試刊與第一次文代會》,《文學評論》2014年第1期;3.黃發有:《從先鋒美學到含混美學》,《文藝研究》2013年第8期;4.. 黃發有:《文學與年齡:從“60后”到“90后”》,《文藝研究》2012年第6期;5. 黃發有:《呼喚大編輯》,《中國出版》2012年14期;6.《巴金的編輯思想及其現實意義》,《中國出版》2014年第4期;7.《“長篇崇拜”與文體關系》,《文藝研究》2014年第10期。另外在CSSCI來源期刊獨立發表論文15篇,較為重要的篇目為:1.黃發有:《跨媒體風尚與文學的前途》,《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2期;2.黃發有:《從“邊區文藝”到“西北文藝”——〈西北文藝〉(1950-1953)研究》, 《小說評論》2013年第1期。3.黃發有:《莫言的啟示》,《東岳論叢》 2012年第12期;4.黃發有:《“有情”的詩心》,《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6期;5.黃發有:《經典流傳與時尚泡沫》,《南方文壇》 2012年第6期;6.黃發有:《詩神的涅槃——“文革”的詩歌潛流》,《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5期;7.黃發有:《北京世婦會遺產與女性文學的責任》,《天津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8.黃發有:《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方法論思考》,《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9. 黃發有:《媒介互動格局中的文學期刊》,《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第1期;10. 黃發有:《第四次文代會與文學復蘇》,《文藝爭鳴》2013年第10期。最近還有數篇論文將陸續發表。

    其中《文學與年齡》被《新華文摘》2012年第16期全文轉載,并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獲得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江蘇文學評論獎一等獎;《從先鋒美學到含混美學》被《新華文摘》2013年第21期全文轉載,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跨媒體風尚與文學的前途》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7期主題轉載,獲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年度優秀論文獎;《媒介互動格局中的文學期刊》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4年第7期主題轉載;《“長篇崇拜”與文體關系》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5年第2期主題轉載,被《新華文摘》2015年第3期專轉摘;《中國當代文學傳媒研究的問題和方法》被《新華文摘》2015年第1期轉摘。《從“邊區文藝”到“西北文藝”——〈西北文藝〉(1950-1953)研究》、《莫言的啟示》、《“文學新星叢書”的寂寞事業》也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子課題四:“舊文學”體制的破除與“新文學”體制的構建

    張光芒教授負責有關“文革”時期子課題研究。課題組成員至今已完成了該編“文革:舊文學體制的破除與新的文學體制的構建”研究內容的初稿撰寫工作,約6萬字。第一章闡述文學體制由“舊”到“新”的急劇轉換,包括“1962—1966:清算十七年文學規范體系的開始”、“從‘牛棚’到‘干校’:對作家隊伍的身份閹割”、“圍剿‘黑八論’:反叛舊體制的文藝實踐”等內容。第二章探討無產階級文藝“新紀元”的全面構建過程,分別從“文革”主流文藝創作的生產機制、文學場域的權力博弈、以寫作組為標志的新型組織形式及文學批評背后的政治意識形態運作等層面進行論述。課題組成員王冬梅發表了《“文革”后期文藝刊物的歷史考察》(《揚子江評論》2013年第4期)等中期成果,該文通過對“文革”后期文藝刊物的考察,歷史地呈現出這一段“被遺忘的繆斯”的本來面目,并挖掘出文藝刊物背后蘊藏著“文革”文學的歷史形態及其內在邏輯:它并非空白,當然也絕非充實,其本質是單一,是寓多樣于其內的單一。

    子課題五: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制度

    何言宏教授負責的20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制度主要完成成果:

    《知識人的精神事務》中的《精神權力的瓦解與重塑》、《當代中國的見證文學》和《正典結構的精神質詢》等論文側重研究1980年代中國的文學制度與知識分子寫作之間的復雜關系,揭示和反思了1980年代的中國文學中“傷痕”、“反思”文學未及充分展開、并且迅速由“尋根文學”、“先鋒文學”順勢發展的制度原因,也對“見證文學”的未及發展和未獲得充分研究、一些爭議性作品飽受制度性壓抑的文學史狀況做了重新研究;而《介入與超越》中的《多遠博弈的文學評獎》,則對當代中國文學中的評獎制度深入討論,揭示了“政府獎”體系和“民間文學獎”之間的復雜關系,提出應該激勵和開放民間文學獎;《二十一世紀以來的中國詩歌》以“文學體制”和“文學亞體制”的角度研究和總結二十一世紀以來的中國詩歌,嘗試性地首次提出文學的“混合體制”以便為中國文學尋求未來的體制創新;《營造健康的文學生態》,也重在強調從文學制度的方面保護文學的自由生長。

