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進入新的發展周期,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正孕育著新的突破點。在新一輪發展中,我國產業必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從而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
從產業層面來看,產業體系的發展不管采用哪種組織形態(如美國的波士頓128公路模式、硅谷模式,中國的珠江三角洲模式等),企業都必須通過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現代產業組織學派認為,外部市場環境和企業自身行為對企業的競爭優勢具有重要影響。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新興高端產業的形成,是一個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過程,也是一個由公平競爭主導的一體化市場形成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以“官員錦標賽”和財政分權為核心的地方政府競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基層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迅速發展。然而,“塊塊經濟”作為支撐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組織形態,一直存在著區域性、結構性矛盾,嚴重阻礙了我國一體化競爭性市場的形成,破壞了市場競爭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應發揮的重要作用,難以培育新興高端產業集群。
第一,塊塊分割的產業發展造成了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由于地方政府對于本地區的投資干預能力較強,產業發展存在較多的準入限制與壟斷,現有的政績考核引發各地方之間產業投資的相互競爭,引發了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資和趨同傾向,容易導致同一產業在各地區重復投資建設現象,造成產能的嚴重過剩。第二,塊塊競爭經濟的發展使得各地都希望發展“小而全”的產業結構,造成各地區產業布局不合理。第三,塊塊競爭經濟發展到現階段,初始層面的資源配置效率改善潛力已經被挖掘殆盡,如果不進一步從制度上進行市場整合,很容易造成企業間的惡性競爭。第四,塊塊競爭使得分割的產業體系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弱。區域間的過度競爭使得企業面臨的市場狹小。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大部分企業仍然依靠產品數量多和價格低取勝,由此導致許多企業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的邊緣。由于利潤不高,也造成企業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品牌推廣和技術創新。
現階段,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優勢,打破地方條塊分割,建設一體化競爭性市場,已經成為我國新興高端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的關鍵所在。一方面,要通過完善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構筑緊密關聯的產業鏈,提高我國產業集群的協作程度。引導不同區域的大企業加入一體化的生產網絡體系中,鼓勵龍頭企業擴大非核心業務外包,發展專業化配套企業。通過構建一體化協作網絡,促進各區域加強競爭合作行為,建設一體化競爭性市場。另一方面,要深化要素市場改革,提高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配置效率。建設一體化競爭性市場,鼓勵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優化配置,進一步發揮要素配置對優勢產業的重要支持作用,促進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提升條塊經濟的產業分工地位和整體競爭力,從而促進新興產業集聚,提高整體產業層次,壯大產業規模,實現市場的一體化、競爭性與有序性。
在建設一體化競爭性市場,培育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和把握好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重點。首先,積極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產業邁進,支持重點產業、高端產品、關鍵環節進行升級改造,引導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其次,逐步化解區域塊塊經濟導致的產能過剩問題,加強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動態監測分析,建立完善預警機制,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企業主動退出過剩行業;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建立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協作關系,推動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優勢新興產業集群。再次,進一步優化新興產業布局,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綜合考慮資源能源、市場空間等因素,調整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最后,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只有把握和解決好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這些重點問題,我國現代產業新體系才能盡快實現。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創造有利于制造業發展的競爭性環境研究”(15ZDA02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商學院;北京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