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進展情況
依據要求,下面擬從四個方面匯報項目進展情況:
(一) 執行與進展
“新中國出土墓志整理與研究”項目作為《新中國出土墓志》第二期工程,于2012年10月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第三批)立項。同年12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首都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文物出版社的領導和評審專家謝辰生、單霽翔、鄭欣淼、張囤生、宋紀蓉、郝春文、張銘心、余輝、蔡敏等,項目首席專家王素、執行主編任昉及10個子課題負責人與主要成員,齊聚故宮,召開項目開題論證會。王素就項目的工作內容、總體框架、研究與出版計劃進行了報告,相關評審專家從不同角度,對項目的價值與意義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對項目的總體設計、研究內容、難點與創新點、出土文獻整理注意要素、預期成果體例的繼承與發展等提供了建議。
同日下午,項目工作會在故宮繼續舉行。項目執行主編任昉向子課題負責人與主要成員報告經費預算情況。各子課題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就本子課題的墓志收集、經費預算等情況以及共同關心的一級文物的拓印、合作協議的條款、項目會議的宣傳、項目圖書的定名和階段性成果的發表等問題,進行了交流和討論。《開題論證會簡報》已于2013年1月報送社科規劃辦、中央黨校科研部。
自2013年初至今一年半時間里,項目主持單位故宮博物院陸續與10個子課題所在單位簽訂了分卷編集協議,并下撥了部分整理研究經費,敦促盡快成立子課題組,開展相關整理與研究工作。故宮總項目組對各子課題組工作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諸如拓片的制作、拍攝,墓志的錄文、校對,編錄工作中的注意事項,隨時予以解決和解答,要求各子課題組重視階段性成果的撰寫和項目的宣傳推介。此外,項目主持單位故宮博物院還以本項目為依托,于2013年8月申報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于同年12月招聘了一名博士后進站,以墓志、出土文獻為方向進行業務培養。經統計,本項目從立項到現在不足兩年時間,已完成專著兩部(即《江蘇》[貳]、《陜西》[叁]),論文18篇(10篇發表,8篇待刊),取得了豐碩的階段性成果。
故宮總項目組隨時關注各子課題進度,現將2014年5月收到的部分子課題組中期工作報告談到的有關“標志性成果”的工作進展情況介紹如下:
子課題①:《新中國出土墓志?江蘇》[貳],南京市博物館負責。
主要收錄南京市博物館考古發掘及征集所獲墓志320合(500余方)。
具體工作分為:墓志的收集與編目(2011至2012年);墓志的拓片與照相(2012至2013年),派人去北京學習拓片拍照,并購置攝影器材,完成了照片拍攝;墓志的錄入與句讀(2012至2013年),課題組成員對拓片進行錄入、句讀,交本書主編初審并修改。然后正式向故宮總項目組提交。目前總項目組已完成審訂,發稿至文物出版社,預計2014年9月前出版。
子課題②:《新中國出土墓志?陜西》[叁],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負責。
主要收錄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及陜西省部分文博單位所藏墓志421合(700余方)。
具體工作分為:墓志的收集與編目(2011至2012年);墓志拓片的照相(2012至2013年);墓志的錄入與校對(2012至2013年)。然后正式向故宮總項目組提交。子課題負責人、古籍整理辦公室主任吳敏霞參加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舉辦的會議,曾應邀介紹本卷編集情況、特點及內容。目前總項目組已完成審訂,發稿至文物出版社,預計2014年11月前出版。
子課題③:《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南》[肆],洛陽師范學院負責。
主要收錄洛陽師范學院河洛古代石刻藝術館藏洛陽新出土墓志300合(500方左右)以及偃師商城博物館藏新出土墓志50合(約70方)。
到目前為止,已完成所有墓志的拓印、拍照、錄文和標點等工作。下一步將對墓志釋文進行全面校對,預計2014年底可以全部完成并向故宮總項目組交稿。此外,子課題組成員還對其中部分墓志進行了深入考釋與研究,并在專業學術期刊發表數篇論文,取得可喜的階段性成果。
