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當代中國公眾共用物的良法善治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6年01月07日13:56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2013年11月22日下達立項通知書,立項時間為2013年11月22,完成時間為5年左右(計劃完成時間為2018年)。本課題組按照課題申報書的計劃和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立項通知書的要求開展有關研究工作,目前總體執行情況良好。從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本課題組主要做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2014年3月26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公眾共用物的良法善治研究”開題報告研討會。這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本項目的任務、研究內容、組織分工、進度和有關要求。自開題報告后,以課題首席專家為首,各個子課題組成員按照分工積極開展了研究工作。

    第二,積極進行有關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翻譯工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想做好研究工作,必須做好資料搜集和整理工作。本課題組將料搜集和整理有關研究資料放在第一位,派出有關研究成員在國內外通過各種方式廣泛搜集資料。例如,子課題一組的成員秦天寶、沈百鑫、文黎照已經搜集大量資料。沈百鑫在德國搜集了大量有關德國水資源、土地資源和自然環境等公眾共用物的資料。文黎照去歐盟國家搜集了大量有關資料,她搜集的英國《共用地法》(2006 Commons Act)等資料是有關共用地的嶄新資料。子課題二組的成員張梓太、樊成、魯冰清已搜集大量資料。樊成搜集了大量有關公眾共用物的國內資料。魯冰清搜集了法國公眾共用物的大量資料。子課題三組的王文革、操小娟、柯堅、姜雙林等人已經搜集大量資料,如姜雙林副教授去美國搜集了一百萬多字的公眾共用物和公共信托理論的資料。

    第三,積極進行有關調查研究。為了掌握我國有關部門、學者、公眾對公眾共用物的知識、法律和政策的認知程度,本課題組首席專家蔡守秋教授帶隊去全國各地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從2014年三月至今,已經去湖北、福建、河南、河北、廣東、貴州、重慶、浙江等省市進行調研。例如,子課題四組的羅吉、子課題三組的操小娟、子課題二組的李廣兵分別到各地進行了大量調查。

    第四,將公眾共用物研究與國家改革開放的重要問題、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使理論研究直接服務于社會實踐,為國家有關改革開放出謀劃策。本課題組在研究的同時,已經結合國家的不動產登記工作(有一些土地是公眾共用地或具有公眾共用功能的土地)、大氣污染防治法工作(大氣是一種公眾共用物)、水資源管理工作(水流基本上是一種公眾共用物)、整治交通擁堵和公路管理工作(道路基本上是一種公眾共用物)、環境公益訴訟活動(環境公益訴訟主要是一種因環境這種公眾共用物受到損害而提起的訴訟)等工作。例如,本課題首席專家蔡守秋已經撰寫有關“大氣污染防治法修改”、水資源法律和政策、不動產登記的專家建議稿、意見書,受到有關政府部門、報刊雜志和社會的重視或關注。蔡守秋教授將有關公眾共用物的理論和觀點運用到大氣污染防治法修改中,在他提出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專家建議稿)》中,明確規定“大氣環境是公眾共同享用的自然資源”、“各級人民政府負有維護大氣公共物品供給、保障公民呼吸清潔空氣的權利的義務”(第二條)。《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專家建議稿)》的上述條款明確了大氣的法律地位(即公眾共用物)以及與此密切相聯系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的內容,引起了中國法學會、環境保護部和全國人大等有關部門的重視和關注,對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改起到了決策參考作用。蔡守秋教授在在國土資源部召開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專家座談會上,所作的《關于不動產登記制度建設的幾點看法──在國土資源部召開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專家座談會上的發言》,引起了到會政府部門和專家的重視,很快被《改革內參》(2014年6月6日出版,總第1014期)采用。蔡守秋根據環境這種公眾共用物的特點而提出的有關設立跨行政區的司法機關(人民法院和檢察院)的意見,引起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領導的注意,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姜建初在“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檢察院有關問題調研座談會”(武漢)上專門聽取了蔡守秋教授關于“設立跨行政區劃檢察院管轄的正當性分析”的意見。蔡守秋有關水流、水資源基本上是一種公眾共用物的觀點引起了有關部門和學界的重視,被一些刊物采用,如《中國水利報》刊登了他撰寫的論文《從環境資源法理角度看河湖管理的行政作為》,《世界環境》刊登了他的論文《水污染防治法的現狀與發展》(《世界環境》2015年第2期,總第153期)。

