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基于多學科理解的社會網絡分析模型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6年01月07日13:53

    一、 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研究總體執行及子課題情況相當順利,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里,課題組成員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自2014年1月3日開題以來,在開題論證會聘請專家的建議下,本課題組對原研究計劃做了小幅度修正。同時,為了使子課題與總課題的系統關聯性得到加強,課題組對各子課題的研究議題也做了適當調整。在此基礎上,課題組進一步明確了本項目要解決的核心議題及方式方法,即通過跨學科(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等)、多方法(調查分析法、實驗法、模擬仿真等),考察以下三大核心問題:第一,人際社會網絡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因果效應;第二,人際社會網絡對社會資源分配的正負效應;第三,各種社會網絡測量模型的比較與改進研究。

    (2)社會調查的設計與實施。截止目前,課題組已經完成了最關鍵的數據采集過程,共收集了5486份有效問卷,超過500萬個信息點。該調查涉及到的個體人際網絡包括:求職網、創業網、拜年網、餐飲網、虛擬網絡、線上線下互動等多種類型,還涉及了諸如,教育、醫療、健康、收入、風險感知、主觀態度等網絡功效的評價指標。目前,調查數據的正在進一步的清理中,不日即將進入正式的分析程序。

    (3)階段性成果。總課題及子課題負責人都在自己的課題內初步完成了數據采集、文獻梳理等理論與實證準備,也發表了一些階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已發表的階段性成果20余篇。其中,1篇學術論文發表在國際社會網絡研究的頂級期刊上(Social Networks, SSCI),1篇發表于社會指標研究國際頂級期刊(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SSCI),另有20多篇論文發表在《社會學研究》、《人口研究》、《社會》等國內CSSCI期刊上)(詳見附件“階段性成果”)。目前若干篇論文正在接受相關學術雜志的審稿,沒有列入成果報告中。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數據采集。按照項目計劃,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為本課題的社會調查問卷設計階段。期間,課題組成員根據研究需要,設計調查問卷,并通過視頻會議或者專題會議,進行了數次討論,最終確定初稿。課題組于2014年7月底至8月中旬展開試調查,并結合試調查情況,對問卷再次進行修改,并定稿(共84頁)。與此同時,課題組還討論通過了各階段的抽樣方式。最終確定以2009年八城市社會網絡調查為比較對象,選擇了當年確定的社區為樣本采集點,即在長春、天津、蘭州、濟南、西安、上海、廈門、廣州等8個城市展開調查。2014年8月下旬至2015年6月,為調查數據的采集階段。另外,為了提高面訪與樣本管理質量,此次調查引進了計算機輔助調查手段。雖然調查內容較為復雜,調查時間相當漫長,但根據初步的分析,可以肯定的是,調查數據的精確度與可靠性,與2009年調查相比,均得到了大幅提高。目前調查已經結束,共計獲取了5486個有效樣本。調查數據的清理工作正在進行中,隨后將有一批新的研究成果陸續發表。

    (2)國內合作。本課題組所在單位是 “中國社會綜合調查”(CGSS)的合作伙伴,并一直參與該調查的問卷設計與數據采集。該數據亦涵蓋了有關人際社會網絡的測量,為本課題研究的開展提供了便利的數據條件。目前的一些階段性成果得益于CGSS數據庫。

    (3)學術研討會。2014年3月22日-23日,圍繞該項目,課題組成員聚集于西安交通大學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所,展開激烈討論,并就調查實施方法與項目研究的組織與分工進行部署安排。

    (4)國際合作方面,本課題首席專家邊燕杰利用廣泛的國際聯系和任職,邀請了數名社會網絡分析和社會研究模型國際知名專家來國內訪學,展開相關研究,其中包括美國杜克大學林南教授、芝加哥大學Ronald Burt教授、華盛頓大學郭申陽教授等。同時,還介紹課題組成員(閆臻、肖陽、李穎暉等)前往國外進行訪學交流。2014年暑假,課題組依托所在單位開展了一期以“社會網絡分析”為專題的暑期研討班,主課題、子課題負責人分別講述本研究設計以及相關理論、方法、調查問題,歷時3周,參會人員過百人。以上活動為本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動力。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由于(核心調查數據剛剛收集完成,階段性成果主要為2014年的新近作品,尚無條件產出宣傳推介性的成果。我們將擇時創造條件開展這些工作。但是,我們相信現有的已經發表的成果將會很快被相關雜志、報紙及文摘轉載、引用或受到關注的。而且隨著新數據的開發使用,將有一大批重要學術成果問世。實際上,我們已經做到的兩組“專題性文章”【見《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和《學術交流》2015(2)】、“社會網絡專題研討班”(2014年、2015年第四屆和第五屆西安交通大學實證社會科學暑期研討班)其實都達到了類似的宣傳作用。

    (四)研究心得、主要問題與改進措施

    研究心得。針對社會網絡模型及其效應的相關研究,正在有序、順利推進。前期的70%以上的工作集中于數據采集環節,相比傳統調查,本次調查我們采用了計算機輔助調查的形式。這種新的調查手段規范了調查流程,保證研究者可以時時監控調查所涉及的各個環節,顯著降低了抽樣誤差和調查誤差,調查質量明顯提高。