子課題④:《新中國出土墓志?北京》[貳],首都博物館負責。
主要收錄首都博物館藏北京地區1949年以來出土墓志300余合(約500余方)。
到目前為止,已完成全部墓志的收集、拓印、拍照等工作,正在進行釋文的校對、注釋、墓志出土情況復核等工作。預計2015年中可以全部完成并向故宮總項目組交稿。同時,會完成并發表一些論文。
子課題⑤:《新中國出土墓志?陜西》[肆],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負責。
主要收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墓志約400合(650方左右)。其中大多數為新近出土并且從未發表過的新材料。
到目前為止,已完成200合墓志的拓印、掃描、釋文和校對工作,預計2015年初可完成全部400合墓志的同類工作,轉入圖版說明的撰寫和人名索引的編寫等工作,希望能在2015年下半年向故宮總項目組交稿。此外,還撰寫了一篇論文(《〈韋匡伯墓志〉抉疑》),作為階段性成果,有望在2014年內發表。
子課題⑥:《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南》[伍],河南千唐志齋博物館負責。
主要收錄河南千唐志齋博物館新入藏墓志約300合(約400方)。
到目前為止,已完成所有墓志的拓印、拍照、錄文和標點等工作。下一步將對墓志出土情況進行調查、補充、復核。預計能在2016年底完成全部調查補充工作,并發稿至文物出版社。
子課題⑦:《新中國出土墓志?安徽》,安徽省文物局負責。
主要收錄安徽省內1949年后出土的碑志及買地券等約300合(約400方)。
2007年,安徽省文物局曾向全省頒發《安徽啟動〈新中國出土墓志?安徽卷〉編纂工作》紅頭文件,要求全省各地區派專人負責開展本地出土、收藏墓志的調查、登記工作。到目前為止,已初步完成碑志及買地券的登記編目工作。預計2015年初可轉入拓印、拍照、錄文和標點、圖版說明的撰寫和人名索引的編寫等工作。預計到2017年,可以向故宮總項目組交稿。
子課題⑧:《新中國出土墓志?寧夏》,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
主要收錄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70余合(約100余方)墓志,以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各市縣文博單位藏墓志。
到目前為止,已部分完成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墓志的拓印、拍攝、釋文、簡注及圖版說明撰寫等工作。這項工作預計2014年8月底可以全部完成。此后,就將開展寧夏回族自治區各市縣文博單位藏墓志的調查和收集工作,同時開展民間散落墓志的調查和收集工作。
子課題⑨:《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北》[貳],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負責。
主要收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新入藏墓志和河北省各市縣文博單位新入藏墓志。
到目前為止,正在進行本所新入藏墓志數字統計工作。此后,將開展河北省各市縣文博單位新入藏墓志的調查和收集工作,同時開展民間散落墓志的調查和收集工作。預計到2018年,可以向故宮總項目組交稿。
子課題⑩:《新中國出土墓志?山西》,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負責。
主要收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墓志和山西省各市縣文博單位藏墓志。
到目前為止,已收集新入藏墓志100余合。此后,將開展山西省各市縣文博單位新入藏墓志的調查和收集工作,同時開展民間散落墓志的調查和收集工作。預計到2019年,可以向故宮總項目組交稿。
總的來說,“新中國出土墓志整理與研究”項目各子課題工作進展順利,多數子課題完成情況良好,2022年整理出版墓志類圖書10卷、20冊的目標可以預期。
(二)調研與交流
本項目的基礎工作就是對各子課題所在地的墓志等石刻資料進行調查與收集。對于該基礎工作,本項目上述10個子課題所在單位都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對此,前面已有介紹,這里不再重復。