    第五,邊研究邊出成果。目前,本課題組已經撰寫有關階段性研究成果的初稿。2014年年底,本課題組撰寫了《當代中國公眾共用物的良法善治2014年階段性研究報告(課題組內部)》,供課題組內部交流。到2015年6月,本課題組的子課題三組的負責人王文革教授,已經基本完成《公眾公用物的法律保護》(20萬字)的初稿,準備于今年內正式出版。其他子課題組也撰寫了一些有質量的初步成果。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1.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本課題組結合《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對作為公眾共用物的大氣及其法律政策進行了大量調查,搜集整理了有關大氣公眾共用物的調研資料。操小娟教授結合武漢市公共園林、道路等建設,搜集整理了武漢市有關大氣公眾共用物的調研資料。

    2.文獻資料收集整理。本課題組將料搜集和整理有關研究資料放在第一位,文獻資料收集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文黎照博士搜集整理了英國有關共用地和《共用地法》(2006 Commons Act)的大量資料。首席專家蔡守秋指導他的博士研究生潘鳳湘搜集、整理、翻譯了憲法有關公眾共用物(特別是翻譯美國的《憲法與公眾共用物》)的大量資料。魯冰清博士搜集、整理、翻譯了法國法律有關公眾共用物的大量資料。姜雙林副教授搜集、整理、翻譯了美國和歐盟國家有關公眾共用物的大量資料。

    3.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方面。本課題組成員將學術研究與學術交流結合起來,通過參加有關國內外學術會議搜集有關公眾共用物的信息資料和理論觀點。從2014年3月至今,本課題組成員已經參加大量學術會議。例如本課題組首席專家蔡守秋先后參加了如下會議:2014年3月30日在河南大學舉行的“中原經濟區綠色低碳發展論壇:美麗河南 低碳中原”會議;2014年4月25日、26日日在臺北舉行的海峽兩岸環境法研討會,大會主題是“二十一世紀經濟發展對環境法制之挑戰與應對”;2014年8月18日,在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召開的2014年 “海峽法學論壇” 學術年會,主題是環境保護法研究;2014年8月21日至22日,在中山大學召開的2014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主題是“生態文明法制建設”; 2014 年9 月25 日,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的第四屆中歐社會生態與法律比較論壇(The 4th China-EU Social Ecological andLegal Forum),主題是“城市交通和環境規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新路徑”(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Environment Regulation:Concepts & Alternativ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4年9 月28日上午,在上海財經大學召開“生態文明建設與司法改革研討會”;2014年10月19日,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召開中達環境法論壇;2014年11月1日,在重慶召開“環境資源司法專門化背景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研究生教育研討會”;2014年11月23日,在寧波召開第一屆“生態文明法治論壇”;2015年4月17至18日,在武漢召開的第二屆海峽兩岸環境法研討會;2015年5月14日,在北京召開的“生態環境法治保障研討會”;2015年5月23日,在上海財經大學召開“環保法治與霧霾治理研討會”。在參加上述學術會議時,蔡守秋教授向會議介紹了有關他研究公眾共用物的研究成果,并與參會學者進行了有關學術研究。課題組其他成員也參加了不少國內外學術研討會,交流有關公眾共用物的研究信息和情況。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采用情況等)

    迄今為此,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公眾共用物的良法善治研究”課題組已經向武漢大學社科院項目處(xmc@whu.edu.cn)、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npopss@vip.163.com)報送了4期《工作簡報》。

    《工作簡報》第1期(2014年3月31日):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公眾共用物的良法善治研究”開題報告研討會。該簡報綜述了“當代中國公眾共用物的良法善治研究”開題報告研討會的情況,這次會議的重點和主要內容,是由到會專家對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以及如何開展本課題研究發表意見,指方向、明重點、出主意和提建議。

