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義和內涵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從“建設”到“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核心,協同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一起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要靠全面改革,二要靠科學發展,三要靠各地真抓實干。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下,全面從嚴治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全面依法治國,一定能夠按期保質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歷史目標。
【關鍵詞】四個全面 小康社會 衡量標準 全面小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的總體戰略布局,也是中國“發展起來以后”,更加注重發展和治理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有效性的必然選擇。“四個全面”既有理論探索,又有實踐創新。“四個全面”四位一體,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階段性奮斗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是手段,全面從嚴治黨是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大愿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同志在20世紀70年代末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重大戰略構想。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6年,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指出“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此后,建設小康社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階段性奮斗目標,中共十二大首次使用了“小康”概念,并作為主要奮斗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標志。鄧小平同志1987年8月29日在會見意大利共產黨領導人時明確闡述了“三步走”戰略: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30到50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小康”的意義和內涵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實現總體“小康”的情況下,黨的十六大政治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面向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并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等各個方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作了具體論述,即:建設一個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一個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發展比較均衡的小康社會。所謂更高水平,就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大體用20年的時間,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達到4.3萬億美元,人均超過3000美元;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謂更全面,就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進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所謂發展比較均衡,就是使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足、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既是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實踐的新起點,又是億萬人民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新期盼。
五年之后,隨著實踐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黨的十七大報告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性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3)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4)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5)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其中特別強調了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強文化建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建設生態文明”等內容,并將經濟發展指標修改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世界金融危機之后,黨的十八大報告與時俱進,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新要求:(1)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2)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3)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5)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十八大要求全黨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雖然黨的三次全會具體的提法不斷更新,但是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維度是一致的,即圍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充分展開論述。從“解決溫飽”到“小康水平”,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民富國強的中國夢提供了明確的歷史方位和清晰的路線圖。從“建設”到“建成”,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總而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核心,五個方面一起協同推進。這不僅是簡單地兌現一個政治承諾,而且要讓每一個中國的老百姓,不論他身居哪一個角落,都要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衡量標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項巨大的社會工程。按照社會工程學的概念,凡是工程必須是可以詳盡描述的,凡是工程必須是可設計的,凡是工程必須是可以驗收的。既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全黨確定的重大社會工程,那么必須有相應的衡量標準與評價體系,否則這些工程屆時是否完工,是否符合設計的初衷,就無法檢驗,無法檢驗就無法判定一個社會工程是否完成。衡量標準好比建設施工圖紙,評價體系就是驗收的方法。因此,科學的重大社會工程都是需要一套科學的衡量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概莫能外。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遵循“三可(即可報告、可檢測、可核實)原則”。
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衡量標準,其實社會上已經開展了比較多的研究。對這些代表性研究的回顧,客觀上就反映人們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識,也是一個穩中求進的自然社會歷史過程。
1991年,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財政部、衛生部、教育部等12個部門的研究人員組成了課題組,按照中央、國務院提出的2000年小康社會的內涵確定了16個基本檢測和臨測值。這16個指標把小康的基本標準設定為:(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500元相當于900美元);(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4)城鎮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質攝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8平方米;(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爾系數50%;(10)成人識字率85%;(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12)嬰兒死亡率31‰;(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14)電視機普及率100%;(15)森林覆蓋率15%;(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
2000年,中國雖然在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是那時的總體小康依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謂低水平,是從經濟指標上看。按世界通行的標準,人均400美元以下為貧困;400美元至800美元為溫飽;800美元至4000美元為中等生活水平,即小康;人均4000美元以上為富裕。顯然,我們國家人均收入剛剛達到800多美元,只能算作低水平的小康社會。所謂不全面,是指全面小康社會有多項指標,除經濟外,還有政治、文化、法治、教育、衛生、醫療、保健、生態環境等指標,而這些指標還沒有全面達到。所謂發展很不平衡,是指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都比較大。
2000年,有關部門把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準暫定為10個:(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3)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4)恩格爾系數低于40%;(5)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0平方米;(6)城鎮化率達到50%;(7)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8)大學入學率20%;(9)每千人醫生數2.8人;(10)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2004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課題組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及其目標確定的原則,建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和制度四個方面的16項指標,經濟方面4項指標,社會方面7項指標,環境方面3項指標,制度方面2項指標。