故宮總項目組與各子課題組間一直保持緊密的聯系、互動與交流。2012年12月25日,在故宮召開項目開題論證會,就曾將各子課題負責人和主要成員羅豐、韓立森、張宏明、何炳武、吳敏霞、馬金花、魏揚菁、李明、顧濤等邀請至京參會。會議結束,他們返回原單位,都分別向子課題組成員傳達會議精神。在項目開展過程中,故宮總項目組會不定期到子課題承擔單位進行調研與檢查。2013年3月21、22日,本項目首席專家王素、執行主編任昉先后到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檢查子課題《陜西》[叁]、《陜西》[肆]的工作進展情況,聽取子課題負責人和相關研究人員對工作進度的匯報,明晰時間表,督促子課題按規定時間和程序穩步開展工作。還在京舉辦小型咨詢會,為南京市博物館課題組人員傳授修補拓片和拍照等技術。
故宮總項目組與子課題負責人及成員在墓志整理基礎上,也“走出去”參與各類學術交流與學術會議,向密切關注出土文獻的學界介紹經驗與相關研究。2013年12月,故宮總項目組負責人王素、任昉赴香港大學參加“第二屆‘饒宗頤與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十周年館慶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了各自關于墓志碑銘整理研究的論文。2013年6月,《陜西》[叁]子課題負責人吳敏霞參加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主辦的“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了《新中國出土墓志?陜西卷?第三卷綜述》文章。2013年9月、2014年4月,《河南》[肆]子課題負責人毛陽光先后參加南京師范大學“唐代江南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首屆“古史新銳南開論壇”,介紹了他對洛陽新出墓志的考釋論文。
隨著墓志整理工作進入錄文、考釋、研究階段,各子課題組之間以及對外各項學術交流與研討必將不斷深入。
(三)成果推介
“新中國出土墓志整理與研究”項目組的各項活動與進展,都及時推介給國內各大媒體(報刊、網站)。2012年12月開題論證會情況,《中國文物報》(2012年12月26日第2版)、故宮博物院主辦報刊《故宮人》都有報道(2013年1月10日第1版)。項目立項及開題論證、進展情況,各子課題單位所在地方媒體也進行了報導,如:《河北日報》2013年1月3日第3版刊登通訊“新中國出土墓志整理與研究獲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洛陽師范學院河洛文化新聞網刊登簡訊“我中心參加‘新中國出土墓志整理與研究’開題論證會”;《江蘇工人報》2013年1月8日第2版載消息“新中國出土墓志收錄南京考古材料”;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網站報道“‘新中國出土墓志整理與研究’獲立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出土墓志?陜西卷三’預計年底出版”。等等。
故宮總項目組與各子課題組成員在從事“標志性成果”整理工作的同時,也注意撰寫與石刻碑志相關的論文,作為“標志性成果”的輔助性成果。從目前情況看,已發表或完成論文18篇,加上“標志性成果”《江蘇》[貳]、《陜西》[叁],共有階段性成果20篇部(詳目見下附表),完成了既定目標。
2014年6月16日上午,在故宮總項目組所在地,故宮博物院第二會議室,召開了“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建議滾動資助重大項目‘新中國出土墓志整理與研究’階段性成果《江蘇》[貳]、《陜西》[叁]專家鑒定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作為本項目階段性標志性成果的《江蘇》[貳]、《陜西》[叁],延續了《新中國出土墓志》(第一期工程)的成功范例,一如既往重視出土文獻整理盡可能保存原貌的最高原則,圖版清晰,材料完整,釋文精當,標點準確,整理規范,翻檢方便,達到出版要求,可以出版(見附件5)。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國出土墓志》(第一期工程)作為古籍與出土文獻整理之典范,繼2009年獲得第二十五屆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一等獎、2010年獲得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之后,又于2013年獲得“首屆向全國推薦優秀古籍整理圖書”殊榮。這項殊榮來之十分不易,是從1949年至2010年間全國出版的2.5萬種古籍整理圖書中評選出來的,一共只有91種,為今后古籍與出土文獻整理、出版樹立了范本和標桿。《光明日報》等各大新聞媒體對“首屆向全國推薦優秀古籍整理圖書”評選活動給予了持續關注和廣泛報導。“新中國出土墓志整理與研究”作為《新中國出土墓志》的第二期工程,項目組成員面對范本和標桿,雖然倍感壓力,但也充滿信心。相信即將出版的《江蘇》[貳]、《陜西》[叁],其質量之過硬,決不會較第一期工程遜色,仍然當得起范本和標桿的美譽。