    《工作簡報》第2期(2014年4月23日):蔡守秋教授在國土資源部地籍司(不動產登記局)召開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專家座談會上,結合公眾共用物的良法善治,就不動產登記制度建設發言。該簡報介紹了首席專家蔡守秋教授,在2014年4月23日國土資源部地籍司(不動產登記局)召開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專家座談會上《關于不動產登記制度建設的幾點看法──在國土資源部召開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專家座談會上的發言》。

    《工作簡報》第3期(2014年4月28日):江河湖泊是一種公眾共用物政府宜以管理者的身份依法進行管理。該簡報介紹了蔡守秋教授撰寫的《從環境資源法理角度看河湖管理的行政作為》一文,該文是水利部紀念2014年3月22日第二十二屆“世界水日”和3月22-28日第二十七屆“中國水周”活動的專題報道之一,全文刊于《中國水利》2014年第6期。

    《工作簡報》第4期(2014年5月14日):蔡守秋教授在海峽兩岸環境法研討會上作題為《論公眾共享物的可持續供給》的報告。該簡報介紹了蔡守秋教授在臺北召開的海峽兩岸環境法研討會上,所做的題為《論公眾共享物的可持續供給》的報告的主要內容和觀點。

    除了通過《工作簡報》這種形式外,本課題組主要通過學術報告會、學術研討會和撰寫有關論文等方式宣傳、介紹、推廣本課題的研究成果。例如,本課題首席專家在最近一年來,已在清華大學、人民大學、河南大學、復旦大學、福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政法學院、寧波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武漢大學、湘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重慶大學、河北大學等十多所大學舉行學術報告會,宣講有關公眾共用物的研究成果,擴大該課題的影響。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課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公眾共用物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和名詞術語,無論是學者或實務人員,許多人往往將其與公有財產、公有物、國家所有財產、國家所有自然資源混在一起,交流起來存在語言或語義學上的困難;在我國的統計工作中,無論是財產統計、自然資源統計、土地類型劃分,還是不動產登記(包括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登記、水權登記、林權登記、草原權登記、海域使用權登記、礦產權登記等)中,都沒有設立專門的公眾共用物(或者公眾共用地、公眾共用自然資源、公眾共用道路、公眾共用物廣場等)專項或科目,而且大都將其與政府公務財產、國有資產、國有自然資源混在一起,很難獲得準確的統計資料。這給課題組的調查研究帶來了不少困難和麻煩。

    上述問題說明了本課題研究內容的前沿性、創新性、復雜性和艱巨性。

    由于我國法學界“公私法二分、公私權二分”范式相當根深蒂固,一些法學重要刊物主要被傳統的持上述研究范式的學者所把持,而公眾共用物的法律保護是一個沖破傳統“公私法二分、公私權二分”范式的新問題,他們對諸如公眾共用物及其使用權很不理解,致使本課題組有關公眾共用物的法律問題研究的論文很難在某些所謂的“權威刊物”發表,所以本課題組的一些研究成果只好先在一些所謂的二級刊物發表,這種情況希望課題管理部門給予理解。

    為了摸清本課題研究的公眾共用物(包括公眾共用土地,公眾共用的道路、園林、廣場、街道等,公眾共用的森林、草原、濕地、沙漠、戈壁、海域等)的家底或基本情況,建議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和國家統計局一起,組織一次有關公眾共用物(公眾共用財產、公眾共用自然資源、公眾共用不動產)的全國性綜合性調查研究項目,調動各有關政府部門和有關學者專家進行共同調查研究。這將是一個需要國家投資數千萬元的國家級的重大課題,僅憑我們一個小小的課題組很難摸清中國這么一個大國的公眾共用物(包括公眾共用土地、財產和自然資源)的家底。

    二、研究成果情況

    1、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下面重點介紹幾項研究成果的簡介

    (1)《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專家建議稿)》(在2015年5月14日召開的“生態環境法治保障研討會”會上發布,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嚴雋琪,有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國務院法制辦、最高人民法院法院等國家有關部門)