200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小康項目課題組在大量反復研究和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選擇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的五大類,50個指標。這五大類分別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民主法制、資源環境。與國內其他指標體系相比,突出特點有以下幾個:一是突出重視人民生活和健康。設計了傳染病和艾滋病防治、孕婦和兒童死亡率等指標;設計了食品安全、飲水安全、衛生廁所、生產安全等生活指標。二是突出了民主法制。如廉政建設、法律援助、慈善事業、民間組織發展等指標以反映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是突出反映社會公平。設計了社會服務、收入差距、區域差距等指標。
2009年,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提出了一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涵蓋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等六個方面的23項指標。預計2020年標準值:(1)人均GDP≥31400元;(2)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2.5%;(3)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0%;(4)城鎮人口比重≥60%;(5)調查失業率(城鎮)≤6%;(6)基尼系數≤0.4;(7)城鄉居民收入比≤2.80;(8)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60%;(9)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90%;(10)高中階段畢業生性別差異系數=100%;(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12)恩格爾系數≤40%;(13)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7平方米;(1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2‰;(15)平均預期壽命≥75歲;(16)公民自身民主權利滿意度≥90%;(17)社會安全指數≥100%;(18)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19)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16%;(20)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21)單位GDP能耗≤0.84噸標準煤/萬元;(22)常用耕地面積指數≥94%;(23)環境質量指數=100%。并且,以后幾年接連發布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影響比較廣泛。
據測算,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展順利,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其中,經濟發展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0.3%提高到2010年的76.1%;社會和諧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7.5%提高到2010年的82.5%;人民生活質量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86.4%;民主法制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84.8%提高到2010年的93.6%;文化教育事業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68.0%;資源環境保護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65.4%提高到2010年的78.2%。從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看,2010年,東部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為88.0%,比2000年提高23.7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為77.7%,提高22.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為71.4%,提高18.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為82.3%,提高22.0個百分點。雖然經濟進入新常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會低于歷史上的年進步率2%,但是只要我們扎實工作,實現預期目標依然是大有希望的。
最近,該方案又做了進一步的修改,一是在指標選取上,認真對照十八大報告,能量化的都盡可能量化;二是在結構體系上,分為五個部分,對應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五個方面的新要求;三是在權重確定上,按照“不再簡單以GDP論英雄”的要求,降低了經濟指標的權重,提升了資源環境指標的權重;四是在目標值的確定上,既考慮了全國的統一可比,又充分考慮各地經濟基礎不同、資源稟賦不同、功能定位不同,提出了統一的和有差異的目標值。
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經濟指標,我們也是在實踐中不斷與時俱進的。最初,黨的十六大提“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后來,黨的十七大提“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最后,黨的十八大提“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2010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97983億元,預計到2020年為795966元(2010年不變價);2010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暫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代替)5919元,預計到2020年為11838元(2010年不變價);2010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預計到2020年為38218元(2010年不變價)。
今后,全國和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評價過程中都需要全面引入第三方社會評估機制,其中既包括整體評價也包括單項指標的單獨評價,既包括客觀評價也包括主觀評價。從而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到位,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監督,進而提高老百姓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客觀滿意度。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涉及政府各個部門,未來在政府發展和改革工作中引進第三方評估是重要的政府工作創新,是邁向現代化政府的重要一步,建議各個部門都予以引用。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好第三方機構獨立性和專業性優勢,清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死角,強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挖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潛力。
總而言之,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就是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能夠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舉措
發展依然是硬道理,必須牽好經濟建設這個牛鼻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是新挑戰也是新探索,我們要善于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系統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開路先鋒,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大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當前,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迫切要求。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自身的改革是下一個重點,政府不僅要轉變工作作風,而且要把工作重點轉向提供公共服務和加強社會治理,同時要充分激發民間資本的活力,重點激發經濟的內在活力和持久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都具有重要意義。科技創新具有乘數效應,不僅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且可以通過科技的滲透作用放大各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提高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互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具體說來,現在我們要把握好經濟建設的總體要求,努力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統籌兼顧,真抓實干,在牽動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強發展新動能。著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政治建設任重道遠,必須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政治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任務,也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強調要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深入進行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積極開展基層民主協商,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基層民主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內在目標,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度動力和根本保障。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的突破口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的內在要求是簡政放權,正確履行職能,完善職能體系。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繼續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攜手奮斗。
具體說來,當前的主要工作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方面要堅持依憲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另一方面要堅持創新管理,強化服務,著力提高政府效能。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對實績突出的,要大力褒獎;對工作不力的,要約談誡勉;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
文