二、研究成果情況
“新中國出土墓志整理與研究”項目計劃用10年時間,整理出版《新中國出土墓志》第二期工程的“標志性成果”——《江蘇》[貳]、《陜西》[叁]、《河南》[肆]、《北京》[貳]、《陜西》[肆]、《河南》[伍]、《安徽》、《寧夏》、《河北》[貳]、《山西》共10卷20冊,每卷平均收1949年后出土墓志300—400方,每方墓志均附有高清圖版,以及規格、形制、出土地、收藏地等說明,另附加有標點和簡注的精確釋文及人名索引、地域檢索表等。其中大多數為未經刊布的歷史新資料,必將為推動中國通史研究、區域通史研究、歷史文獻學研究乃至故宮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發揮重要作用。此外,《新中國出土墓志》第二期工程,對于搶救和保護我國歷史文化遺產,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居功至偉;對于出土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也樹立了良好的范式和標桿。2013年8月,《新中國出土墓志》(第一期工程)作為出土文獻整理與研究的“標志性成果”,入選“首屆向全國推薦優秀古籍整理圖書”,這正是從業界到社會大眾對本書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最高肯定。
本項目從立項到現在不足兩年時間,已經或即將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
首先是規劃中作為“標志性成果”的10卷墓志,目前已完成《江蘇》[貳]、《陜西》[叁]的定稿工作,并已交文物出版社發排制版,預計今年9月前和11月前可以分別出版。也就是說,到今年年底,項目全部進程已至少完畢五分之一,十年完工的目標可以預期。其中:
《江蘇卷》[貳]上下冊收墓志320合、500余方,約50萬字。其中,六朝和明代墓志最有價值。1965年,南京出土東晉《王興之夫婦墓志》和《謝鯤墓志》,曾引發一場著名的“蘭亭論辯”。20世紀90年代,書法界又根據南京最新出土南朝墓志,對“蘭亭論辯”涉及的行書源流問題進行再研究。南京出土的明代宦官墓志,不少宦官都曾參加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促進了鄭和下西洋的研究。明代開國功臣徐達、沐英等家族,世代都葬于南京,他們的墓志對于明代功臣世家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這些墓志全部收入了本書。
《陜西》[叁]上下冊收墓志421合、700余方,約80萬字。其中,唐代墓志不少出自榆林、延安等陜北地區,多為北魏六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將士的后代。我們知道:北齊、北周兩個割據政權,即為六鎮將士后代所建。這些墓志對于研究北魏六鎮始末十分重要。還有就是,關于明代第一大藩王秦王府墓志多達40余方,關于清代陜甘回民起事墓志將近10方,關于清代鄉紳李氏家族墓志10余方,對于研究明代藩王府的構建、清代陜甘回民起事,清代鄉紳階層保存傳統文化非常有價值。
其次是規劃中作為“輔助性成果”的相關研究論文。故宮總項目組以王素、任昉兩位先生為主,在本項目立項之后,已刊布碑志類研究論文、會議論文8篇。王素先生側重中古時期墓志的研究,對于墓志披露的唐代征討龜茲的昆丘道(或昆山道)行軍資料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任昉先生則從新中國成立后出土的清代王熙墓志出發,對清順治皇帝與傳教士湯若望之交游,以及《順治遺詔》的真偽問題,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觀點。他們兩人還對墓志整理的規范做過一些建設性工作。洛陽師范學院子課題負責人毛陽光,率領他的團隊,對洛陽新出墓志進行一系列研究,已刊論文6篇,還有數篇待刊。此外,南京市博物館子課題組、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子課題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子課題組也都撰有論文待刊。
相信隨著下一階段工作的深入,會有更多有價值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涌現。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新中國出土墓志·江蘇》[貳] |