    蔡守秋教授將有關公眾共用物的理論和觀點運用到大氣污染防治法修改中,在他負責起草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專家建議稿)》中明確規定:“大氣環境是一切人和生物的基本生存條件,是公眾共同享用的自然資源。一切個人和單位都有享用良好大氣環境的權利,也有保護大氣環境的義務。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空氣質量負責,負有維護大氣公共物品供給、保障公民呼吸清潔空氣的權利的義務”(第二條)。蔡守秋教授在他起草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專家建議稿)》說明”中闡述了如下觀點:第一,我國現行的和以往的大氣污染防治立法,僅僅將大氣視為一種自然資源,甚至將其定性為排他性物權的客體,對大氣的法律性質和法律地位沒有全面、正確的認識。而《修訂草案專家建議稿》則明確規定:“大氣環境是所有人和生物的基本生存條件,是公眾共同享用的自然資源”。也就是說,大氣不是一般的生產資源,而是一切人和生物的基本生存條件,是公眾共同享用的自然資源 。大氣不僅是人類的自然資源,也是人與生物共享的生態系統,防治大氣污染就是維護生態安全。從而將大氣環境與作為物權客體的財產區別開來,為后面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措施和法律制度判定了基礎。如果將大氣作為排他性物權(即私權)的客體,對大氣如何使用處置就是物權主體的自由(所以古今中外的法律大都不規定財產所有者如何使用自己的財產,對作為私權的物權的主體實行“法無規定即自由”的原則),政府的監督管理和公眾的參與就會失去正當性。而在法律明確大氣是一種公眾共用物之后,就為國家管理大氣污染防治和公眾參與大氣保護判定了法律基礎。第二,上述條款明確了大氣的法律地位以及與此密切相聯系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的內容,從大氣環境是一種典型的公眾共用物出發,順理成章地規定了“一切個人和單位”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即一切個人和單位都有享用良好大氣環境的權利,也有保護大氣環境的義務;水到渠成地規定了國家的基本環境義務,即“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采取各種措施維護大氣環境質量、保障公民享用清潔空氣”。 因為國家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基于國家與人民關系的理論(包括公共信托理論和公共利益代表理論),政府受全體國民或公眾的委托,代表全體國民或公眾管理大氣環境,而不是政府自己排他性地占有、支配和使用大氣環境,不是否定或排除公眾享用大氣環境的權利,而是通過對公眾共同享用大氣環境的秩序的維護,保障公眾更加方便、有效地共同享用大氣環境。上述基本環境權利、基本環境義務和國家(或政府)基本義務(或職責)的規定,為其后的各項派生權利、法律措施法律制度和環境公益訴訟、環境司法夯實了法律權利基礎。

    (2) 《關于不動產登記制度建設的幾點看法》(摘要載于《改革內參》2014年6月6日出版,總第1014期,第18頁至第22頁)

    本文的主要觀點是:第一,除傳統的房地產和地產外,還有一類過去被忽視的不動產,即公眾共用的不動產(包括公眾共用地和公眾共用建筑物)。例如,空域空間(任何不動產都與一定的空間或大氣相連接)、海域海面(特別是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水域水面(特別是淡水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森林生態系統(特別是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草原生態系統(特別是草原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濕地生態系統(特別是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以及如公眾無需付費、無需他人同意許可就可以自由、直接、非排他性使用的原野、山嶺、沙漠、道路、街道、公園、廣場、旅游風景區等,在傳統上和現實生活中一般都被當作公眾共用物。目前不動產統一登記中的海域海面、水域水面、森林林地、草原草地等自然資產就是比較典型的公眾共用不動產。公眾可以自由、免費、直接使用的道路、街道、城鎮標志建筑、公園、廣場、旅游風景區等不動產,則是一種廣泛大量存在的公眾共用物。對于上述公眾共用不動產(包括公眾共用地、公眾共用自然資源、公眾共用生態產品和公眾共用建筑),在不動產統一登記中要不要登記、如何登記、如何登記好,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仔細研究的重要問題。不宜將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470多萬平方公里的水域(包括內海和邊海)都登記為我國《物權法》中的物權客體,應該給公眾共用不動產(包括公眾共用地、公眾共用自然資源、公眾共用生態產品和公眾共用建筑)留下一席之地,為滿足公眾和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對公眾共用物的需要提供不動產登記制度保障,為實現“大道通行,大同世界,美麗中國,天人合一”的中國夢奠定物質基礎。