    子課題六:新世紀文學制度的新變

    傅元峰副教授負責該子課題研究。2013年以來,在前期文獻搜集的基礎上,完善了新世紀十年大部分相關資料文獻收集,主要包括:近十年重要文藝政策(重要講話、通知、會議決議、規章制度和相關文化法規等),近十年作協、民間文學團體等的文學策劃與活動的重要資料,近十年文學教育的相關文獻,文學獎項調查統計,文學民間刊物調查統計,網絡文學信息調查統計等;根據這些調查資料,撰寫了課題的部分章節,形成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主要包括:對當下學術研究中“民國文學”視角的分析,對當代詩歌民刊的研究,對城市文化對文學制度的影響的研究,對21世紀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的細讀,對文學制度對作家創作影響的抽樣分析,等等。

    子課題七:臺灣香港地區:特定時空下的文學制度

    劉俊教授負責該子課題研究。2013年7月以來主要完成成果有:劉俊《〈論“二十世紀中國”〉與三個“中心主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12期;劉俊譯《論臺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潮流》,《揚子江評論》2014年第2期;劉俊譯《論臺灣文學場域中的現代主義潮流》,《華文文學》2014年第4期;劉俊譯《臺灣文學新態勢:政治轉型和市場介入》,《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14年6月,第9卷第1期;劉俊《論北美華人文學中的故國歷史和個人記憶》,《暨南學報》2014年第9期;劉俊《“告別”的姿態和意義——論黎紫書的〈告別的年代〉》,《南方文壇》2015年第1期;劉俊《論白先勇小說中的兒童—青少年人物形象》,《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5年第1期。馬泰祥《殖民地左翼文學刊物的堅持與潰敗:〈臺灣新文學〉(1935—1937)之文化生產研究》,《臺灣研究集刊》2014年第5期;馬泰祥《殖民地文學交往中“臺灣想象”的生成意義——以〈華麗島的冒險〉為例》,《華文文學》2014年第5期;馬泰祥《從〈文學江湖〉看臺灣“反共文學”史觀》,《粵海風》2014年第4期;馬泰祥《殖民地身份認同與左翼傾向——以〈臺灣新文學〉(1935-1937)創作群體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13年第2期。朱云霞《地方性的建構:臺灣地方文學獎綜論》,《揚子江評論》2014年第4期;《“解嚴”后臺灣家族書寫的特征與意義》,《中南大學學報》,2014年2月。

    子課題八:中國現當代文學制度史料匯編

    “中國現當代文學制度史”項目子課題,負責人丁帆、吳俊。最終成果為《制度與批評:中國當代文學文獻提要》多卷本。該項目內容為1949-2000年中國文學制度與文學批評的理論文獻提要(以單篇文章為主,不包括創作作品)。內容來源于公開出版物發表的文獻,按時間編年排列,體例由文獻標題、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時間(刊期)、字數及文獻內容提要等按統一序列編排。提要撰寫原則是力求客觀、準確、全面地體現文獻要點與特色,不做主觀評價。每篇文字少則百字,一般也在二百字以內。整個項目現已完成約200萬字,預計總字數約500萬字。計劃2016年完成。

    (2)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1、數據調研和文獻資料收集整理:至2013年上半年,已到國家圖書館、中國現代文學館以及北京大學等高校及歷史檔案館調研,主要調研內容為各期文化政策、政治文件,相應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資料、出版資料、文學項目與評價資料、重要的文化人物與文學人物資料等,以及相關學術研究機構研究資料;至北京、上海、武漢、重慶等地調研,主要調研內容為政黨史料、文化論爭資料、報刊資料、延安文獻資料、解放區作家資料等;在境外會議期間,去臺灣、香港調研,對臺港文學機制、制度等研究資料等信息進行收集整理。

    2013年7月以來,按預定學術安排,課題組成員至日本東京大學、法國阿爾多瓦大學、香港珠海學院等校調研,主要內容為海外文學制度研究資料、“文革”文學研究資料等。

    課題組并通過組織或參與各類相關學術會議,通過學術交流征詢其他研究者的意見和建議。

    2、學術會議:2013年7月以來,已舉辦的專門會議有三次課題研討會議(2013年12月、2014年6月、2015年5月)。此外,圍繞該課題相關具體問題,舉辦了“新詩國際研討會”、“中國故事與本土敘事傳統”會議、第三屆“21世紀世界華文文學高峰會議”。

