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先生現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館館員,是當代著名的哲學史家、哲學家。30多年來,他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以其嚴謹深刻的思考,為當代中國哲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2015年出版的新著《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深刻闡釋了中華文明價值觀的哲學基礎,深入辨析了中西核心價值觀的異同,引起了社會各界很大關注。
自1969年起,陳來就開始自學哲學社會科學。而他真正的學術歷程始于1978年——那一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專業的研究生。他的碩士論文是《論朱熹理氣觀的形成與演變》,這個題目以前沒有人做過研究。為此,他詳細考證朱子書信的寫作年代,先作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為論文的敘述分析打下了堅實的文獻考證基礎。這本書也成為陳來最早的學術著作。
1981年,陳來研究生畢業并留校任教,1982年報考博士生,之后在張岱年的指導下于1985年完成了博士論文并獲得學位,成為新中國首位哲學博士。他的博士論文《朱熹哲學研究》,把對理氣先后論的研究擴大到整個朱子哲學。此后,陳來又轉向對陽明學的研究,1991年春出版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把中國學者的王陽明哲學研究提高至世界前沿水平。在宋明理學的研究上,陳來還出版了《宋明理學》《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宋元明哲學史教程》等書,對宋明理學進行了系統的闡釋。這些著作,奠定了他在這一領域的權威地位。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陳來的主要精力轉向古代思想研究和現代哲學研究,他先后出版了《古代宗教與倫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兩部著作。《古代宗教與倫理》交叉使用人類學、宗教學、文化學等方法,對夏商周的宗教與倫理觀念作了綜合性思想史的研究,對儒家思想的根源做了全面探索。季羨林曾由此書而感嘆:“居今之世,研究國學而不能通西學,其成就與貢獻必將受到局限,此事理之至者。陳來先生正是一位博通今古、融匯古今東西的學者。”
自80年代后期以來,陳來一直積極參加有關傳統與現代化的文化論爭。他關注并努力回應思想文化界的反傳統聲浪,也寫了不少文章和評論,反對激進的反傳統思潮。《人文主義的視界》《孔夫子與現代世界》《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陳來十分關注傳統文化在當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些著作即是他思考成果的匯集。
陳來研究范圍廣泛,對于古代、近古、現代的中國哲學都有涉獵。他關注世界范圍內中國哲學研究的動向和挑戰,而且繼承了馮友蘭、張岱年的治學方法,重視對文本資料的深入解讀和內在理解,長于對古代哲學的概念分析,注重揭示出中國古代哲學固有的問題意識。他既重視文獻資料的收集與考察,又注重以西方哲學作為比較和參照的背景,視野較寬,且能交叉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方法,開辟中國思想文化研究的新維度。
也許是儒家哲學的浸染,陳來身上總是帶著一種中正平和之氣。他十分注重對學生的培養,無論工作多么繁忙,每一個學生的論文都會親自修改,細致到論文里引用材料的標點符號。很多弟子都一直保留著當年自己論文上的批注,這無疑是先生給學生最珍貴的禮物。他對學生提出“兩條腿走路”,不僅希望學生學術上有所成就,更要在德行上有所堅守,他以自己的智慧為當下的中國思想界注入了新鮮血液,更為中國思想界的未來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出版社
而立之年,情懷不改
董風云(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主任)
在即將過去的2015年,作為學術出版的一方重鎮,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剛剛度過了自己的30歲生日。而立之年最好的禮物,就是為廣大讀者獻上了很多頗具影響力的圖書。皮書、列國志、中國史話、學術集刊與甲骨文等知名品牌,在推動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助力學術評價及傳播方面體現了自身的社會擔當與人文情懷。
而以翻譯國外優秀社會科學著作為主、面向社會大眾的“甲骨文書系”表現尤為突出。
《金雀花王朝》是今年很受歡迎的一本著作,作者是年輕的英國史學家丹·瓊斯。盡管對于大多數中國讀者來說,遙遠的英國中世紀史讀起來頗有穿越的感覺,但提到書中的一些重要內容,很多人都耳熟能詳,比如獅心王理查、大憲章、黑太子、百年戰爭等——《冰與火之歌》就是取材于這段歷史。另一本備受贊譽的書是來自英國學者基思·羅威的《野蠻大陸》。這本立足于八種語言的原始檔案、訪談記錄和學術著作而寫就的飽滿之作,如同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二戰結束后、冷戰開始前那個稍縱即逝的混亂年代。
繼2014年的《天國之秋》之后,我們今年推出了美國漢學家裴士鋒的另一部作品《湖南人與現代中國》。不同于中國現代化是首都與通商口岸啟迪內陸的普遍看法,裴士鋒認為:湖南人在內部進行的思想改革與論述,牽動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他以17世紀的湖南隱士王夫之為現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分析其打破傳統窠臼的思想如何影響后來的湖南復興運動,并力圖證明當時的湖南種種改革均走在全國之前。本書的觀點雖然頗具爭議,但作者的視角獨特,論證有力,讓人眼界大開。
邁克·達什的《郁金香熱》講述了人類歷史上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與金融泡沫。17世紀30年代,成千上萬的荷蘭人被卷入一股近乎瘋狂的郁金香交易熱潮,理性盡失,傾家蕩產。對于中國當下的種種投資熱,這或許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德國哲學家理查德·大衛·普列斯特的《我是誰?如果有我,有幾個我?》是一部極少使用專門術語,也很少直接引用深奧原著的入門級哲學著作。作者借用哲學以外的知識來闡述哲學問題,介紹重要的哲學學說。這本書創造了蟬聯16周德國亞馬遜銷售冠軍的紀錄,對于一本哲學書而言,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我們注意到其他出版機構在今年出版的一些學術譯著也深受喜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旗下的“理想國譯叢”推出了蒂莫西·加頓艾什的《檔案:一部個人史》、伊恩·布魯馬的《零年:1945現代世界誕生的時刻》。來自上海的“三輝圖書”也策劃了很多優秀作品,創始人嚴博飛還獲得了“深圳讀書月·2015年度致敬出版人”的殊榮。其中最出色的要數米克洛什·哈拉茲蒂所著、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天鵝絨監獄》,以及斯蒂芬·平克所著、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為什么會減少》。
冬日圍爐好讀書。哲學社會科學的蓬勃發展,廣大學人的優秀學術成果一直是社科文獻出版社得以長足進步的堅實根基,依托這樣厚重的靠山,相信我們的出版事業一定會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