    第二,不動產統一登記應該從我國國情和現實出發。目前我國公眾共用物面臨著兩類公眾共用物悲劇或問題:一是公眾共用物質量退化的問題或悲劇,主要是作為公眾共用物的環境生態的污染和破壞;二是公眾共用物數量減少的問題或悲劇,有些地方政府打著“國家所有土地、國家所有自然資源”或“集體所有土地、集體所有自然資源”的大旗,將傳統上或事實上屬于公眾共用的土地和自然資源,變成某個政府部門所有的土地和自然資源,或者以國家土地(自然資源)所有者的身份將傳統上或事實上屬于公眾共用的土地和自然資源,通過出讓、轉讓甚至劃撥、合資投資等方式轉變成某個企業甚至個人的土地或資源,結果導致公眾共用物數量急劇減少、供給嚴重不足。這次不動產統一登記,應該針對和結合上述兩種問題,注意解決上述兩種問題。具體而言,在不動產統一登記中,特別是在海域、水域、林地、草地、礦區、開發區、公共設施的用地和建筑物產權登記中,應該明確區分不動產中的排他性私權客體和非排他性的公眾共用物使用權客體,依法保護和管理私權性的不動產和非排他性使用權的不動產,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商品資源方面的決定作用,又充分發揮政府機制在供給公眾共用物(公共產品)方面的決定作用,在維護國家所有不動產使用權、集體所有不動產使用權和私有財產的同時,維護公眾共用不動產使用權,有效防治兩種公眾共用物悲劇,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五位一體建設”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第三,不動產登記制度對于維護作為不動產的生態產品、生態產業和環境公共物品、環境公共服務,具有重要影響和作用。我們應該按照中共“十八大”報告關于“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要求,將包括生態產品供給和環境公共物品服務在內的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不動產登記制度建設之中,在不動產統一登記中考慮作為不動產的生態產品和自然資產的登記和確權工作。通過不動產登記,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劃清四種財產(作為不動產的私有財產、國家所有財產、集體所有財產和公眾共用財產)的界限,從而促進我國公眾共用物(包括公眾共用土地、公眾共用資源、公眾共用物的環境和生態產品)的法律保護和法治建設。

    (3)《論公眾共用物的可持續供給》(載于《江漢論壇》2014年第12期,總第438期))

