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編輯部聯合主辦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體系創新研討會”日前在溫州召開。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等88所高校的近200名專家學者,圍繞中宣部、教育部于2015年8月印發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文件精神,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交流了進一步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體系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研討會上,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雷聲,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肖貴清和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同舫等作了主題報告。圍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管理、考核評價、實踐教學等,與會專家學者分組研討。
在教學內容方面,專家們基于自身教學實踐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多視角探討。有學者認為,全國統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綱領性文件”,各高校還須結合生源及專業實際,構建一套適合本校教學實際的專題化教學內容,以提高教學針對性;有學者提出,應詳細調研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把握當下大學生的學習特點,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內容,以提高課堂教學吸引力。
在教學方法方面,與會專家針對當下學生個性特征提出建議。有學者認為,鑒于學生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建議嘗試“一對一”交流,促進課內與課外兩個課堂相結合。有學者提出,應針對網絡時代的學生特點,實行網下與網上兩個課堂相結合,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通過電子郵件、手機微信等與學生進行學業交流。
在實踐教學方面,與會專家肯定了實踐教學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實踐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感受社會、體驗生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深化理論認識,做到知行統一。目前各高校的實踐活動主要有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兩大類。校內實踐,即課堂實踐教學,根據課程性質以及相應的教學內容確定的課內實踐教學環節,如演講、討論、辯論、案例教學、教學錄像等。校外實踐是在課堂理論知識教育的前提下,通過現場參觀、社會調查(專題調查)以及根據課程內容安排布置的暑期社會實踐等實踐手段,對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很有幫助。目前存在經費投入普遍不足,課外實踐學生覆蓋面有限、實效性有待提高等問題。
在教學考核方面,與會專家認為,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方式基本脫離了單一機械的考核評價方式,大部分高校已經初步形成了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共存、知識考查與能力考查并重、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兼顧的考核系統。他們指出,過程性評價中的量化問題、能力考核中的操作性問題及實踐考核中的公正性問題仍需進一步探索。
溫州大學近年來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針對教、學、管、考中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對癥下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領域進行了“一化六制”等富有成效的探索,有效地提升了教學內涵、豐富了教學內容和形式、細化了教學過程,強化了思想政治理論的養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