    三次課題研討會參照開題會擬定的具體要求,就各子課題進展情況對已展開的各子課題的研究工作進行總結并提出改進意見,進一步完善了課題研究框架,并強調在抓緊階段性研究成果發表工作的同時,加強總課題和子課題的系統理論研究和初稿撰述工作。此外,課題組還對研究文獻進行了補充。對各子課題的研究,課題組提出有針對性的具體要求,如針對子課題一“晚清及五四:現代文學制度之創立”,提出必須注重此階段的文學政策、文學出版檢查制度以及文學教育功能;針對子課題五“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制度”,提出必須注意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之間文學制度以1989年為界的明顯的斷裂和分割;針對子課題六“新世紀文學制度的新變”,課題組提出應注重此時期的特色網絡文學制度。

    圍繞相關研究課題,2013年7月以來,課題組組織了三次學術研討會。

    20世紀后半葉以來,由于文化語境的深刻分化,中國大陸、港澳臺以及海外的新詩寫作在不同發展格局中也體現出明顯的差異。中國文化在二十世紀也經歷了多次深刻變革,探索不同的歷史語境、文學制度下詩學策略的變遷是一個意義深遠的課題。長期以來,新詩的寫作與研究者居于廣泛復雜的文化背景,不同地區、國家的文化差異形成了多樣化的詩歌風格與詩學體系;從學科上看,則存在著詩歌史與詩歌批評、詩學理論等方面的學術區別。不同文化版圖、不同詩歌趣味的詩人和學者,他們所依據的視野必然是多元的,而多元的文化視野為研究新詩的發展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為此,課題組依托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于2013年11月舉辦“新詩國際研討會”,就“中國現當代文學制度史”課題中的詩學制度與策略問題進行專門研討。

    “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創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受到西方文學敘事傳統的影響較深,與西方資源的聯系相對緊密。新文學創作與中國文學自身傳統的承繼關系,以及本土文學制度對其的深刻影響,在學術界一直缺乏深入系統的爬梳。隨著當下的文學創作中不少作家有意識地從本土敘事傳統中尋找新的文學資源的情況不斷浮現,相當多的研究者已經驟然發覺這種文學承繼“斷裂論”很有可能忽視了本土敘事傳統、文學制度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影響力。在中國固有的文學傳統框架內,如何理解文學創作與本土傳統敘事資源、文學制度之間的有機聯系,這需要知識背景多有不同的學者、批評家以及文學寫作者齊聚一堂進行討論,以開闊學術研究視野、拓展文學創作思路。為此,中國現代文學館與課題組依托的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聯合主辦“中國故事與本土敘事傳統”研討會,圍繞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圍繞“世界華文文學”的話語權、前沿理論問題研究的學術探討日益引起關注和重視。為此,課題組依托南京大學于2014年11月舉辦第三屆“21世紀世界華文文學高峰會議”, 本屆會議由中國作家協會指導,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臺灣新地文學發展協會、南京大學聯合主辦,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南京大學中國文學與東亞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承辦。本次會議在世界華文文學的概念、一般范疇以及華文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文學、一般國別文學、區域文學、族群文學的研究方面,都進行了富于創新性的探討,有些問題已經突破了既有的研究格局和認知,提供了嶄新的學術視野和研究前景,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制度史問題的探討也卓有成效。

    3、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除召開課題學術會議外,項目組成員還利用參加各類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的機會,積極與相關專家學者探討課題相關問題,并加強與中國現代文學館、魯迅博物館、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及外文所等科研單位,及華東師范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的學術合作關系,進行課題相關合作研究。

    在國際合作方面,與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法國阿爾多瓦大學等歐美亞洲名校發展建立了良好的學術合作關系。

    結合課題研究,2013年9月21日,課題組邀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張釗貽教授前來學術交流,舉辦題為《魯迅赴香港講演的幾個問題》的講座,主要探討劉隨與趙今聲兩說、講稿修訂、基督教青年會、講演意義與貢獻等問題。

    2013年11月1——4日,課題組依托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舉辦“豁蒙講壇”系列講座四場,分別為:臺灣中研院副研究員、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終身教授、臺灣《現代詩》、《現在詩》詩刊特約主編楊小濱主講的《臺灣當代詩的發展》;法國阿爾多瓦大學教授、漢學系主任,阿爾多瓦孔子學院法方院長,法國國家行政學院(ENA)教授,《跨文化對話》副主編,“遠近叢書”法方主編金絲燕主講的《法國當代詩歌:語言的陷井與精神性的復歸》; 德國漢學家、翻譯家、作家、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終身教授顧彬主講的《高行健、莫言與中國當代危機的問題》;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文系和比較文學系教授、加州大學環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奚密主講的《發明中國:英譯漢詩的美學取向》。四次講座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新詩的現狀和發展以及中國當代作家作品在海外的傳播問題。

    2013年12月20日,應課題組負責人丁帆教授邀請,著名文藝評論家,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客座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仲呈祥教授前來講座,仲教授曾任國家廣電總局副總編輯、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委等職。此次講題為《關于當代影視文學與影視藝術的若干思考》,主要涉及影視文學制度等問題。