    主要問題。(1)調查周期比預想的漫長很多。由于調查過程控制更加嚴格,樣本的采集難度驟增。很多調查員1天只能完成1份有效問卷,又是甚至0份。嚴格的樣本管理流程導致個別調查地調查員流失嚴重,不得不重新募集調查員,再次組織培訓。因此,調查時間比預期的完了大半年。(2)調查成本較大。相比傳統調查,計算機輔助調查直接增加了:服務器搭建、通訊網絡、計算機租賃以及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等開支。同時,由于調查周期長、難度大。調查過程中的可變成本(如市內交通費、差旅費)也明顯提高。截止目前,調查實施階段已經使用了本課題的大部分經費。考慮到還有第二輪調查,因此資金缺口比較大。

    改進措施。第一,服務器搭建、社區與家戶抽樣等產生的成本已經投入,可再次使用。因此,調查的時間和成本會明顯下降。第二,下一輪調查的調查內容將明顯減少。本次調查,由于涉及到大量的個人及家庭背景以及求職過程等信息,問卷內容非常大(共84頁),導致拒訪率以及中途拒訪嚴重。而下一輪調查,我們將嚴格控制問卷長度,以保障調查可以更加順利的展開。

    二、 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包括:

    1、邊燕杰等人在《Social Networks》上發表了《信息與人情:中國勞動力市場中工資收入的網絡效應》一文。為了填補社會網絡理論與經驗研究之間的鴻溝,該研究發展了社會網絡如何傳導信息與人情資源的理論框架,為檢驗社會網在工資收入上的因果效應提供了支持。該研究還發現:(1)中國勞動力市場中的求職者59%使用了關系網絡進行求職,他們動員了網絡中的信息或者人情資源;(2)弱關系更可能傳遞信息資源,而強關系更可能傳遞人情資源;(3)這兩種資源都可以促進“人-職”匹配,進而提高勞動者的工資收入水平;(4)另外,人情資源的影響要比信息資源更大。

    2、張順和郝雨霏在《社會學研究》上發文指出:對求職結果產生影響的并非關系的形式與結構,而是關系中的資源。在此基礎上,作者建構了基于求職者、招聘方與求職環境互動的關系網絡模型。通過探討不同求職環境下,求職者關系資源的選擇及其收入效應呈現的差異性捕捉關系資源背后的收入作用機制。研究發現招聘方的資質需求與求職競爭性越高,基于人情資源的社會交換機制的作用空間將被壓縮,而基于信息資源與混合資源的搜尋成本降低機制、互信機制更有益于求職過程。同時,招聘方資質需求與求職競爭性越高,關系資源的收入效應受到制約,但對人情資源的制約最強。

    3、邊燕杰和郭小弦撰寫的《餐飲網社交功能的中日韓比較》一文認為:餐飲聚會給人們提供了社會互動的機會和環境,促進了個體和社會的融合,由此產生了穩定的人際關系,被稱之為社交餐飲網。基于東亞聯合社會調查2012 年數據,他們探討餐飲網情感性功能和工具性功能在中、日、韓三國之間的異同。通過社交餐飲人們加深溝通、增加信任、提升幸福感,是其情感性功能;而通過社交餐飲人們增加新的朋友,拓寬網絡,提高跨階層的資源整合能力和高層資源的獲取能力,這是其工具性的功能。數據分析表明,三個國家中餐飲網的情感性功能從強到弱的排序是日本—韓國—中國,而工具性功能從強到弱的排序是日本—中國—韓國。可從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儒家文化滲透程度來解釋這些實證發現。

    4、陳云松與邊燕杰在《社會》雜志報告了有關關系資本的“副作用”的論文。該文使用2009年中國八城市“社會網絡與職業經歷”(JSNET)問卷調查數據,探討飲食社交對政治信任的影響。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城鎮居民的社交聚餐頻率對政治信任各維度均有負向效應,且這種侵蝕效應在不同體制、不同性別、不同學歷和不同地區的人群間具有顯著差別。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以“飯局”為途徑來積累、維系和動員關系資本的過程,在特定的情境下往往伴隨社會層面的消極影響,對政治信任帶來“副作用”。

    5、程誠等人檢驗了社會資本對性別收入不平等的影響研究,并發表于《人口研究》雜志。該文認為:在當前中國勞動力市場中,有關性別工資收入差異的諸多傳統理論解釋均遇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戰。基于社會資本的理論視角,該文運用2009年中國八大城市社會網絡與職業經歷調查數據,對性別收入差異議題進行再檢驗。在闡釋了社會資本影響性別收入差異的機制后,文章進一步分解了社會資本對性別收入差異的貢獻額。Oaxaca-Blinder分解顯示,女性的社會資本欠缺,可解釋性別收入差異的12.7%,占總解釋量的70%以上;分位數回歸分解進一步顯示,在中高收入群體中,社會資本的性別差異更大,對性別收入差距的貢獻更高,并且女性勞動者的社會資本回報率也顯著低于男性;另外,女性在社會資本上欠缺還是導致職業性別隔離現象的重要原因。

    課題組供稿

    (責編:李葉)
    国产麻豆9l精品三级站|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91| 久久这里只精品99re66| 国产精品福利网站导航|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浪潮在线| 久久香蕉超碰97国产精品|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系列|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潘金莲| 91福利精品老师国产自产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久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9| 久久黄色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精品videossexfreeohdbbw| 精品久久伦理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无码|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51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9丨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漫画| 久久这里都是精品| 国产精品香蕉成人网在线观看| 婷婷久久精品国产|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一页| 亚洲精品不卡视频|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下| CAOPORN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免费|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777|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老牛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