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張簡陋的辦公桌,八九個倚墻而立的書櫥,房間堆滿了各種書籍。這是江蘇師范大學周棉教授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埋頭整理資料。“埋首故紙堆”是周棉日常生活的寫照,與他打過交道的師生都評價說,周教授一輩子嗜書如命,尤為熱衷于中國留學史料整理與研究。
198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周棉開始把研究目光投向留學生群體。“中國留學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一直以來前赴后繼,為發展探路,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現代化進程。”周棉說,留學生群體就像個寶藏,值得畢生挖掘。
研究開始,問題便接踵而至:中國留學史料雜亂無章,極度匱乏,其中還不乏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和難以辨識的草書。然而,就在其他學者彷徨之際,周棉早已以知識分子與中國的前途為切入口,借助扎實的文學研究功底,以《留學生與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學》一文投石問路,率先開啟了漫長的研究之旅。
2015年5月,經過八年的研究,周棉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民國時期留學史料的整理與研究”,史料近900萬字,論文20多篇,超過原計劃數量兩倍,被學界盛贊為中國留學史和民國史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江蘇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徐放鳴說:“該項目不僅有力推動了民國時期的留學生研究,還為當代留學生的派遣和回歸政策的制定提供參照。”
論從史出,史學研究意義重大。在周棉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甘坐“冷板凳”。從2000年開始,周棉在校學報上常設“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專欄,欄目發展成為學術界研究中國留學生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地。一批批中青年教師加入周棉的研究團隊后,在總結中國留學史的基礎上,為現代留學生提供借鑒和參考。
近日,捷報又一次傳來。周棉再次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留學檔案的整理與研究”。面對榮譽,周棉只是說:“我是一個普普通通做學問的人。”
(本報記者 鄭晉鳴 本報通訊員 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