故宮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 |
著作 |
文物出版社2014年9月前出版 |
50萬字,500余幅圖。 |
|
2 |
《新中國出土墓志·陜西》[叁] |
故宮博物院、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 |
著作 |
文物出版社2014年11月前出版 |
80萬字,700余幅圖。 |
|
3 |
《中國中古墓志整理研究的新收獲——以大唐西市博物館新藏北朝墓志為中心》 |
王素 |
論文 |
日本伊藤敏雄(研究代表)《墓志を通した魏晉南北朝史研究の新たな可能性》,大阪:2013年5月 |
2萬2千字 |
|
4 |
《<順治遺詔>與<湯若望回憶錄>——兼談1949年后出土的<王熙墓志>》 |
任昉 |
會議論文 |
典籍?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34屆年會論文,北京燕山大酒店,2013年6月29-30日 |
1萬字 |
|
5 |
《墓志整理三題》(無圖簡本) |
王素、任昉 |
論文 |
《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13年第7期(總第509期) |
6千字 |
|
6 |
《墓志整理三題》(有圖詳本) |
王素、任昉 |
論文 |
《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6期 |
7千字 |
|
7 |
《唐華文弘墓志中有關昆丘道行軍的資料——近年新刊墓志所見隋唐西域史事考釋之一》 |
王素 |
論文 |
《西域研究》2013年第4期 |
1萬1千字 |
|
8 |
《略談選堂先生對東南亞華文碑銘整理的功績——從〈星馬華文碑刻系年〉說起》 |
王素 |
會議論文 |
第二屆“饒宗頤與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十周年館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13年12月8日-11日 |
1萬1千字 |
|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9 |
《略談選堂先生對墓志整理的貢獻——以〈唐宋墓志:遠東學院藏拓片圖録〉為中心》 |
任昉 |
會議論文 |
第二屆“饒宗頤與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十周年館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13年12月8日-11日 |
7千字 |
|
10 |
《高昌墓磚對女性的記述》 |
米婷婷 |
論文 |
《吐魯番學研究》2014年第2期 |
1萬字 |
|
11 |
《洛陽新出土唐代景教徒花獻及其妻安氏墓志初探》 |
毛陽光 |
論文 |
《西域研究》2014年第2期 |
1萬字 |
|
12 |
《洛陽偃師新出土唐〈杜嗣儉閻夫人墓志〉及相關問題研究》 |
毛陽光 |
論文 |
《敦煌學輯刊》2014年第1期 |
1萬字 |
|
13 |
《唐孟玨墓志考論》 |
牛紅廣 |
論文 |
《唐山師范學院》2013年第4期 |
6千字 |
|
14 |
《盧元福墓志校補》 |
牛紅廣 |
論文 |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
3千字 |
|
15 |
《唐賈敦賾墓志考釋》 |
牛紅廣 |
論文 |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
8千字 |
|
16 |
《新中國出土墓志·陜西卷·第三卷綜述》 |
吳敏霞 |
會議論文 |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主辦“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6月17至18日 |
8千字 |
|
17 |
《洛陽新出土唐書家蕭諒墓志考釋》, |
毛陽光 |
論文 |
《中國書法》2014年待刊 |
|
|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8 |
《唐柳秀誠墓志及其史料價值考述》 |
牛紅廣 |
論文 |
《四川文物》2014年待刊 |
|
|
19 |
《唐劉渭墓志及其史料價值考釋》 |
顧飛 |
論文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待刊 |
|
|
20 |
《關于吳經墓出土墓志地券的一些考證》 |
顧蘇寧、徐佩佩 |
論文 |
待刊 |
|
|