    本文的主要觀點是:第一,公眾共用物的分類。《法國民法典》第714條指出:“有一些不屬于任何人而為一切人共同使用的物。警察法律規定享用它們的方式。” 這些“不屬于任何人而為一切人共同使用的物”,《法國民法典》沒有用一個專門法律術語表示,筆者將其稱為“公眾共用物”。本文所稱公眾共用物(commons),是指不特定多數人(即公眾)可以非排他性使用的東西或物品。為了集中、深入研究公眾共用物的可供給問題,有必要對本文所研究的公眾共用物進行類型化。從公眾共用物的形成看,可以分為天然的、人為的和天然人為交叉的公眾共用物。從公眾共用物的時間狀態或時間屬性看,可以分為老的(傳統上的)公眾共用物、新的公眾共用物、將來的(計劃中的)公眾共用物。從公眾共用物的物質結構看,可以分為整體性的、部分性的、功能性的公眾共用物。從需要公眾共用物的主體及其需求看,可以分為人生基本需要型、社會經濟基本需要型、社會交往需要型、自然交往需要型、個人精神美學享受需要型公眾共用物。從公眾共用物的法律性質看,可以分為法律明確規定為公眾共用物、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為物權客體的東西、法律明確規定或政府承認的空地(無主地、蠻荒地)、已經放棄或實際上已經放棄其物權的東西。從公眾共用物的來源看,可以分為大自然(或上帝)賜予的、祖先留下的、政府提供的、組織(單位、企業)和個人捐贈的公眾共用物。從公眾共用物的形態看,可以分為固定的、有形的、流動的、無形的公眾共用物。從公眾共用物所在的位置看,可以分為地球外公眾共用物(宇宙公物)、全球公眾共用物(全球公物)、區域性公眾共用物、國家公眾共用物(國家公物)、地方性公眾共用物。第二,公眾共用物供給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公眾共用物的供給和服務應該遵循如下指導思想:公眾(主要是自然人)都有享用公眾共用物(公眾共用物服務)的權利,保障公眾享有適宜質量和數量的公眾共用物是政府的職責,堅持“以人為本,以自然為根,以人與自然和諧為魂”的基本理念,按照“保障基本供給,堅持公益服,不斷提高公眾生活質量”和“政府主導,城鄉統籌,改革創新,良法善治”的基本要求,通過綜合運用三種調整機制、統籌兼顧、整體推進、制度創新、法治保障,建立健全安全、均等、利民、便民、可持續的公眾共用物供給和服務體系,促進政治進步、經濟增長、社會繁榮、文化發展和生態改善。在公眾共用物供給方面,應該堅持如下基本原則:政府對公眾共用物的供給負主要責任的原則,又稱政府主導公眾共用物供給的原則;公眾共用物供給就是公眾共用物服務的原則;公眾共用物供給的均等、可持續原則;公眾共用物供給和服務的利民、便民原則;統籌兼顧公眾共用物的數量和質量的原則;公眾參與公眾共用物供給的監督和管理的原則;綜合運用三種調整機制推動和保障公眾共用物可持續供給的原則。第三,建立健全公眾共用物供給和服務的標準。從當代中國有關公眾共用物的良法善治的迫切性和實用性角度看,應該重點制定城鎮公眾共用物的供給標準,解決城市公眾共用物的有效供給問題,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健全城市公眾共用物的標準體系(包括公眾共用物的質量標準,生態產品的生態健康標準 ,公眾共用物的數量標準或指標,公眾共用物的保護、治理與恢復標準,公眾共用物的監測與評價標準等),全面解決城市公眾共用物的有效保護、利用、治理、供給、監測、評價和管理等問題。我國應該制定有關公眾共用物標準的建設規劃,逐步建立健全城鎮公眾共用物標準,農村公眾共用物標準,大氣公眾共用物標準,江河湖泊海洋等水域 以及河岸、湖畔、海濱等公眾共用物標準,森林、草原、濕地、山地、沙漠等原野 和蠻荒地的公眾共用物標準,道路公眾共用物標準,對公眾免費開放的自然保護區域、風景名勝區(名勝古跡)域、地質公園區域、森林公園區域、濕地公園區域、城鎮公園 、博物館、圖書館等公眾共用物標準,廣場、街巷空地 、集市市場等各種社交、休閑、體育鍛煉等公共場所標準,城鎮公共照明設施、城鎮公共標識、城市雕塑、花壇(噴泉)綠地、古樹名木和其他小型景點等公眾共用物標準。

    (4)重視水資源的公眾共用物性質,加強水資源的管理和法治建設(《從環境資源法理角度看河湖管理的行政作為》,載于《中國水利》2014年第6期;《發展綠色經濟 建設生態文明》,《中國水利報》第3465期,2014年3月20日出版;《水污染防治法的現狀與發展》,《世界環境》2015年第2期)