    2014年3月16日,課題組邀請詩人、畫家、小說家,《今天》及“星星畫會”主要成員嚴力先生以及詩人、翻譯家、攝影家李笠先生前來舉辦“跨界的邊界——當代藝術與當代詩歌討論會”,并邀請了子川(詩人,《揚子江詩刊》主編)、于奎潮(馬鈴薯兄弟)(詩人,江蘇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胡弦(詩人,《揚子江詩刊》編輯部主任)、育邦(詩人,《青春》雜志社主編)、梁雪波(詩人,江蘇文藝出版社媒體總監)等嘉賓出席討論會,討論會由課題組何同彬主持,會議主要涉及當代詩歌發展現狀、當代詩學制度與策略等問題。

    2015年6月3日-8日,課題組依托南京大學文學院、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邀請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藤井省三教授、臺灣新地文學發展協會理事長郭楓先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先生前來學術交流,分別作題為《現當代中國歸鄉故事系統與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臺灣現代詩發展的脈絡》、《文學經典與文學史觀念及文學史撰述問題》的講座。藤井省三教授、郭楓先生與李敬澤先生均與課題組保持長期合作交流關系,此次前來也與課題組相關成員就課題具體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工作簡報:《〈中國現當代文學制度史〉開題報告成果簡報》和2013年中期檢查報告已報送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措施

    1、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三階段“總課題與子課題的理論研究與編纂”工作,但是對已有成果進行全面統籌梳理和系統性的理論研究是整個課題的重點和難點,這一工作尚需繼續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將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與系統編纂,爭取如期高質量完成預期的課題最終成果,完成專著的出版,并使之向研究生課程教學內容轉化,為培養優秀人才服務,也作為圖書館收藏資料和同行們進行研究的參考文獻。

    2、本課題尤其是子課題《中國現當代文學制度史料匯編》文獻史料搜集工作較重,且對于整個課題的研究至關重要。要從龐雜的文學制度史料中遴選出少數研究資料或許不難,但全面搜檢百年制度流變、清理史料和文獻,并對每一種重要因素進行價值評估,最后以編年形式做出文學制度重大事件年表,這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翻查各種史料,并需大量精力進行閱讀、評議和辨析。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將繼續加強在數據調研和資料收集方面的工作,并保障研究者投入項目時間。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

    丁帆:《有“社會良知”和深邃思想的文學批評》,《南方文壇》2014年第1期。

    基本內容

    提出評判文學作品和文學批評的標準。概括中國大陸文學批評的三種形態:學院派批評、體制派批評、工農兵式批評,并提出除此之外的網絡派批評的不可小覷的力量,同時要對其可能所受的資本主義商品文化戕害保持必要的警惕。呼吁文學批評的勇氣、責任和正義感。

    主要觀點

    1、評判文學作品和文學批評的標準:既有高超的語言技巧,又有深邃思想的作品才是好的文學作品;既有“社會良知”,又具備深度的知識儲備和哲學思考的文學批評才是好的文學批評;2、文學批評已成為一種職業,在這樣的體制下,文學批評主要呈現三種形態:學院派批評、體制派批評、工農兵式批評,無論哪一種形態,真正有思想的批評家少之又少,價值觀念的混亂成為了他們思考問題深刻性的阻礙,“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是每一位知識分子應該確立的批評目標;3、網絡派批評是不可小視的、正在茁壯成長的批評力量,其鮮活的形式和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們關注,但同時也要警惕資本主義商品文化可能對其帶來的戕害。

    學術價值

    學理性地梳理幾十年來盤桓在我們文學批評上空的魔咒:沒有哲學思想和歷史知識的積累作為批評家主體的方法,沒有“社會良知”作為批評價值觀的基礎和底線,文學批評陷入膚淺的膚淺的語言循環之中。歸納出現行體制下所產生的三種批評結果:學院派批評、體制派批評、工農兵式批評,指出將文學批評當做謀生飯碗的知識分子中很難產生真正有思想深度的批評。呼吁建立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文學批評體系,“從主觀上來說,我們的文學批評缺乏的就是勇氣、責任和正義感——沒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作為共同的學術和學理的認知,就不可能建立起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文學批評體系。”

    社會影響

    本文發表后,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響,下載頻次159,被引頻次5,人大復印資料2014年第3期轉載。

    課題組供稿

    (責編:李葉)
    香蕉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宅男自|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久久精品a一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 国产精品酒店视频免费看|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 精品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图区| 精品九九久久国内精品|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不卡|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久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精品视频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97精品依人久久久大香线蕉97 |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在|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电影网|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人妻|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片|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网站|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焦|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狠| 久久er热视频在这里精品|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国产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免费香蕉|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九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