化建設非常重要,必須處理好國家物質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關系。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扎扎實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第一位的任務,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要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做到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我們要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牢固樹立強烈的發展意識,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增強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具體說來,當前的主要工作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檔案等事業,重視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更多優秀文藝作品,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擴大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范圍,發揮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作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發展全民健身、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
社會建設亟待提速,必須構建新的政府和社會關系。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社會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各級政府神圣而光榮的使命。我們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要保障勞動者的就業權益、實現公平就業;要做到勞有所得;要不斷改善勞動條件;要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把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明確了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事業發展的基本方針和重大舉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一要有更加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二要有更加完善的醫療服務體系,三要有更加可及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四要有更加公平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五要有更加高效的行業監管體制。到2020年目標是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實現人民群眾病有所醫。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包括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做好社會管理工作,促進社會和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條件。
具體說來,當前的主要工作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化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著力促進創業就業,堅持就業優先,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強社會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對困境兒童、高齡和失能老人、重度和貧困殘疾人等特困群體,健全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全面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加快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鼓勵醫生到基層多點執業,發展社會辦醫。我們要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必須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大力推進、系統推進。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必須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三類空間科學布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個效益有機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必須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理念,要在全社會廣泛培育節約資源意識,明確確立和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理念;必須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向集約高效轉變;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節約能源是節約資源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包括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建立資源環境領域的市場化機制;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
具體說來,當前的主要工作是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擴大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行從水源地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管。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做好環保稅立法工作。我們一定要嚴格環境執法,對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讓其付出沉重的代價;對姑息縱容者嚴問責,使其受到應有的處罰。要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積極發展水電,安全發展核電,開發利用頁巖氣、煤層氣。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工業廢物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要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拓展重點生態功能區,辦好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開展國土江河綜合整治試點,擴大流域上下游橫向補償機制試點,保護好三江源。擴大天然林保護范圍,有序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綜上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要靠全面改革,二要靠科學發展,三要各地真抓實干。我們相信,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下,全面從嚴治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改革開放,全面依法治國,充分凝聚力量,刻意攻堅克難,就一定能夠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按期保質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歷史目標。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之后,我們會繼續向新的歷史階段、新的發展目標前進,直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2012,《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
2 胡鞍鋼,2012,《2020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3 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組織編寫,2013,《小康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講》,北京:人民出版社。
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Goal of Finishing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Yang Yiyong
Abstract: Finishing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notation of finishing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have been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word "finishing" is a solemn commitment made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o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 To finish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we must focus on developing the economy,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gress. It relies on comprehensive reform,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hard work.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s General Secretary, we should push forward the all-round strengthening of Party self-conduct, unswervingly keep to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mancipate the mind,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and opening up, fully advance the law-based governance of China, so that we will finish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on schedule and with a high quality.
Keywords: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well-off society, standard, comprehensively well-of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楊宜勇,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導,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社會政策、人口與就業、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社會保障。主要著作有《加速轉型期》《公平與效率》《中國轉軌時期的就業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