    本文的主要觀點是:水流和水資源基本上是一種公眾共用物的水流資源,應該從水資源是一種公眾共用物出發改革我國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應對水與能源危機,應該綜合運用政府、市場和社會三種調整機制。在水法治建設中,水法規體系頂層設計的重點是,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如何建立科學有效的、政企分開的行政管理體制、流域管理體制和水生態系統綜合管理,在水利經濟方面如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水生態建設方面如何改進水生態產品供給服務和促進人與水和諧共處,在水資源權利義務方面如何確立公眾對作為公眾共用物的水資源的非排他性使用權、企業事業單位的取水權和生態水權等權利。我國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門既是水資源的所有者,又是水資源的管理者,即集水利事業或水資源活動這一項運動或活動的董事、領隊、經理、運動員和裁判員于一身,是導致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資不分、事企不分的主要原因。解決的辦法是按照水資源所有者和水資源管理者分開和水資源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原則,落實全民所有、政府專有、公眾共用、企業專用等各種水資源權利,建立全面保護各種水資源權利和政府依法行使水資源管理的體制。江河湖泊是一種公眾共用物,政府宜以管理者的身份、運用法律賦予的公權力、依法進行管理,而不宜以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人)的身份、憑借私權利、依所有者的意志,進行家長式、統治式管理。

    (5)《解決公共交通擁堵問題的法治思考》(載于《中州學刊》2014年第10期)

    本文的主要觀點是:目前我國公共交通擁堵,主要原因是公眾共用道路數量少、面積小、質量差。公共交通道路大部分屬于公眾共用道路,公眾共用道路是一種典型的公眾共用物;提高對公眾共用道路的認識,將公眾共用道路建設放在公共交通建設的首要位置,確立公眾共用道路在城鄉道路中的主體地位,政府逐步增加公眾共用道路的投資、建設和供給,是解決公共交通擁堵問題的關鍵。發展公共交通運輸和公眾共用道路的主要責任者是人民政府,提供公共交通運輸和公眾共用道路是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政府對公眾的一種服務。我國公共交通擁堵問題是人與路、車的矛盾的集中反映,加強對公眾共用道路的管理和服務,是破解公共交通擁堵問題的基本途徑。政府只能通過管理和服務維護公眾共同使用道路的權利和秩序,保障公眾更好、更有秩序、更加安全有效地共同使用道路,而不能將公眾共用道路轉變為政府獨占或專用的道路。公共交通建設應該以滿足和保障公眾的基本出行、行動自由和基本生活品運輸為優先目標,把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條件、方便群眾日常出行作為首要原則,將保障公眾行動自由權、維護公眾共用道路的交通秩序作為公共交通管理和道路管理的主要任務。在公共交通領域實行良法善治,綜合運用政府調整機制、市場調整機制和社會調整機制,推行公共交通和道路的綜合治理,加強公眾共用道路方面的法制建設,是解決公共交通擁堵問題的基本措施。

    (6) 《當代中國公眾共用物的良法善治2014年階段性研究報告(課題組內部)》(2014年12月30日)

    2014年階段性研究報告共有10萬字,現扼要介紹其主要內容如下:

    理論篇包括:公眾共用物的概念和類型;公眾共用物的良法善治;有關公眾共用物的法律及其演進。

    對策篇包括:對建立健全我國的不動產登記制度的意見;對改革我國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的意見;對解決我國交通擁堵問題的意見;對防治霧霾等大氣污染問題的意見;對建立跨流域、跨行政區的司法機構,防治跨行政區、跨流域的公眾共用物悲劇及其糾紛的意見。

    (7)《公眾公用物的法律保護》(2015年6月稿,本課題組的子課題三組的負責人王文革教授撰寫)

    《公眾公用物的法律保護(初稿)》共有20萬字,現扼要介紹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概述,包括:公眾共用物的概念和特點;公眾共用物的種類;公眾共用物的保護。

    第二章遷移性鳥類的保護,包括: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國外制度借鑒;完善對策。第三章氣候資源的保護,包括: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國外制度借鑒;完善對策;生態用地保護;公眾公用物保護的法律救濟。

    課題組供稿

    (責編:李葉)
    国产精品视频1区|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新婚兰兰|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下载 |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秋霞| 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 91精品天美精东蜜桃传媒入口| 国产综合免费精品久久久| 四库影院永久在线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99re6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网站|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爆乳|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性色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 熟女人妻少妇精品视频|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福利|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国产 | 91精品福利视频| 99re热精品这里精品|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自拍中文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